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7章 兵臨重慶

萬縣城內的殘餘搜剿戰鬥,一直持續到當天夜裡。

之所以打了這麼久,也是因爲朱樹人要求比較高,規定比較嚴。

原本負責城西的秦良玉,在看到城內火起、得知東邊王家兄弟已經先登之後,就打算孤注一擲勐攻西城門和城樓,重點突破兩面夾擊。至於西城的其他牆段,就沒必要嚴密圍攻了,城南城北更是可以空出來,任由賊軍潰兵逃散。

畢竟窮寇莫追,歸師勿遏。張明志的人馬雖然戰力不強,可真要是狗急跳牆了,也是夠白桿兵喝一壺的。

既然城都註定破了,還不如留兩個口子,既能趁勢掩殺,還能瓦解守兵巷戰死戰到底的決心。

然而,秦良玉的這個打算,卻提前被朱樹人預防了。朱樹人提前留下負責聯絡的張煌言,在城西觀察秦良玉的指揮,並且明確要求秦良玉“即使看到城內火起、必能破城,也不許放鬆西城的陸上封鎖線”,絕不能讓絕望的守兵逃出去。

朱樹人要的是一場徹底圍殲的大勝,而且要儘量對戰術保密。這樣才能讓某些新穎的戰術,多發揮幾次突然性,後續攻打重慶時也能繼續利用。

一些新戰術,如果只用了一次,就立刻被敵人知道了,並且有了思想準備,那就太浪費了。萬縣這種小地方,何德何能配讓朱樹人暴露一張底牌?

另一方面,朱樹人也是不希望重慶的白文選太快知道萬縣淪陷的消息,這樣後續的行動中,敵人才能在戰爭迷霧中儘量多蒙一會兒。

加上萬縣這地方三面瀕臨長江,也確實有封鎖消息的客觀地理優勢,不充分利用就太浪費了。

秦良玉當時還有點猶豫,拿“要提防守軍殘兵因爲無路可逃而狗急跳牆負隅頑抗”這個理由,試圖說服張煌言。

但張煌言非常堅定,只是善意地分析:“秦總鎮,不是撫臺大人爲難您,實在是爲了大局。至於狗急跳牆,這您不必擔心,您只要徹底封死城西即可,城南城北不用管。

您只要防止從南北門出城的敵人,往西迂迴從陸路突圍,就算大功一件。陸路被堵死後,流賊肯定還會試圖直接從南門外坐小船逃跑。

而長江江面上的封鎖,就不需要你們操心了,我自會帶領湖廣水師代勞。”

秦良玉一聽朱樹人和張煌言原來戰前就想得這麼細了,也就再沒有任何質疑。

這不是真正的“四面圍死”,還是給敵人留了一條看似活路的退路的,狗急跳牆的心理也就激勵不起來了。

要等真走上這條退路後,纔會發現這條活路其實也是死路,是陷阱。但大江之上,意志力是完全沒用的,再狗急跳牆也只有全部餵魚。

陸軍是一種可以靠意志力提升戰力的兵種,

而海軍從來不是。

海軍是冷血的技術兵種,士卒再熱血意志堅強哪怕跟神風敢死隊一樣,技戰術水平和裝備有代差,一萬個來一萬個死。

……

朱樹人的預料最終完全都實現了,於是,戰鬥就持續到了當天入夜時分。

從下午到傍晚,數以千計的流賊逃兵在認識到城池註定失守後,從南北門蜂擁逃出,陸路突圍不成,又奪船逃竄。

爲了搶船,還自相殘殺了一番,可謂舟中指可掬也。

但無論他們怎麼掙扎,最後還是免不了被擁有更迅捷快船的官軍水師徹底圍殺。

除非投降,否則全部擊沉、撞翻餵魚。

守將張明志也在突圍的途中,被朱樹人親率的水師戰船撞翻。

官軍水師也不是沒給過他投降的機會,畢竟是先喊話迫降再實施撞沉的。但對方直到相撞的那一刻也沒表態投降,還存有衝出去的僥倖心理,那落水之後就沒什麼好多說的了。

官軍將士們一頓亂魚叉,往水中那個着甲掙扎的身影扎去,捅成馬蜂窩後,再用魚叉尾部繫着的繩子拖上來,拉回城去慶功。

一衆四川本地將領,包括秦良玉在內,人人都對朱樹人的部署有方、令行禁止,欽佩不已。

王光興王光昌兄弟二人率先拜服表態:“國姓爺之軍略,真乃諸葛武侯再世!末將實在是服了。慚愧啊,出戰之前,末將還以爲國姓爺是看不上我等原先從過流賊的部隊,想讓咱幹苦活累活、把功勞讓給嫡系人馬,

末將真是豬油蒙了心,竟沒能看出國姓爺的雄才偉略,高風亮節。這紅夷大炮裝在戰船上、直接轟城門城樓,實在是痛快啊!以後但凡再有戰事,國姓爺讓咱打哪咱就打哪!”

