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 資政篇_韋政通:以力服人與以德化人

韋政通:以力服人與以德化人

韋政通(1927—),江蘇鎮江人,哲學家、思想家。他早年師從牟宗三,致力於研究中國傳統哲學思想,後又受到西方哲學思想的影響。其著有《中國思想史》、《荀子與古代哲學》、《中國哲學思想批判》、《傳統與現代化》、《中國文化概論》、《儒家與現代中國》等。

歷史上雖然沒有出現過聖王,但“爲政以德”的理想卻一直爲儒者們所堅持,這種理想和無爲的理想一樣,都發生防止橫暴權力的泛濫作用。

所謂政治領導,即政治權力應由怎樣的人物來掌握、運用?他需要具備何種品質和條件?由於政治領袖擁有巨大的權力,所以這是一個影響人類禍福的大問題。

中國傳統對這個問題有很豐富的思考,對解決這個問題也表現出優異的智慧。

政治哲學家韓非的看法也許最令人矚目,他頗能投合統治者的心理,要求凡爲人主者,都必須有大權獨攬,人主之需權力,如魚之需水,魚無水則死,君無權則亡。人主要常保權力,必須有“術”,有術然後能行“法”,法、術相濟,方能形成有力的政治領導。人主如何能有術?第一,要儘量與羣臣隔離,常保孤獨,生活在秘密之宮中,使大家對他莫測高深。第二,要能做到喜怒不形於色,使左右近臣無機可乘。人主又如何能行法?最重要的一點,是必須做到公正無私,法令設立的目的,就是爲了要廢私。執法者“按法以治衆”,絕不可稍懷惻隱、假藉慈悲,韓非說:“能法之士,必強毅而勁直

”,只有具備鐵石心腸的人,才能做到執法不阿。

韓非深知政治權力對政治領導者的重要,但他不知道維護權力如只靠強制,而不顧到臣下百姓的需要和死活,權力是不可能常保的。這種權力必然導致橫暴的形態,歷史上有許多事例足以證明,政治領導未有不因橫暴權力的腐蝕而崩潰的。針對這一點,老子採取了相反的觀點,他深刻地瞭解到,擁有權力的領導者,最有效的控制方法,不外乎是刑罰誅戮,但等到一旦老百姓不怕死的時候,這種方法就會失效。依老子,作爲一個政治領導者,最重要的是能做到後己爲人,濡弱謙下,深明“弱者道之用”的旨趣。你要做別人的領導,必先懂得“後其身,而身先”的道理;你要用別人,必須先知道“善用人者爲之下。”尤其重要的是,領導者要充分發揮他的作用,更不可不瞭解“貴以賤爲本,高以下爲基”。一個沒有人民支持擁戴的領導,那只是獨夫的統治,獨夫統治如何能持久?

在沒有能實現同意權力的民主政治的時代裡,人們大都希望能有賢人來做政治領導,賢人政治最大的好處,是在領導者自身,能約束權力的濫用,對人民則少干涉,採用比較放任的政策。中國以往兩千多年的歷史,能出現幾段治平的日子,就是這一種領導,至少是接近這種領導所得到的效果。在中國這樣一個農業大帝國裡,無爲政治不只是道家的政治理想,自漢以來早已化爲事實。這種統治方式,不但適合廣大農民的需要,也是帝王們圖謀長治久安的重要條件。歷史家探討中國曆代的政治改革所以失敗

的原因,多歸咎於儒吏的保守,以及士大夫們要維護他們的既得利益,而忽略了無爲思想的深入人心,使他們對任何政治上的變動,都感到恐懼和懷疑,因爲政治的重大改革,必然造成權力的集中,權力一集中,就會破壞鄉土社會原有的秩序和平靜。

聖王是儒家和墨家共同提出來作爲政治領導的理想人格,這與柏拉圖的理想國裡,希望由哲學王做政治領導的構想極爲相似,不論是哲王或聖王,都需要兼具道德及智性的優點。聖王之統領萬民,不是以力服人,而是以德化民。歷史上雖然沒有出現過聖王,但“爲政以德”的理想卻一直爲儒者們所堅持,這種理想和無爲的理想一樣,都發生防止橫暴權力的泛濫作用。西方自亞里斯多德以來的政治哲學家都知道,政治即是由最好的人事領導,其權力也應受憲法的限制,以免流於暴政。這一點兩千多年來,中國的政治家一直沒有想到。

爲政治領導設想出一些標準,以往已有人做過,在今日也不算困難。難處是,一個被人認爲傑出的領袖,不是任何標準能框得住的。因此,爲防範領導者權力的濫用,給予他限制遠比訓練他來得重要。限制的作用不止於憲法,處境的改善和健全的教育,都足以形成限制。德國如果不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的惡劣處境,如何會產生希特勒的獨裁統治?在德國當時如果不是傾向於被虐狂的教療,希特勒又如何能獲得人民瘋狂式的信賴?

