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三十一章 六零一的三發鯤龍轟炸機

六零一所項目總師王華柱走到臺上,打開了PPT,呈現在所有領導和專家們眼前的是一款造型非常獨特的戰略轟炸機立體圖片,看起來也是相當的逼真,有如真實照片一樣。

只見這款戰略轟炸機的外形,與2006年六零一所在朱海航展上展出的一款暗劍無人機非常的像,當然原本暗劍是一款飛翼無人機,現在卻成爲了一款飛翼戰略轟炸機。

當時暗劍無人機,被認爲是六零一所開發的新一代無人戰鬥機,因爲它的氣動佈局可以表明它的身份,扁平的流線型機身,和箭型翼身融合佈局。這款暗劍無人機,隱身設計確實非常不錯,而且很適合超音速飛行。

沒想到六零一所把它發展成了一款遠程戰略轟炸機。

當然領導和評審專家們早就拿到了各家設計單位的方案,所以對此也並沒有表現出什麼震驚的樣子。

倒是林鵬他們這些競標單位的人員,都不由得瞪大了眼睛,一個個都不敢相信六零一所的方案如此的獨特。

這架隱身飛翼戰略轟炸機看起來就像是一個箭形,沒錯它的後掠角非常的大,甚至看着點殲八的影子,當然只是在後掠角的方面,本質上這架隱身戰略轟炸機是飛翼氣動佈局。

只不過它還有一個很特別的地方,就是多了一對外傾的垂尾。

雖然這對垂尾面積不大,但是很顯然這是爲了改善飛翼佈局在超音速飛行時的穩定性的。

林鵬再仔細看,忽然發現這個方案似乎於毛子的PAK-DA隱身戰略轟炸機還真是比較像的。

王華柱顯得有些激動:“各位領導,各位評審專家,這就是我們六零一所的超音速飛翼佈局遠程戰略轟炸機設計方案!它的代號爲鯤龍!請允許我在這裡,就這架飛機的設計理念和具體的性能進行闡述!”

“首先我想說的是我們的設計理念!我們需要的是一款具備超音速飛行能力的遠程戰略轟炸機並且它應當具備非常好的隱身性能,這樣的雙重突防能力,使得我們的鯤龍能夠安全的執行各項戰略任務,即便是面對M國最先進的防空系統,它也可以輕鬆突破。”

隨着PPT的打開,這款名爲鯤龍的隱身戰略轟炸機的結構設計圖也呈現出來了。

王華柱激動地道:“除了外形方面的隱身設計外,我們的鯤龍將利用咱們國家在複合材料和隱身塗料方面的最先進技術,實現良好的隱身。全機設計最大起飛重量一百噸,採用三臺渦扇十五發動機,超音速巡航速度可以達到1.5馬赫,最大飛行速度2.1馬赫!當然要實現更大的作戰半徑時,可以採用高亞音速巡航的模式!”

這個設計確實很獨特了,竟然還是三臺發動機!這是前所未有的一種設計,當然這個方案是能夠超音速巡航的,所以確實需要三臺發動機,這樣最大的軍用推力可以達到三十噸以上,箭形的飛翼可以大幅度減小超音速飛行的阻力,所以實現超音速巡航也是可能的。

王華柱接着道:“渦扇十五最大加力推力將達到十八噸以上,所以採用三臺發動機最大加力推力可達到五十四噸,飛機推重比超過0.54!大推力渦扇發動機,加上優秀的氣動外形,只需要四十五噸燃油,鯤龍就可以飛一萬二千米!它可以攜帶十五到二十噸的彈藥,包括遠程巡航導彈,精確制導防區外打擊武器,甚至是彈道導彈!有了三千公里射程的導彈,鯤龍的最大作戰半徑,可以達到八千公里!”

