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同與不同

接到葉致勝從專機上打回來的電話。王元慶吩咐焦數山哇參

“代價是不是太大了?”

“那愕看我們能夠得到些什麼。”王元慶坐到沙發上,看了眼潘雲生,說道,“如果僅僅爲了眼前利益,代價確實太大了;如果把目先,放到幾聳之後,代價就可以忽略不計。換句話說,即便我們現在有所保留,今後也得做同樣的事情。”

潘雲生端起茶杯,一副若有所思的樣子。

爲了方便讓前任軍情局長留下來。王元慶正式聘用潘雲生爲元首特別顧問。王元慶‘花’一天時間向這位告別政壇快十年的前輩領導人介紹了當前的大致情況,以及他對未來的打算,讓潘雲生對大局有了深入的瞭解。

潘雲生很沉得住氣,並未對王元慶的宏偉目標感到驚訝。

在潘雲生眼裡,王元慶不同於一般的領導人,甚至不同於趙潤東。作爲紀結國執政時期的主要高級官員之一,潘雲生不但是紀佑國最信賴的人,還參與了由紀估國親自制訂的多項國家戰略。與潘雲生一樣。王元慶作爲紀佑國的首席助理,也深得紀佑國的信任,參與了相關工作。時任國防部長的趙潤東沒有參與部分戰略計戈的制訂工作。比如在“炎黃計戈打手 ”初期,趙潤東一直被紀佑國排除在覈心決策圈之外,直到第四次印巴戰爭之後,趙潤東才參與了相關工作。

也就是說,王元慶知道的與潘雲生一樣多!

若論對紀佑國的瞭解,肯定沒人能夠超過王元慶與潘雲生。雖然紀結國執政時,並未明確共和國未來數十年的發展戰略。但是一份“炎黃計劃”就能證明,紀佑國不但考慮到了共和國未來數十年的發展戰略,還早就爲繼任者指明瞭前進方向。趙潤東執政時期,基本上都在沿着紀佑國設定的發展線路前進,未對紀佑國的戰略方針進行大規模調整。不是說這麼做就完全正確,畢竟紀結國也是人,不可能料事如神,更不可能猜到今後幾個年會發生的事情,比如紀結國就沒有想到王元慶會用一場全面戰爭葬送日本,將打手 億巫萬日本人送入地獄。

王元慶的過人之處就是從不死搬硬套。

雖然潘雲生很清楚王元慶正在做紀佑國不敢做、沒條件做、沒機會做的事情,基本上按照紀佑國的設想將共和國推上一個新的發展高度。但是與趙潤東完全不同的是,王元慶沒有吃紀估國留下來的老本。而是獨闢蹊徑的開創了新的發展模式。別的不說,由王元慶一手發起的政治改革就比紀佑國預想得提拼了許多。按照紀佑國的設想,共和國應該在戰勝了美國之後,也是消除了最大的外來威脅之後,纔會正式推行政治改革,建立一套民主、法制的政治體制。王元慶不是不知道紀估國的想法,而是知道紀佑國的想法不符合實際情況,如果共和國不能儘快完成政治改革,進一步挖掘國家潛力,不但沒有可能戰勝美國。還會因爲累積了數十年的國內矛盾而尾大不掉。

具體行爲方式上,王元慶也與紀估國有很大的區別。

對外,王元慶比紀佑國積極主動的多。雖然紀估國執政時期,打贏了第四次印巴戰爭與東海戰爭,打開了共和國發展的大局面,爲後面的騰飛打下了基礎,但是紀估國均是在極不情願的情況下參與對外戰爭。如果當時有其他的選擇,紀估國絕對不會冒險與兩個最強大的鄰國發生軍事衝突。迄今爲止。王元慶也親自主導了兩場戰爭,一場戰爭以毫無懸念的方式讓曾經對共和國構成最大威脅的日本徹底淪落爲三流國家。今後三十年、甚至半個世紀內都不可能對共和國構成威脅;另外一場戰爭則讓同樣對共和國構成了巨大威脅的印度陷入進退兩難的局面。被迫走上一條自取滅亡的道路。兩場戰爭,足以證明王元慶在對待外來威脅時的強硬立場。

