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五月初的時候,美國東北部地區幾乎所有大中型城市,重要的軍事基地都已經遭到了轟炸。只是很多目標沒有被摧毀,羅雲衝並不滿足這樣的結果,正在他策劃着利用美軍高射炮作戰效率嚴重降低的機會擴大轟炸規模,將美國東北部地區變成“無人區”的時候,一道從帝國首相府送來的命令讓羅雲衝不得不立即改變了轟炸方案,並且提前結束了第二階段的戰略轟炸行動。
五月五日,也就是在羅雲衝收到了首相命令的第二天,他就安排了上百架偵察機去美國東南部地區執行偵察任務,而這些偵察機都不是飛往城市的,而是飛往鄉村與農場,其任務是將沿途的所有農場的情況都拍攝下來。
當時,很多飛行員都搞不懂,那些沒有住幾個人,也不可能隱藏了多少部隊,更不可能成爲美國重要的軍事基地的農場到底有什麼好拍的?難道去拍地裡生產的麥子有沒有成熟嗎?而讓所有飛行員都想不到的是,他們的任務正是去拍那些麥子有沒有成熟!
五月七日,一支擁有50艘萬噸輪的龐大船隊到達了聖地亞哥,次日,另外一支同樣擁有50艘萬噸輪的船隊也到達了聖地亞哥。這兩支船隊都是直接從青島港出發的,中途只在珍珠港停留過一次,在到達巴拿馬的時候都沒有停留,直接通過運河進入了加勒比海。而這100艘運輸船上都運載着一批一個多月前才從青島兵工廠彈藥生產線上生產出來的燃燒彈,一種與以往使用的不同的新式燃燒彈。
五月八日,在後勤運輸人員還在將這些燃燒彈送到機場去的時候,羅雲衝召集了所有轟炸機中隊的中隊長,向他們下達了新一輪轟炸行動地任務。而第三階段戰略轟炸行動的主要打擊對象不是美國的城市。也不是美國的工廠,更不是美國的軍事基地,而是美國東南部,以及密西西比河流域的所有農場!
當時幾乎所有的中隊長都以爲自己聽錯了呢,農場有什麼好打擊的?而且,農場地價值太低了。一架“鵬”式轟炸機的價格足夠買上千噸的糧食了,一枚燃燒彈的價格也定得上好幾噸的糧食,而且美國農場的人口密度是相當低的。幾乎就是無人區,難道是帝國的燃燒彈用不完了,要他們去“浪費”一點?
當時,羅雲衝在收到首相的命令時,他也沒有立即反應過來,不過,當他看完了首相派人給他送來的那份文件的時候,立即就明白,現在正是轟炸美國農場地最好時機。
早在25年的時候,全世界就出現了糧食危機。主要就是因爲當時參戰的好幾個國家都是世界上主要地糧食生產國。比如唐帝國是世界第一大糧食生產國,美國是第二大糧食生產國,澳洲是第三大糧食生產地區。俄羅斯是第七大糧食生產國,德國是第九大糧食生產國。這幾個國家生產的糧食佔到了世界糧食總產量的六成以上!
