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換屆選舉

上比年的換屆選舉,算得上是共和國建國心年間。競爭順繃。也最公開民主的一次國家領導人選舉。

受秘打手 年底爆發的“國防部官僚主義作風調查行動”影響,很多人多認爲,不甘寂寞的顏靖宇會趁機發難,在換屆選舉中挑戰顧衛民。因爲李存勳要到換屆選舉之後纔會辭去軍情局長的職務,高調復出的裴承毅明顯是顏靖宇的堅定支持者,如此一來,顏靖宇就得到了情報與軍隊兩大強力機構的支持,所以很多高層領導人,甚至部分部長級官員都認爲,顏靖宇很有可能在力口年就成爲共和國國家元首。

事實上。站出來調整顧衛民的不是顏靖宇,再是葉致勝。

雖然這讓人覺得無法理解,但是從當時的情況來看,這絕不是偶然,而是必然。

首先從顏靖宇的立場出發,只要他還是一個國家利益至上的領導人,就不會在比年角逐國家元首寶座。原因非常簡單,在中東戰爭還沒有正式結束的情況下,共和國需要的不是顏靖宇那樣的領導人,而是顧衛民那樣的領導人。

換個角度看。共和國與美國的停戰談判一直沒有能夠取得重大結果,直到刀勾年底才取得關鍵性突破,與共和國在口年?月到8月的換屆選舉肯定有關係。而且是非常大的關係。站在美國當局的立場上,等到共和國換屆選舉之後,再根據共和國的政治情況決定停火談判的立場,才能最大限度的保護美國的國家矛益

當時,刪對共和國換屆選舉的評論算得上客觀公正。

在大部分新聞媒體都認爲共和國將在力欽年迎來一場劇變的時候,一直以美國準官方媒體著稱的打手 個月的時間對共和國的政治局勢進行了全面分析,最終得出了顧衛民將涉嫌過關的結論。暫且不說刪得出的結論有多麼準確,單是從其分析來看,就必須承認這家資深新聞媒體在政治新聞上的高深造詣。

按照心的分析,三大因素決定了顏靖宇不可能挑戰顧衛民。

是在政治影響力與威望上,顏靖宇還不具備挑戰顧衛民的資格。雖然按照則的評價,共和國的國家副元首並不等同於美國的副總統,是具有一定實權的國家領與人,比如當年擔任副元首的王元慶就負責中央政府的日常工作。以及共和國的外交工作,但是顏靖宇遠遠比不上當年的王元慶,而且也沒有獲得多少實際權力,在刀刃年到傑口年的任期中,主要負責經濟發展,與外交、國防等領域均沒有太多關係。受此影響,顏靖宇在共和國的中央政府與軍隊中的影響力非常有限,威望更是談不上。就算的到李存勳與裴承毅支持,加上裴承毅在中東戰爭中取得的成就,顏靖宇也最多借此機會鞏固二號領導人的位置,爲年後出任共和國國家元首打下基礎。

二是共和國高層形成的三足鼎力局面,讓顏靖宇不敢輕舉妄動。

雖然由顧衛民、顏靖宇與葉致勝形成的三足鼎力的政治格局對共和國的發展產生了影響,比如在中東戰爭中,就只有顏靖宇持強硬立場,顧衛民與葉致勝都不支持用戰爭解決問題,從而導致共和國軍隊在北方戰線上取勝之後。在南方戰線上沒有多大作爲。但是這種局面最有效的維持了共和國的穩定局面,特別是在沒有一個核心領導人的情況下,相互制約的政治局面,成爲了維持政治穩定的基礎。因爲顧衛民扶持的帥永康嚴重缺乏政治資本,就算當上了常務副總理,也不大可能在刀口年之前成爲國家主要領導人,也就不可能與顏靖宇競爭元首職位,所以顏靖宇需要提防的不是顧衛民,而是在一旁虎視眈曉的葉致勝。如此一來,只要能夠在蟲年順利成爲共和國國家元首,顏靖宇就沒有理由在冶年挑戰顧衛民,爲早就被認爲是野心家的葉致勝做嫁衣裳。

