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青州之行

路上,劉恭帶着劉備緩緩而行。天色暗淡,烏雲重重。路上行人除了劉家叔侄,一個也無。

劉恭看着身邊的侄兒,笑道:“張飛那小子似乎很討你喜歡?”劉備少年老成,性格穩重,在樓桑劉家也只是和劉恪偶爾玩鬧,劉恭已經許久未曾見劉備和一個小孩子待這麼久了。

劉備不好意思的笑笑,叔父的眼光向來是這麼敏銳:“嗯,張大郎挺活潑的,叔父與寬夫叔父談話,我閒來無事,逗逗他也不錯。”

劉恭心中便一嘆,想起劉備小時候也是極活潑的,整天跑來跑去的鬧騰,典型的頑童一個。可惜自家哥哥過去世後,便很少見劉備笑了,更多的是沉默。劉恭忽然感到有些傷感,他覺得有些彆扭,便轉移話題,道:“五郎,可知今日帶你見張寬夫是爲何事?”

見劉備欲言又止,劉恭豪聲道:“你猜得不錯!花二那一夥人,便是我殺的!我與你張叔父各帶了一隊人馬,搶貨殺人。此事極爲隱秘,樓桑之中,除了你元起叔父,便誰人也不知。”說到這裡,劉恭便笑着看了劉備一眼,滿是慈愛:“想不到卻被你這小傢伙看破!”

劉恭雙手倒負,大步而行:“昔年我棄文從武,待學有所成,便遊歷燕、代,結交豪傑,磨礪自身藝業。當時於雁門相遇張寬夫,打了一場,未分勝負。後來他知我乃縱橫幽燕的遊俠,我亦曉得他是涿郡地面的綠林大豪。我等兩人心有默契,素來井水不犯河水。此番若不是爲了花二,我也不至於上門請他出手。”

“五郎,你可知我爲何棄文從武?那是你叔祖的安排!我樓桑劉氏一脈傳到如今,已是越見衰落。族中資源,不能重複浪費,有你父親讀書出仕便已足夠,而我和你其他族叔,便奉命習武,守護家族的同時也幹些沒本錢的買賣。”

“非如此,不能保證家族的延續。劉氏族人,老幼孤寡,皆須奉養。而樓桑外姓,多是昔年祖上之僮僕故吏,倘有急難,也不能拋卻不管。這些年來,你叔祖是拆了東牆補西牆,勉力維持到如今。已經是心力交瘁,衰老得不行。”

“五郎,我觀爾之同輩,大多魯鈍,只有你少年早慧,英姿絕羣。將來振興家族,光耀門楣一事,只怕也要落在你的肩上。我今日之言,你要牢牢記住。如今這個世道,逐漸衰敗,盜匪、災害、蠻族,此起彼落。而朝堂諸公,不喜實務,專好清議。與外戚、宦官爭權奪利,不顧我等小民的死活。我看我們老祖宗傳下來的這點基業,也差不多到氣數了。”

“五郎,這個艱難的世道,小人當道,而海內俊傑卻鬱郁不得志。我與你張叔父,若是得遇明主時,如何肯荒廢一身藝業,待在草莽之中,做些見不得人之事?千萬要記住,個人的力量再大、智慧再深,也沒有一個家族的力量大。只有團結族人,齊心一致,方可在這世道生存下去。否則一個人的話,就算如霸王那般的偉丈夫,也只是如無根之浮萍罷了。。。。。。”

“。。。。。。你道張寬夫世代豪紳,爲何他也幹些綠林買賣?最近十數年,不是澇便是旱,夾有螟蝗之災。他就是萬畝良田,也抵不過天地之力。更何況他家大業大,不多想些法子,如何維持他家的臉面?不習得一身藝業,不多蓄養些遊俠劍客,如何打消那些居心叵測的人對他家財的覬覦。。。。。。”

“。。。。。。像那陳蕃、竇武、張儉等一般人物,好作大言,又喜虛名。負天下之厚望,居三公之名爵,卻除不了幾個閹宦。若是我大權在握,早就率了衛士把那些閹人除得乾乾淨淨,保證一個不留。什麼三君八顧,什麼一世之所宗,通通都是扯蛋。此等人只能做個清議之客,卻偏偏又不自知,到最後,不是身死族滅,就是亡命四海。五郎,你將來若是出仕,萬萬不可學他等行徑。跟你老師盧植一樣埋頭做事既可,不要參與政爭。否則一個不慎,便會引來滅門之禍。切記切記!”

