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殺人於無形

斤裴承毅說完,東方聞立即笑了起來。?????????裴承毅皺了下眉頭,拿起了放在桌上的香菸。

“將軍,你要的東西都在計算機裡面東方聞接住裴承毅遞來的香菸,啓動了架在桌上的掌上計算機。

“需要你的軍官證號碼,然後將大拇指放在指紋掃描區內。這些信息的保密級別過了我的接觸權限。你慢慢看,有事再叫我。”

裴承毅點了點頭,等東方聞離開後,輸入了軍官證號碼,把右手大拇指放了上去。

計算機沒有任何反應,裴承毅微微皺了下眉頭。在他準備叫東方聞的時候,看到了別在計算機背板上的微型夾鼻顯示器與豌豆般大小的耳塞。

又是高科技玩意。

戴上顯示器與耳塞,裴承毅摁了下出現在屏幕上的播放開關。

這不是普通的顯示器,而是三維顯示器,裴承毅看到的是一個由計算機合成的女性講解員,如果做得再好一點,完全能夠以假亂真。比較遺憾的是,耳機的效果不是很理想。不但不是立體聲,還有點雜音。

大概是飛機內其他設備產生的干擾雜波吧。

裴承毅沒有管那麼多,既然是圖像聲音文件,就不用像看文字尖件那麼費力了。

與前面幾份介紹軍事變革與國防建設的文件不同,這份主要介紹當前的國際形勢,以及共和國的應對措施。因爲涉及到很多基本國家戰略。所以該文件不屬於總參謀部。而是由軍情局炮製的。

總體來說,共和國這幾年的基本戰略就是爲大規模戰爭做準備。

這並不是說,王元慶從一開始就打算與印度打一場全面戰爭。誰都知道,印度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共和國不可能像對付日本那樣對付印度。更重要的是,印度周邊國家與共和國關係密切,共和國必須爲盟國考慮。從國家展來看,將印度打回石器時代對共和國也沒有多少好處。

與王元慶單獨交談的時候,裴承毅才知道,元一直想“演集。印度。

早在日本戰爭之前,還是國家副元的王元慶就非常重視印度問題。共和國與印度的關係能夠在藏南衝突之前取得長足展,與王元慶有很大笑系。當時趙潤東不太過問外交事務,基本上交給了王元慶。通過加強經貿、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往來,共和國成爲了印度的第一大貿易伙伴國,印度也成爲了共和國最大的海外市場與低端工業產品生產地。合作給兩國帶來了巨大的好處,共和國民衆能夠買到廉價的印度商品,而印度民衆則能得到由貿易帶來的工作崗位與更高的生活品質。

按照王元慶最初的想法,如果能夠穩住印度,通過經濟合作拉攏印度纔是最好的結果。

毫無疑問,世界上人口最多的達國家與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展中國家,只要攜手並進,絕對能夠創造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經濟奇蹟。

問題是,共和國與印度能夠和平共處、攜手並進嗎?

換個角度看,即便沒有藏南衝突,中印之間沒有任何現實矛盾,兩個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也不可能走到一起。

歸根結底,王元慶推動共和國與印度的經貿往來,爲的是共和國,而不是印度。

受人口老齡化影響,共和國不但需要印度的龐大市場,也需要印度的充足勞動力。沒有印度的市場,共和國的高端產品出口將減少氓。導致上千萬工人與近億相關勞動力丟掉飯碗。沒有印度提供的廉價產品,共和國公民的日常消費支出將增長近端,導致通貨膨脹上升至少4個百分點。

換句話說,王元慶要的不是一個達的印度,而是一個永遠處於“展中”的印度。

這一利益訴求與印度的國家利益背道而馳。

魯拉賈帕尼與共和國毒近,不是讓印度永遠做共和國的“下游生產國”與“下游市場國”而是希望藉助共和國的市場,完成國家的原始資本積累,爲印度進行產業結構調整打下基礎。

不得不承認,魯拉賈帕尼充分吸取了共和國的展經驗。

問題是,印度的處境與共和國截然不同。

紀億國推行產業結構調整時,共和國基本上沒有外患,即便與周邊國家有矛盾,也不是不可解決的矛盾。更重要的是,共和國不但掌握了足以決定國家命運的幾項尖端技術。還起了“電力革命”由此拉開了產業結構調整的序幕。印度沒有這樣的基礎條件,也就不可能按照共和國的方式進入達國家行列。甚至可以毫不客氣的說。如果印度無法在對生產效率有決定性影響的關鍵技術上取得突破,就算沒有來自共和國的威脅、就算得到美國的全力援助,也不可能完成產業結構調整,最多在共和國、美國等達國家再次提升產業等級的時候,撿達國家的殘羹剩飯,繼續在低端產業國的行列中徘徊。歷史足以證明。任何一個擁有廣袤國土、衆多人口的國家,均是依靠自身的技術積累。而不是依靠其他國家的援助進入達國家行列。