三是中東戰爭造成的影響,註定在力口年之後的數年間,共和國將以穩定內部局勢爲主,不會在對外行動上有多大作爲。而像顏靖宇這種擁有雄心壯志的政治家,肯定會設法避開這段時期。如同洛布林夫人在刀力年放棄了競選美國總統的機會一樣,在明知道不會有多大作爲的情況下,顏靖宇爲什麼要挑戰顧衛民呢?更重要的是,顏靖宇是王元慶親手培養的國家領導人。而且是一個在性格與處事風格上都與王元慶非常相似的領導人。他就不可能不知道,在中東戰爭之後,共和國需要休養生息,需要顧衛民那樣的領導人,而不是一個過於強硬的國家元首。

別說三大因素。其中任何一點,都能讓顏靖宇有所顧慮。

當然,這番分析也點明瞭潛在的問題,即與顏靖宇相比,葉致勝纔不會安於現狀。

可以說。但分析得非卓到位,而且得出的結論也非常準確。

全體行表大會重圳成直之後,換屆選舉在力口年7月底開始

按照規矩,首先就得選出下一任國家元首,然後由國家元首提名國務院總理、各部門領導人、國防軍總參謀長等中央政府與軍事機構的主要領導人,並且由全體代表大會進行審議表決。

也就在這個時候,葉致勝宣佈參選共和國再家元首。

如此一來,元首候選人就達到了人另外2人都是象徵性的參與競選,而按照選舉法的規定。如果沒有任何一位候選人在首輪選舉中獲得半數以上的代表支持,就將由得票最多的兩個候選人進行第二輪選舉,並且由得票多的候選人擔任國家元首。雖然以當時的情況來看,如果所有代表都參與投票。顧衛民在第一輪選舉中勝出的機會非常大小但是受葉致勝參選影響,很多代表都沒有參與第一輪選舉的投票工作。結果顧衛民與葉致勝獲得的支持票都沒有超過半數。到了第二輪選舉的時候,局勢才逐漸明朗。因爲顧衛民的支持率比葉致勝高得多,而且不再要求支持率過半,所以之前那些放棄了投票權的代表都做出了非常明智的選擇,紛紛表示將在第二輪選舉中支持顧衛民。

到這個時候,葉致勝已經走投無路了。如果他稍微有點理智的話,就應該主動退出選舉,避免與顧衛民敵對。問題是,就在這個時候,一向沒有政治主張的閻尚隆竟然站出來支持葉致勝。準確的說,是支持民主選舉。雖然在外界看來,閻尚隆是想借此機會提高國務院在中央決策中的地個,但是一些知情者都知道,閻尚隆是一個非常理想化的外交家,一直堅定不移的支持王元慶的政治改革,以及由此建立起來的民主政治制度。也就是說,他支持的不是葉致勝,也不是想借此機會提高國務院總理的地位。而是希望藉助這次選舉,把民主大選的基本章程確定下來。

當然,也有人認爲,閻尚隆是王元慶安排在共和國政府中的一顆關鍵棋子。

雖然沒有理由相信閻尚隆是王元慶的親信,而且也沒有理由相信王元慶通過閻尚隆來控制共和國中央政府的日常行政工作,但是王元慶在離任前支持閻尚隆出任國務院總理,肯定與閻尚隆的政治立場有關。也就是說,只要閻尚隆在主持國務院工作,不管顧衛民、顏靖宇與葉致勝鬥成什麼樣子,共和國都不會亂套。

必須承認,這是一個非常巧妙的安排,而且是一個非常關鍵的安。

安此影響,就算葉致勝想退出元首競選也不大可能了。當然,隨着閻尚隆表態,第二輪選舉更像是儀式化的過場,沒有太大的實際意義。

不可否認,這段插曲具有非常重大的影響。

要知道,在此之前,還從來沒有哪個人敢於挑戰現任國家元首的權威,更不可能在選舉上向現任國家元起挑戰。雖然葉致勝的目的具有非常強烈的功利性,但是由此產生的長遠影響卻是誰也不能忽視的。不管怎麼說。葉致勝此舉至少讓很多人知道,共和國的民主體制建設不是搞着玩的。他能在兇2年挑戰顧衛民,自然有人在挑戰顏靖宇,以及在今後的任何一次換屆選舉中,都會有人向國家元起。

