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當滅鬼隊的五個人快要到達南京的時候,他們五個人都是下了馬,他們都是緩緩前進,一直前進到快要到達南京城門的地方。

“城門城門幾丈高?三十六丈高。騎大馬,帶把刀,城門底下走一遭。”很多人在南京的時候都曾吟過這段童謠,這首童謠講的就是南京的城門。

南京現存的城門,主要始建於明代。明代南京都城,由宮城、皇城、京城、城郭四圈城垣組成,城門“內十三外十八”,內城城牆三十三公里,外郭城牆長達六十公里。

“裡十三”指的是十三道京城城門,都與市內大街貫連:城東設朝陽門(今中山門);城南設正陽門(今光華門)、通濟門、聚寶門(今中華門);城西設三山門(今水西門)、石城門(今漢中門稍南的漢西門)、清涼門(又稱清江門)、懷遠門(今定淮門)、儀鳳門(今興中門);城北設鍾阜門、金川門、神策門(今和平門)、太平門。“外十八”指城郭的城門,分別爲麒麟門、仙鶴門、姚坊門、觀音門、佛寧門、上元門、滄波門、高橋門、上方門、夾崗門、雙橋門、柵欄門、鳳台門、大小安德門、大小馴象門、江東門。老城門多爲“名存實亡”。

“六百多年來,南京的城門不斷在變化。‘內十三’當中,城門名稱幾乎都改了,只有‘通濟門’保留至今。”原省地方誌副審編呂武進先生在電話中告訴記者,此外,南京內城門已經發展到二十四道門了。

自清末開始,又陸續增開了十一道城門:一九零八年開草場門;一九零九年開豐潤門;一九一三年開海陵門;一九二九年開武定門;一九三一年開漢中門、中央門、小北門;一九三四年開新民門;一九三五年開雨花門。

明朝所開的城門今僅存聚寶(中華門)、石城(今漢西門)、神策(今和平門)、清涼四門。至於外城牆和“外十八”城門,早已“名存實亡”了,只留下原城門名稱當作地名了,其中只改了一處,把“姚坊門”改爲“堯化門”。

其實外城門的所指方位一直令後人搞不清,比如大小馴象門,大概是在安德門與江東門之間,具體位置就不知道了。而外城門的消失,也有很多原因,最重要的是保養維修問題,因爲只有城門和部分城牆用磚砌成。再加上明朝中後期遷都後,南京城牆的防禦功能減弱,外城牆不被重視。城牆不在了,城門自然也就沒了。

聚寶門:今稱中華門,位於南京城南,坐北朝南。東至通濟門界,西至三山門界,兩界之間長九百多丈。該門爲南唐都城和宋、元金陵城的南門。洪武初年。直接利用了舊有的城門,並定名爲聚寶門。洪武十九年又重新建造。

通濟門:位於南京城南,坐北朝南。東至正陽門界,西至聚寶門界,兩界之間長五百一十一丈。城門內西南片爲熱鬧的商市區,東北片爲戒備森嚴的皇宮區。建有內甕城三座,內設甕洞若干,門垣共四道。內甕城的三座城門與京城的一座城門呈直線而設,皆爲拱券砌築。爲南京京城十三座城門中,佔地規模最大的一座城門。

正陽門:今稱光華門,位於南京城南,與皇城正南的洪武門在同一條中軸線上,坐北朝南。東至朝陽門界,西至通濟門界,兩界之間長九百零八丈。因朱元璋的大明王朝在五行中屬“火”屬“陽”,主南方,故稱“正陽”。

朝陽門:今中山門南,位於南京城東,坐西向東。南至正陽門界,北至太平門界,兩界之間長七百五十四丈五尺。因傍皇宮且朝東,故稱朝陽。城門下設水關一座。原朝陽門於民國時期拆除,在其原址北面改建中山門。

太平門:位於南京城北,坐南向北。東至朝陽門界,西至後湖小門界,兩界之間長八百四十五丈。因城門外爲“天牢”所在,故取名“太平”。

神策門:今稱和平門,位於南京城北,坐南朝北。東至後湖小門界,西至金川門界,兩界之間長九九五丈。這座城門的開築,與附近守衛京城的駐紮部隊“神策衛”有關。洪武九年八月,置千戶所駐守。

金川門:位於南京城北,坐南向北。東至神策門界,西至鍾阜門界,兩界之間長七百三十五丈。因金川河由此出城,故名。

鍾阜門:洪武初年稱東門,洪武十一年改東門爲鍾阜門,取其遙對鐘山而得名。位於南京城北,坐西向東。南至金川門界,北至儀鳳門界,兩界之間長五百多丈。明成化年間以前與儀鳳門一道被堵塞。