學習也得看實情,盲目模

這也正是紀佑國等共和國領導人堅持獨立展的根本原因。共和國用刃年改革開放證明西方達國家不會幫助共和國進入達國家行列。這個代價不算小,而魯拉賈帕尼在學習共和國的時候,並沒有注意到共和國走的彎路。

西方達國家救不了印度,共和國更不可能救印度。

只要共和國的“人口老齡化”問題沒有得到解決,就不會讓印度成爲達國家。

現實很殘酷,也不能因此說王元慶做錯了。

作爲共和國國家元,王元慶只會考慮、也只需要考慮共和國的國家利益。如果王元慶不顧共和國的國家利益,而是慷慨大方的幫助印度。他就不是優秀的國家元,甚至是共和國的叛徒!

根本矛盾決定了共和國與印度的基本關係。

印度要想強大,必須越共和國。共和國要想展,必須壓制印度。

對一個擁有舊億人口與另外一個擁有口億人口的國家來說,這個矛盾不可調和。

“共同展”成爲海市蜃樓,對抗將在所難免。

以王元慶的性格,肯定會積極出擊。

藏南衝突結束後,王元慶先在“停火協議”上做文章,主動向印度提出正式確定兩國邊境。爲此。王元慶還做出重大“讓步”即由共和國、印度、不丹與緬甸四國派遣勘測人員對涉及爭議的邊境地區進行全面勘測,然後邀請其他觀察國。通過談判的方式確定四國間的正式邊境線。

毫無疑問,魯拉賈帕尼不會接受王元慶的提議。

被印度拒絕之後,王元慶立即出狠招,在奶打手?年底正式批准了由國防部與總參謀部提交的軍事基地修建方案,加上在當年7月份成立的山南直轄市,共和國開始全面加強藏南的區的軍事建設,擺明了要將這塊個於喜馬拉雅山以南的地區變成共和國進軍南亞大徒的橋頭堡,向印度施加軍事壓力。

魯拉賈帕尼的迴應更加強硬,立即在印度東部地區擴充軍事力量。印度國會在囤年批准了總理的軍事基地建設方案,其規模遠過共和國的方案。按照魯拉賈帕尼的計戈,印度將在東部地區建立起擁有數十處軍營、數十座大型軍事基地,通過左千米公路”勸千米鐵路線連接起來的“軍事要塞網”力爭在數年之內將東部地區打造成對抗共和國的“鋼鐵堡壘”。

大修軍事基地,拉開了中印全面對抗的序幕。

隘年初,在共和國的授意下,巴基斯坦總統在“中國一南亞經濟共同體腦會議”上提出撤消印度的觀察員身份,全面終止針對印度的貿易優惠政策。雖然該提議在尼泊爾、孟加拉國的反對下拖到出強年才正式通過,但是隨着印度被逐出經濟共同體,其與南亞周邊國家、以及共和國的經貿往來大受打擊。

王元慶沒有就此善罷甘休。

口年6月,在出席“含面核裁軍腦會議。時,王元慶主動提出將共和國的核武庫縮減一半,前提條件是,包括美國、俄羅斯、法國與英國在內的四個核大國也要將核武庫的規模縮減一半,包括印度、巴基斯坦、以色列在內的有核國家必須將核武庫縮減三成,同時通過由共和國提交的“全面銷燬核武器時間表”。

“時間表”的大致內容是,除了在凹藥年之前按照承諾削減核武器之外,在比年之間完成第二階段削減工作,共和國、美國與俄羅斯各保留幼枚核彈頭,英國與法國各保留口與凹枚核彈頭,印度保留打手?四枚核彈頭,以色列保留的枚核彈頭;在嫣年之前完成第三階段、也在最後的削減工作,所哼哼核國家全面銷燬核武器;在田年之前拆毀除實驗室之外的所有與核武器生產與儲存有關的設施,包括濃縮鈾工廠、重水反應堆、核武器倉庫、核試驗基地等;在島組對各國的核設施進行全面覈查,在全球範圍內飾結“無核公然”。