更重要的是,葉致勝的這一舉動,對推動政治改革有着非常明顯的積極意義。

必須承認,由王元慶推行的政治改革並沒取得圓滿成果,至少沒有能夠確立其以全民普選爲基礎的民主政治體制。不管怎麼說,對於共和國這種大國來說,基於全體代表大會的間接選舉肯定有弊端。雖然在很多國家,比如歐洲的絕大部分國家,推行的都是基於議會的間接選舉,也就是議會總理制。而不是美國那套基於全民普選的直接選舉制,也就是總統議會制,但是在人口衆多與幅員遼闊的國家,議會總理制存在很大的問題,除了印度之外,所有國土面積超過打手 億的大國。採用的都是總統議會制,即擁有一個非常強有力的中央政府。由此也看得出來,大國中央政府的首要職責就是維護國家的穩定與統一,並且充分利用大國人口多、國土廣、資源豐富等等有利條件,來維護國家利益與選民的利益。

按照王元慶的規劃,政治改革的第二階段就以實現全民普選爲主要。

問題是,顧衛民絕對不是推行政治改革的理想人選。事實早已證明,顧衛民上任之後並沒有按照王元慶的囑託,及時推進政治改革,甚至有意淡化了政治改革,不然也不會提出“青山綠水”計利。可以說,在出驢年到口年的第一屆任期中,顧衛民幾乎沒有在政治改革上取得任何成就。如果在他的第二屆任期中,仍然對政治改革不聞不問,到顏靖穿上臺的時候。恐怕沒有多少共和國公民會認爲應該繼續推進政治改革。必須承認,舊年時間足以讓人淡忘很多事情。尚隆在這個時候挺身而難說與王元慶沒有典出佔

不管怎麼說,在葉致勝宣佈參加元首競選之後,政治改革再次成爲了共和國公民日常談論的主要話題。也正是如此,在第二輪投票選舉前,顧衛民不但高調宣佈充分尊重與支持葉致勝的政治選擇,還公開宣佈將在當選元首之後積極推動政治改革。

不得不承認,葉致勝出來攪局,積極意義遠遠超過了消極意義。

正是如此,顧衛民在第二輪選舉中勝出後,並沒困此撤消葉致勝的委員長職務,而是非常大度的表示,將與葉致勝共同完善共和國的民主政治制度。更重要的是。顧衛民再次當選國家元首之後,立即開始兌現之前的承諾。

也就在這個時候,裴承毅成爲了共和國的國防部長。

雖然由現役陸軍上將出任國防部長引起了很大的反響,一些西方新聞媒體甚至藉此宣稱共和國將再次走上對外擴張的道路,但是與由換屆選舉引起的政治動盪相比,裴承毅這邊的動靜就算不了什麼了。

帥永康如願以償的成爲了國務院常務副總理。但是在閻尚隆的堅決要求下,常務副總理的職權大大降低,僅負責國務院的日常工作,而三個職能副總理分管經濟、科教與安全的地位得到鞏固。

顏靖宇再次當選國家副元首。更重要的是,此次選舉不但正式確定了國家副元首是常設性國家領導人,不能再像以往那樣,在需要的時候才設立。不需要的時候就不設立。還正式確定了國家副元首的職責範圍。即國家副元首不但是法定的國家二號領導人。還將負責協助國家元首處理國家的日常事務。也就是說,顏靖宇的職權得到了確定,在共和國中央政府中,他不再是個可有可無的領導人

在衆多的人事變動中,最引人矚目的還是由劉曉賓出任軍情局長。

李存勳沒有食言,在顧衛民當選的第二天,他就辭去了軍情局長的職務。因爲國務院部長級官員的人事任命到8月底纔得到全體代表大會批准。所以劉曉賓到口月初才正式出任軍情局長,而在此之前,他只是以副局長身份代理局長職權。李存勳離去,對共和國政治結構產生的影響遠遠超過其他任何一個人事變動,甚至超過了顧衛民再度當選國家元首。要知道,李存勳是軍情局歷史上最後一位能夠對元首產生影響,甚至能夠左右國家基本政策的局長,也是最後一位能夠讓軍情局超越情報機構本身的局長。

雖然在很多人看來,因爲李存勳才的多歲,加上他與劉曉賓的關係非同一般,所以在劉曉賓出任軍情局長的時候,還能利用李存勳的影響力。但是沒人否認,劉曉賓最多隻是一位守成的局長,他絕對無法成爲李存勳那樣的開拓者與建設者。甚至可以說,劉曉賓能在在任期間保住軍情局的地位就非常不錯了。

