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4章 終戰條約

鄭成功徹底消滅九州幾個主要強藩的兵力後,要想徹底跑馬圈地把九州佔領下來,總還需要幾個月的時間。

這就好比哪怕把薩旦姆幹掉了,尹拉克境內還會冒出一堆山頭林立各自爲政的小武裝,讓人不勝其擾。所謂“盜賊蜂起”,就是說的這種情況。

一時半會兒之內,戰爭也就不可能正式結束。

不過站在江戶幕府的角度,自從六月底那一戰、島津光久滅門,江戶那邊也徹底放棄治療了。

後續雙方陸陸續續打打談談,邊打邊談,磨合條件,都屬於戰爭的垃圾時間。

一直拖到農曆九月底,眼看夏秋颱風季都徹底結束了,這都沒耗垮鄭成功,還額外在本州島上又丟了幾個零碎小藩,

江戶幕府終於以一個實際上很低、但面子上略微矜持的姿態,對大明求和,

表示正式承認大明對九州、蝦夷的統治完全合理合法,將來也永無爭執,

並且承認“蝦夷自古以來就不屬於扶桑的國土,扶桑只是跟這些蠻夷貿易,並沒能實現過統治”——朱樹人倒也沒讓扶桑人直接承認“蝦夷自古以來就毫無爭議屬於華夏領土”,那樣也太假,所以只要對方承認從不屬於扶桑領土就行了。

反正東亞文化圈裡,就只有大明一個正統,其他蠻夷之地,只要不是屬於別的文明國家的,大明以華夏正統去開化他們,讓他們歸附,就順理成章。

說白了,只要不是屬於其他文明國家的領土,大明去圈地就等於是“先佔無主之地”,跟對付印第安人毛利人一個性質,土着蠻夷本就是沒有國家概念的。

(注:這裡的印第安人特指沒有形成國家的散裝遊牧漁獵野人部落,不針對印加帝國、阿茲克特帝國這些已經建立文明國家的,無意冒犯文明國家的土着)

最後,江戶幕府還得承認此次戰爭的定性並非“大明入侵扶桑”,而是弔民伐罪,“以直報怨,以德報德;人先犯我,我方懲之。”

一切罪責都是蝦夷私商和薩摩藩等吞併大明琉球屬國的罪人導致的!

這一系列的操作,大明內部有很多文官覺得不理解,在傳統老派官僚看來,打仗贏了就贏了,割地就割地,滅國就滅國,還需要什麼條約?自古有這種東西麼?

但朱樹人卻力排衆議,堅持在華夏也培養這樣的國際法習慣,因爲他知道如今這個時代終究已經接近近代了,西方十幾年前已經搞了威斯特伐利亞體系,近代外交的雛形已經成型。

如果大明不跟上,未來總不能跟慈禧那樣“對全部西方列強宣戰”吧?大明再強,哪怕有朱樹人的開掛,也只是一時的,如果制度建設不跟上,終究沒法同時跟全部外國爲敵。

所以該有的國際秩序規則還是要用,只不過大明可以加入到規則的制定中去,甚至將來主推一套由大明立法的國際交涉準則,而不是固步自封白白把國際標準制定權讓出去。

這次的對扶桑終戰條約,就當是一個練手吧。

如今已邁入1660年代,距離平行時空滿清和羅剎人簽訂尼布某條約也就不到三十年了,提前二十幾年開始練手,也算是不錯的熱身,將來就不會吃虧了。

大明收穫了足夠多的永久性法理收益後,在實際退兵問題上,也就可以給江戶幕府一點小甜頭,至少可以讓江戶幕府對內有所交代,不至於導致歷史提前太久脫離原軌。

朱樹人很清楚,他並不希望江戶幕府因此而倒下,更不希望扶桑人因爲這次的“喪權辱國”就對內反思、奮發圖強,更不希望扶桑因爲外敵而徹底團結起來、尊王攘夷提前近代化。

讓扶桑保持各方勢力各懷鬼胎的狀態,纔是對大明最好的。

就好比控制尹拉克最好的辦法絕不是把薩旦姆幹掉,幹掉之後你連個談判的對象都找不到,還得親自面對遍地的軍閥武裝,那不是給自己找不自在麼,後世米國人在尹拉克的教訓已經夠深刻了。

