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不謀而合

工軍人身份出任國家統帥的“不僅僅是裴承毅,懷有撥鋒燈丹的杜奇威。

客觀的講,杜奇威的處境與裴承毅非卑相似,那就是在與共和國宣戰後,各方各面前處於一團糟的局面,很多事情都需要從頭做起。在戰略認識上,杜奇威與裴承毅的觀點完全一致,即太平洋纔是兩個超級大國的主戰場。而且誰能在太平洋戰場上取勝,誰就能夠贏得這場戰爭的最終勝利。在怎麼打太平洋戰爭的問題上,杜奇威也面臨同樣的難題。即應該以何種方式來達到目的。

在很多人看來,杜奇威是最有資格、也是唯一能夠挑戰裴承毅的軍事統帥。這個觀點並非不無道理。比如在面對相同的問題時,杜奇威的決策往往與裴承毅如出一轍,至少在總體方向上不會有太大差別。

換成其他軍事統帥,也許會用非常直接的方式,即利用美國在環太平洋地區的戰略優勢來解決太平洋戰場上的問題。這也無可厚非,畢竟將軍事基地擺到對方家門口的不是共和國。而是美國。

不管從哪個方面看,美國在太平洋上的戰略優勢都非常明顯。別的不說。菲律賓距離共和國本土不過數百千米,距離美國本土卻有近2萬千米。即便退後一步,關島距離共和國本土也就四多千米,距離美國本土卻。多千米。也就是說,從西太平洋到北美大陸西海岸。幾乎整個太平洋都是美國的防禦屏障。即便到夏威夷羣島,美國的戰略防禦縱深也有上萬千米。巨大的防禦縱深還意味着進攻時的突擊距離更短,美國空軍的重型制空戰鬥機從關島起飛之後,不需要進行空中加油就能攻擊共和國本土東南地區。即便後退到夏威夷羣島,美軍的戰略轟炸機也能在2個小時之內完成戰略打擊任務。更重要的是,在西南太平洋上,美國可以依託澳洲大陸。北上與共和國爭奪東南亞地區,或者西進騷擾共和國賴以維生的北印度洋航線。對共和國來說。除了盯緊本土東大門的戰略防線之外。只能一步一步的向東邁進,要想攻到美國本土,就得跨越整個太平洋,而且在此之前、爲了鞏固側翼防線還得南下佔領澳洲大陸。

總而言之,美國的戰略優勢不是一點半點。

從這個角度出發,也就不難理解袁晨皓爲什麼要主張把重點放在大陸戰場上,在擊敗俄羅斯之後再東向與美國爭奪太平洋的霸權。

歸根結底,如果沒有堅實的基礎,共和國很難在太平洋戰場上取勝。

從袁晨皓的立場出發,這場戰爭將是一場艱難的持久戰。以開戰後的情況來看,即便共和國能夠在較短的時間內打垮俄羅斯,比如在 年之內攻佔莫斯科、再花半年時間掃蕩俄羅斯其他地區,或者在此之前迫使歐盟參戰,縮短大陸戰爭的持續時間,美國也能在此之前完成戰爭動員,並且鞏固戰略防線。也就是說。等到打敗俄羅斯之後再進軍太平洋,與美國爭奪太平洋的霸權。共和國勢必面對一個全面武裝起來的美國,而這也正是最難以擊敗的美國。雖然從戰略上講,共和國打贏持久戰的把握比美國大得多。而且作爲挑戰者。共和國從一開始就得做好打持久戰、以消耗來拖垮美國的戰略準備。但是持久戰必然會使勝利黯然失色,甚至會讓勝利者無法從戰爭中獲得任何好處。

很明顯,裴承毅不想與美國打一場持久戰。

提前打響太平洋戰爭,肯定會考驗共和國的戰爭動員能力、還會考驗共和國的戰爭承受能力,可是同時也會給美國造成最大的壓力。並且趕在美國完成戰爭動員之前取得決定性的勝利,迫使美國承認在太平洋上戰敗。即便美國不會輕易認輸,在取得了初步勝利之後也能大大縮短太平洋戰爭的持續時間,從而用最小的代價取得勝利,最終使戰爭帶來的好處最大化。

