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節 復甦的對手

相對於美國來說,英法的綜合國力都不足以挑戰唐帝國,可這並不表示英法海軍就沒有能力威脅到帝國海軍了。

在第一次全球戰爭之前,英國一直是唐帝國最強大的對手。可以說,在很大的程度上,日本正是在得到了以英國爲首的西方列強的支持,才與唐帝國糾纏了上百年,而且數次威脅到了唐帝國。從唐立1200年到第一次全球戰爭爆發之前,西方列強一共向日本輸出了200多億元的戰爭貸款,其中僅英國就爲日本建造了三十多艘戰列艦等大型戰艦。在美國崛起之前,扶持日本以制衡唐帝國,這一直是西方國家,特別是英國的基本國策。這與唐帝國扶持德國以制衡西方列強的道理是一樣的。

第一次全球戰爭之後,英國的國力進一步萎縮,別說與唐帝國抗衡,就連維持其在北大西洋的統治地位都異常艱難。特別是德國海軍的迅速崛起,如果當時沒有美國的援助,沒有那場幾乎徹底摧毀了德國經濟基礎的經濟危機的話,恐怕在大戰爆發的時候,英國人已經失去了北大西洋的制海權。

在無力繼續與唐帝國抗衡之後,英國人做出了一個聰明的選擇,即聯合美國,更準確的說是藉助美國的強大國力,以維持英國在歐洲的海上霸權。換句話說,英國在這個時候的基本國家利益就是維持北大西洋上的制海權,以及其在非洲西海岸的幾個殖民地而已,而對抗唐帝國的重任已經交給了美國。

作爲一個島嶼型國家。英國地生存基礎就是海軍。數百年來,英國人傾注全力發展的也是海軍。在經濟危機爆發之後,英國甚至不惜以犧牲陸軍爲代價。都要確保英國擁有比周邊所有國家都要強大的海軍。

可問題是,到這個時候。英國設想地頭號敵人已經不是唐帝國,唐帝國的觸角已經離開了北大西洋,退到了南大西洋地開普敦,而真正對英國構成致命威脅的則是德國海軍。

在地面上,英國人是打不過德國陸軍的。而且德國的戰術空軍在當時獨步歐洲,幾乎沒有哪個國家可以與其抗衡。因此,要確保英國本土不遭到入侵,就必須得全力發展海軍,以及捍衛英國領空的空軍。這也體現在了英國海軍戰艦地性能上。第一次全球戰爭之後,英國海軍所有新型戰艦都是針對德國海軍同期戰艦而設計的,其性能以超過德國海軍最新的戰艦爲基本要求,而不是繼續向唐帝國看齊。

這就帶來了一個新的問題,德國海軍本來就不夠強大,甚至連“強大”都算不上。英國挑了這麼一個對手,一方面是要減少國家的壓力,另外一方面則讓英國海軍的發展逐漸被唐帝國與美國所拋棄了。實際上。對比當時英國與日本的海軍發展策略就完全看得出來。日本一直以唐帝國爲頭號勁敵,因此其海軍戰艦一直是針對唐帝國的最新戰艦設計的。”大和”級的出現,就是爲了完全壓倒唐帝國海軍地“新省會”

級戰列艦。而德國在戰前開工建造的最好的也不過就是“俾斯麥”級戰列艦,不可否認“俾斯麥”級戰列艦是一種非常精緻。而且非常強悍地戰艦,這一點,在北海的那場小規模海戰中就已經體現了出來。可問題是,“俾斯麥”級戰列艦根本就算不上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戰列艦,不論是唐帝國的“新省會”級,還是美國地“南達科他”級,“依阿華”級,實際上都要比“俾斯麥”級更強悍一些。因此,英國人針對“俾斯麥”級而設計的戰列艦在性能上就難以與“新省會”級匹敵了。

相對而言,法國海軍比英國海軍就差得更多了,表面上,法國海軍比德國海軍要稍微強一點,可從實際上來看,法國海軍只算得上是一個陪襯而已。

法國的綜合國力一直不如德國,可法國有兩個優勢。一是法國只需要在陸地上應付德國這一個對手,而不是像德國那樣,需要在三個方向上佈防,因此法國在地面上的壓力比德國要輕得多。

另外一個就是,法國是歐洲大陸的前線,是英國的屏障,而且是攝製德國的有效棋子,因此法國一直得到了英國與美國的直接支持。正是因爲有了這兩個優勢,法國在大力發展陸軍的同時,還在努力打造一支僅次於英國的歐洲二號海軍。