“城內的守軍,一看到咱有如此大威力的重炮可以直接轟塌城樓,肯定會趁着我軍立足未穩、上岸人數還不多,出城反衝試圖奪炮毀炮,這一點國姓爺也一定早就料到了吧?

真是運籌帷幄中,決勝千里外,如此神機妙算,我大明有救了啊!”

朱樹人都被這些人吹捧得有點不好意思了,天地良心,這些人說的第二點,什麼“城內守軍知道繼續白白挨轟遲早是死,所以會開門衝出試圖毀炮”這一層,朱樹人戰前是真沒想到。

完全是仗打到了這個份上,一切都順其自然,水到渠成,就演化成了這個形態。

但既然新收復的屬下們要腦補迪化,把主帥想象腦補得更加神算,朱樹人也不會去刻意戳穿。

哪怕是歪打正着,給自己身上多套一層半層的諸葛亮光環,不好麼?“諸葛村夫”千百年來在四川地區,有多麼受當地人神話愛戴尊崇,朱樹人當然是知道的。

好歹還能提升更多士氣,讓後續在四川的軍事行動中,指揮起部隊時更加得心應手,令行禁止。所以就讓他們繼續誤會吧。

於是,他只是高深莫測地稍微謙虛了幾句,但也不否認任何具體判斷,只是說:“誒,區區萬縣,一鼓而下,滅敵萬人,也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兒、

此戰能取得如此戰果,我的部署不過起到了一點微小的作用而已,關鍵還是秦老將軍和諸位用命。當然,最關鍵的,是張獻忠自己不能權衡利弊,進退維谷,不知取捨——

當初他要是能一鼓作氣,拿下重慶後就全師東進,直撲奉節,甚至拿下奉節,封鎖瞿塘峽,今日我們哪裡還有機會求戰?

如果拿不下奉節,堵不住瞿塘峽,那他就該一開始全軍直撲成都,把流賊的流竄作戰發揮到極致,不派兵留守後路。

結果張獻忠顯然是兩個都想要,既想堵住川外官軍入川增援,又想速取成都,把最肥碩的果實吃到嘴裡,結果就是兩個至少有一個要不到,如果撤退不及,其中一路人馬還會遭受毀滅性重創。

這萬縣戰場,在白文選拿不下奉節後,又捨不得吐出來、不把兵力全部撤回重慶巴縣時,他就已經輸了!我們今天,不過就像是把敵人已經預定好輸掉的籌碼,從錢莊裡提出來罷了!”

(注:明朝有錢莊,只是沒有票號。宋開始就逐漸有交子、飛錢,但到清纔有票號、銀票)

朱樹人這番話說得縱橫捭闔,氣勢如虹,也是聽得衆將心服口服,信心大增。

這一切,都是勝於廟算,張獻忠在川東的局部失敗,是一開始的不知取捨、捨不得到手的東西,就已經註定了!

……

萬縣之戰乾脆利落的勝利,果然讓官軍上下士氣更盛,加上消息保密得很好,朱樹人僅僅在萬縣休整了一夜,留下傷病員和部分水兵守城、恢復秩序,第二天就又帶着主力部隊,繼續逆流西進。

萬縣到重慶府治巴縣還有四百里,在山區的長江逆流行軍,速度還是挺慢的,每日最多隻能走七八十里。

官軍是臘月十八抵達的萬縣,十九拿下、二十再次啓程的。

二十二日離開夔州府地界進入重慶府,二十三日抵達忠州縣、二十四抵達涪州縣(涪陵榨菜那地方)。

一路上的兩座縣城,流賊都沒有留下什麼部隊駐防,只有一些投靠流賊換了身皮的原當地地p流氓,在那兒維護當地秩序。

所以官軍一到,直接就是滾湯沃雪,朱樹人只挑了一些民憤大的,被倖存百姓指認有協助張獻忠軍劫掠屠殺的,全部砍了示衆,其餘就暫時編入苦役營。

二十五日傍晚,朱樹人的部隊終於通過巴縣以東三十里的銅鑼峽。原本如果連夜行軍,也是有可能當天半夜趕到巴縣的,但朱樹人考慮到天色已晚,到了也不可能連夜展開攻城,就在銅鑼峽西口讓部隊找了地形合適的點扎營。