(韋政通著《中國的智慧——中西偉大觀念的比較》,

中國和平出版社1988年版)

(本章完)

第四篇 修身篇_曹聚仁:節操第四篇 修身篇_陳子展:說“忍”第二篇 明德篇_鄧拓:交友待客之道第二篇 明德篇_朱自清:論誠意第六篇 史鑑篇_梁啓超:史的目的(節選)第七篇 藝文篇_施蟄存:漫談古典散文(節選)第四篇 修身篇_老舍:充實我們的學識第十篇 交流篇_李大釗:東西文明根本之異點第七篇 藝文篇_王國維:人間詞話(節選)第三篇 資政篇_吳晗:海瑞罵皇帝第八篇 問學篇_馮友蘭:我的讀書經驗第九篇 宗教篇_梁漱溟:佛法大意第六篇 史鑑篇_胡繩:以史爲鑑 愛我中華第七篇 藝文篇_周汝昌:詩的存在(節選)第九篇 宗教篇_林同濟:道家的退隱第六篇 史鑑篇_周谷城:歷史與現實第六篇 史鑑篇_錢穆:中國史學名著·史記(節選)第二篇 明德篇_倪羲抱:愛國爲研究國學之本第二篇 明德篇_任繼愈:中國傳統道德的繼承問題第六篇 史鑑篇_白壽彝:《史記》所揭露的危機(節選)第四篇 修身篇_梁啓超:孔子之人格第五篇 齊家篇_陳鶴琴:怎樣做父母第四篇 修身篇_蔡元培:自制·修德第五篇 齊家篇_南懷瑾:孝與愛第二篇 明德篇_吳晗:談骨氣第六篇 史鑑篇_白壽彝:《史記》所揭露的危機(節選)第九篇 宗教篇_湯一介:禪師話禪宗(節選)第四篇 修身篇_錢遜:儉以養德第七篇 藝文篇_沈尹默:書法散論(節選)第三篇 資政篇_韋政通:以力服人與以德化人第五篇 齊家篇_魯迅: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節選)第八篇 問學篇_毛子水:怎樣讀中國古書?第六篇 史鑑篇_柳詒徵:講國學宜先講史學(節選)第七篇 藝文篇_周汝昌:詩的存在(節選)第十篇 交流篇_陳獨秀:東西民族根本思想之差異第二篇 明德篇_辜鴻銘:中國人的精神(節選)第二篇 明德篇_辜鴻銘:中國人的精神(節選)第十篇 交流篇_嚴復:論世變之亟第十篇 交流篇_李大釗:東西文明根本之異點第一篇 概覽篇_蔡尚思:國學二字之解釋第四篇 修身篇_南懷瑾:做仁民愛物的賢者第七篇 藝文篇_周汝昌:詩的存在(節選)第六篇 史鑑篇_呂思勉:讀舊史入手的方法第六篇 史鑑篇_柳詒徵:講國學宜先講史學(節選)第七篇 藝文篇_陳子莊:中國繪畫與哲學第二篇 明德篇_吳晗:談骨氣第二篇 明德篇_賀麟:經濟與道德(節選)第四篇 修身篇_梁啓超:孔子之人格第九篇 宗教篇_趙樸初:佛教和中國文化第四篇 修身篇_南懷瑾:做仁民愛物的賢者第三篇 資政篇_任繼愈:墨子尚賢第二篇 明德篇_吳晗:談骨氣第四篇 修身篇_章太炎:今日青年之弱點第九篇 宗教篇_李叔同:佛教徒應有的修養第七篇 藝文篇_施蟄存:漫談古典散文(節選)第十篇 交流篇_魯迅:看鏡有感第三篇 資政篇_任繼愈:墨子尚賢第二篇 明德篇_鄧拓:交友待客之道第二篇 明德篇_倪羲抱:愛國爲研究國學之本第九篇 宗教篇_章太炎:佛法應務,即同老、莊第七篇 藝文篇_朱光潛:文學的趣味(節選)第四篇 修身篇_蔡元培:自制·修德第八篇 問學篇_張伯苓:學行合一第一篇 概覽篇_聞一多:論振興國學第二篇 明德篇_梁啓超:私德之必要(節選)第六篇 史鑑篇_呂思勉:讀舊史入手的方法第六篇 史鑑篇_柳詒徵:講國學宜先講史學(節選)第四篇 修身篇_章太炎:今日青年之弱點第十篇 交流篇_曹伯韓:國學與世界學術第一篇 概覽篇_許嘉璐等:甲申文化宣言第三篇 資政篇_朱自清:不做自家人的好官第二篇 明德篇_任繼愈:中國傳統道德的繼承問題第九篇 宗教篇_許地山:我們要什麼樣的宗教?第六篇 史鑑篇_錢穆:中國史學名著·史記(節選)第八篇 問學篇_馮友蘭:我的讀書經驗第五篇 齊家篇_黃炎培:怎樣教我中學時期的兒女第五篇 齊家篇_胡適:我的兒子第二篇 明德篇_辜鴻銘:中國人的精神(節選)第一篇 概覽篇_聞一多:論振興國學第九篇 宗教篇_章太炎:佛法應務,即同老、莊第一篇 概覽篇_鄧實:古學復興論第一篇 概覽篇_袁行霈:國學究竟有什麼用?第六篇 史鑑篇_白壽彝:《史記》所揭露的危機(節選)第三篇 資政篇_馮友蘭:爲政者要賞罰必信第一篇 概覽篇_曹聚仁:春雷初動中之國故學(節選)第五篇 齊家篇_林語堂:中國人的家族理想(節選)第九篇 宗教篇_林同濟:道家的退隱第三篇 資政篇_徐復觀:德治的積極內容第八篇 問學篇_夏丏尊:中國的實用主義第一篇 概覽篇_蔡尚思:國學二字之解釋第八篇 問學篇_梁啓超:治國學雜話第一篇 概覽篇_曹聚仁:春雷初動中之國故學(節選)第一篇 概覽篇_袁行霈:國學究竟有什麼用?第六篇 史鑑篇_梁啓超:史的目的(節選)第八篇 問學篇_梁啓超:治國學雜話第一篇 概覽篇_許嘉璐等:甲申文化宣言第八篇 問學篇_杜維明:儒家對於學的理解(節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