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九十五章 寸土皆有其主

蘇遼還是滿臉困惑,腦子裡思慮着。

陳止對於財政方面的改良,蘇遼略有所致,大部分是伴隨着對人口、佃戶的統計進行的,除此之外,就是增加了商稅的門類和名頭。

本來那商賈是不樂意的,畢竟商賈多爲走商,既是走者,自是多變,可以來到代郡,也可以越過此處,去往別地。

只不過,當下的代郡,有着別人沒有的產業、產出,更有別的地方比不上的特殊情況,隱隱有四方通衢之景,所以也都捏着鼻子認了。

想到這裡,蘇遼這心裡卻又浮現了一層擔憂,不由說道:“莫非是因爲收了關卡之錢,收入得以增加?但這般行爲,其實並不持久,很多商賈是因當下代郡紙、代窯,還有煤礦的關係,纔不得不從之,而且這商賈之中的很多人,也都覺得代郡事後必有戰亂,所以是本着撈一筆就走的心態,急切趕過來,這才造成短時間內,大量的商賈、車隊雲集,帶來了大筆的進項,若是事後一過,怕是難以持久……”

陳止笑道:“這下你可是想錯了,你以爲這些進項的增加,是因爲收取了商賈錢財?”

蘇遼一愣,下意識的反問:“莫非不是?”

陳止笑着搖頭,指着那賬冊,說道:“這裡面主要的錢糧,可都是在統計戶數的時候得到,其實就是把一些本來就該是朝廷稅賦的錢糧,重新拿回來,而且這邊疆郡縣,自主性本就高,很多錢糧本該拿在手裡,卻失之於世家,如今不過物歸原主罷了。”

蘇遼一怔,虛心請教起來,這倒不是他要投其所好,而是真心有些不夠明白。

“這裡面的關鍵,其實還在中漢的根子上。”

陳止倒是直接說了出來,蘇遼乃是他重要的臂膀之一,以後有很多事要有賴其人處理,把這其中的關鍵梳理清楚,也有助於未來協助稅收工作。

而蘇遼到底是有過準備的,一聽就明白了,問道:“中漢時候的土地之法?”

所謂中漢,其實就是原本歷史上漢光武帝劉秀建立的後漢、東漢,在新漢看來,自是居於中間的位置。

陳止點點頭,跟着說道:“中漢之時,這大漢上下,幾乎每一寸土地皆有其主,而且其中的八成,在世家手中,隨後神州戰亂,軍閥割據,但無論是哪一家都要依靠地方上的世家大族,因此不管是昭烈皇帝的大漢,又或者是曹家、趙家的僞朝,其實都繼承了中漢的土地之法,不敢太過變動,依舊維持世家土地,以此來換取那些大家族的支持,這樣才能拉起兵馬攻伐,又有賢才治理地方。”

蘇遼對於這些內在的典故,也是熟悉的,心裡留有印象,這時聽陳止一說,就明白了背後的關鍵。

新漢建立於南方,而統治集團是外來,爲了平衡內外關係、爭取南方江左士族的支持,自然不敢大肆改變,於是默認了世家大族對土地的持有,而開國之君沒有這般魄力,後面追隨的皇帝便是有這膽量,也是有心無力,其中一個典型的代表,就是宣武皇帝。

這位真正統一南北的皇帝,自然也動過相似的念頭,奈何世家大族盤根交錯,連皇室其實也不過就是最頂級的世家,爲諸家只首、盟主一般,最後也只有妥協一途。

陳止說話間,重新坐下,笑道:“不光是面對江左世家,便是統一之後的北方,也沒有太大變化,這統一一詞,其實說的是人與人之間的統一,而不是土地,要統一人羣,就要有團結的根基,這個根基纔是土地,是以宣武皇帝爲了讓北地能納入統治治理,而不是戰亂不休,一樣有所妥協,那些世家大族、宗族的土地,依舊保留了大半,只不過爲了起到制衡之用,他又將跟隨北伐的一些南方將領留在北地進行管理,順勢讓他們留下一些血脈支系,比如代郡朱家,就是這樣來的。”

蘇遼點頭說道:“這事屬下也知道一些,宣武皇帝一統南北,就頒佈了法令休兵偃武,裁撤各地的駐守兵馬,其實同時減少的,還有世家的影響力,因爲當時天下幾分,世家南北聯繫,很多時候對地方的滲透,比官府還要重,以至於許多駐守的兵卒,其實就相當於世家的家丁……”

這麼說着,他忽然一愣,想到了代郡如今的情況,忽然覺得和當初的局面,很是相似,陳止這一拿到了將軍實權,諸多武丁納入地方守衛,豈非就是以家丁之實,而彰兵卒之名?

再一想,這北地的幾個勢力,尤其是那王浚和江都王,其實也是一般局面,就算那個看起來最爲忠義的祖逖,其手下最有戰鬥力的其實也不是官兵,而是其人抵達北地之後,收攏和招募的流民,以及當地塢堡子弟構成的兵馬,如果是靠着原本的官兵,恐怕早就被趕回南邊去了。

正因爲掌管情報,所以蘇遼對周邊局勢的瞭解,才比較立體和全面,如此一來,卻讓他不由疑惑着,這樣的情況,難道預兆着要重演中漢末年的種種情況了?

