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篇 修身篇_老舍:充實我們的學識

老舍:充實我們的學識

老舍(1899—1966),原名舒慶春,另有筆名絜青、鴻來、非我等,字舍予,北京滿族正紅旗人。我國現代小說家、著名作家,傑出的語言大師、人民藝術家,新中國第一位獲得“人民藝術家”稱號的作家。其代表作品有《駱駝祥子》、《四世同堂》及劇本《茶館》等。

我們切不可隨便的自居爲專家。那會教我們自滿,封鎖起來自己。我們不可能成爲無所不知的,但是必須爭取多知多懂。我們目前的工作沒有一件是爲了世外桃源預備起來的。我們不能因專工而孤立。

爲紀念我們的偉大導師魯迅先生,我覺得我們有省查我們自己的必要,否則紀念容易成爲形式,偉人成爲偶像,對我們並無多少好處。

魯迅先生是博學的人。我們怎樣?道一聲“慚愧”,解決不了我們的問題。據我看,今天的文藝工作有一個相當明顯的趨勢,即分工已見效,而貫通不足。因爲人民政府重視文藝工作,因爲人民需要文藝,全國的文藝工作者就都忙起來,搞戲曲改革的搞戲曲改革,編鼓詞的編鼓詞,搞話劇的歌劇的電影的也都各守崗位,熱心地工作,而且都有一些相當好的成績。這是個令人興奮的好現象。可是,因爲大家對任務的時常努力,和對業務的深入學習,就難免把心思專放在某一件事上,眼界也不知不覺地縮小了好多。比如說:有的搞戲曲改革的就專從某種民間戲劇的形式上技巧上想革新的辦法,閉口不再談話劇歌劇;或者本來是演話劇的,並不很懂民間的戲劇,一旦參加了戲曲改革工作,就苦心的下工夫,一定要教京戲或地方戲的演法照着話劇的道兒走,而忘了京劇或地方戲固有的好處。又好比:某些搞慣了民間曲藝的,就深深的鑽入曲藝的形式中,連新詩什麼的再也不看一眼;而個別的熱心創作新詩的呢,也許就不去看看民間曲藝。這樣,雖然大家並沒有分宗派鬧意見,可是對文藝工作的進展就無意中不能不有所阻礙,在人力財力和時間上不能不有

所浪費。

我知道,某些精研古代文學或古代美術的專家,往往藉口保存傳統的藝術技巧,而忽視了新藝術的建設理論,也不肯學習新的技巧。同樣的,某些從事新文學或新美術的或者也不關心我們固有的文學美術的傳統。這樣的兩不碰頭,就教推陳出新的運動受到損失。

魯迅先生的淵博,助成了他的偉大。他的對中國古代學術的知識,放在另一個人身上,也許適足以教他成爲一個有保守性的學者。可是,他既博古,又通今;既知東方的文學,又注意西方的;既創造,又熱心翻譯。他的學識使他心中有了一架最準確的天平,公平正確的秤量了一切;成見不能成爲他的砝碼!

學習魯迅,我們除了應在更加緊學習思想之外,還要多多的學本領。別教成見阻止了我們去接觸古代的或現代的文學藝術。學識越豐富,我們的心裡才越寬綽,成見纔會越減少。“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是成見的胚胎。

以我自己來說,我不懂音樂。這就教我吃了虧。在我寫一篇鼓詞或一首歌子的時候,我只能從思想上感情上調動文字,而不知道它們的音樂效果如何;而我所遇到的制譜的人呢,也許恰好不辨平仄,沒有多少文學修養,於是作詞制譜費了許多時間力氣,結果還是“倒字”不少,唱起來難聽。同樣的,因爲我不懂電影劇本的技巧,所以我只能寫個故事,由懂電影的人去改編爲電影劇本。自然,這種合作原不是壞事;可是,費兩道手到底多費了時間與人力。況且,假若給我改編電影劇本的人恰好沒有什麼文字與文學的修養,他就可能把個生動的故事弄得毫無生氣,技巧都對,而沒有藝術的味道。哼,白費了兩道手!我切盼能去學一點音樂,學一點電影劇本寫法。我也希望會制譜的人,去研究研究崑曲的精密制譜法則,會寫電影劇本的人多學點別的文藝本領。豐富我們的知識,對自己對事業全有好處。反之,各自死抱一角,不問旁的事情,文藝工作就必定吃很大的虧,人力財力都不免浪費。這點事雖是以