母庸置疑,劉曉賓必須聯合一切可以聯合的人,比如裴承毅與袁晨皓。

正是如此,軍情局長這個人事變動,實際上改變了共和國高層的權力平衡。讓天平稍稍向顏靖宇傾斜了一點。不是說李存勳在任的時候,軍情局並不支持顏靖宇。實際上,李存勳纔是顏靖宇的最大支持者。只是在政治傾向上,李存勳一直表現得非常中立,除非別人首先破壞規矩。不然他絕不會主動打破平衡。正是如此,在李存勳任局長期間。軍情局更像是一個監察機構,而不是情報機構。隨着劉曉賓必須與顏靖宇、裴承毅、袁晨皓等人聯合。抵抗顧衛民、林嘯雷與葉致勝的影響。軍情局肯定無法繼續保持中立,總得在一些關鍵問題上有所取捨。不管怎麼說,作爲一個擁有數十萬員工的情報機構,軍情局在政治立場上的絲毫改變都會引發政治地震。

從某種意義上講,正是這個變化,讓共和國的政治局勢逐漸明朗化。

雖然在很多人看來,王元慶搞政治改革。絕不是爲了製造黨派紛爭,但是從推行民主政治制度的角度來看,只要能夠將黨派紛爭控制在合理的範圍之內,而且爲之制訂嚴格的遊戲規則,這也未必不是件好事。歸根結底,民主制度不但是少數人服從多數人的遊戲,還是一個在衆多利益羣體間尋求平衡的社會博弈。只有出現兩種、或者兩種以上的聲音,才能通過博弈來推動社會進步。並且解決社會弊病。事實上。這也正是民主制度的精髓所在。正如美國建國元勳傑弗遜所說:我堅決反對你的言論,但是我誓死捍衛你發表言論的權利。

只有當博弈公開化與公平化,讓組成社會的每一個羣體都有發言的機會。讓討論與解決問題成爲政治決策的基礎。民主制度才能推動社會進步。

也許,這就是王元慶努力推進政治改革的根本原因吧。

第123章 進軍古巴第58章 空中走廊第66章 勢成騎虎第1章 強國夢第47章 難以置信的順利第10章 女兒的支持第71章 意外驚喜第82章 大好機會第82章 靠山與替罪羊第23章 何去何從第60章 軍事變革第45章 將計就計第98章 野心家的結局第16章 關鍵決策第34章 超低空利爪第138章 極速狂飈第8章 長江後浪推前浪第15章 表態第40章 政治犧牲品第95章 死局第19章 安全基石第36章 牽制力量第104章 速度競賽第63章 他山之石第66章 來龍去脈第90章 自掘墳墓第12章 誘惑第84章 渺茫的希望第6章 飛赴紐約第7章 人財兩不誤第50章 瘋狂反撲第48章 緊鑼密鼓第32章 超級間諜第74章 牽一髮動全身第54章 對策第130章 綜合素質第13章 情報安全第115章 定居點第54章 交換立場第8章 緊急歸隊第52章 大敵將至第96章 爭分奪秒第15章 未來之眼第101章 爛攤子第27章 戰略圍剿第29章 別無選擇第72章 歸宿第28章 高層接觸第39章 拆東牆補西牆第30章 超大規模第9章 艱難處境第107章 推心置腹第128章 借題發揮第23章 何去何從第32章 臨時搭檔第12章 地面戰鬥第178章 包袱第4章 秘密顛覆行動第73章 涌而上第37章 風起雲涌第111章 影響力第30章 直接動因第67章 主力對決第106章 大陸硝煙第65章 軍備競賽第15章 戰略威脅第83章 戰爭動員第28章 戰術調整第43章 合理使用第60章 致命威脅第121章 天軍登場第79章 戰場外的戰鬥第74章 毀滅性轟炸第32章 大殺器第61章 硬仗第15章 新興時代第2章 野心家第111章 和平信號第12章 誘惑第129章 登陸作戰序十七偃旗息鼓第59章 低空坦克第25章 戰略天才第108章 選擇第22章 我行我素第91章 來勢洶洶第3章 羣英會集第31章 換裝序幕第105章 何去何從第148章 技術與戰術革命第23章 何去何從第149章 左衝右突第53章 快速調整第68章 動員第118章 低空力量第47章 厲害關係第50章 未來戰士第58章 地面戰爭第55章 冷遇第114章 蜂擁而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