法國海軍對戰艦性能也有明確的要求,因爲受到本國造船能力,以及工業基礎的限制,法國無法造出世界一流戰艦,但法國的戰艦都很有特色。比如,當時法國的大部分主力艦都採用四聯裝炮塔,而除了法國之外,就只有英國人用過這種方法,其他的國家全都採用的是雙聯裝或者是三聯裝炮塔。另外,法國戰艦一直注重速度,對火力的要求並不高,防護也是適當就行。當然,法國海軍最大的對手不是德國人,因爲法國海軍的主要任務區不是在大西洋上,而是在地中海,所以法國海軍的主要對手是波斯帝國海軍。這也是法國海軍針對性發展策略的基礎。

相對而言,波斯帝國比德國更不如。雖然在第一次全球戰爭之後,波斯帝國利用出售石油的所得獲得了大筆資金,並且從唐帝國購買了好幾艘戰列艦,但問題是,波斯帝國本身並沒有配套的造船能力,而且其官兵的素質低得嚇人。相反,德國海軍卻一直在堅持獨力建造戰艦,而不是通過購買來增強海軍的實力。因此,法國選擇的對手比英國海軍還要差,加上法國本身並無多少海上壓力,因此法國海軍自然就遠比不上英國海軍了。

在等待艦隊到達的期間,談仁皓與常薦新花了很多的時間去了解英國與法國海軍地戰艦。這是兩個全新的對手,是他們之前一直不很重視的對手。而要想擊敗對手。那就得首先了解對手,瞭解對手地戰艦性能,這算是最基本的功課吧。

英國海軍在戰後建造了好幾級戰列艦與戰列巡洋艦。可在戰爭接觸之後,海軍軍備條約限制了各個海軍列強。特別是對戰列艦排水量的限制,最終導致幾乎所有的列強在這一時期內沒有建造新的戰列艦,甚至退役了大批在第一次全球戰爭之前建造的老舊戰列艦,以縮減戰列艦的總噸位。英國海軍也是如此,在這一時期。英國海軍地主要工作是對一戰期間建造的幾種戰列艦進行大範圍改進,以提高性能。可如同其他的所有列強一樣,英國海軍也很清楚,海軍軍備條約遲早有一天會失去效力,而在此之後,就得抓緊時間建造出世界上最好的戰艦,因此英國海軍在海軍軍備條約實效之前好幾年就開始了新戰列艦的設計工作。得益於技術的飛速進步,在20年的條約期過去之後,各個國家建造的新戰列艦在性能上都比以往的任何一種戰列艦有了質的提高。

英國海軍建造的第一種新式戰列艦就是“英王喬治五世”級。這是第二種以“英王喬治五世”命名的戰列艦(上一種是在第一次全球大戰末期建造的戰列艦)。

該級戰列艦是在條約還沒有失效的時候設計的,因此帶有明顯的“條約痕跡”。一般被劃爲“條約型戰艦”。在18年開始建造,同級五艘,分別爲:“英王喬治五世”號。”威爾士親王”號,“約克公爵”號,“安森”號,“豪”號。該級戰列艦最大的詬病就是其14英寸(大約356毫米)地主炮口徑是同期戰艦中最小的。而且只有十門(最初設計是十二門),火力明顯弱於當時其他幾個列強的戰列艦。而其值得稱道的地方是優秀的水平裝甲設計,以及新式防魚雷設計,還有就是,這是世界上第一種在建造時就明確要安裝雷達的戰列艦。

“英王喬治五世”級戰列艦的性能在德國海軍面前是足夠了(實際上,比“俾斯麥”級好了不多少,很多方面還不如),可是比唐帝國,美國,甚至日本的新式戰列艦都差多了。因此,隨後英國就提出了在“英王喬治五世”級的基礎上發展更好的戰列艦的要求。這就是“獅”級。

“獅”級的排水量比“英王喬治五世”級增加了不少,最大的變化就是換裝了三座三聯裝16英寸(大約406毫米)主炮,這與當時美國的戰列艦設計是比較接近的。可該艦的最大問題是,內部空間狹小,升級的餘地非常有限,而且其性能比“英王喬治五世”級並無根本性提高。在大戰爆發的時候,英國曾經一度想取消“獅”級的建造工作,可後來隨着俄國參戰,英國的壓力減輕了很多,“事”級的建造工作得到了恢復。該級艦同級四艘,分別是:“獅”號,“勇敢者”號,“征服者”號,“暴怒者”號。最後一艘在25年中期才服役。

實際上,這兩種戰列艦都有一個致命的缺陷,那就是嚴重缺乏防空能力,如果要增強其防空能力的話,那就得對艦面佈局進行大改,這是很難辦到的。因此,在22年初,英國海軍就提出應該發展一種防空能力更優秀的戰列艦,而且在性能上必須全面超過“英王喬治五世”級。而這就是“前衛”級戰列艦的由來。

23年10月分,“前衛”級的首艦,也就是“前衛”號正式開工建造。該級戰列艦的主要特點是,主炮採用了四座雙聯裝15英寸(大概381毫米)主炮,使用了高平兩用副炮,而且大量配製了高射炮。其最值得讚賞的地方就是優異的航海性能,這完全體現出了英國人在戰艦設計方面的深厚功底。當然,相對於當時唐帝國與美國的戰列艦來講,其火力仍然略顯不足。可最大的問題是,這艘戰列艦還在建造之中呢,而且,同級的其他戰艦的建造計劃還沒有確定下來!

