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七章 世家爭霸,沾親帶故!

這話幾乎難以反駁,因爲這項將豪強遷徙的制度,確實沒有傳下來,所以拓跋鬱律只好回到之前的話題,又道:“但這些世族中,有很多像楊家這樣的,是從先秦時期流傳下來的。”

“楊家有傳承,但能揚名至今,靠的已經不是血脈。”陳止搖了搖頭,“如今的楊家,和先秦的楊家,血脈想通,而本質不同,我知道你覺得此言籠統,那就再說一家,這一家,你肯定熟悉。”

陳止笑了笑,壓低聲音繼續道:“既然提及楊家,那有個家族,更該提及了,漢有三興,你覺得季漢選錯了制度,爲何光武復興漢室的時候,沒有恢復古老的遷徙制度呢?不僅如此,世家的成長,大部分還是在次漢完成的,你總不會以爲,天下諸多世家大族,是季漢建立之後突然冒出來的吧?他們是從什麼時候發展的?甚至季漢之前,羣雄割據,那些人又都是出自哪裡?”

拓跋鬱律一愣,正要說話,但心中一想,嗓子卻是怎麼都發不出聲音來。

“光武之家在南陽,其實南陽宛城,爲天下富豪匯聚之地,光武外祖樊家,家田廣闊,閉門成市,其姊丈鄧晨爲鉅富,後結交各家,至河北羣豪歸附,乃成大勢,其本身就是世家大族聚集在一起的勢力,此乃根基,以此成事,比起劉氏宗親,更似地方豪強,這與楊家比起,豈不是更爲迥異?豪強立國,如何反過去遷徙豪族?不是自掘根基麼?事實上,

光武皇帝不僅沒有遷徙豪族、打壓世家,還規定了田租三十稅一,重士善卿,美名傳揚。”

“陳君所說也不過兩家,而且那鄧惠侯,還因光武皇帝起兵,被抄了家。”拓跋鬱律本能的反駁,但語氣已經弱了很多,同時着眼的地方,也不再是大的制度,而是糾結於歷史細節。

“只有兩家?”陳止搖了搖頭,不客氣的指出,“雲臺二十八將,豪族者十之六七,皆立大族,指責季漢未能治理世家豪族,純屬冤枉,按這個說法,那宣武一統前,幾十年戰亂,莫非是光武之錯?因他不滅雲臺衆將、不絕公卿士族,不斷王朝根基,以至王朝二百年滅亡?豈不可笑?再者,董卓亂政,軍閥割據,哪家不是世家出身?麾下又有幾個不以世家爲重?”

拓跋鬱律嘴脣微動,擡手擦汗,終究說不出話來了。

陳止卻沒有停下,依舊說着:“曹操重荀氏,荀氏加入之後,廣引鄉黨,叔舉薦其侄,侄舉薦其友,友又有親,親又有其友,最終猛將如雲、謀臣如雨,若是布衣起家,這羣人豈能服氣?”

“袁紹兄弟,四世三公,累世望族,門生故吏遍及天下,是以衆望所歸,北霸幾州,南稱皇帝,普通小族,豈能效仿?”

“劉表漢室宗親、名望傳天下,爲八駿之一,因此以客身鎮荊襄,娶大族之女,方能有人相從,若是無名小卒,豈可爲之?”

“孫氏父子,前後三代,經營多年,那孫策借兵歸家,靠鄉親友人,才能以小博大,期間不知多少次搏命,就爲彌補家世與名望的不足,最終乃至身死,託弟於故交與宿老,叮囑孫權,內事、外事,皆與世家妥協,方可行之,否則昭烈皇帝未必能取而代之!”

“這般幾家,若他們一統天下,是否就沒有九品之法?就沒有世家之大?”