計劃很宏偉,也很有理想主義色彩。

關鍵不是各國要銷燬多少核武器。對幾個核大國來說,因爲掌握了先進的導彈突防技術,哪怕將核武庫規模縮減七成,也能對其他國家構成足夠的威脅;共和國與美國的導彈防禦系統最快只能在狂萬年之後具備全部實戰能力,在此之前。核大國受核裁軍的影響不是很大。

對幾個有核再家來說,即便不減少核武器數量,也無法與核大國比拼,更難以對共和國與美國構成真正的威脅。

所有人都知道,也都相信,遲早有一天,核武器要像長矛弓箭一樣被歷史淘汰。

關鍵問題是,“時間表”是按照共和國的意願制訂的,即便不考慮背後的因素,美國等核大國也無法接受。

王元慶提出“時間表”達到了一箭三雕的目的。一是讓美國必須有所表示,不能永遠在覈裁軍問題上遮遮掩掩,心蔣給今世界個交代;二是提高了共和國的國際聲望。匪,兇人相信,共和國正致力打造無核世界;三是全面打壓除個核大國之外,保有核武器數量最多的印度。

只要達到最後一個目的,王元慶就沒有白忙活。

王元慶在大會上提出“時間表”之後,反應最積極的不是巴基斯坦。而是法國。按照法國總統的說法。印度核武庫的規模過了英國與法國沒談質量,如果要求英法兩國將核武庫規模削減一般,印度也要削減一半,而不是三成。隨後以色列總理提出,以色列保有的核武器只能勉強維持國家安全,如果要求以色列銷燬三成核武器,作爲伊斯蘭世界唯一有核國家的巴基斯坦就得銷燬所有核武器吧基斯坦總統沒有與以色列總理扯皮,而是把矛頭轉向了印度,宣稱只要印度肯銷燬所有核武器,巴基斯坦就願意銷燬所有核武器,而不與以色列拉上關係。

談來談去,矛頭對準了耳度。

魯拉賈帕尼沒有在大會上做出任何承諾,在他看來,核武器是印度的“救命稻草”如果承諾削減核武器,將對印度的國家安全構成嚴重影響。

這次大會沒能取得實質性成果,甚至連一個承諾都沒有。

王元慶也知道,在美國不肯鬆口的情況下,削減核武器只是霧裡

真正能夠打壓印度的還是經濟手段。

彪年,正式將印度逐出“中國南亞經濟共同體”之後,共和國立即宣佈對之前減免關稅的蟻多種印度商品徵收關稅,隨後共和國全體代表大會通過了對印度勸多種商品徵收懲罰性關稅的法案。

沒等外界回過神來,共和國正式向世貿組織提起上訴,要求美國與印度立即取消對上千種商品提供的不合理財政補貼,並且威脅要在適當的時候,針對獲得了美國與印度政薦提供財政補貼的商品與企業徵收懲罰性關稅。

共和國的一系列舉措意味着新一輪貿易戰已經打響。

王元慶此舉不但針對印度與美國,還將矛頭對準了正在“茁壯成長”的日本。在共和國提交給世貿組織的商品清單中,犬部分都是日本所需的重建物資。爲了支援日本,美國政府一直在爲這些商品提供財政補貼。同樣的,爲了通過貿易獲得美國的技術援助。印度也在爲出口到日本的物資提供財政補貼。

顯然,世貿組織解決不了國家間的爭端。

2餾年6月,共和國正式開始對美國與印度的商品徵收懲罰性關稅。

到當年年底,美國與印度先後通過了針對共和國的貿易法案,開始對共和國的貿易制裁進行全面報復。

對於還處於大蕭條恢復期的世界經濟來說,這場貿易戰無疑是一枚重磅炸彈。

雖然“交戰雙方”沒有擴大“打擊範圍。”沒有將矛頭指向其他國家。但是隨着貿易制裁範圍擴大,遲早會對全球經濟產生影響。更重要的是,共和國是世界上經濟總量最大的達國家、美國是實力最強大的傳統達國家、印度是規模最大的展中國家,3個最有影響力的國家打起貿易戰,沒有哪個國家能夠獨善其身。比如遭到美國“反制裁”的勸多種共和國商品中,至少有慨需要其他國家提供原料、零配件、技術支持與售後服務,制裁共和國的商品,等於制裁了所有與共和國有密切經貿往來的國家。反過來也一樣,共和國制裁美國,等同於制裁了與美國關係密切的西方國家。