, 可

看得出來,這也是一個政治家與一個軍卓家的區別。

回顧歷史就能發現,集承毅做出的選擇與 四多年前,美國總統羅斯福做出的選擇幾乎完全一樣。當時。美國是以日本偷襲珍珠港的名義向日本宣戰,並且在德國以日本盟國的身份向美國宣戰之後,才向德國宣戰。從道義上講,美國的頭號敵人是日本,而不是歐洲大陸上的德國。問題是。參戰之後,羅斯福採納了陸軍總參謀長馬歇爾提出的“先歐後亞”的戰略計劃將擊敗德國當成頭號任務。這次,裴承毅的選擇幾乎完全一樣,即在俄羅斯出兵入侵哈薩克斯坦、並且率先發起攻擊之後,共和國以反擊的名義向俄羅斯宣戰,隨後美國以俄羅斯盟國的名義向共和國宣戰,裴承毅立即抓住機會,明確了“先海後陸。的戰略,即把美國當成頭號打擊對象。俄羅斯則是次要目標。

毫無疑問,裴承毅早已完成了從軍人到政治家的角色轉變。

不耳否認,在此之前,杜奇威也完成 門的角煮轉審視紋場戰爭的時候,杜奇威的古場軒小毅一樣,即以政治家的眼光來看待戰爭。如此一來,杜奇威就不可能像軍事家那樣,以“太平洋的方式來解決太平洋上的問題”。從政治角度出發,杜奇威首先想到的就是在其他方向上牽制住共和國。

作爲美國總統,杜奇威不可能不知道,美國的戰爭實力遠不如共和國。

從某種意義上講。美國能夠保住“最有影響力的國家”的國際地位。依靠的不是自身的強大實力,而是建立在意識形態基礎之上,並且形成了共同利益關係的國家集團,即以美國爲主的西約集團。也許概念上的分析很難說明問題,因此有必要藉助一些數據。在西約集團中:美國的國民生產總值僅佔蹦左右、而共和國在集約集團中佔的比重接近膿,美國的工業產值佔6鰓左右、共和國佔到了驟以上,美國的軍事工業產能占強左右、共和國佔到了旭左右。拿集團內部具有影響力的發達國家來做比較也很說明問題。西約集團中,除了美國之外,還有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墨西哥與新西蘭等三個發達國家。而且英國、加拿大與澳大利亞均擁有完善的工業體系,屬於主要工業國。在集約集團中,除了共和國之外,僅有泰國、馬來西亞、巴基斯坦與蘇丹等4個發達國家、而且只有巴基斯坦算得上是真正意義上的“工業強國。”其他國家都無完善的工業體系,更談不上擁有強大的軍事工業體系了。這種現象也很好理解,畢竟集約集團是典型的“新興國家集團。”連共和國都是典型的新興工業國。更別說其他成員國了;西約集團則是典型的“老牌強國集團不但美國的傳統強國、英國、加拿大與澳大利亞都是具有上百年、甚至數百年工業史的傳統經濟強國。

單就本國實力而言,美國根本不是共和國的對手。

不管杜奇威有多麼自信他也得明白一個道理,那就是美國要想取勝。就得充分利用各同盟國的力量。

關鍵就在這裡。要想利用盟國的力量,就得讓盟國參戰。

, 可

雖然按照西約集團的共同防禦義務。所有成員國都有責任協助美國作戰,但是在美國本土遭到攻擊之前。其他成員國有權力選擇協助方式。即可以不參戰,僅爲美國提供物資方面的支持與援助。

這還不是最重要的問題。

衆所周知,西約集團與集約集團只控制了不到三分之一的國家。即便除掉歐盟與獨聯體,全殊幼多個國家中。還有近一半雖然這些國家大多弱小得不堪一擊,強大的也不過是巴西這種地區性強國,但是在世界大戰中,這些國家的態度肯定會對戰爭進程與結果產生重大影響。