直到此刻,巴縣城內的白文選,都還不知道官軍已經打到那麼近了。他此前收到的消息,只是三天前張明志派來的報急信使,說萬縣被圍攻了。

白文選當時心中就暗叫要遭,於是就讓那告急信使回覆張明志,說巴縣守軍不可能去救萬縣。

萬縣城池不堅並無長期堅守的意義,只是此前爲了攻打奉節才奪取的跳板而已,所以讓張明志自己想辦法突圍,甚至放棄一部分殿後部隊逃回來會師也行,白文選還保證不會追究張明志的喪師之罪,並且會在八大王面前爲他開脫美言。

那信使前天就離開巴縣,重新回萬縣送信了,算算時間,快的話應該已經送到了,慢的話最多再加一天。

白文選的消息如此不靈通,也實在不能怪他,誰讓忠州和涪州那些轉正無賴守軍壓根兒沒派人給他報急呢,他們壓根兒只關心自己的死活。

白文選又不會深夜把騎兵斥候派出去太遠,張獻忠入川不到一個月,當地統治根基也不穩,鄉下基本上就沒有建立起有效的統治,如此矇蔽也就不奇怪了。

……

直到第二天一早,白文選才意識到情況可能不對勁。

因爲他昨晚例行派出城去的哨船斥候,有一些沒回來——重慶瀕臨長江和嘉陵江,所以軍事上要保持偵查,需要同時派出陸路的騎兵斥候和水路的哨船斥候。

明朝的重慶城池位置,大約就是後世現代的渝中區,尤其是以朝天門碼頭附近一帶爲核心。所以城東城南都是長江,城北是嘉陵江,東北角的朝天門是嘉陵江匯入長江的點。

騎兵斥候只能管偵查西面陸路來敵的情況,而東南北都靠哨船偵查。

張獻忠的部隊在入川前,是沒有水軍戰船的,入川后,才從播州開始就地搶船。所以水上力量很薄弱,這也導致白文選水路方向能派出的偵查力量不多,船還差。

發現一些哨船沒能回來後,白文選的軍事嗅覺好歹還不算太遲鈍,立刻緊張起來,宣佈巴縣各門全部關閉,進入備戰狀態。

白文選的緊張舉動,還引起了城內一些其他留守將領和文官參謀的不理解。

張獻忠留給白文選的一位謀士,名叫潘獨驁的,就找上門來,在原重慶知府衙門、如今的白文選幕府所在,跟白文選理論:

“白都督!大王讓你牧守東川,你爲何如此怯戰避敵!前天張都尉派人來求援,你不但不發援兵,還讓他自行放棄萬縣後撤!

就算你讓撤軍有理,可這幾天,你完全不出兵接應張都尉的人馬,現在一有風吹草動還直接緊閉四門隔絕內外,那我們在其他各處的人馬怎麼辦?如果官軍真能來這麼快,在合州釣魚城的狄都尉人馬,難道也要撤回來?其他各地守將,得知你如此膽怯,難道不會軍心渙散?”

這潘獨驁文化水平其實也不高,跟李自成那兒的宋獻策一樣,都是個落第秀才,一輩子到秀才爲止了,想考舉人是絕對考不上的,這纔來從賊。

潘獨驁原籍在湖廣的襄陽府、鄖陽府一帶,自崇禎九年起,張獻忠流竄到襄陽、鄖陽附近山區,一直到崇禎十一年被熊文燦就地招撫,那兩年裡張獻忠在當地還是拉攏了不少人心的,也有些讀書人誤以爲張獻忠真能洗白、拿到正牌長久的身份,便有一些讀書人跟了他。

張獻忠的首席軍師徐以顯就是那時候跟隨的,這潘獨驁也是那時候歸附的。這幾人還都非常厚顏無恥地以諸葛亮自比。

不過,張獻忠因爲自己沒文化,對讀書人也沒太多見識,還挺吃這一套的,崇禎十五年之前,只要是個秀才來投,都能得到重用。

這潘獨驁好歹在張獻忠麾下謀士裡,至少能排進前五,白文選也就不敢對對方太託大。

面對質疑,他還陪着小心解釋:“潘軍師,本督跟着大王打了十幾年仗,對敵情的預判向來很準,小心駛得萬年船。

這去城東城北偵查敵情的哨船,有些沒回來,可能是官軍包圍了萬縣後,分兵繞過萬縣繼續急進。如果被官軍突然偷襲了城池,那就非同小可了。

但只要我們不出錯,萬縣那邊張明志只要還沒被攻破,他就有可能斷繞路深入的官軍糧道。”

潘獨驁對這種說法卻不以爲然:“官軍能千里迢迢來偷襲重慶?這長江嘉陵江天險擺在那兒,渡江就得數日工夫了,還能隔江偷襲?