我個人爲例,可是這個東拼西湊、慢慢騰騰的現象恐怕是普遍存在的。這值得我們反省。要使文藝提高,須先提高文藝工作者的學識、本領。

我們切不可隨便的自居爲專家。那會教我們自滿,封鎖起來自己。我們不可能成爲無所不知的,但是必須爭取多知多懂。我們目前的工作沒有一件是爲了世外桃源預備起來的。我們不能因專工而孤立。舉個例說:假若我們爲寫了一些鼓詞而自滿,自稱專家,我們便孤立起來。結果呢,我們只是給舊鼓詞添上了一些照貓畫虎的新段子,跟文藝全面的進展就不大發生關係。日久天長,我們就會在文藝大軍裡掉了隊。反之,我們若是也關心新詩與新音樂的發展,而且把新詩、新音樂,與鼓詞結系起來,我們便會有更新的試驗,創作出內容與形式全新的東西來。這樣,我們便不只是鼓詞的侍從,而是它的創作者。同時,一個新詩人而不肯向民間曲藝去學習語言的運用,詞彙句法中的音樂性等等,而乾脆坐待有朝一日鼓詞會變成某一派的新詩,那麼新詩就會暫時退休,或且永遠不會接近民衆。我們今天的工作不是保守昨天的成就,而是爭取明天的新勝利。我們不能孤立的看問題,因爲幾乎沒有一個文藝問題是孤立着的。我們的方向是一個,已由毛主席給我們指示出來,我們必須充實自己,多知多懂,才能很快的,不多繞彎子的,走向毛主席指給我們的那條大路上去。在解放以前,我們可以抱着一技之長,用之則行,舍之則藏。今天,人民與人民政府都給了我們很大的鼓勵與期望,我們就必須用更多的學識豐富自己,從而創造出足夠爲人民服務的作品來,不能再用那一技之長,專取守勢。我們要用新武器裝備起自己來。社會上越需要我們,我們不是越得長本事嗎?

我們欽佩魯迅先生的淵博,好,就跟他學吧,把我們自己也變成個文武昆亂不擋的人才,好擔當起更多的更重的文藝任務;願與文藝界的朋友們共勉之!

(《人民日報》,1951年10月18日)

(本章完)