一想到那個戰亂頻繁的時代,他就本能的遍體生寒。

“怎麼了?”陳止的一聲詢問,將蘇遼的心思拉了回來,他回了一句沒什麼,就繼續道:“這削減地方守備,讓不少世家失去了官府的糧草補給和兵器,卻也讓地方上安寧了許多。”

陳止則道:“話雖如此,但我在東西兩苑爲秘書監的時候,曾看過典籍,知道在這偃武令的後面,其實還有一系列的御令,想要在北地和蜀地進行土地的分配,最終因爲世家的反彈不了了之,還是得局勢一度不穩,這也促成了宣武皇帝最終分封郡王,安定這些新近征服的土地,有了如今各地封國的局面。”

這個蘇遼倒是第一次聽說,有些驚異,跟着就問:“莫非如今代郡的進項大增,就是因爲主公達成了此舉?”

“若說達成,也不盡然,不過取巧,”陳止坦然說着,“一方面是因爲代郡地小,不比大漢一個國度,以兵威而鎮之,以紙窯而利之,則世家不振,二來,這裡面還有一個關鍵的因素。”

“什麼因素?”

陳止頓了頓,吐出兩個字來——

“屯田!”

第一千二百一十四章 止第四百四十八章 稅賦有缺,錢糧隱患第一千一百八十章 汝不主殺,便被彼伐第九百四十五章 七日局變第一千一百九十九章 錦繡文章自口出第一千一百三十八章 入籍事繁,學難成第第一百八十二章 一次破個夠!第七百八十七章 匈奴與代郡第二百七十章 我……挺不住了!第一千一百六十五章 北亂南散,皆不成運第九百九十五章 或可再添一姓第九百六十章 可怖之念,蘊於平凡第三百八十八章 未雨綢繆,先思回鄉第六十七章 執劍赴會第三百九十三章 突變!第一百零九章 此處可有客來賀第四百零七章 不勞費心第三百六十一章 誰人不知陳君,闖關且看石勒第五百二十二章 示民以名則歸心,示士以險則知難第八百八十一章 幽州軍潰,衆叛王氏第六百六十七章 以功換識字第二百六十二章 文武皆輸,還敢言勇第一千二百一十五章 遷第五百零七章 當勸!第一千零八十五章 幽州出兵,或只是敲打匈奴第四百六十七章 退敵而縱胡,聚屍成高冢第一千一百四十四章 請單于往薊第七百五十一章 河邊新城疑紮根,車上書冊源雕版第五百三十七章 威逼利誘,不容牆頭草第二百八十五章 文釀三蘇之文第二百三十六章 此局當可拖住他第三百七十七章 我看秘書省就不錯第三百六十八章 苗頭不對第七百八十一章 運如樹,以羣力爲養,承郡縣於世第四百五十章 關津、市肆、山澤,皆有稅哉第六百零七章 大山有龍分大小第三百七十四章 見微知著,方知氣候已成第七百八十三章 不拘一格降人才第二百三十三章 一言止棋第一千零七十四章 龍崩第一百零六章 權財難久,唯學永傳第八百五十章 冉瞻一動腦……第二百六十七章 將對將,王見王第二百一十一章 烏合之衆,有令難行第八百八十三章 生擒王浚!第一百五十二章 大丈夫生當如此!第九百二十六章 爭一方氣運主角第一千一百一十三章 議玄甲事,羣臣莫敢言第九百六十七章 盤虯龍,蟒相鬥,自削其運第三百四十四章 您父親喊你回家第七百一十七章 學問與錢財第二百八十四章 這名字好,我碰巧也寫過第三百三十章 請人者非陳止,乃太樂令爾第一千零六章 故人來投途遇險第六百七十二章 羯人兩進,祖逖居中第五百四十二章 慕容議,戰已起第九百八十九章 世家遺脈第一千一百八十四章 剿難靖災,引說立根第五百八十四章 鮑氏今日可曾求饒?第五百八十七章 權癮難戒第八百七十一章 殘兵敗將求援人第八百五十五章 不因寒蔑,不因品貴第七百六十一章 虛有其名者,不知割肉喂鷹之志第三百五十二章 以彼之道,還施彼身第八百一十六章 文中擇人,軍情如火!第一百三十六章 我這也有一篇文章第一千零五章 洛陽隱,家信疑第二百零三章 空門爲誰開牆上有陳言!第三百五十章 風範氣韻,極參神妙第四十五章 若得此字上青史!第三百六十七章 友人談與仇人哀第五十章 有人歡喜有人愁第二百四十七章 陳侯兩支遺策輾轉第二百四十三章 王家宅中阻書童第六百二十九章 生殺予奪!第四百九十二章 千里傳書爲販紙第五百五十二章 兩胡交匯?第八百一十八章 授命成印!第四百四十五章 墨者有隱憂第四十八章 此人當爲友第四百三十八章 結盟與人口第十八章 上門送錢第三百一十六章 一丞四曹,不來就立威第四百六十一章 兵馬未動,外交先行第六百六十六章 庾亮有計,陳止見囚第四百七十九章 只有一錯第五百三十章 隱憂第九百二十六章 爭一方氣運主角第一千一百八十二章 囚王傳信,北地歸一第一千一百九十七章 封師而吞氣,劫來走一遭第九百九十五章 或可再添一姓第一千零二十一章 糧與田第一百四十四章 陳止問農,本末倒置 還債3/50第二百七十四章 我有兩招,可奪陳功第二百零三章 空門爲誰開牆上有陳言!第四十七章 打起來了第一千一百七十章 滅之,吾不喜此詞第一千一百五十三章 吞兩朝之氣,天下望科舉第六百一十九章 幽州軍動兵臨城第六百三十二章 趕緊去交投名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