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軍回到泉州,張鏑立刻着手三件事。
第一,加緊向廣東、廣西新佔領州縣增派兵馬,穩固局面。
第二,向中情部甲、乙、丙三個分司發出指令,密切關注文丞相的去向,制定營救計劃。
第三,對行朝原有幾十萬軍隊官民一律按中興社的既有形式進行整編,初期可以用皇帝和宋廷的名義,儘量不激化矛盾。
南下迎駕雖然耗時幾個月之久,但不僅把小皇帝搞到手,還順便拿下了大半個廣東,這把買賣做的還真值。
朝廷以張鏑累戰之功,晉爵爲長山郡開國公,加封太子少保,任職參知政事、同都督、兼知中興府。在張鏑的舉薦下,中興軍的有功將士也都封了官,胡隸、陳閔、褚世堯、李奇、李申南等將以功勞大小封賞各有差,陳復、邵靳等幕僚也封了官職,連遠在流求、呂宋的袁鏞、劉石堅、葉承、徐奎、張魯振等人也沒有漏下。這應該不算濫發賞爵,張鏑只是把過去他們應該得到而沒有得到的功勞和名爵一起都給了他們而已。
名分雖然是個虛的東西,但也是個很有用的東西,張鏑在小皇帝身上花了大量的時間,甚至比陪伴自己兒子還要多,這不過也是爲了名正言順四個字而已。跟隨到泉州的行朝軍民們全都忠於宋室,還有天下千百萬心懷宋室的百姓,不擺出君臣親親的姿態怎麼能讓他們信服?畢竟在道義上,在輿論上,大宋這面旗幟仍舊是有相當大的號召力的,這也正是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本意。
……
祥興元年七月初一日,行朝終於結束了三年的漂泊,在泉州有了一個穩定的落腳點。
百萬軍民舉行了盛大的慶典,正式宣佈朝廷移都泉州,改泉州爲中興府。
大宋這塊搖搖欲墜的大招牌又被擦擦錚亮,重新高高的掛了起來,但這招牌下的百年老店似乎已經不知不覺的換了主人。
現在張鏑說的話就等於是皇帝說的話,也就是朝廷的意思,有了這層包裝,似乎很多事情都能事半功倍,這就是道義名分的作用。虛名本來沒什麼用,但這個時候的人,尤其是讀書人,偏偏就信這一套。朝廷的旗幟一立,遠遠近近的名儒遺賢、孤臣義士、豪強英傑都相望於道,爭相來投,包括躲在閩北山中的抗元義士謝枋得,陳文龍之女、許漢青之妻許夫人,汀漳之間的大盜首領陳吊眼……
原本躲在山川之間,與中興軍若即若離、各自爲戰的抗元義軍們全都聚集到了同一面旗幟下來。光從人數上看幾乎有幾十萬之衆,聲勢極大,但裡頭男女老幼混雜,所謂的義軍們都是攜家帶口,更像是各地來逃荒的難民。
與福建相鄰的江西、廣東、浙南等地,宋元之間正好此消彼長,幾十上百股勢力都聞風而動,向泉州方向趕來。這讓把守各地關隘的中興軍士兵們忙碌不堪,不得不加派人手進行甄別和引導安置。
行朝就是如此,總能迅速的吸引大量的民間義勇,但又總是那樣魚龍混雜、戰鬥力參差不齊,人雖多卻是一盤散沙,聲勢雖大卻是曇花一現,如果沒有張鏑的出現,恐怕他們也就如那瞬間綻放的煙火一樣,拼盡全力也只能亮那麼一下,很快就歸於死寂,最終與殘宋一起走向消亡……
對張鏑而言,投奔宋廷的大量人口涌入讓泉州的形勢變得更復雜了一些,但這也是整合各方勢力的一個好機會。
過去這些勢力半民半匪,雖說也反抗元軍,但同時也滋擾百姓,破壞生產,張鏑有心要清理掉他們,但念及統一戰線又還有一些顧慮,而且這些散兵遊勇四處分散佔據險要,要完全剿滅也需花費不小的精力。
既然現在各支義勇都來匯聚,當然不能再放他們回去佔山爲王。張鏑以朝廷的名義進行軍隊整編,軟的硬的兩手一起用。
軟的則是安撫,下令從各義勇部隊中簡拔標兵,編爲禁軍,給予豐厚的待遇,穩住這些官兵的情緒。
硬的則是裁汰與懲治並重,篩選出那些作惡多端、渾水摸魚、首鼠兩端之輩,全部排除到軍隊之外,還要依律嚴懲。
剩下的夠不上禁軍標準又沒有太大惡行的義軍則遣散爲民,分派至各州縣治下,編入牌甲、實施三級兵制。
張鏑在泉州足有五萬餘百戰精銳的正兵和二十萬經過實戰的材勇,這二十萬材勇也遠比那些雜牌的義軍要強悍的多。這正是張鏑敢於大刀闊斧的對幾十萬義軍進行整編的底氣所在。
與此同時,張鏑的正軍和材勇也都藉着整編的名義暗度陳倉,換了個馬甲。五萬正兵全都改製爲侍衛親軍,名義上是皇帝的親軍,實際上完全是張鏑自己的兵,計有馬軍一萬,步軍三萬,水軍一萬,其中水軍是中興軍的特色,而步軍中則包含了火器部隊。內設指揮使五員,其實就是原來中興軍的一個騎兵師、一個水師、三個主戰師,五個師長,換了個名頭,顯得更名正言順了。侍衛親軍實際上取代了殿前軍,同時也把殿前都指揮使蘇劉義給架空了。
中興社原有的材勇部隊則全部編入禁軍,列爲朝廷經制之軍。現在泉州和福建各地有材勇二十餘萬,流求和呂宋等地還有近三十萬。如果動員到極致,張鏑已經可以拉出五十萬大軍。當然那是不計後果的窮兵黷武之舉,不到萬不得已是不可行的。
現在張鏑的所有地盤裡,不包括新佔據的廣東部分地區和廣西海外四州,就福建和流求、呂宋等地穩定統治的人口已經達到了五六百萬人。如果以常規二十到二十五個百姓養一個兵,張鏑治下的人口已經可以承載二三十萬脫產士兵。而實際上,張鏑的部下真正脫產的還不到十萬人,大部分材勇都是耕戰結合,保證了讓百姓們休養生息,得以積蓄更大的力量。
休養生息的機會來之不易,這是張鏑千方百計利用天時地利,佔據穩定的後方,發揮火器和艦船的優勢才爭取得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