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岑壁,正是當年從臨淄跟隨劉闖前往北海的那個岑壁。他原本是袁譚部將,卻不得袁譚所重,於是投奔了劉闖。只是後來劉闖棄北海基業,遠赴遼東的時候,岑壁卻不願隨同……
好在,他刀馬純熟,武藝不凡。
劉闖把他引介給了平原劉平,又由劉平舉薦給袁紹。
只是沒想到,會在鄴城相逢,劉闖也感到非常驚喜,連忙下馬攙扶。
岑壁臉上,露出苦笑,與劉闖再施一禮,輕聲道:“自北海一別,壁甚念皇叔,特來拜會。”
言語中,流露出懊悔之色。
看他的模樣,劉闖便知道他而今混的不好。
也難怪,他本是袁譚部曲,後又跟隨劉闖,哪怕是劉平引介,恐怕也難以得到袁紹重用。
建安四年冬天,劉平病逝。
沒了劉平的關照,岑壁的地位也隨之暴跌。
而今,他爲鄴城城門守將,也就是方纔劉闖出城的城門。
岑壁現在也深感後悔,想當初他在北海時,便爲劉闖看重,做了都昌都尉,也算是統領一軍。劉闖離開北海的時候,岑壁不願跟隨劉闖去遼東,於是又轉投袁紹。可是似他這種朝秦暮楚之人,又怎可能被袁紹看重?袁紹死後,岑壁更是受到壓制,在鄴城可謂是鬱郁不歡。
若當初,他跟隨劉闖去遼東,如今怎地也是一軍將領。
君不見當初尚不如他的徐盛,現如今也做了定襄太守之職,雖治下荒僻。可畢竟是兩千石大員。
可自己呢?
所以。劉闖這次來鄴城。岑壁就存了心思。
他爲城門守將,手底下都是他的親信。見劉闖出城,他就忍不住跟着出城,前來拜會劉闖。
看劉闖親切和煦的笑容,岑壁眼圈一紅,感激不已。
“當初一念之差,未得與皇叔通行,壁如今後悔莫及。”
劉闖微微一笑。只拍了拍岑壁道:“岑將軍大可不必如此,今袁劉聯合抗曹,相信會有許多機會。將軍有真才實學,自有用武之時,又何必如此?”
岑壁聞聽,更加羞愧。
由於是在城外,岑壁也在當值,所以劉闖不好和他說太多隻能勉勵一番。
但對於岑壁而言,這已經足夠。
在分別時,岑壁突然道:“皇叔此來鄴城。需多加小心。
城中而今頗爲動盪,我聽說有不少人已暗中和曹操聯絡。說不得什麼時候,就會發生意外。
若有可能,切莫屯駐鄴城,以免受到波及。據鄴城東六十里有一平陽城,城牆堅厚,即便遇到危險,也能抵擋一時。皇叔若要屯軍,那平陽城爲最好去處……”
劉闖點點頭,表示明白。
他與岑壁又交談兩句,兩人隨即分別。
“主公,那是何人?”
陸遜盧毓和龐德,都不認得岑壁,忍不住開口詢問。
劉闖把岑壁的事情說了一遍,卻引得龐德三人露出不屑之色,連連搖頭,“此等朝秦暮楚之人,主公不可輕信。”
“當時局勢,便我也沒有太大把握。”
劉闖輕輕嘆了口氣,“岑壁當時選擇離開,也怪不得他。
人各有志,強求不得……俗話說得好,夫妻本是同林鳥,大難臨頭各自飛。夫妻尚且如此,更何況我當時情況確實不好,北海東萊受曹操威脅,我自己還困於許都,生死未卜……選擇前往遼東,也是無奈之舉。便我也沒有想到,自己竟然可以在遼東如此迅速的立足。”
盧毓忍不住道:“主公果然仁義!”