那你可曾聽過,古往今來,有沒有北朝的兵馬,能在瓜州渡或者採石磯,直接偷襲南京城的呢?隔着長江都能偷襲,你是嚇傻了吧!”

兩人正在爭執不休,原知府衙門外,卻有報急的軍官急匆匆衝進來:“右都督,官軍的戰船已經出現在朝天門外的江面上了!起碼有幾百艘!”

潘獨驁頓時吃癟,也微微捏了一把汗。

還真有官軍能來得這麼快?幸好長江夠寬,還沒人能渡過長江或者嘉陵江直接偷襲。

第167章 潞王殿下在此第387章 藉着外敵的壓力,搞大明自己的變法第382章 定鼎九州第374章 活捉豪格,覆滅僞清第154章 但凡學過小學幾何,都不會中這種招第150章 綱舉目張第21章 走了還要陰敵人一把第161章 諸葛難得不謹慎第298章 江陰圍城第263章 打贏不難,難的是不給機會跑第25章 奮勇爭先第224章 摳摳搜搜一點都不像皇帝第3章 《大明律》任我玩弄第382章 定鼎九州第54章 出不出破甲裝不是由你性子來的,要看對面出不出肉第46章 忠臣的家屬未必不是壞人第20章 屢敗屢戰第132章 打流賊就該瞭解流賊的心態第291章 屍漫金山第113章 巴陵圍城第171章 勝負提前揭曉第61章 先生繆矣第73章 首輔也不過是臨時工第163章 宋先生不愧謀過蔣幹,智勝郭圖第216章 饅頭吃到豆沙邊第253章 炮退劉良佐第58章 夫濟大事必以人爲本第58章 夫濟大事必以人爲本第314章 尼堪:走晚了就別走了第105章 有了卡賓槍都不會用第85章 阿濟格到底有什麼陰謀第110章 轉戰湖南張獻忠第184章 請陛下因功賜國姓,不就不算贅婿了(六千字大章)第347章 狐假虎威的衣錦還鄉第189章 崇禎的帝王心術第394章 青苗法本身沒錯,錯的是在宋朝這種懦弱的朝代使用第1章 大局爲重第362章 收回拳頭是爲了打出去更疼第387章 藉着外敵的壓力,搞大明自己的變法第43章 何必當面裝逼打臉呢,悶聲發大財就好第340章 阿巴泰之死(七千字大章)第109章 假消息滿天飛第336章 朱樹人:提兵十萬援合肥第62章 一步幹到工業歌命前夜第100章 我見猶憐,況小賊乎第244章 兩頭吸血屬於基本操作第5章 雙線操作第147章 二分天下第38章 福王被殺,洛陽也就不用救了第68章 一槍一個小盆友第8章 終於等到反派惡霸第57章 哪兒看着都原始第81章 防止情報泄密的最好辦法就是下克上獨走第17章 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第14章 絕知此坑要躬踩第255章 新監國的三把火第44章 你們有點追求好不好第195章 你的半成品,也是人類的一大步第228章 陛下之壯烈,臣素來佩服第365章 存地失人,人地皆失!第138章 別跟我解釋,去跟陛下解釋吧。第370章 清堡宗順治第169章 救藩之功第67章 我插隊是因爲我沒素質啊第37章 先給我憋着第167章 潞王殿下在此第229章 以戰驅賊第208章 將欲取之,必先予之第297章 守敵之所必攻第44章 初到黃州第223章 誰讓崇禎沒開天眼呢第70章 必欲烹而翁,幸分我一杯羹第272章 殺韃初戰第352章 生死賽跑第75章 出來混遲早會結樑子第92章 功勞全部歸活人,罪責全部歸死人第326章 諸位王爺感動麼?第122章 棋逢對手第22章 反攻序幕第14章 絕知此坑要躬踩第220章 招降李定國第292章 曲線誕生的剃髮令第28章 慢性絞殺第231章 迎了闖王不納糧,不迎的人都殺光第62章 就憑你有什麼資格學戚少保第9章 入吾彀中(第二更,五千字大章)第324章 改土歸流第138章 別跟我解釋,去跟陛下解釋吧。第24章 徹底盤活存量資源第14章 絕知此坑要躬踩第52章 他鄉遇故知第33章 皇帝的道德潔癖第118章 首尾不能相顧第170章 轉移計劃第252章 一念生死第8章 土皇帝回巢第23章 左金王之死最近更少了,說聲抱歉,解釋一下(感言)第220章 招降李定國第63章 軍備無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