一路之上,劉恭說了許多。劉備聽得也是驚訝連連。一些之前深埋心底的疑問也漸漸解開。比如劉恭經常神出鬼沒,隔三差五的便不在家。又比如他和劉恪在涿縣打完架回來,劉恭知道後,族中卻無一絲反應。當時劉備還有些失望呢。畢竟小孩子在外被欺負了,大人出頭都是很正常的。何況樓桑劉家人多勢衆的。原來叔父一直憋着口氣在靜待時機。至於叔父與張博幹些綠林買賣,劉備毫不奇怪。幽州地處邊地,民風彪悍,縱然罷了郡國兵,此地遊俠兒也是多得驚人。光武帝罷天下郡國兵,相對來說就是絕了一大部份武者的進身之階。這些人又不甘心待在家裡種田,那麼打家劫舍實在是太正常了。

而且邊郡蠻族常常入侵,邊郡子民向來都是拿起武器殺賊,放下武器種田。對劉家和張家半耕半匪,劉備是見怪不怪。黑暗是永遠都存在的,這附近大族,哪家不幹點見不得人的事?只要不太傷天害理,殘害無辜,就算是萬幸了。

劉備知道叔父把如此多的隱密說給自己聽,心中只怕是極看重自己的。也把自己當作成年一般看待了。心中欣喜的同時,不由又感覺到一絲絲壓力。家族啊,自己的父祖先人爲了家族的生存,一直在不懈努力,到如今,也是該自己貢獻一份力量了。

熹平五年正月二十,年剛過完,朝堂又開始吵架了。事起去歲五官郎中馮光和沛相上計掾陳晃,他倆上奏說:“曆元不正,故妖民叛寇益州,盜賊相續爲害。歷當用甲寅爲元而用庚申,圖緯無以庚申爲元者。近秦所用代周之元。太史治治歷郎中郭香、劉固意造妄說,乞本庚申元經緯明文,受虛欺重誅。”

這是什麼意思呢,大概就是說曆法用錯了,所以天災**不斷,曆法都是以甲寅年爲元開始的,從來沒有聽說用庚申爲元開始的。治歷郎中郭香、劉固說了假話,讓他們把經緯圖讖拿出來證明,不然就是矇騙天下,要重誅之。

先秦用《顓頊歷》,漢承秦制,也是先用這個。到了漢武帝,覺得這個曆法有點不準了。就命司馬遷等史官、星官重新制訂曆法,這就是用了一百八十餘年,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太初曆》,後來到了東漢章帝,覺得一百多年過去,太初曆又漸漸不準了,於是又用《四分曆》一直用到如今。馮光、陳晃這倆人一上疏,可算是捅了馬蜂窩了。

制度曆法的可不光是太史臺的星官,還有朝野各路精通天文曆法的高手。你這樣一指責《四分曆》,得罪的人可多了去了。從去年一直吵,吵到今年都沒結束。

皇帝也沒轍,他也不懂這個啊。兩幫人吵來吵去,他也煩,就讓懂曆法的羣臣去司徒府議論,出了最後結果通知他一聲就行。

然後就有人無數人出來罵馮光、陳晃了,包括名士蔡邕。因爲曆法用元,太多了。《顓頊歷》用元乙卯;《太初曆》用元丁丑;《四分曆》用元庚申,所以說曆法只能用甲寅年做爲開始,其他年都不行這個觀點根本就是錯的。甲寅年做爲開始的歷法乃是殷歷。當初漢武帝剛開始啓用《太初曆》的時候,用元丁丑,改十月歲首爲正月歲首,採用二十四節氣,當時也是滿朝堂的爭來吵去。於是就用《太初曆》來效驗,結果實踐果然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太初曆》無一漏失,於是頒佈施行。現在你拿這個庚申元來說事,豈不是說之前的《太初曆》也錯了?