一口氣說了軍閥割據時的幾大勢力,陳止微微停歇,看着額頭見汗的拓跋鬱律,他微微搖頭,有些感慨的道:“便是昭烈皇帝,斬黃巾起家,因無名無財,更無家世,連宗親之名都無人相信,朝廷說好的封賞,得在洛陽苦求多月,勉強得一縣尉之職,後來朝廷爲理秩序,將黃巾軍功得官之人罷黜,派督郵去各地,以種種藉口,削減職位,昭烈皇帝無從拒絕,只好自編一場鞭打之戲,在去官職前勉強謀一點名聲,前路漫漫,但靠着名聲,他才能漸入世家之眼啊。”

拓跋鬱律越聽,這臉色越是變幻,這些人的名字,他當然知道,都是歷史上的人物,留下了名號,但過去觀史,只是看到他們如何叱吒風雲,如何金戈鐵馬,現在聽陳止這麼一說,才驚覺,這些個人,確實都有着相通之處,心裡的驚疑,逐步平息,開始信服起來。

陳止則被勾起思緒,臉上浮現出追憶之色。

前世,他也曾妄想做番事業,但瞭解現實之後,就息了念頭,他一個沒有名聲和背景,乃至來歷都說不清的人,在那個世道直接被看做流民,哪裡有成事的可能?

世家,不是兩晉突然冒出來的,東漢末年就已徹底掌控了社會的方方面面,制定無數規則,沒有九品,亦不逞多讓,不是一個穿越者,靠着一個口號、兩塊玻璃、三個肥皂,就能打破的。

於是,陳止只能退而求其次,擇一家諸侯投靠,即便這樣,也需要極高門檻,比如曹操麾下,有招賢館之說,但敢去的人,多有跟腳來歷,更不要說,更多的人是彼此推薦,陳止一介白衣,怕是有招賢館也進不去,進去了也無人舉薦,有人舉薦……

都有人舉薦了,還要去召賢館?

慢慢的,他的目光落到了劉備的身上。

和後世認知不同,這位劉皇叔算是羣雄中根基最差的,所謂皇叔,最初無人相信,也無人在意,更別說靠個皇叔名號招搖撞騙,皇帝都不頂用,

何況你個皇叔?

因此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陳止都沒聽過和他有關的消息,差點以爲自己的蝴蝶翅膀,把這位傳聞中,靠着眼淚哭出一國的帝王,給扇沒了。

不過,最後他知道自己杞人憂天了,那個時代的交通和通訊條件,加上世家大族對消息和知識的壟斷,別說陳止,就是地方官吏,沒有特地傳信,也很難知道,有劉備這麼一號人物,就是知道了,也不在意。

那個時候,隨便找百多個人,興許就能找個皇叔、皇伯什麼的,不差劉備這一個,這個稱號,可以錦上添花,但也得等皇帝認你了再說,怎麼讓皇帝認你?

最起碼,你得從草鞋專賣鋪,一路打拼到一方諸侯,最次也得是省長那個層次,再往中央這麼一去,指不定就能得到官方認證了。

這樣的情況下,陳止第一次聽聞劉備,就是有關鞭打督郵的事了。

而就連這件事,都是劉備精心策劃的,是他在不知前路如何之時,咬牙拼出的一點名聲。

督郵,乃朝廷派去考察地方官員得失的官員,有很大的權柄,可以臨機決斷,奪官去職,而派出督郵的大背景,實是源自朝廷的一項善政――

當時漢廷財政艱難,又有各地反應,那些沒有經過正規途徑,靠着黃巾軍功得官之人,在各地倒行逆施,擾亂了很多地方。

這也正常,馬上打仗的人,突然爲政一方,不是科班出身,能做好的是少數,而且那個時候,只能通過戰功出頭的人,多不是世家子弟,得不到教育機會,很多都是文盲,而且過去貧窮,一朝權在手,哪有不橫徵暴斂、貪、污】腐、敗的。