因爲天氣等自然因素,以及戰爭等人爲因素,糧食產量降低幾乎是不可避免的。25年,只有唐帝國與美國的糧食產量在增加,俄羅斯,德國,澳洲的糧食產量都大幅度的下降,特別是俄羅斯與德國,因爲生產化肥的化工廠遭到了破壞。加上大部分人力資源用轉爲工人與軍人,大部分國土被佔領等等因素,其生產的糧食幾乎無法滿足自身的最低需要。26年,波斯帝國出現百年難見地酷熱與旱災,糧食產量陡降三成,同盟國集團差點在這一點就出現糧食危機。同年,美國的糧食產量也開始下降,主要是密西西比河發洪水,導致中下游地區大部分農場被淹。27年。美國受到了颶風,乾旱的嚴重影響,糧食產量陡降。28年,美國糧食產量再次降低,這次主要是因爲大量資源用於戰爭。當時,就算美國已經不需要向其他的國家輸送糧食,但是其生產的糧食也僅夠維持本國的基本需求。
農業是第一產業,這個“第一”就足以說明農業的重要性。任何人都不可能在肚子都填不飽的情況下作戰,甚至連正常的活動都無法進行。可以說,如果
能夠使美國鬧饑荒的話,那麼這要比殲滅100萬美軍,摧毀十座百萬人口的大城市更能夠打擊美國軍民的士氣。可問題是,農業與工業有着本質上的區別。
相對而言,工業屬於集中型產業,即工廠都很集中,也很容易遭到打擊,工業本身對土地的要求並不高。相反,農業是建立在土地的基礎之上的,在糧食單位產量一定的情況之下,有多少土地,纔有多少產量,而要提高糧食單位產量,不是依靠農民“加班”就能做到的,而且糧食的單位產量提高的限度也不大。
同時,農業對氣候與季節的依賴性非常大,這是與工業的另外一個巨大的區別。不管天晴下雨,只要有原料,工廠就可以源源不斷的生產出產品來,而農業則不行,嚴重的自然災害會使農業減產,甚至是全面歉收。另外,只有在合適的季節裡,才能夠種植出農作物,過了季節,土地就沒有價值了。
農作物的生長期限比較長,而且是相對固定的,這是與工業的第三大區別。以小麥爲例,從播種到收穫,至少需要三個半月的時間,在某些高緯度,或者是自然條件不好的地方,甚至回超過5個月。而在這段期間之內,農業是沒有產出的,而且這個時間也不是人爲因素可以徹底改變的。
這是這三個本質上的區別,決定了農業的特殊性,可同時農業又絕對是不能或缺的,因爲工廠裡生產不出糧食,最多隻能加工糧食而已。可同樣的,也正是這三個特點,決定了轟炸對農業的危害性反而要小得多。
不說別的。能夠產出1萬噸小麥地農場面積超過了25000畝,約和17平方公里。而對付一座市區面積有17平方公里的中等城市,至少需要投下5000噸燃燒彈。換句話說,用5000噸燃燒彈去摧毀10000噸小麥,這個經濟賬是很明顯的,除非唐帝國生產出的燃燒彈多得成山,不然的話,就不可能通過摧毀農業的方式來擊敗美國。
可問題是。如果
能夠導致美國糧食全面檢查,最終導致糧食危機,在美國國內引發大規模的饑荒的話,那麼戰爭肯定會很快結束,因爲誰都知道,在沒有糧食的情況下,別說軍隊無法作戰,就連百姓都會造反。
28年中期,在薛希嶽的幕僚班子裡就有人提出了針對農業的大規模轟炸行動,當時被人看着了笑話。根本就沒有多少人重視。薛希嶽也知道這幾乎是不可能辦到的事情。當時爲了敷衍那名提出建議的幕僚,薛希嶽就讓他去做一份相關的報告出來。一個月後,這名幕僚就交上了報告。這已經不是一份用來讓首相消磨時間的報告了,而是一份結合了大量情報,以及根據衆多實際情況,對美國農業承受打擊的能力,以及要在美國引發饑荒所必須要達到的摧毀能力所做的一份全面的分析報告。
薛希嶽看完了報告後,也認識到,如果
真能夠在美國引發一場大饑荒的話,那麼戰爭就會很快結束。隨即,他就讓這名幕僚官員組織人員,做了相關的深入研究。
實際上。早在28年初的時候,情報部門就判斷美國在29年很有可能出現糧食歉收的情況。當時,情報部門主要是依靠美國的農業人口,以及化肥產量進行的相關推算,認爲美國在29年的小麥收穫量將比28年降低大概兩成,而29年的糧食總產量很有可能低於最低需求量,從而產生饑荒。