太史令,議郎,尚書,諫議大夫,一個個的你方唱罷我登場,據理力爭。太史臺的一幫人,又硬又倔。技術官員向來是沒有一個人有好脾氣,雖然官低祿少,但你一旦開始懷疑他的專業性,他便恨不得和你拼了老命。太史臺的一幫星官就是如此,每次吵架都是臉紅脖子粗,他們又不善言辭,有些時候激動得發抖,話都說不出來。

這一吵就是一年多,現在又開始吵,將來還會接着吵下去。不過這一切,與劉備無關。

他和劉恪,馬上就要南下青州,去東萊郡拜入師伯鄭康成的門下學習了。兄弟倆大包小包的揹着,正在村口和親人道別。

還是上次送別時的那些人,不過比起上次,傷感的情懷減輕了許多。劉母和劉王氏一一叮囑自己的兒子,然後目送他們馳馬而去。

東萊,就是後世的膠東半島,威海、青島、煙臺、蓬萊等城市都在其境內,如今的東萊郡,三面環海,西鄰北海。那裡有名將太史慈,那裡有大儒鄭玄,那裡還有名士孔融。。。。。。

ps:我國現在所用農曆,農村裡喜歡喊殷歷夏曆,其實就是漢時的《太初曆》。

ps:爲書友130722104741518加更此章。謝謝大家的支持,我會努力的。大家晚安。

二十九 退婚之事(2)第五章 曉夢迷蝶第二十三章 東萊故事(4)第四十章 蔡邕之難(二)第一百六十六章 酸棗之變第二百二十三章 跨海東征(五)第一百六十七章 袁董大戰第一百五十二章 袁術所第三百五十三章 荊州之戰第一百六十五章 滎陽之戰(五)第一百九十八章 青州屯田忙第六百九十五章第三百六十一章 長安天子第四百六十一章 冀州攻略(三)第一百五十四章 壯士典韋二十九 退婚之事(2)第五百七十九章 漢中之戰第六百四十五章 攻打陳留第四百五十五章 風雨幷州(十一)第五百二十七章 撤離荊州(二)第八百十七章第六百十二 兗州戰事(二)第五十五章 大婚之喜第七百五十一章第四百三十章 楊奉作亂(二)第一百三十四章 皇位歸屬第五百八十八章 晉封王爵第四百七十四章 冀州攻略(十六)第四百三十二章 麴義來歸第一百七十八章 龍亢之變第五百三十四章 烏桓政策第一百三十五章 天子駕崩第二百一十一章 涼州風雲第六百四十二章 丁儀奏對第六百零七章 益州風雲(二)第六百十四 兗州戰事(四)第一百五十章 議遷西京第一百三十章 天下亂象(二)第七百三十七章第二百六十七章 募民實邊第六百七十六章第五百四十五章 封王之論第一百六十八章 三戰呂布第三百八十二章 袁劉大戰(十二)第六百三十一章 戰爭序幕(二)第一百一十九章 涼州大戰(四)第六百零四章 草原大戰(四)第六百二十章 揚州異動第四百七十八章 冀州攻略(二十)第六百六十八章 綿竹陷落第五百五十章 關中攻略(二)第二百三十四章 跨海東征(六)第七百九十五章 博望之戰(二)第三百零二章 界橋之戰(二)第四百二十九章 楊奉作亂第六百二十八章 侵掠如火第四百七十三章 冀州攻略(十五)第七百二十四章 黃公覆夜渡河津第七十二章 蠻王之位(二)第二十六章 東萊故事(6日第二更)第一百零一章 盧植出事(25號第二更)第一百章 襄陽城破(25號第一更)第六百八十一章第七百九十三章 馬超兵敗第二百八十六章 廬江陷落三十三章 茶肆論蝗第三十一章 退婚之事(完)第七百五十四章第四百六十八章 冀州攻略(十)第六百十五章 曹孟德兵圍綿竹第七百六十四章 南北戰爭第二百零九章 朱儁設謀第二百三十一章 跨海東征(三)第七百四十八章第三百五十一章 鄂縣失守第三百八十一章 袁劉大戰(十一)第七十三章 蠻王之位(三)第六百零三章 草原大戰(三)第四百四十七章 風雨幷州(三)第四百九十一章 冀州攻略(三十三)第九十一章 黃巾亂起(五)第六百三十五章 兗州攻防(四)第四百七十一章 冀州攻略(十三)第八十七章 黃巾亂起第二十五章 東萊故事(今日第一更)第一百五十七章 遊說袁紹第五百四十六章 封王之論(二)第一百一十章 皇帝昏招第六百九十九章 穎川戰役第二百一十五章 涼州風雲(五)第七百二十二章 夏侯淵疾奔安陸第七百五十二章第八十五章 風雨前夜(二)第八百零一章 戰爭爆發(二)第九十四章 大戰江陵(三)第四百四十八章 風雨幷州(四)第四百二十章 求同存異第三百八十八章 袁劉大戰(十八)第二百九十六章 幽冀大戰第一百六十五章 滎陽之戰(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