爲了讓江戶幕府不至於倒下,大明在談判的最後階段,也默許了江戶幕府對內對外兩套宣傳口徑的做法,並不去拆穿江戶幕府。

比如,大明軍隊從已經被血洗成廢墟的長州藩、廣島藩,以及北陸的奧州藩、羽州藩、仙台藩撤軍時,實際上當然是大明自己不想打了,從泥潭抽身主動後撤,雙方也沒有發生更多傷亡。

但大明也允許江戶幕府對內宣傳時,將這種撤軍描繪成“江戶幕府領導的英勇扶桑軍收復失地,成功擊退明軍,在扶桑生死存亡的關頭保住了國家,防止了喪失更多國土”。

反正這種宣傳只在扶桑國內說說,用的是日語,又不會到國際社會上丟大明的臉、損大明的威望。

而江戶幕府要保這個面子,也不是白保的,大明在撤軍時,可是要求江戶幕府不能把仇視大明的諸侯分封到這些騰出來的領地上。

最後,長州藩的地盤,以及廣島藩的一部分,就成了大明走狗、扶桑內奸黑田光之的地盤。黑田光之因爲最後投靠鄭成功當內應,同時被他坑的島津光久這些都死絕了,高層死無對證,居然也就讓黑田光之成功當了個善終的兩面派。

江戶幕府沒抓到他任何不當的真憑實據,也用不着懲處他來給扶桑人民交代,再加上大明方面若有若無的外部壓力,德川家綱只好捏着鼻子認了。

諸如此類的操作,還有好幾處,只是不如黑田光之那麼明顯、那麼典型。

總而言之,就是大明在終戰撤兵時,還在扶桑國內埋了好幾顆雷,讓江戶幕府依然無法對全國如臂使指,暗中對幕府存有戒心的諸侯,依然被繼續培植起來。

這樣的扶桑,只要未來沒法重新凝聚,就永遠對大明沒有威脅,人口再恢復也沒用。

……

大明與扶桑之間的停戰條約,最終在隆武十五年的十月初八簽訂,大明方面又花了個把月的時間逐步撤軍,以及把條約文本渡海送回國內、彙報朝廷。

到隆武十五年年底時,一切終於全部塵埃落定,該拿的領土已經徹底到手,最多未來一兩年還得零敲碎打剿剿匪。

消息傳回國內,朝野自然又是一片振奮,南京城內外焰火齊鳴,君臣同樂。

雖說慶祝的程度不如當初滿清被滅時那麼熱烈,能讓百姓人人感同身受。但實際上也已經比除滿清以外其他敵國覆滅時,要更鼓舞人心了——

究其原因,扶桑國跟大明畢竟是有仇的,這個仇可能比蒙古人還大,因爲大明立國之後,蒙古人除了瓦剌那一支以外,其他其實對大明沒什麼威脅,大部分時候還是大明揍他們。

而倭寇的禍害,在大明持續了一兩百年,也就晚明海禁開放、大明自己的海上力量變強後,倭寇才漸漸式微。對年老的大明子民而言,他們對倭寇之害還是有印象的。

現在聽說倭寇之國被打趴下,產倭寇最多的島嶼被大明血洗佔領,普天之下黎民百姓的歡欣是實打實的,尤其南方受倭寇禍害比北方更甚,人民對於鄂王爺立主永除倭寇後患的做法,當然絕對支持了。

在這樣的民心基礎下,朱樹人居於幕後、決定對平倭之戰的決定性功臣們大加封賞,阻力也就幾乎不存在了。

哪怕因爲朱樹人的生父沉廷揚死後,戶部現在由別人管理了,對於賞賜的給付與額度覈算有點微詞,也沒人能阻止朱樹人的意志——雖然當時朱樹人名義上在丁憂,並沒有親自出面過問任何具體政務。

轉眼過完年,到了隆武十六年的元宵節時,朝廷終於討論出了扶桑戰爭的封賞結果。

鄭成功和張名振,這兩個朱樹人早期的心腹,終於也爬到了封國公的地步。

他們倆一個拿下了九州島,一個拿下了蝦夷,還各自重創了日軍,南北兩路加起來殺傷殲滅擊潰了超過四十萬日軍(包括臨時拉的農兵),

再加上大明一朝“殺倭寇”的功績加持,以及他們原本在滅清戰爭中已經走到了侯爵圈子的頂層,只差一步了。這次完成公爵的“境界突破”,也是順理成章的。

相比於此前的四位國公,沉廷揚是朱樹人的生父,官場資歷很好,史可法則是內閣首輔,當初在南京重建朝廷時的招牌。曹變蛟、黃得功也都是積年悍將,在崇禎朝初年就身居武職高位了。