戰時與平時的糧食需求量是不一樣的。和平時期,基本上所有的國家都是依靠市場手段調節糧食的生產與供應,而國家戰略儲備糧倉的主要作用是穩定市場上地糧食價格。以及應付突發的自然災害所導致的糧食減產。按照戰前美國政府公佈的統計數據,在21年的時候,美國人均年消耗糧食大概是450公斤。這基本上與唐帝國相當,而同期世界平均人均糧食年消耗量大概是325公斤。按照這一情況,325公斤是美國在平時的最低糧食保障基礎。
戰時情況就完全不一樣了,在進入全面戰爭後,任何一個國家都會用配給製取代市場體制,即糧食由政府統一徵收,然後再按照配給標準發放給每一個人。22年,唐帝國的人均配給糧食爲420公斤,23年爲390公斤,24年糧食豐收,提高到了440公斤,25年要支援德國減少到了420公斤,26年再次減少到了390公斤,27年德國與波斯的糧食產量增加,提高到了420公斤,28年糧食豐收,再次提高到了450公斤,基本上恢復到了戰前水平。可以說,充足的糧食供應是唐帝國能夠在戰爭期間保持國內長期穩定的一個極爲關鍵的因素。
美國的情況則沒有這麼好了。24年,美國人均糧食消耗量是455公斤,到25年的時候人均配給420公斤,26年密西西比河出現洪災,加上需要向大量盟國提供糧食,驟然減少到了375公斤,27年近一步降低到了350公斤,28年則降低到了330公斤,這已經接近了極限供應量。按照當照帝國情報部門的估計,如果
美國在29年的糧食人均供應量降低到了390公斤以下的話,那麼美國就將爆發嚴重的饑荒。而28年的供應量已經非常接近爆發饑荒的紅色警戒線了。
也正是如此,當時薛希嶽纔會批准手下的幕僚人員去做相關的調查與評估工作。到28年底,大部分的評估工作已經完成了,而且薛希嶽也拿到了幾份內容詳細的報告。在他拿到的第一份報告中就着重強調了美國的糧食結構,以及在糧食生產方面的地域不平衡性。
當時,唐帝國能夠保證糧食產量的一個主要因素是唐帝國的糧食結構是相對均衡的,其中小麥與水稻的產量各佔了四成左右,土豆,玉米等農作物的產量也不低。相反,美國的糧食結構則比較單一,其中小麥就佔到了七成,土豆與玉米佔了兩成五,而水稻的產量還不到半成。
這也是因爲西方人的飲食結構與東方人不一樣,而在主要的農作物中,小麥的單位產量是最低的,水稻的單位產量要高得多,雖然玉米,土豆的單位產量比水稻還要高,但是當時這兩種農作物還沒有成爲主要的食物。也就是說,如果
29年美國的小麥產量驟然降低的話,那麼美國就將鬧饑荒了!
同樣的,美國在糧食生產的地域結構性問題上也很嚴重。美國最主要的產糧區就是東南部,以及密西西比河流域的平原地區。這與美國的自然環境有很大的關係。美國東北部與五大湖地區的氣溫偏低,而且平原分佈狹窄,適合發展大規模機械化農業的場地有限。而美國中西部地區又以沙漠,戈壁爲主,缺少水資源,也難以發展農業,西部沿海地區適合發展農業的地區面積狹小,不可能承擔起主要的農業生產工作。因此,就只有東南部與密西西比河流域適合發展農業。實際上,在歷史上,東南部地區,以及密西西比河流域就一直是美國最主要的糧食產區。而這兩個地區又正好全部位與帝國戰略航空兵的絕對打擊範圍之內!
當時,薛希嶽已經有點動心了,可是他仍然不是很看中這個方案,畢竟那是300多萬平方公里的廣大地區,通過轟炸來達到目的的難度是相當巨大的。也就在28年底,當薛希嶽收到了另外兩份報告的時候,他加強了對這份提議的重視程度。而這兩份報告一份來自農業專家,另外一份則來自科研所,也正是這兩份報告,最終讓薛希嶽決定嘗試一下這種有點走極端的戰爭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