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鏡裡乾坤 (13)

這時就看有個盲目老者,手持一條很長的木杖探路,步履蹣跚地從街前走過。範捕頭見這盲叟要走進一條巷子,那是條沒有門戶的塞巷,他也是好心,忙在店中叫道:“老頭兒走錯路了,這巷子是條死衚衕。”盲叟聞言點了點頭,應聲從別的道路離開了。

範捕頭沒把這事放在心上,飲盡了杯中殘酒,正想回家,卻見那盲叟又繞了回來,看樣子還打算走進那條死巷。範捕頭再次出言告誡,盲叟應諾如前,仍從舊路離去。範捕頭向來精明謹慎,他覺得這盲叟行跡有些可疑,就繼續留在店中想看個究竟,但守了一整天,也沒見此人露面。

若是糊塗人,這事過去也就過去了。偏巧範捕頭是位明白人,轉天他仍在原地蹲守,果然發現那盲叟又在街上現身,持杖走進死巷。範捕頭這回沒有聲張,而是悄悄尾隨其後,要瞧瞧這老兒到底想幹什麼。

那巷子盡頭是某富商宅邸的後牆,只見那盲叟走到牆下,先是伸手摸索牆壁,然後用木杖測量牆檐高度,待到摸清了地形,就把木杖放到旁邊,解開褲帶在牆角撒尿。

範捕頭看得分明,見了這盲叟的舉動,斷定此人是個翻牆躍脊的飛賊,說不定京師最近發生的竊案皆是其所爲,他暗中合計着可以先竊其杖,次擊其人,獨自拿住這個老賊,於是趁那老頭撒尿的工夫,躡手躡腳走過去想把木杖偷走,誰知他兩手一抓那根木杖,竟給嚇出了一身冷汗。

原來盲叟所持之杖,系以生鐵鑄就,重達百餘斤,只是外層塗了漆皮,看着像是木製,任憑範捕頭使出了吃奶的力氣,也移不動它分毫。

那盲叟聽到響動,發覺到情況有變,立即尋到鐵杖握在手裡,返身奔走而出。範捕頭駭然呆在當場,等到回過神來追出去,早已不見了那盲叟的蹤影,他明白此賊必有異術在身,恐怕難以力制,所以沒敢稟報官府,免得自找麻煩。

次日,有富商到衙門投狀報案,自稱夜間門戶不開,家中財寶已失,範捕頭覈實地點,知道必定是盲叟所爲,於是暗中查訪。後在騾馬市見到那盲叟點杖而行,範捕頭跟蹤到一個偏僻之處,看看左右無人,當下上前叫道:“先生的所作所爲已被人發覺,還想裝作若無其事嗎?”那盲叟冷笑道:“既被發覺,且聽其發落。”隨即伸出手來將範捕頭拽住,帶到一個酒肆中對飲,問其姓氏居址,以及管轄的地段。

範捕頭對這老賊心存忌憚,無不如實相告,坦言說自己和捕盜衙門裡的衆兄弟,也無非是混口飯吃,奈何凡事都受上官指派,處處身不由己,如今京師竊案頻發,這天子腳下,首善之地,不是外省可比,因此朝廷下了大限破案,實在是逼得太緊,先生如此手段,天下都能吃遍,何不先到江南蘇杭之地走上一遭,給京城裡的兄弟們留條活路。

盲叟聽罷,對範捕頭說道:“既蒙閣下相告,非厚贈無以爲報,但此地不是談心之所,明天你到陶然亭下等我,我還有些緊要之事說給你聽,幸勿爽約。”雙方約定清楚,就此拱手作別。

“陶然亭”是北京南城的一個地名,就在現在的火車南站附近,發展到如今也都是高樓廣廈、人煙稠密了,以前卻荒涼無比,盡是一望無際的蘆葦蕩子,最爲偏僻不過。

範捕頭轉天起了個大早,來到陶然亭等候盲叟,至夜也不見此人前來赴約,這才明白是被對方涮了。範捕頭暗恨起來:“我這好心好意全被那老賊當驢肝肺了,你說你涮羊肉還能蘸着芝麻醬吃,涮我一個當差的有什麼用?”