總而言之,能否爭取到足夠多的盟友,決定了美國能否笑到最後。

要想爭取到足夠多的盟友,就得拉開戰線,讓足夠多的國家捲入戰爭。要讓捲入戰爭的國家投靠美國,就得選擇適當的戰線。以及適當的方式方法。

結合美國的戰略需要,即牽制共和國的軍事力量,使共和國無法立即在太平洋戰場上向美國發難,就不難明自杜奇威的選擇了。

從軍事角度出發,最理想的選擇肯定是在南亞地區製造動亂。問題是,南亞早已成爲共和國的“後花園”即便是當初野心勃勃的“印度象”也馴化成了馬戲團的小丑”。可以說。印度與共和國的關係。與墨西哥跟美國的關係非常相似,即在經濟全面一體化的基礎之上。歷史矛盾不再是影響兩國關係的主要問題。雖然從時間上來看,力年不足以讓絕大部分印度人忘記那場戰爭帶來的災難,但是在大變革時代,力年足以讓幾乎所有印度人嚐到變化帶來的好處。如果考慮到印度特殊的社會背景,特別是在印度戰爭前,超過糊的印度人生活在赤貧線與貧困線以下。其中半數得爲一日三餐奔波,那麼在印度戰爭後力年間發生的變化,對印度人產生的影響就更加明顯了。僅從經濟層面上看。印度是世界上最大的初級工業產品與勞務輸出國,而共和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初級工業產品與勞務進口國,別說區區美國,就算把整個西約集團算上,也頂不上共和國的需求,無法消化規模龐大的“印度製造。”也就無法取代共和國。

毫無疑問,南亞地區沒有美國插手的空間。

無法進軍南亞,就只能在周邊的區做文章。很明顯,東部非洲的情況與南亞的情況非常相似,即共和國依靠龐大的國內市場、以及每年超過剛乙人次的出境旅遊量,把東部非洲的幾個國家牢牢綁在了“共和國號戰車”上,而投靠美國的吉布提與厄立特里亞都是貨真價實的國。而且多是與周邊國家有矛盾、而周邊國家又得到了共和國的支持,纔會搭上“美國號戰車”。

正是如此,美國才高度重視迫戈加西亞與澳大利亞西北部的達爾文港。

問題是,迫戈加西亞只是一座位於大洋深處的孤島,根本沒有防禦縱深可言。和平時期還沒什麼可擔憂的,而在戰爭時期,就算將整座島嶼變成軍事要塞,並且儘可能的部署防禦部隊,也只能堅持幾個月而已。達爾文港的情況也好不到哪裡去,雖然背靠澳洲大陸,可是面向印度洋的一面卻沒有防禦縱深可言。而且北面上的航道被印度尼西亞阻絕。加上基礎設施匿乏,很難成爲美軍在印度洋上活動的戰略基地。最多隻能起到鞏固澳洲西北防線的作用,即讓共和國放棄在澳洲西北登陸的打算。

對美再來說。真正的選擇只有2個方向。一是南非、二是中東。

南非距離北印度洋太遠,就算成爲美國的盟國,並且積極參戰,也最多隻能幫助美國守住南大西洋的大門,對印度洋、特別是北印度洋上的戰鬥沒有太大幫助。從積極進攻的角度出發。美國能夠利用就的只有中東地區了。

當然,作爲軍事家,杜奇威不可能不知道,要想利用中東地區,就的阻止共和國向該地區增兵。雖然早在的年前。共和國就通過修建穿越帕米爾高原的中巴戰略鐵路,在陸地上積極向中東地區進軍,並且在。多年前就修通了巴伊鐵路,但是從秘 年的中東戰爭看得出來,陸上交通線的運輸能力非常有限,最多隻能起到應急的作用,共和國要想進軍中東地區,仍然得依靠北印度洋航線。

事實上,這也正是北印度洋戰略航線最重要的地方。

從美國的角度出發,要想阻止共和國進軍中東,或者說讓以色列與土耳其參戰,並且取得最終勝利,除了在必要的時候出兵中東之外,美國最應該做的,也是首先得做好的就是奪取北印度洋的制海權,打垮共和國的印度洋艦隊。再回過頭來看美國的軍事部署,也就不南明白,美國海軍爲什麼要在參戰前將第四艦隊派往吉布提了。

可以說,在裴承毅盯住印度洋的時候,杜棄威也盯住了印度洋。

雙方的最高軍事統帥心裡都非常有數,在太平洋變成戰艦的墓地之前,印度洋將是雙方海軍理想的熱身戰場。

當然,這也是一個必須全力爭勝的戰場。

特別是對共和國來說,如果在印度洋上都無法擊敗美國海軍,又有什麼資格到太平洋上去取得勝利呢?