所以當初滅清時封的四個國公,嚴格來說不是朱樹人的嫡系屬下,更多是他的尊長和盟友、同僚。

經過五六年的發展,如今這第二波的國公,總算都是朱樹人從較低的位置提拔上來的,

他們整個履歷都是跟着朱樹人混,基本上沒怎麼受崇禎朝的國恩,至少在崇禎十二年朱樹人本人入仕之前,他們基本上都是草莽或基層的軍職,忠誠度也就更加鐵桿一些。

而朱樹人要封公爵,當然也不會只封前線作戰的將領,對於在後方掌權調度、統籌全局的人,該封也得封。

這一次在後方蹭到主要功勞升遷的,乃是朱樹人的表哥、兵部尚書張煌言。

張煌言同樣屬於在此前滅清戰爭中,已經功勞不小了,他的部隊還兩次擊潰過阿濟格、狙殺過阿濟格本人,最後還督師過內黃-大名那場關內大決戰。

只是在最後的關外草原追擊階段,張煌言已經升到兵部,他一個文職也不適合親自千里追擊,也就沒去一線督師。

以至於最後滅清結算時,張煌言因爲在升官方面升得多了、年紀又輕,自然要在爵位方面壓一壓,以示公允,也堵住天下悠悠衆口,免得被世人說朱樹人任人唯親。

如今,距離滅清已過去五六年了,朱樹人自己穿越到這個世界都已經整整二十一年,今年都三十八了。

張煌言比表弟年長兩歲,剛剛年屆不惑。一個過了四十歲坎的兵部尚書,任職年限也夠,當國公完全合理。

最終處理結果,三位國公在冊封完成後,隆武帝朱常淓下旨,未來二十年內,暫定對九州、蝦夷、枯葉等地,比照關外的軍屯管理之法,由實權將領負責地方事務,其制度跟中原各省完全不同。

當然,爲了防止藩鎮割據,這些權力肯定都是不能世襲的,所以那些被管理的地盤並不是封地,只有國公的封號能世襲。

此前曹變蛟黃得功朱文禎等人,因爲已經上了年紀,隆武帝的旨意裡面纔會許他們“終生軍屯督管吉林/科爾沁”等地,也是知道他們的壽命最多就幹個二十來年了。

而這一次張名振鄭成功顯然比黃得功那些人要年輕一輩半輩的,他們的自然壽命還能活很久,爲了留個口子便於調整,才下旨先試點二十年。如果二十年後沒有看出明顯尾大不掉的跡象,那就還可以把優待延長下去,最多就延長到他們終生。

除此之外,鄭成功在得到事實上治理九州島、生殺予奪權力的同時,也把大員島的民政治理等權力交還了一部分給朝廷,只是保留了鄭家在大員島的私人財產而已。

鄭成功也沒覺得這有什麼虧的,因爲他能封國公就已經很滿足很覺得光宗耀祖了。換一塊地盤並沒有什麼大不了的,就當是年紀輕輕封國公的籌碼之一了。

三位新晉國公里,只有文職的張煌言不可能得到地方實權的提升,但他早已是兵部尚書,也不需要外放。

封了國公之後,隆武帝旨意直接讓張煌言擔任內閣次輔,僅次於史可法,這樣就剛好頂替了他遠房姑父沉廷揚壽終正寢後空缺出來的次輔,

還能確保朱樹人名義上丁憂期間,朱樹人家族對朝廷實權的徹底穩固掌控。

……

經過扶桑之戰的洗禮,大明的軍隊實力進一步得到了磨合,大明文武的權力結構,也因爲這一連串的立功機會,向着新生代的年輕人過渡。

如果說此前滅清之戰的後期,除了朱樹人本人以外、其他多是一羣五六十歲的老成持重文武在擔綱閣部要職。

經過這一次之後,終於有大羣剛剛四十出頭,甚至鄭成功這種只有三十五歲的年輕人上位。

有了這樣的新鮮血液和班底,朱樹人的威望更加鞏固。加上戰後大明也確實需要一段時間的休養生息、恢復消耗、消化地盤。所以此後整整兩年,朱樹人也沒有任何大的動作,朝廷也沒什麼變法舉動。