劉闖聞聽,笑了……
劉闖等人返回營地,早早歇息。
可是鄴城,卻是暗流激涌。
劉闖的到來,打亂了許多人的盤算。而他展現出來的自信,也使得許多人暗自感到了心驚。
親劉闖的人,自然信心十足。
不親劉闖的人,則暗自憂慮……不過這憂慮的原因,各有不同。有的是擔心劉闖挾大勝之勢前來,會助漲袁尚氣焰;有的卻又擔心,劉闖這一來,會給他們此前的謀劃帶來很大變數。
而事實上,當晚劉闖離去之後,袁尚回到府衙,便持袁紹的思召寶劍斬斷食案,決心聯劉抗曹,絕不更改。與劉闖抵達之前,袁紹猶豫不決的表現相比,劉闖帶來的變數確是不小。
“召鳳,三公子決心已定,看起來咱們之前的籌謀,恐有變化。”
鄴城東南角,審府。
陳琳坐在榻上,露出慌亂之色。
“孔璋不要慌,咱們的籌謀極爲隱秘,除你我之外只有少數人知曉,就算那劉闖來了,也無法察覺出來。不過,此人頗有大氣運,手段莫名。若他長居鄴城,只怕會被他看出破綻,不可不防。
今袁顯思已經下定決心,與曹公相爭,我等更不能再繼續勸說。
既然他要馳援袁譚,索性咱們就堅決支持他……等他離開鄴城,你我方有機會行動……但在此之前,必須要除掉那劉闖纔是。這件事,還要儘快謀劃,免得夜長夢多,走漏風聲。”
審榮,是審配的侄兒。
他從小父母雙亡,被審配撫養成人。
審配死於劉闖之手,也讓審榮對劉闖恨之入骨。
不過在歷史上,他就曾投靠了曹操,致使鄴城失守,審配縱火焚燒東南角樓,葬身於火海之中。
他擡頭看向陳琳,眼中閃過一抹獰戾之色。
“孔璋,你我而今已沒有退路,唯有繼續向前。
這件事你不必太過擔心,相信你我只要穩下來,就不會有任何風險……不過,仲與那邊你還要再加把勁兒。他遲遲拿不定主意。如果不能讓他加入進來。遲早會使你我陷入絕境。
還有。那陰夔老兒實在多事。
與其讓他繼續搗亂,不如讓他下去陪伴袁公爲好……他不總說忠心嗎?相信他一定願意去和袁公作伴。”
陳琳激靈靈打了個寒蟬,看着審榮,眼中流露出恐懼之色。
他現在有些後悔,有道是貪杯誤事……若非之前吃醉了酒被審榮拿住了把柄,他又怎會冒這種風險。可正如審榮所言,他已沒有退路。而今之計,只期盼着曹操能儘快打來鄴城吧。
次日。劉闖再次入城,與袁尚商議具體的合作事宜。
按照劉闖之前和陸遜盧毓等人的商議,鄴城他們是斷然不會駐留。這並不是因爲岑壁的一番話,而是從一開始,劉闖就認爲鄴城這地方太過複雜,他若駐留於鄴城,一不小心就會捲入其中。
而且,岑壁的示警也讓劉闖留了小心。
留在鄴城,絕非上策!
好在,袁尚似乎也不願意讓他留在鄴城。擔心劉闖在鄴城逗留太久,會產生不良的後果……在和劉闖商議一番後。袁尚表示,劉闖可以駐守在鄴城以東四十里處的武城。本來,劉闖希望能屯駐平陽城,可後來一打聽才知道,那平陽城的確堅厚,但是卻囤積大量糧草。袁尚又怎可能同意?
不過,武城好像也不錯,比平陽小一些,有數千人口,猶若一座塢堡。
“今日一早,我接到兄長求援,言顏良和許攸已經兵臨黎陽城下,要我出兵相救。
我準備親率兵馬,前往黎陽助戰,到時候請皇叔助我護住糧道,待我擊退操賊之後,咱們再做詳談。”
劉闖聞聽,並未拒絕。
歷史上,黎陽之戰的時候,袁尚的確曾出兵救援袁譚。
本來兩兄弟齊心協力,的確是可以攔住曹操。哪知道袁譚後來和曹操私下裡議和,出賣了袁尚,以至於兄弟二人的關係徹底破裂,更給了曹操各個擊破的機會,令得曹操統一北方。
“三公子,還請留意令兄。”
雖然知道這些話說出來不好,可劉闖還是忍不住,提醒了一番。
袁尚聞聽一怔,旋即笑道:“皇叔不必擔心,我那兄長不是蠢人,又怎會做出不利我的事情?”
他的確不蠢,卻利慾薰心啊。
但這種話劉闖是斷然不會說出口,說得多了,反而會讓袁尚誤會。
“如此,我便祝三公子旗開得勝,馬到成功。”
袁尚哈哈大笑,欣然接受了劉闖的祝福……
出兵救援黎陽,還需做些準備。
劉闖並未再打攪袁尚,便告辭離去。
走出府衙,他找來了盧毓,在盧毓耳邊低語幾句之後,盧毓便匆匆離去。
“令明,伯言,天色尚早,咱們便走一走這鄴城如何?”