與大蕭條時期的貿易戰相比。這場貿易戰有很大的區別。

除了雙方都有明確的目的之外。最大的不同點是,大蕭條時期,包括共和國與美國在內都沒有建立起以自身爲中心的地區型經濟共同體,而此時共和國與美國都擁有覆蓋多個國家的地區經濟共同體,甚至有多個經濟共同體。貿易制裁能夠造成影響,卻能刺激經濟共同體的展度,提高經濟共同體的地位與重要性。

由此可見,貿易戰的最大受害者不是共和國、也不是美國,而是印度。

原因很簡單,印度不是南亞的區的經濟中心,也沒有成爲經濟共同體的核心。

王元慶在這個時候打貿易戰。擺明了是在打擊印度經濟。

可以說,印度在“購買。美國的航母戰鬥羣時堅決不肯讓步,與印度經濟開始走下坡路有很大笑系。如果印度仍然像藏南衝突之前那樣“財大氣粗。”別說拿口四乙美元。就算拿功億美元換回3支現成的航母戰鬥羣,也不會眨下眼睛。

打擊印度經濟,就是在打擊印度的戰爭潛力,削弱印度的軍事實力。

王元慶的目的很明確,手段也很高明。

小規模衝突拼的是技術裝備與軍事實力,大規模戰爭拼的就是國家的綜合實力,特別是經濟實力。

輸掉了“經濟戰爭”印度還有可能贏得最終的勝利嗎?

第21章 屋漏偏逢連雨天第2章 軍情局長的面子第47章 明哲保身第35章 軍士長第123章 遊戲規則制定者第13章 政治風暴第107章 走向決戰第138章 絕對火力優勢第16章 捧殺第62章 驚弓之鳥第49章 錯有錯招第116章 微妙變化第16章 新聞戰第78章 招決勝負第120章 膠着戰局第5章 線索第128章 知錯就改第106章 嚴冬來臨第4章 拉幫結派第115章 攻堅戰第155章 無法衡量的價值第145章 智勇雙全第67章 不得不做第63章 失控第42章 秘密部隊第172章 追求幸福的權利第128章 知錯就改第45章 鬥氣第39章 善後工作第42章 大顯神威第13章 深入探討第124章 火速增兵第132章 末日瘋狂第7章 觀念轉變第49章 因循守舊第15章 表態第139章 初見成效第182章 美國企業的滑鐵盧第18章 雙門事件第122章 全面銷燬核武器第63章 總理的決斷第8章 緊急歸隊第26章 坦然面對第62章 溝通第53章 碧空逞雄第22章 用心險惡第41章 應對措施第7章 觀念轉變第54章 旁敲側擊第1章 關鍵事件第118章 充分準備第59章 左右開弓第113章 倒計時第26章 新班子第61章 功敗垂成第70章 眼中釘肉中刺第72章 代理人第84章 內訌第9章 以退爲進第34章 不可爲而爲之第115章 廢墟中的戰鬥第9章 以退爲進第29章 斬首行動第94章 喘口氣第59章 戰場求生第10章 意外中的意外第14章 婆羅門貴族第38章 定位第125章 毀滅炮擊第115章 花小錢辦大事第38章 第一槍第54章 導彈雨第22章 力挽狂瀾第15章 鬼把戲第117章 敲山震虎第35章 主動迎戰第13章 頭緒第4章 有與沒有第25章 變臉第67章 意外收穫第94章 深入主題第129章 決戰在即第23章 非正式會晤第149章 左衝右突第69章 轉移重點第5章 盟友第32章 大殺器第71章 萬事俱備第43章 軍事政變序十一秘密轉運第6章 顛倒是非第62章 膽大包天第31章 合縱連橫第108章 江河日下第7章 珠聯璧合第53章 高起點第100章 雷厲風行第1章 鬼話連篇第69章 亦步亦趨第170章 外交交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