相對而言,法國海軍的主力戰艦就要差得多了。不僅僅是性能上差距很大,而且在數量,級別方面更比英國海軍少得多。

法國在第一次全球戰爭後建造的第一種主力艦是“敦刻爾克”級戰列艦,也有人稱其爲戰列巡洋艦。其設計的針對對象是德國海軍的“德意志”級小型戰列艦。因此,“敦刻爾克”級戰列艦的速度達到了295節,在那個年代是相當驚人的,而重視速度也算得上是法國海軍數百年來的傳統吧。可與其速度不相匹配的是,該級戰列艦的主炮口徑僅330毫米,而且炮塔的佈局極不合理,戰艦的裝甲厚度也是當時最爲糟糕的。也正因爲如此,所以有人認爲“敦刻爾克”級應該劃入到戰列巡洋艦的行列中去,而不應該被算成是戰列艦。而該級艦也就只有兩艘,即“敦刻爾克”號與“斯特拉斯堡”號。

法國在戰前動工建造的最好的戰列艦是“黎塞留”級,其首艦開工時間爲17年,而當時英國海軍的“英王喬治五世”級還在設計之中呢,可以說,“黎塞留”級是當時歐洲最爲優秀的戰列艦了。

“黎塞留”級的排水量(滿載)接近50000噸,而且其速度達到了驚人的32節,後來也只有“依阿華”級超過了這一速度。而在17年的時候,恐怕還沒有哪個國家會想到戰列艦需要這麼快的速度吧。

而其主炮爲八門四聯裝的380毫米火炮,其裝甲也並不弱,比當時大部分的戰列艦都要好。可問題是,直到戰爭爆發時,第一批三艘都沒有造好,其建造工期也算得上是當時世界上最長的了吧。同級艦爲:“黎塞留”號,“讓·巴爾”號(也被成爲“吉恩男爵”號),以及“克萊蒙梭”號。

第40節 內部平衡第54節 重型魚雷第43節 尼米茲的決心第23節 危機重重(下)第5節 敵人的速度第61節 鎖定大局第49節 飛矢第5節 戰略反擊(下)第67節 一錘定音第22節 戰場風雲第34節 將軍的眼淚第49節 戰鬥警報第16節 鷹的決鬥第63節 撲朔迷離第27節 萬噸燃燒彈第21節 中途之島第1節 中斷的行程(下)第71節 電子眼第70節 保命第39節 火力阻擊第43節 逐一排除第52節 誘人的目標第78節 勝利返航第16節 惺惺相惜第5節 戰略反擊(下)第54節 重型魚雷第13節 舞動的序曲第36節 幕後兇手第14節 好友相遇(下)第47節 火速截擊第83節 惹來的危險第2節 新面貌第33節 爲家而戰第7節 有主見的誘餌第32節 敵人的意第52節 戰鬥信號第1節 海軍的希望(上)第31節 秘密任務第11節 軍費預算第4節 良將庸兵第13節 前哨戰第35節 軍港末日第56節 “華盛頓快車”第27節 再起變數第64節 瘋狂的攔截第11節 貴族與平民第35節 陸軍搭檔第33節 戀愛(上)第52節 自我犧牲第7節 艦隊迴歸第48節 決勝因素第59節 小島大局第11節 受到置疑(上)第28節 因陋就簡第20節 奇遇(下)第43節 美國佬的膽色第24節 死亡名單第51節 催化劑第13節 襲擊艦隊第53節 掠奪勝利第87節 憤怒在燃燒第24節 絕地反擊第24節 日本艦隊偷襲第2節 外剛內勇第36節 參謀長歸隊第18節 形勢逼人第8節 不是同情第68節 瘋狂的奔襲第40節 德國海軍的反擊第17節 展示力量(上)第19節 微妙的變化第40節 直中要害第40節 毀滅最後的希望第42節 堡壘戰場第16節 惺惺相惜第30節 迎頭痛擊第47節 搶位第13節 海軍計劃第41節 山本的判斷第30節 包餃子第33節 不期的相遇第48節 圍點打援第28節 膽小的日本人第69節 後知後覺第17節 實戰練兵第4節 海軍轉型第15節 真正的對手第26節 冒險與賭博第7節 壯士斷臂(上)第13節 海陸合作第34節 脆弱的航母第47節 徘徊第14節 絕密計劃第50節 以牙還牙第18節 矛盾再起第33節 海軍之威第22節 海浪翻滾第7節 各爲其主第17節 刁難第15節 真正的對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