儀鳳門:位於南京城北,坐東向西。南至定淮門界,北至鍾阜門界,兩界之間長五百多丈。該城門建於洪武初年,城下有水涵閘二座。明成化元年與鍾阜門一道被堵塞。清順治十六年後,清軍總兵樑化鳳復開儀鳳門。

定淮門:位於南京城西,坐東向西。南至清涼門界,北至儀鳳門界,兩界之間長一千多丈。建造於洪武初年,由於臨近城內的馬鞍山,故名馬鞍門。洪武七年將其改爲定淮門,並置千戶所。清道光二十三年,定淮門被堵塞。

清涼門:位於南京城西,坐東向西。東至石城門界,西至定淮門界,兩界之間長七二五丈。洪武六年置清涼門兵馬司駐守。清涼門現已成爲石頭城公園南側的重要景觀。

石城門:位於今漢中門市民廣場內,坐東向西。南至三山門界,北至清涼門界,兩界之間長三九七丈。建有內甕城一座,內甕城的城門與石城門的城門呈直線而設,爲拱券砌築。該門現已成爲漢中門市民廣場的重要景觀。

草場門:位於明代清涼門與定淮門之間,今北京西路的西端。清光緒三十四年,因交通運輸的需要,在城西新開城門一座。因城門外臨秦淮河碼頭,存放馬料之草場,故取名草場門。小北門:又稱四扇門、四扇便門,位於明代神策門與金川門之間。清光緒三十五年,因金川門通小火車,爲便利城北交通,故開闢此門,今鍾阜橋西側是其舊址。民國時期,曾一度被誤稱爲鍾阜門。該城門於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拆除。

豐潤門:民國後改稱玄武門,清宣統元年,兩江總督兼南洋商大臣端方奉旨舉辦南洋勸業會,爲中外賓客提供遊覽場所,遂在臨近會場的明城牆上開闢了這座城門,“以通後湖”。這座城門的開闢,使被城牆阻隔的玄武湖,第一次成爲具有近代意義的城市公園性質。

海陵門:位於儀風門與定淮門之間。一九一四年,由南京下關商埠局幫辦金鼎首先倡議和各界人士合議下,爲開闢新的街市,繁榮下關碼頭岸線,“在儀風門以南新開城門一孔,稱“海陵門”,單孔海陵門於一九一五年三月竣工。海陵門的開闢,對南京下關街市的形成,促進當地經濟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民國時期因拓寬改築城門,原單孔海陵門拆除。

挹江門:位於海陵門原址,經改筑後而成。自一九二七年下半年至一九二九年春,爲迎奉孫中山先生靈櫬通過南京城及南京城建所需,先後開築了中山大道等四十八條主幹道,其中將十二公里的中山大道和中山門外的陵園大道定爲迎櫬大道。同時,將海陵門改築成三孔多跨連拱的複式券門。這是南京城門開築三孔券門之始,具有紀念孫中山先生的意義。現已成爲南京主城區的北大門。

雨花門:位於今武定門與中華門之間。一九三五年五月,隨着寧蕪段鐵路的竣工通車,《首都計劃》中,擬將南京市內“小鐵路”“與京粵路線相連”的設想,於一九三六年三月得到實施並建成城門。由當時南京市下水道工程處勘測設計,從中正街向南穿八府塘過淮清橋而跨秦淮河,傍白鷺洲,沿武定門內側向南至門東石觀音廟而抵城牆,闢城牆建城門一座而出城,至養虎巷口與江南鐵路貫通。抗戰前後,小鐵路對因城牆封閉起來的南京城,在當時發揮了一定的作用。

中山門:位於明代朝陽門原址,經改筑後而成。自一九二七年下半年至一九二九年春,爲迎奉孫中山先生靈櫬通過南京城及城建所需,先後開築了中山大道等四十八條主幹道,其中將十二公里的中山大道和中山門外的陵園大道定爲迎櫬大道。在這條大道與城牆交匯處的單孔朝陽門,改築成三孔多跨連拱的複式券門。這是南京城門開築三孔券門之始,具有紀念孫中山先生的意義。現已成爲滬寧高速公路進人南京主城區的東大門。

中華東門、中華西門:分別位於中華門的東、西兩側。一九三一年爲改善城南交通狀況,以不破壞中華門內甕城爲前提,在中華門東、西兩側拆城開闢車道,增築城門,是爲中華東門和中華西門。這兩座城門於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同時被拆除。

新民門:位於明代鍾阜門與金川門之間。一九三二年,在城牆打開豁口,因資金不足城門未建。一九三四夏,建成城門,保留至今。

武定門:位於中山門與雨花門之間。先開該段城牆,以利城市居民生活需要。一九三四年夏,又因城防需要,修築城門,因城內有武定橋而得名。

漢中門:位於明代石城門的北側。一九三一年,因在漢中路最西端,臨近漢西門北約三十米處拆城建門,以通新街口、中山東路,新開城門因漢中路而得名漢中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