真所謂“冤家路窄”,過來三五天,範捕頭又在街上遇到了盲叟,他上前責問對方,那天爲何爽約?盲叟卻說:“我當天等你不來,只好自己找上門去,聽得你夫妻二人酣眠熟睡,因此未敢驚動,所有要言以及酬謝之物,皆已放在你家牀榻之下,你要是不相信,回家一驗便知。”範捕頭愕然心驚,匆匆回到家裡,果然見牀下插着一柄利刃,旁邊放着一個袋子,裡面有十根金條,還有一封密函,他揭函誦讀信中內容,但覺冷氣侵肌、透膽生寒。

盲叟在信中寫道:“老夫行徑既被汝窺破,本該殺汝滅口,但念及尚無深仇大恨,不想多造殺業,所以留下金條十根,酬報未宣之惠。今後休問此事,彼此互不相侵,你若心生歹念妄想,當以此利刃爲鑑。”範捕頭又懼又恨,從此對這些事守口如瓶,不敢泄露隻言片語,可是京城裡被盜的人家越來越多,官府怪罪捕盜衙門辦案不利,杖斃了許多差役。

此時有江南兩省的餉銀運抵戶部,那銀子都被打成元寶,十二個裝成一鞘,這即是古時所稱的“皇槓”,當晚還沒來得及清點入庫,都堆積在戶部大堂上,四周派人守禦,早上開門一看少了兩鞘,上官爲之震怒,密招五城練勇和九門差役捕賊,兵勇還沒調來就又丟了兩鞘餉銀。

差役們稟告上官,綠林之中歷來有兩等賊人,分別是“鑽天”和“入地”。“鑽天的”能夠翻牆過壁,穿天窗爬煙囪,專竊富室大戶;“入地的”則是挖地掏洞,做些穴墓摳寶之事。如今庫銀失竊,與京師今年發生的竊案相同,必是飛檐走壁之人所爲,須於高處節制,倘若只把住前後門戶,根本防不住賊人偷盜。

衆官差和兵勇當即分成數隊,房前屋後到處埋伏,四周佈下了天羅地網,範捕頭也在其中,跟着一夥人各持器械,守在附近屋頂上等待賊人現身。當晚月黑風高,忽見一盲叟胯下騎着鐵杖,左右兩臂各夾一鞘庫銀,形如鬼魅般從月下飛過牆頭。衆差役見之無不大駭,一愣神的工夫,老叟已從伏兵身邊飛過。

屋頂有個差役擅使銅鞭,當即掄鞭擊去。銅鞭打在鐵杖上立時折成兩截,那差役也被震碎了五臟,口中鮮血狂噴,翻身從屋頂栽下。另有一名差役手持雙鐗,也在旁奮力阻截,一鐗打在對方手臂上,使那盲叟遭鐗傷墜地,差役自己則被掉落的鐵杖壓斷了兩腿。

範捕頭自從上次遇到盲叟,推測此賊有使妖術邪法,就每天都把妻子的天葵布帶在身上以防不測,天葵即是女人的月經,與黑狗血同爲穢物,據說能破妖法,此時他見盲叟跌落在地,放手丟掉銀鞘,拾起鐵杖欲遁,心想:“再不出手更待何時?”於是投出天葵布,正罩在盲叟頭上。那叟倉皇不知所措,被從四面八方圍上來的兵勇一舉擒獲。

經過嚴刑審訊,盲叟對京中大案悉認不諱,但被問及同黨下落,則至死不招,官府又問其兩眼何以致盲?這老賊聲稱:“因欲爲盜,故自剜雙目,使見者不疑,否則早就被辦差官拿住了。”不久後這盲叟就被押赴菜市口處以極刑,至今也沒人知道他的身份來歷。