正因如此,不知有多少投訴直奔京城,促使朝廷做出了一個艱難的決定,就是將這些得官的野路子,都給擼下來。

如此一來,就苦了真心要有一番作爲的了,因被貼了標籤,成了一個整體,個人的能耐反而不重要了,只要你是黃巾軍功得管,都得下馬。

劉備就是這羣倒黴蛋中的一員。

當然,也有少數世家子弟是順着黃巾之亂而起,但這羣人沒有人會去找他們的麻煩。

不過,朝廷做事講究個名正言順,總不能平白就把人家的官職拿掉,這也顯得朝廷刻薄寡恩,所以督郵的作用就體現出來了,派將出去,最不缺的就是種種藉口,順理成章的拿掉,再宣之於衆,讓人覺得是爲民做主,輿論士林宣傳一下,馬上百姓就交口稱讚。

不知道有多少黃巾起家的人,栽在這個上面,還因此壞了名聲,不得翻身,而且因爲通訊的問題,這邊下馬了,那邊還不能及時得到消息,往往沒有警惕。

但劉備不然,他在督郵上門的第一時間就有所警覺,很快發現了對方目的,並且意識到自己無法抗衡朝廷的意志,索性演上一場,說是這督郵要吃喝拿卡,要貪墨民脂民膏,所以他劉備不屑與之爲伍,鞭打一番,掛印而去。

不要覺得掛印而去,是多麼瀟灑,當初劉備爲了這麼一個官,在京城求爺爺告奶奶,最後還是沾了別人的光,被捎帶上,才能爲之。

現在官印一扔,前路如何,他根本就不知道,他又不是穿越者,不知道天下將亂,不知道漢室將頹,不知道羣雄並起,也不知道天下三分。

那個時候的人,還以爲漢家還當三百年。

就這麼一個不起眼的人,咬牙扔掉了好不容易得來的官印,不知未來如何,走的時候,聲情並茂的一番演講,刻意淚如泉涌,以此養望,被百姓所記。

無權無勢無世家,只能從名望着手,最起碼,他比陳止多了清白名籍,還可爲之。

就是這麼一番手段,非但沒有讓朝廷得到名聲,反讓劉備刷了名望,不過後世之人,往往記住了劉備的演技和眼淚,將他描述爲反覆無良之輩,忽略了他的手段和警覺,彷彿這是個事事靠人的淚包。

“成事從來無善輩,但說立國稱帝靠的是眼淚,那不是對其他人的侮辱麼?豈不是說,這個時代絕大部分的人,都比不上一個只會哭的?這種邏輯,小孩子都能明白,難道還會有人被迷惑?哭能哭來天下,那天下人應該都不會哭。”

搖了搖頭,陳止收斂思路,停下追憶,看到對面的拓跋鬱律,正眉頭緊鎖,思考着問題,知道對方終於意識到一點問題了。

不過,很快拓跋鬱律又問道:“就算如此,但九品之法,終究還有侷限,爲何當初不多考慮一些?”事到如此,二人的對話,已經由單純的局勢分析,有了變化。

“當然不是,我在秘書省爲官的時候,看過幾本文獻,上面對九品法的描述,和如今不同,觀其行間之意,這九品法在建立之初,本意是調節士族流動的方向,掌控士族輿論,乃至接納士族意志的嘗試,不只是九品之法,就連之前用官僚代替世卿,也是爲了倡導價值取向,打破地主豪強對權柄的掌控,只可惜,讓狐狸制定法度管理狐狸,再由狐狸去長期執行,又怎麼會不變味?”

