張明的家在中江縣沙湖鎮,是個邊遠鄉鎮。他家世代務農,有記載以來就沒有一個做官的。張明雖然吃上了商品糧,當上了國家教師,但是離當官還有很遠的距離。張明當然知道自己在獲取權利的道路上決不會一帆風順,但他堅信有志者,事竟成。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
在等待分配的日子裡,他給自己制定了一個人生規劃。
要上好一節課,就必須先備好課,明確教學的目的及重難點,想好每一道程序。要過好自己的一生,也必須像備課一樣,想好自己究竟要幹什麼,怎樣幹,要有一箇中長期發展規劃。絕不能腳踩西瓜皮,滑到哪裡是哪裡。
張明的規劃是:三到五年當上校長,十年左右當上局長,四十歲以前當上市長。今年他才二十歲,二十年的時間還不能完成這個任務嗎?日本鬼子也只用八年就打跑了。
他把自己的這一規劃寫到了日記本的扉頁裡。本來,他想把它寫在房間的牆上,朝夕面對,用來激勵自己發憤圖強,不達目的,誓不罷休。但是現在八字還沒有寫一撇,這樣顯得有點張揚,再說,過早暴露自己的野心,本身就是實現野心的一大障礙。
等待是無聊的,也是痛苦的。他不知道自己會分到哪一所學校,實際上沙湖鎮的每一所學校他都不滿意,都不是他想要呆的地方。所以每一個結果都是壞結果。好比要你從一籃爛棗子中選一個吃,無論怎麼選,得到的都會是一棵爛棗。
但是他立下的雄心壯志不允許他這樣消極等待。對一個已投入社會競爭的洪流中的年輕人來說,多一分鐘的消極,就意味多延誤了一分鐘的進取,就意味着少了一分成功的可能。
一窮二白的人是消極不起的。張明想,擺在面前的雖然是一筐爛棗,但是爛的程度並不是一樣的,早一點開始選,可以選到好一點的,晚了,就只能得到那最爛的一顆了。
所以他決定雙管其下,找到其中最好的那一顆棗子。
所謂雙管齊下,一是找路子,二是瞄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