山蠍子

湘黔交界之地山勢險阻、人跡罕至,覆蓋着大面積的原始森林,各種神秘離奇的傳說最多。據聞深山老林中最能要人性命的是妖精鬼怪,都是些活了百年的老狸子,千年的蠍子、長蟲,諸如什麼古鶴、怪鹿也有。

這些傳說雖然近乎荒誕,但也確實有很多罕見罕聞的東西,曾聽一些當年參加過剿匪戰鬥的老人們說過,那時解放軍追土匪追到大山深處,只見森林中濃廕庇日,老樹猙獰的枝幹橫空斜出,雜草叢中那一座座古老的石人、石獸、墓碑,還有不知是人是獸的森森白骨都在其間若隱若現,雖是光天化日,走到山裡也會覺得不寒而慄。

深山裡最致命的便是山蠍子,有不少解放軍戰士中毒犧牲,後來通過當地採藥人的指點,部隊才掌握了山蠍子的習性,有效避免了傷亡。

原來蠍子喜歡棲息于山坡石礫中、落葉下、坡地縫隙、樹皮內以及牆縫、土穴、荒地陰暗處,而山裡的蠍子不比尋常。它們的外形更接近“黑琵琶”,山蠍子的繁殖期都是陰月陰日,這時候它們尤其喜歡往棺材裡鑽,是棺中死屍中的屍毒氣息能使它發狂,那時候山蠍子是最危險、最兇殘的。在湘黔交界看守義莊的人都知道這一規律,所以趕上陰年陰月,都會在屋中所有的角落縫隙處撒上大量花椒,花椒能克蠍子毒,是它天生的剋星,只要有花椒,蠍子就不敢往裡面鑽了。

據說以前山谷裡有塊光滑平整的大青石,生滿了綠苔,趕路的人路過此地,都樂得坐在上面歇腳,圖個涼爽,但任何人坐完回家後就會暴斃,屍體全身烏青,一直查不出原因,久而久之,誰都不敢再往那兒坐了。某年有個販貨的後生,揹着一大袋子花椒穿山而行,他是外地人不知厲害,途中走累了就臥在青石上打個盹兒,醒來後發現麻袋旁全是死蠍子,都有巴掌大小,他出去將此事說給山民們聽,衆人才知道那塊巨石下藏了無數山蠍子,以前死的那些人都是隔着石板中了蠍毒,若非這後生背了一袋子花椒,此刻也做了屈死的陰世之鬼了。

山裡還流傳着一句民諺:“蠍子從小沒有娘。”是說山蠍子一輩子,只下一窩小蠍子,由後背爆開兩層,小蠍子都從老蠍子背裡爬出來,而且小蠍子的數量剛好是三十六隻,絕不會多出一隻;或少掉一隻,在民間另有一種說法,說這山蠍子是屬骨牌的,骨牌便恰好是三十六張,蠍子與骨牌一樣是上應天數,剛巧對應三十六天罡星宿。

另外也有說“山蠍子逢單見單,逢雙必見一雙”。日子是按陰曆算的,雙日子必定是成雙結對地出沒,其實這都是對蠍子習性認知有誤,就不足爲信了。

褪殼龜

褪殼龜顧名思義,就是沒了殼的龜,關於此物也有不少民間怪談。只說在揚州有戶人家,家中所養的雞、鴨、犬、豬等家畜,經常會無緣無故地死掉,人們無不稱怪,卻沒理會過,只好聽之任之。某天有個乞丐,路過這家門前,就站在那兒看着這戶宅院,看了許久後問那家主人:“家中是否有家畜經常莫名其妙地死掉?”主人如實回答,並請教究竟。乞丐說:“此妖物作祟,我有術可破之。如果能僥倖成功,也不要其餘的酬勞,給我打一葫蘆酒喝便可。”主人欣然允諾。