對內,王元慶比紀估國更重視方式方法。第四次印巴戰爭與東海戰爭之後,紀估國接連兩次颳起廉政風暴,讓成千上萬的官員丟掉了飯碗、甚至丟掉了腦袋。這兩次廉政風暴讓紀結國深得人心。讓老百姓拍手稱快。從長遠來看,除了一時之快,紀佑國並未觸及到共和國的根本問題,也未能真正改變什麼。

到了趙潤東執政時期,貪污腐敗再次擡頭,幾乎成爲阻礙共和國前進的最大內部問題。王元慶選擇了截然不同的方式,沒有將槍口對準某些具體官員,而是對準了整個體制。更重要的是,王元慶沒有因此打開殺戒,甚至沒有采取任何能夠讓百姓拍手稱快的治貪行動,卻從根本上改變了共和國的政治面貌

“正?? 做得更徹底,誰做得更好。潘雲生不會妄加評論。百手 口然有數。

不同的思想觀念,不同的行爲方式,決定王元慶與紀估國是截然不同的兩種人。

很多時候,潘雲生都有點想不明白,王元慶與紀估國的差別這麼大。爲什麼能夠爲紀佑國工作幾個年?

或許,正是在輔佐紀結國期間。王元慶纔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除了具體行爲與方式方法等表面上的差別之外,王元慶與紀估國有太多共同之處,甚至可以說王元慶與紀佑國有着本質上的共同點。

兩人都有極爲明確的目標價值觀,做任何事情都有分外明確的目標。

兩人的‘性’格都非常堅定,做出決定之後,從不輕易改變。

兩人都是很有主見的人,從不受別人左右。

兩人都有超人一等的大局觀,能夠綜合各方面的因素考慮問題。

兩人都有‘洞’察入微的眼光,能夠看到別人看不到的東西。

太多太妾的共同點,決定了兩人本質上的共同‘性’。

這也正是紀佑國高度重視王元慶,在離任之前爲王元慶指明發展道路的根本原因。

同樣,這也正是潘雲生答應留下來幫助王元慶的根本原因。

說實話,潘雲生不太欣賞趙潤東。趙潤東執政時,潘雲生最重要的任務不是爲國家元首出謀戈策,而是想方設法的調解元首與總參謀長之間的矛盾,避免兩位最重要的實權人物鬧得下不了臺。

處理總參謀長的問題上,王元慶也比趙潤東做得更加出‘色’。

這些,都讓潘雲生相信,王元慶有能力率領共和國獲得更大的成就。

“老潘,你在想什麼?”

“我?”潘雲生回過神來,看了眼正在‘抽’煙的王元慶,說道,“我一直在想,如果你說得沒錯,幾年之後,我們會與印度打一場全面戰爭,我們該怎麼打,或者說,怎麼打才能確保我們不受牽連。

王元慶微微皺了下眉頭,等着潘雲生繼續說下去。

“非常可惜,沒有任何現成模式可以套用潘雲生嘆了口氣。說道,“歷史上,從來沒有任何國家能夠從根本上擊敗擁有十七億人口、甚至近二十億人口的對手。日本與印度不可同日而語,雖然一億多日本人不是小數目,但是日本是島國,天生與外界隔絕,印度卻是大陸國家,周邊有很多鄰國。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兩個國家爆發全面戰爭,後果難以想像,任何一個失誤都有可能導致無法挽回的後果

“我們只能自己找辦法。”