劉闖突然來了興致,向龐德和陸遜提出建議。
兩人自然不會拒絕劉闖的請求,於是便帶着十餘人簡裝漫步於鄴城街頭。
後世鄴城,曾爲六朝古都。
歷經曹魏、後趙、冉魏、前燕、東魏和北齊六朝,居大河流域政治、經濟、文化、軍事中心長達四個世紀,最終沒於戰火。劉闖無法想象出四個世紀後的鄴城是什麼樣子,不過就現在而言,它的規模不小,人口更多達二十餘萬人,也算得上是河北之地的一處重要所在。
袁紹在佔居了冀州之後,對鄴城數次擴建和修繕,城牆高達八丈,與洛陽幾乎持平。
劉闖一行人行走在鄴城街道里,卻清楚感受到鄴城上空瀰漫的浮動和恐慌。袁尚太年輕了,又沒有足夠的功勳,以至於他雖接掌大將軍之位,但始終無法消除鄴城百姓的顧慮和驚恐。
曹操兵發黎陽,鄴城已得到了消息。
城中百姓,顯然對袁尚還沒有樹立信心,自然不可避免的會產生一些動盪。
岑壁和楊鳳說的果然沒錯,如此情況之下,想要抵禦曹操的鐵騎,實在是有些難度……
在走過一街口的時候,忽聽前方一陣騷亂。
一羣人圍在街口,正七嘴八舌的說着話。
“那傻子已經夠可憐的,何苦總要爲難於他?”
“唉,誰讓他董家沒落如斯,便是個人就能欺辱於他。”
“少說點話吧……沒看見那是陶家的人嗎?
如今陶升得了大將軍寵信,已非比從前。想當初,陶升的父親便死於他董家之手,而今陶升得了勢,自然不會放過這董家的傻子。這種事,咱們可別去摻和,弄個不好便要惹禍上身。”
劉闖心中一動,邁步走上前去。
他擠進人羣,就見在街市中央,十幾個壯漢正圍着一個少年拳打腳踢。
那少年的相貌奇醜,獅鼻闊口,髮髻蓬亂。不過看體型,這少年卻格外驚人……兩米多高的身材,比之劉闖還要高出許多,且體型格外雄壯。他衣衫破爛,滿臉是血,卻死死抱住懷中一個包裹,任由對方毆打,卻不肯鬆手。
劉闖眉頭,不由得一蹙。
他剛要詢問身邊之人,卻聽到一個壯漢大聲道:“你這醜鬼,今天若不把東西交出來,休怪我們心狠手辣。”
“這是我爹留給我的,你們爲什麼打我。”
那少年說話時甕聲甕氣,眼中淚光閃閃。
“我家老爺要的東西,那便是我家老爺的……董胖子,我把話放在這裡,今天你不把這套唐猊寶鎧交出來,便休想活命。”
“我爹不讓我打架,你們別逼我。”
“哈,一個傻子,還敢囂張?
小子,你敢動我一根指頭,便要你那老孃賠命。”
一旁陸遜拉住一人問道:“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還能怎樣,那董家傻子有一套唐猊寶鎧,陶老爺要拿來獻於大將軍。
這傻子不肯交出來,所以便被人日日毆打。不過這小子也真夠傻,一套唐猊寶鎧值得嗎?”
“唐猊寶鎧,他怎會有如此珍貴甲冑?”
“小哥兒怕是外來人,卻不知這董胖子的來歷。
他家本是河間望族董氏後人,那董家更出過一個了不得的人物,便是孝仁皇后……可惜孝仁皇后一死,董家就遭受滅頂之災。這唐猊寶鎧,本是孝仁皇后賜予他爹的物品,不知怎地被陶老爺知曉,便前去索要。可這東西,董胖子又怎可能交出來,於是便日日被人欺辱。
偌大的個頭,卻只會捱打……”
虜人說着話,嘿嘿一笑,露出不屑之色。
孝仁皇后?
劉闖心裡頓時一驚……
這孝仁皇后是哪位?便是那漢靈帝劉宏之母董太后。
漢靈帝死後,董太后因爲在立嫡的問題上,和當時的何皇后產生爭執。
何皇后要立自己的親生兒子,也就是少帝劉辯;而董太后卻更親近王美人所生的兒子,也就是現在的漢帝劉協。最終,何皇后得兄長大將軍何進支持,把十四歲的劉辨推到了皇帝位上。
自古以來,這立嫡之爭從來是殘酷無比。
董太后既沒有朝中官員支持,又沒有雄厚的實力,冒然參與其中,下場自然悽慘。
少帝登基之後,何進聯合三公上疏:董太后原系藩妃,不宜久居宮中,應遷於河間安置……
之後,董太后在回河間的途中身亡。
何進隨後下令,對董氏進行打壓。
那董氏也非豪強,在何進的打壓之下迅速破敗,卻沒想到還留有一脈,竟躲在這鄴城居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