乞丐隨即跟着主人,到宅中各處察看,走到廚房的時候,看見有一口大水缸。乞丐似有所悟,他瞪視了良久,告訴主人宅中古怪都與這水缸有關。

主人聽其所言,買來豬肉一方,清湯煮到半熟,拿鐵鉤子從中穿過,繫了長繩繞到柱子上。將熟肉放到水甕旁邊,退到隔壁悄悄窺探。沒過多久,就看見水缸底下爬出一個東西,那物聞得肉香,便探首而出,張開血口去咬,結果被鉤子鉤穿了嘴,痛不可忍,急忙縮首欲逃,但繩子拴栓在柱上綁得牢固,一時間不能掙脫。

乞丐立刻進去,將水缸下的怪物縛住,令主人觀看,那活物遍體深綠,長得像只大壁虎似的,竟有一尺半長,觀者無不大駭,誰都認不出這是什麼東西。

乞丐說:“此物俗名褪殼龜,也叫日蜥,多虧被我遇見,此物化尚未久,還能輕易制伏;倘若再過一年半載,它就能變化吃人了,那時已非人力可治,您家中滿門男女都得被吃掉。”主人大驚失色,記起以前確實養過一隻大龜,已亡去多年,尋思此物也許與之有關,就提起來詢問乞丐。

乞丐點頭稱是,接下來便按照主人所說去尋覓遺殼,果然在雞窩裡找到了。據推測是那龜無意中爬進雞窩,被卡在了其中,龜猛力向前,竟脫殼而出。

乞丐又告訴主人:“此殼爲化骨妙藥,能去死肌腐骨,當妥善收藏。”隨即要來菜刀,將日蜥剁爲肉泥,凡是地上血跡,一律鏟刮清除,盛在瓦罐裡,拿到荒山深埋,因爲褪殼龜的血是劇毒,碰到誰的皮膚,那人就會化爲清水,發作得很快,子不見午,午不見子。

主人一一遵循,事畢之後,擺出酒飯款待乞丐,又酬謝了十貫銅錢,從此家門安寧,恢復了往日的平靜。

聽地

古代王公貴族最怕的事,便是死後被人從墓中掘出形骸,再被盜墓賊摳腸撬嘴掠取珠玉。大概沒有比這更倒黴的了,所以古墓常以其詭秘得以保存,據說元代流行的做法,是墓室故意偏離古墓的正規佈局,使盜墓者難以用傳統的“天鵝下蛋”之法,直接揭頂入內取寶,除非是運氣好,否則把整座山挖成篩子,也未必能穴出墓室所在。

歷代盜墓之術,其實不單有辨別山形地脈,還可觀泥痕、觀土質、觀水流、觀草色,更有嗅土、聽地、問天打甲之術,若用此法,百不失一。

原來自漢唐以來,盜墓之風愈演愈烈,有世代相傳的盜墓賊,將盜墓掘冢的經驗逐漸積累完善,總結歸納出不少法門。例如觀泥痕、草色之術,如果見莊稼地裡,有某片莊稼與周圍的農作物相比格外有異,或較周遭莊稼茂密或稀疏、或高或矮,則必有古冢藏於地下,茂盛稠密者爲漢唐之墓,稀疏低矮者爲宋明之墓。蓋漢唐多用膏泥,而宋代之後多用墓磚之原因。這就是一個秘訣,有些盜墓賊便以這類方法找出過許多巨冢,掘出古代秘器從而一夜暴富。

不過元朝古墓不合常理,就如同元代貴族古屍口中多半含有劇毒之物“駐顏散”,這在其餘的各朝各代中都不得見。元墓葬俗也是獨樹一幟,一律深埋不樹,觀泥痕草色之術在這裡是派不上用場了,而且沒有多年積累的經驗,便有可觀之處也觀之不出。