潘雲生皺了下眉頭,意味深長的看了王元慶一眼。

“你說得沒錯,對付印度更加棘手。特別是在我們收復了藏南地區之後。”王元慶滅掉菸頭,說道。“雖然很麻煩,但是我們有三個有利條件。一是日本戰爭已經證明。西方國家不會爲了任何其他國家與我們對抗,一億多日本人無法改變西方國家的價值觀念,再多的印度人也是一樣。二是美國肯定會獨善其身,不然早在三年前就向我們開戰了。三是印度的基礎比日本更薄弱,不可能超越日本。只要利用好這三個有利條件,我們就有很大的把握擊敗印度。”

“怎麼利肚”

“我還在考慮,畢竟還有幾年嘛,我們可以慢慢想

潘雲生笑了笑,說道:“雖然還有幾年,但是準備工作從現在就已經開始了。到時候再考慮,這可不是你的風格。”

王元慶也笑了起來,說道:“準備歸準備,畢竟基礎方面的準備工作有益無害

“話雖這麼說,你不可能一點想法都沒有吧?”

王元慶笑而不語。

沒等潘雲生再次問出來,焦魁山來到書房,通知總參謀部剛剛打來電話,軍事行動即將開始。

“先顧好眼前的事情吧。”王元慶站了起來,說道,“能夠讓印度承認戰敗,儘快結束這場拖下去已經沒有實際意義的邊境衝突,就得看這輪打擊的效果了

“我們去哪?”

“地下指揮中心。”

潘雲芒也站了起來。

“才網落成的,就在我們腳下。”王元慶說完朝焦數山點了點頭,讓首席主力在前面帶路。

潘雲生沒再多問,跟着王元慶離開了書房。

此時,項鋌輝剛剛來到總參謀部的戰術指揮中心。雖然具體的指揮工作由裴承毅全權負責,但是事關重大,項鋌輝不能什麼都不過問。

第76章 強將弱兵第27章 機會第48章 誰綁架誰第127章 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第35章 交易第109章 持續消耗戰第37章 變策第91章 斡旋第117章 政治決定戰爭第90章 爆炸效應第43章 演變的世界第11章 爲戰爭做準備第40章 關鍵裝備第29章 幕後推手第30章 戰略要地第51章 待價而沽第89章 雅浦海戰第41章 龍牆第22章 移民潮第126章 倒下的民族第136章 割裂第104章 對症下藥第79章 利益同盟第42章 大顯神威第16章 捧殺第122章 全面銷燬核武器第105章 西非戰火第15章 論爭序八生死角逐第8章 最終目的第109章 猛然醒悟第91章 來勢洶洶第53章 強強對話第40章 難題第50章 明爭暗鬥第68章 量才爲用第87章 殺心第83章 最後席位第24章 四法案第56章 連唬帶嚇第30章 英雄第69章 權益第105章 西非戰火第57章 坦克大戰第43章 坦誠交流第14章 根本職責第44章 豪賭序十六縱橫捭闔第67章 不得不做第86章 增援部隊第21章 易筋伐髓第82章 新境第46章 好印象第104章 歷史重任第55章 點悟第87章 強力佯攻第73章 大兵團會戰第92章 被動局面第77章 增兵第98章 狂暴工具第54章 反省第61章 總體戰略第116章 條線上的螞蚱第96章 遲到的覺醒第85章 全面部署第16章 聯合指揮部第26章 坦然面對第101章 爛攤子第2章 白宮新主人第13章 聯合火力支援第50章 防禦部隊第187章 政治化戰爭第83章 造勢第135章 絕不能失敗第18章 點火第19章 干將出馬第45章 國家安全戰略第43章 合理使用第94章 大清洗的徵兆第56章 由海向陸第12章 新人新氣象第52章 重大收穫第34章 亂局第156章 介入程度第43章 大家當第83章 中東攻略第104章 鐵骨仁心第18章 鋼鐵雄心第146章 攻堅戰第60章 軍事變革第59章 左右開弓第13章 深入探討第151章 心領神會第29章 心態第33章 壟斷經營第21章 易筋伐髓序十九民族之魂第156章 外交努力第97章 殊途同歸第34章 亂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