第九篇 宗教篇_林同濟:道家的退隱第十篇 交流篇_曹伯韓:國學與世界學術第七篇 藝文篇_吳調公:古典詩詞與風景欣賞第六篇 史鑑篇_柳詒徵:講國學宜先講史學(節選)第三篇 資政篇_朱自清:不做自家人的好官第十篇 交流篇_陳獨秀:東西民族根本思想之差異第九篇 宗教篇_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說第十篇 交流篇_魯迅:看鏡有感第四篇 修身篇_陳子展:說“忍”第六篇 史鑑篇_胡繩:以史爲鑑 愛我中華第三篇 資政篇_葉聖陶:獨善與兼善第七篇 藝文篇_吳調公:古典詩詞與風景欣賞第一篇 概覽篇_聞一多:論振興國學第七篇 藝文篇_陳子莊:中國繪畫與哲學第八篇 問學篇_章衣萍:“不通曰通”解第三篇 資政篇_韋政通:以力服人與以德化人第一篇 概覽篇_張岱年:說“國學”第七篇 藝文篇_陳子莊:中國繪畫與哲學第三篇 資政篇_馮友蘭:爲政者要賞罰必信第四篇 修身篇_梁啓超:孔子之人格第二篇 明德篇_梁漱溟:道德爲人生藝術第三篇 資政篇_馮友蘭:爲政者要賞罰必信第一篇 概覽篇_許嘉璐等:甲申文化宣言第八篇 問學篇_馬一浮:橫渠四句教第六篇 史鑑篇_柳詒徵:講國學宜先講史學(節選)第六篇 史鑑篇_郭沫若:《中國古代社會研究》自序第八篇 問學篇_張伯苓:學行合一第二篇 明德篇_賀麟:經濟與道德(節選)第一篇 概覽篇_鄧實:古學復興論第九篇 宗教篇_章太炎:佛法應務,即同老、莊第九篇 宗教篇_趙樸初:佛教和中國文化第三篇 資政篇_朱自清:不做自家人的好官第九篇 宗教篇_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說第三篇 資政篇_韋政通:以力服人與以德化人第一篇 概覽篇_聞一多:論振興國學第九篇 宗教篇_任繼愈:中國的宗教與傳統文化第六篇 史鑑篇_張舜徽:漫談讀史(節選)第七篇 藝文篇_夏丏尊:文學的力量第十篇 交流篇_嚴復:論世變之亟第九篇 宗教篇_趙樸初:佛教和中國文化第七篇 藝文篇_吳調公:古典詩詞與風景欣賞第三篇 資政篇_傅斯年:多言的政府第四篇 修身篇_章太炎:今日青年之弱點第三篇 資政篇_朱自清:不做自家人的好官第二篇 明德篇_吳晗:談骨氣第二篇 明德篇_吳晗:談骨氣第七篇 藝文篇_沈尹默:書法散論(節選)第三篇 資政篇_賀麟:人心與風俗第一篇 概覽篇_陳獨秀:寸鐵·國學第八篇 問學篇_馮友蘭:我的讀書經驗第十篇 交流篇_曹伯韓:國學與世界學術第十篇 交流篇_嚴復:論世變之亟第一篇 概覽篇_鄧實:古學復興論第七篇 藝文篇_周汝昌:詩的存在(節選)第一篇 概覽篇_曹聚仁:春雷初動中之國故學(節選)第十篇 交流篇_曹伯韓:國學與世界學術第三篇 資政篇_吳晗:海瑞罵皇帝第九篇 宗教篇_任繼愈:中國的宗教與傳統文化第九篇 宗教篇_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說第七篇 藝文篇_陳子莊:中國繪畫與哲學第九篇 宗教篇_湯一介:禪師話禪宗(節選)第四篇 修身篇_梁啓超:孔子之人格第七篇 藝文篇_周汝昌:詩的存在(節選)第七篇 藝文篇_夏丏尊:文學的力量第八篇 問學篇_馮友蘭:我的讀書經驗第一篇 概覽篇_許嘉璐等:甲申文化宣言第二篇 明德篇_豐子愷:殺身成仁第七篇 藝文篇_朱光潛:文學的趣味(節選)第十篇 交流篇_魯迅:看鏡有感第五篇 齊家篇_嚴北溟:今天還應不應該談“孝”?第二篇 明德篇_任繼愈:中國傳統道德的繼承問題第七篇 藝文篇_宗白華:中國藝術意境之誕生(節選)第二篇 明德篇_倪羲抱:愛國爲研究國學之本第八篇 問學篇_馬一浮:橫渠四句教第一篇 概覽篇_任繼愈等:21世紀的中國:國學和我們在一起第三篇 資政篇_傅斯年:多言的政府第四篇 修身篇_錢遜:儉以養德第九篇 宗教篇_章太炎:佛法應務,即同老、莊第八篇 問學篇_杜維明:儒家對於學的理解(節選)第四篇 修身篇_辜鴻銘:何謂文化教養(節選)第二篇 明德篇_倪羲抱:愛國爲研究國學之本第四篇 修身篇_錢遜:儉以養德第十篇 交流篇_梁啓超:在中國公學之演說第八篇 問學篇_夏丏尊:中國的實用主義第四篇 修身篇_老舍:充實我們的學識第八篇 問學篇_張伯苓:學行合一第一篇 概覽篇_袁行霈:國學究竟有什麼用?第八篇 問學篇_毛子水:怎樣讀中國古書?第十篇 交流篇_蔡元培:東西文化結合第三篇 資政篇_葉聖陶:獨善與兼善第二篇 明德篇_梁啓超:私德之必要(節選)第十篇 交流篇_陳獨秀:東西民族根本思想之差異第五篇 齊家篇_魯迅: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節選)第十篇 交流篇_蔡元培:東西文化結合第四篇 修身篇_梁啓超:孔子之人格第四篇 修身篇_錢遜:儉以養德第七篇 藝文篇_周汝昌:詩的存在(節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