有經驗的盜墓老手,遇到這種情況,就不用眼睛和鼻子了,而是用耳朵去聽,他們往往能聽出古墓在地下的具體位置,但使用這個法子,必須要趁風雨大作、雷聲如炸之時,其餘的時候都不靈驗。

第35章 如是我聞 (3)第7章 墓中尋龍 (7)第31章 雲中古都 (8)第37章 如是我聞 (5)第23章 鏡裡乾坤 (15)第8章 墓中尋龍 (8)第9章 鏡裡乾坤 (1)第34章 如是我聞 (2)第9章 鏡裡乾坤 (1)第1章 墓中尋龍 (1)第28章 雲中古都 (5)第35章 如是我聞 (3)第35章 如是我聞 (3)第36章 如是我聞 (4)第9章 鏡裡乾坤 (1)第28章 雲中古都 (5)第8章 墓中尋龍 (8)第9章 鏡裡乾坤 (1)第29章 雲中古都 (6)第13章 鏡裡乾坤 (5)第5章 墓中尋龍 (5)第25章 雲中古都 (2)第35章 如是我聞 (3)第2章 墓中尋龍 (2)第5章 墓中尋龍 (5)第37章 如是我聞 (5)第30章 雲中古都 (7)第9章 鏡裡乾坤 (1)第37章 如是我聞 (5)第1章 墓中尋龍 (1)第31章 雲中古都 (8)第12章 鏡裡乾坤 (4)第18章 鏡裡乾坤 (10)第13章 鏡裡乾坤 (5)第25章 雲中古都 (2)第22章 鏡裡乾坤 (14)第9章 鏡裡乾坤 (1)第13章 鏡裡乾坤 (5)第30章 雲中古都 (7)第29章 雲中古都 (6)第28章 雲中古都 (5)第32章 雲中古都 (9)第22章 鏡裡乾坤 (14)第3章 墓中尋龍 (3)第36章 如是我聞 (4)第34章 如是我聞 (2)第13章 鏡裡乾坤 (5)第33章 如是我聞 (1)第16章 鏡裡乾坤 (8)第15章 鏡裡乾坤 (7)第7章 墓中尋龍 (7)第19章 鏡裡乾坤 (11)第36章 如是我聞 (4)第24章 雲中古都 (1)第35章 如是我聞 (3)第3章 墓中尋龍 (3)第22章 鏡裡乾坤 (14)第8章 墓中尋龍 (8)第30章 雲中古都 (7)第24章 雲中古都 (1)第25章 雲中古都 (2)第17章 鏡裡乾坤 (9)第36章 如是我聞 (4)第7章 墓中尋龍 (7)第22章 鏡裡乾坤 (14)第3章 墓中尋龍 (3)第25章 雲中古都 (2)第28章 雲中古都 (5)第34章 如是我聞 (2)第8章 墓中尋龍 (8)第4章 墓中尋龍 (4)第14章 鏡裡乾坤 (6)第6章 墓中尋龍 (6)第18章 鏡裡乾坤 (10)第4章 墓中尋龍 (4)第15章 鏡裡乾坤 (7)第22章 鏡裡乾坤 (14)第22章 鏡裡乾坤 (14)第28章 雲中古都 (5)第37章 如是我聞 (5)第21章 鏡裡乾坤 (13)第34章 如是我聞 (2)第21章 鏡裡乾坤 (13)第7章 墓中尋龍 (7)第8章 墓中尋龍 (8)第22章 鏡裡乾坤 (14)第1章 墓中尋龍 (1)第26章 雲中古都 (3)第26章 雲中古都 (3)第3章 墓中尋龍 (3)第27章 雲中古都 (4)第16章 鏡裡乾坤 (8)第22章 鏡裡乾坤 (14)第26章 雲中古都 (3)第3章 墓中尋龍 (3)第13章 鏡裡乾坤 (5)第25章 雲中古都 (2)第30章 雲中古都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