唯獨在攀科技和發展生產方面倒是絲毫沒有鬆懈,創新惠民的新事物依然層出不窮。

兩年之後,大明因戰爭的損耗的國力,基本就徹底恢復了,朱樹人也結束了生父壽終正寢的低調時光,可以再次大展拳腳。

第167章 潞王殿下在此第52章 奇葩說第84章 惹火燒身第352章 生死賽跑第5章 見招拆招(再次五千字大章)第186章 李自成掘黃河第244章 兩頭吸血屬於基本操作第307章 身中百彈豫親王(六千字大章不拆了)第355章 河北大決戰,五十萬對三十萬,優勢在我第47章 新官上任三把火第57章 “先殺己方聖母,保護敵方聖母”升級版第114章 聽到沈撫臺的名號,就能士氣值拉滿第181章 初會二藩第158章 闖賊也是倒了八輩子血黴第34章 兒子立功爹先升官第21章 走了還要陰敵人一把第40章 李自成歸左良玉,張獻忠歸沈樹人第334章 多爾袞:你知道這兩年半我怎麼過的麼!第82章 福兮禍所倚,禍兮福所伏第67章 我插隊是因爲我沒素質啊第314章 尼堪:走晚了就別走了第389章 工人的人頭稅,當然找老闆代扣了第239章 走到歷史岔路口的吳三桂第119章 給你機會你不中用啊第253章 炮退劉良佐第30章 兩千年來的儒生不行,不代表我不行第59章 戚少保能幹的咱也能幹第154章 但凡學過小學幾何,都不會中這種招第97章 挖新坑填舊坑第364章 新山海關大戰第280章 不光造武器需要科技人才,打仗一樣需要科技人才第363章 北方重建計劃第367章 滿人種田也是幫大明種的第71章 我的事情我做主(五千字大章)第174章 給我往死裡激勵士氣第27章 困獸之鬥第6章 天下英豪盡入吾彀中第58章 殺了沈狗官,搶光蘄州城敵390章 大明的七年科研計劃第374章 活捉豪格,覆滅僞清第168章 久旱逢甘霖第110章 轉戰湖南張獻忠第45章 我說這是無主之地這就是無主之地第203章 連自己人都看不透國姓爺第61章 初戰告捷第135章 決戰張獻忠-上第329章 收復大員-上第272章 殺韃初戰第312章 人不爲己第54章 出不出破甲裝不是由你性子來的,要看對面出不出肉第324章 改土歸流第130章 咱流賊從來沒打過這麼富裕的仗第54章 出不出破甲裝不是由你性子來的,要看對面出不出肉第92章 功勞全部歸活人,罪責全部歸死人第88章 一代“名將”孔有德(六千字大章)第80章 塔山血第41章 拔出蘿蔔帶出泥第216章 饅頭吃到豆沙邊第69章 降者不殺,朝廷優待俘虜第389章 工人的人頭稅,當然找老闆代扣了第147章 二分天下第289章 柳如是擊鼓抗金第79章 這半輩子仗白打了第303章 整個清廷亂成了一鍋粥第324章 改土歸流第132章 打流賊就該瞭解流賊的心態第48章 說了讓你們別離開同知大人的保護範圍,結果死了吧第269章 左有阿濟格,右有多鐸第130章 咱流賊從來沒打過這麼富裕的仗第42章 塵埃落定第127章 用流言擠兌流言第148章 人心自有不同第326章 諸位王爺感動麼?第135章 決戰張獻忠-上第40章 管殺也管埋第104章 瘋狂備戰第36章 別把明朝文官想得太有節操,賞賜再高他們也只想補刀搶人頭第356章 豪格的孤注一擲第51章 敢立帖爲證神預言,就要做好被槓的準備第352章 生死賽跑第182章 潞王殿下不會是社恐吧第325章 得國本第245章 一片石大戰前夜第161章 諸葛難得不謹慎第58章 夫濟大事必以人爲本第60章 親自迎接宋應星第366章 蝴蝶效應下的新“遷海令”第150章 綱舉目張第13章 每一步計策至少同時騙到兩家對手第254章 監國手腕第90章 全勝而歸第215章 各懷鬼胎第238章 國安民樂,豈不美哉?第296章 多鐸敗退金山寺第223章 誰讓崇禎沒開天眼呢第77章 沈道臺手下,只有文武平等第34章 兒子立功爹先升官第125章 光復長沙第313章 多鐸:終於從既生又死的疊加態,坍縮回純死態第131章 以爲自己是曹操,其實是淳于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