大家都明白,要用戰略轟炸機打擊M國本土確實很難,八千公里的作戰半徑確實還差了點,不過也基本上能夠突破前沿的島鏈了,這就足夠對M軍產生很大的威懾。

當然還有一個辦法可以實現打擊M國本土的目標,那就是空中加油!至於那種有去無回的方式,自然不可能再用的。

王華柱又道:“如果再加上空中加油,那麼鯤龍可以打擊全球任何一個地方!當然這就需要大型加油機的支持了!”

只不過這是理論上的,因爲中國空軍不像M軍那樣到處都有海外基地,可以從那些基地起飛加油機。

王華柱繼續解讀PPT上面的一些內容:“我們的鯤龍將大量採用3D打印技術製造結構件,以及複合材料,因此我們可以把空重控制到四十噸左右!鯤龍採用雙人駕駛體制,先進的玻璃化座艙,可以實現高度的智能駕駛!這將大大降低飛行員的負荷!”

……

六零一所的方案確實非常新穎獨特,有不少的專家聽了都似乎很感興趣的樣子。

林鵬也感覺到了不小的壓力,確實六零一所這個方案,如果真的能夠做成功,那麼比起M國的B21轟炸機也好,比起毛子的PAK-DA隱身戰略轟炸機也好,都是有優勢的。

首先就是它能夠進行超音速巡航,這一點非常的厲害了。

再一個就是隱身性能也非常不錯,大量採用3D打印技術和複合材料,集各種先進技術於一身。

而且它的重量相對來說比較輕,比逆火轟炸機還要輕二三十噸,一百噸的最大起飛重量,似乎是一個很不錯的選擇,因爲M國的B21最大起飛重量爲八十五噸,而毛子的PAK-DA隱身戰略轟炸機爲一百二十五噸,六零一所的鯤龍正好在這兩者中間。

當然三發的佈局,似乎是有點奇怪,這違背了常理。不僅僅是轟炸機,就算是戰鬥機,甚至是客機和運輸機,用三發的似乎都非常少,並且發展得不好。

M國就曾經搞過一款三發戰鬥機,那就是稱爲怪物的NR-349截擊機,這款戰鬥機增加發動機數量來提高戰鬥機的作戰高度、速度,但是在幾次試飛之後就暴露出機動性不佳的毛病,最終下馬。

採用三臺發動機,不如採用兩臺來得好,因爲兩臺可以節省重量,當然要有適合的發動機才行,明顯的渦扇十五發動機十八噸的最大推力,如果只有兩臺肯定是不夠的。而四臺的話,推力又太浪費了。