可以說,共和國海軍必須不惜一切代價的打贏印度洋戰爭,掌握印度洋的制海權。

月4日,共和國海軍進行了一系列的軍事調動。

首先是正在印度洋上活動的印度洋艦隊轉向北上,進入岸基航空兵的掩護海域,並且與從瓜達爾港出發的快速補給艦隊會合,補充作戰所需的彈藥物資。在此期間,印度洋艦隊的艦載航空兵還做了調整,不但用重型制空戰鬥機替換了所有多用途戰鬥機,還以最大數量配製作戰飛機。

,王琺比北

其次是讓進入爪哇海的南海艦隊從巽他海峽進入印度洋,並且全程保持隱蔽,以對達爾文港構成威脅。迫使美軍做出調整,讓正在印度洋西部活動的第四艦隊與第八艦隊轉向東進。協防達爾文港。更重要的是。南海艦隊在進入印度洋之前,與印度洋艦隊一樣,用重型制空戰鬥機替換了所有多用途戰鬥機,並且按照最大數量配製作戰飛機。

最後是讓剛剛襲擊了關島與提尼安島的西太平洋艦隊進入東海海域。從而脫離了美國潛艇與遠程偵察機的監視範圍,讓美軍搞不清楚西太平洋艦隊的具體去向。因爲南海艦隊進入印度洋,所以足以讓美軍認爲,西太平洋艦隊正在趕往南海,其主要任務是填補南海艦隊留下的防禦空當,並且威脅菲律賓。

這一番部署調整下來,別說美軍會認爲共和國打算在印度洋上大幹一場,就連部分共和國高層都認爲。裴承毅正在向印度洋調集兵力,很有耳能在開戰 0天之內,爲共和國開闢第三條戰線。

嶽是如此,共和國的這一輪軍事調動引起了廣泛爭議。

只不過,當時很多人都忽略了一個極爲關鍵的問題,即共和國與美國的軍事衛星系統都已全面癱疾。而且兩國均部署了部分空基攔截平臺。專門對付對方發射的偵察衛星,因此交戰雙方都沒有可以利用的偵察衛星,也就只能依靠傳統偵察手段來尋找對方艦隊,而要在浩瀚的大洋上找到一支艦隊,絕非輕鬆容易的事情。

說得不客氣一點,一夜之間,海戰戰術倒退了上百年。

正是如此,交戰雙方的第一場正規海戰,也是第一次投入全部力量的海戰,迅速取代整在中亞大平原上集結的地面部隊,成爲戰爭中的絕對焦點。

第62章 摩拳擦掌第115章 附帶影響第48章 小內閣第63章 一錘定音第6章 第一顆火星第68章 文化第67章 同盟體系第27章 海空對抗第41章 明爭暗鬥第48章 圓滿結果第54章 導彈雨第127章 空中反擊第36章 捨身第102章 宏偉藍第38章 頭號威脅第83章 最後席位第11章 拉人入夥第57章 超低空霸主第111章 和平信號第51章 摒棄前嫌第58章 全面爆發第13章 煙霧彈第49章 精小強悍第75章 國家意志第37章 最好與最壞的消息第7章 人財兩不誤第14章 驟然緊張第10章 新人報到第18章 獨醒第35章 絕境第15章 論爭第100章 囑託第35章 交易第47章 重生第71章 一大步第33章 幽靈折戟第35章 軍士長第50章 瘋狂反撲第62章 死守第33章 超級潛艇第20章 關鍵所在第153章 重塑形象第20章 重大消息第65章 正式宣戰第186章 調兵遣將第58章 全面爆發第60章 軍事變革第88章 民族種子計劃第59章 特別行動第149章 經典突擊第17章 積極主動第33章 各懷鬼胎第137章 修鐵路第51章 積極備戰第60章 絕不拋棄第119章 黎明前的殺機第35章 奇兵第90章 誘敵深入第75章 國家意志第31章 暗算第3章 集團化第28章 策動力第43章 大家當第28章 親自動手第83章 最後席位第95章 火山爆發第59章 初次交手第124章 和平契機第128章 借題發揮第93章 煮熟的鴨子飛了第48章 國家宣言第42章 聯合國大戲臺第71章 一大步第60章 絕不拋棄第50章 司令官的職責第18章 獨醒第137章 王牌中的王牌第16章 海軍革命序九死裡逃生第26章 民主共和日第33章 兩面三刀第96章 現實利益第45章 風雨飄搖第6章 飛赴紐約第40章 天降奇兵第55章 鞭長可及第125章 兩把尖刀第9章 不可告人第70章 太平洋的枷鎖第140章 猛虎下山第144章 信息第一第11章 先下手爲強第28章 貿易大戰第149章 左衝右突第139章 公民意識第41章 大鬧龍宮第87章 殺心第22章 元老第5章 時事造英雄第137章 王牌中的王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