拓跋鬱律一愣,沉思片刻,最終拱拱手,露出了心悅誠服之色,點頭道:“原來如此,在下這次是真的受教了,也知道該如何做了,有話要對陳君明言。”

第二百二十五章 我有三問,匈奴短矣第二百七十一章 劉淵是好對付的第一千零一十二章 幽馬入冀,羣賊退避第一千二百零七章 少時胡作爲,今日奇人舉第二百五十一章 此人好夢中爲學第一千一百六十五章 北亂南散,皆不成運第二百四十二章 王家請陳第五百二十三章 觀商而知動向第三百三十九章 流言,我所欲也第六百六十七章 以功換識字第八百三十四章 不如殺之第一千零二十八章 望幽而逃第六百零七章 大山有龍分大小第二百二十九章 演戲第九百七十七章 段部畏陳第七百一十二章 前聳後危,論法與教異第四百四十六章 規矩相須,陰陽位序第十五章 一念荒唐,願者上鉤第十八章 上門送錢第一百五十二章 大丈夫生當如此!第七百五十五章 練兵掃郡,聚財遷民第二百二十三章 江東已傳其名第三百九十三章 突變!第三百七十五章 天子主祭!第二百四十六章 東海王之死第二百六十四章 忠僕河邊送主,孔徒魯城曰憾第五百二十章 刺客!第三百二十五章 無他方可成事第六百三十章 劍指兵屯!第二百七十二章 是給氣死的!第一百七十七章 酷吏通情理,御史言三錯第五十一章 我優勢很大!第一千二百零二章 人道製法,以束玄虛第八十章 此事還需一人犯第四十七章 打起來了第三十四章 冤!第八百五十一章 潰逃!第七百九十六章 革新之始,禍亂之根第三百五十三章 一陳歸鄉,一陳假虎第七百四十九章 大建設!第一百九十七章 請帖去哪了第六百六十五章 嘴上說久仰,心中暗算計第一千零五十章 安寧予民,官與兵則待戰第四百九十六章 齊民之術變人心第四十章 此時內外皆尷尬第二百九十三章 姜義訪陳第五百八十三章 計成矣!第五百二十章 刺客!第二百五十九章 你若有膽,不妨一聽第七百五十七章 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第九百九十二章 北地均勢,鬥而不破第九百五十四章 陳止來了!第一千零四十一章 以位誘士,牧民網羅第三百三十三章 文章出自人手第一千一百一十一章 是他們先動的手第七百三十二章 亂而後雅,傳世之根第八百九十九章 爭睹而生敬畏第九百九十七章 中原官話考覈四六等第九百四十五章 七日局變第一千零四十四章 印字傳書,破千古之壁第六百七十四章 道來談玄正神仙第一千一百七十七章 一國尚且不可擋第二百二十九章 演戲第三百三十三章 文章出自人手第二百二十一章 文會有三段第五百四十九章 人心變第三百一十四章 鴻臚請陳止爲橋第一千零九十三章 三百玄甲懾萬軍第四百零六章 想的都很好第四百四十九章 世家富足,官府缺糧第八百零一章 各有謀劃第二百二十三章 江東已傳其名第四百五十八章 白紙出坊,求書上門第四百零八章 你們搞錯了!第一百九十三章 問君可曾注典籍第八百六十八章 親往鎮壓,戰牽冀憂第一千一百七十一章 你們漢人太多了第六百六十二章 匈奴也要來第五百三十五章 我要見陳止!第一千一百九十二章 可以定天下局矣第八百三十六章 軍中卒,林中將第五百四十七章 列陣非精兵,戰陣爲先第二百九十四章 皇帝不可爲,而郡王可爲第六百一十五章 不在拓跋,而在我等第一千一百九十八章 幸而陳氏不知玄第七百一十七章 學問與錢財第七百五十五章 練兵掃郡,聚財遷民第二百二十三章 江東已傳其名第六百八十九章 陣裡殺人拂衣去第六百六十四章 鮮卑都覺得你胡說第七百零九章 暴露第五百六十章 何方援軍?第一千一百四十七章 今日一去,何日可歸?第四百零二章 入幽州第五百二十四章 說動則得其兵第一千零四十一章 以位誘士,牧民網羅第一千一百一十一章 是他們先動的手第七百四十六章 負命而來,先來個推薦第八十六章 因兵而來第第一千零八十六章 鮮卑雙動,漢室兩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