所以這應該是目前的妥協設計,將來要是有二十五噸級帶加力的渦扇發動機,完全是可以用兩臺的。

第二十三章 葉子要回蓉城了第四百零七章 飛機設計師客串汽車設計師第四章 大國鯤鵬第一千二百一十四章 國際通用航空大會第六百一十八章 國產精品小型SUV標杆第一百六十一章 新殲轟方案風洞試驗選型第一千零三十三章 預警機也擋不住殲轟八第七百二十九章 運載能力超越同級型運輸機第十三章 問題竟然被一個年輕人解決了第四十六章 駕車奔赴空氣動力中心第五百五十五章 訂單突破五千臺!第六百零一章 突破音障的獵鷹教練機第九百二十四章 殲20新原型機就等渦扇15了第一千一百四十章 肥水不流外人田第六百九十二章 林鵬教授的第一堂航空課第三百二十九章 飛豹速度是航空史上的奇蹟第一百九十九章 局座又在電視上點評新飛豹了第二十二章 震撼的演講第一千章 骨頭鷹戰鬥機的野心第四十二章 脫胎換骨的改進方案第七百二十九章 運載能力超越同級型運輸機第七百九十八章 收穫滿滿的商飛公司第五百八十三章 殲轟七B首次對抗蘇30第九百七十四章 轟動世界的中國航空工業第一百七十三章 比F16多用途戰鬥機更有吸引力第五百五十三章 突如其來的噩耗第九百六十九章 FC31骨頭鷹吊打F35?第二百二十七章 首批出口巴巴羊FBC-1A戰機交付第五百三十五章 中海車展落幕第三百二十四章 殲轟七A立功,殲轟七B下線第四百七十九章 誰說中國汽車設計師就不行?第三百一十七章 讓毛子飛行員嚐嚐中國女飛飛的厲害第七百六十三章 還是殲十C厲害第二百八十七章 打火箭彈的優良傳統要繼續發揚第一百六十三章 堪稱完美的氣動設計第六百三十章 遠程戰略轟炸機方案評審第三百四十六章 殲轟七B震撼亮相第二百四十三章 增材製造技術在飛機上應用未來可期第一千二百六十六章 有代溝啊第五百八十四章 隱身機的優勢太明顯了第九百二十六章 殲20戰鬥機震撼表演第八百九十八章 ???首滑試驗第一千二百二十章 隱身攻擊兩千公里之外第一百一十一章 葉子要成爲空軍第一名戰鬥機女飛行員了?第七百八十三章 這是兩架全新的電戰豹第五百九十八章 最耀眼的航展明星第二百一十八章 我們的遠程戰略轟炸機應該是這樣的第四百五十七章 最中國的朱海航展來了第一百五十七章 唐總師的接班人(第五更,求訂閱)第九百四十一章 運十五大型運輸機完成詳細設計第六百九十九章 長江三千渦扇發動機下線第七百二十七章 執行絕密任務的女飛行員第八百一十三章 未來將生產噴氣式私人飛機第二百七十七章 蜂鳥和新飛豹都很火爆第二百五十章 三個人都在演戲第一千二百二十二章 中國造鷹隼S20噴氣式私人飛機下線第三百四十五章 空中對抗飛行表演第一百六十五章 新豹子採用割裂迷彩塗裝第一千一百二十五章 新一代艦載戰鬥機競標第一百九十九章 局座又在電視上點評新飛豹了第一千一百六十九章 C929頒證,轟20要亮相第七百六十七章 先來三次模擬着艦第一百六十五章 新豹子採用割裂迷彩塗裝第八百三十九章 毛子也想買長江發動機第八百零八章 確定總體研製目標第一千一百零九章 在殲轟8面前薩博340預警機都成了瞎子第二百七十八章 雙機飛行表演第五百九十三章 蓉城車展上的中航轎跑SUV第九百七十四章 轟動世界的中國航空工業第四十七章 小鷹也要首飛了第五百九十三章 蓉城車展上的中航轎跑SUV第二百八十九章 殲轟七B詳細設計評審第一千一百八十九章 轟20遇上曙光女神偵察機第八百七十八章 ??殲轟八戰機極限試飛科目第七百九十二章 飛翼佈局還能設計成客機和運輸機第四百一十二章 中國飛魚太厲害了第一千一十三章 凱旋歸來的英雄第一千零六十九章 RC30000燃氣輪機海試第二百三十三章 巴巴羊空軍盛大的歡迎酒會第七十五章 氧氣管道爆裂第七十章 殲轟七改進型引起的熱議第一百九十三章 新豹子要和F35閃電同臺PK了第九百八十四章 武直十九國外競標第一千零五十二章 RT1800燃氣輪機裝車測試第十四章 爲飛機減重是每一個設計師努力的方向第八百二十八章 大飛機精神就是大國工匠精神第八百四十章 渦扇二五B平臺試飛第一千零二十五章 殲轟八模擬對抗殲十C第七百七十六章 各種厲害的機機讓人看花眼了第一千一百六十二章 世界五百強高管第八百七十八章 ??殲轟八戰機極限試飛科目第五百二十四章 中國原創設計震驚外媒記者第七百七十五章 史上最強陣容的朱海航展來了第五百零五章 LX3中型轎跑SUV的風阻係數低至0.30第二百五十六章 大鵬航空科技有限公司第五百四十六章 陣風和颱風誰更出彩第九百一十二章 渦扇15峨眉發動機第一千二百五十九章 轟20第三架原型機下線第九百九十五章 骨頭鷹下線即首滑第一千一百四十七章 競標正式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