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韓暨,要到曹操南征荊州,擊敗劉表之後,方纔出仕。曹操聞他之名,先徵韓暨爲丞相府曹屬。後來外選爲樂陵太守,又調爲監冶謁者。在監冶謁者任上,韓暨做出了非常大的貢獻,最重要的就是在冶鐵方面,全面廢止了馬排和人排,將杜詩的水排改良之後推廣使用。使得生產效率提高了三倍。史載原話是舊時冶作馬排,每一熟石用馬百匹;更作人排,又費功力,暨乃因長流爲排,計其利益,三倍於前。
在生產力低下的漢代,將生產效率提高三倍,那是非常了不得的事情。韓暨因此功升司金校尉,位僅次於九卿。
現在劉備得了韓暨,自然是歡喜。他不懂技術,但他懂技術人才的重要性啊。此時劉備越看韓暨越喜歡,於是便問道:“公至,我欲闢汝爲工曹掾,爲我青州研製、推廣水排,汝意如何?”
韓暨舉家搬遷到青州,此時家中正是元氣大傷的時候。古代搬家,是一件非常重要的大事。因爲搬家,很多家庭因此一蹶不振。是以西漢遷天下富戶到長安,東漢又遷天下富戶到洛陽。後世的歷代王朝也喜歡這麼幹。目的就是折騰你,讓你衰落,沒實力和中央朝廷對抗。你一搬家,老家的田地宅院都得打折處理吧,到了新地方,人生地不熟,你得買宅子,買田地,還得忍聲吞氣,不然地頭蛇分分鐘找你麻煩。所以,很多世家大族就是這麼衰落的。歷史上著名的唯物主義思想家,無神論者王充。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人家是元城王氏的嫡系後人,家中皇后、宰相、列侯、將軍等層出不窮,後來王充的祖上因功被封到會稽,從北地遷到南方,這下好了,南北兩地風物人情完全不同,王家又是世家子弟的習氣。和當地人搞不好關係,結果很快就丟了爵位,然後又得罪了當地大戶,到處搬家,到了王充這,就開始種田養蠶過苦日子了。
所以說,古代不是實在沒法子,百姓們絕對不會搬家,有的甚至寧可餓死在家裡。韓暨一家若不是爲了躲避戰亂,也是絕對不會從南陽遠遷到背州的。韓暨家中雖然富足,但來青州日久,坐吃山空之下,消耗頗多。韓暨又人生地不熟,無人舉薦一直未能出仕。如今劉備問他願意不願意出仕青州,那還用說,他肯定願意啊。更何況劉備之賢,韓暨耳聞目睹,又豈有不願之理。
於是韓暨便拜道:“韓暨拜見主公!”
劉備得了韓暨這個漢朝工程師。心中大喜,對韓暨道:“公至,自即日起,你便專一負責水排之事,不要怕耗費,一定要將水排研製出來,要能標準化生產,方便大規模製造。若有未盡之事,先問邴根矩。根矩不能決,直接報我!”
劉備回到府中,荀彧來見。問及來意,原來是孔融再一次上書,懇求自己辭北海相,入青州書院任職。劉備大是頭痛,便問荀彧道:“文若,文舉屢次糾纏,煩不勝煩,便許了他罷。北海相之職,汝以爲,何人可爲之?”
吏曹雖然空置,但荀彧爲青州長史,這些年爲青州殫精歇慮,劉備與他君臣相知,是以每有事,必問之。荀彧想了想,便道:“般陽令諸葛玄性嚴謹,有治平之才,可爲北海相。”
劉備對諸葛玄印象不深。不過荀彧說諸葛玄行,諸葛玄肯定就行。轉念又一想,自諸葛珪病逝,諸葛玄把幾個侄兒撫養成人,而且諸葛瑾和諸葛亮都在歷史上大放異彩。要說諸葛玄沒本事,誰信?
於是便對荀彧道:“既如此,文若且擬表來,我上奏朝廷,表諸葛玄爲北海相。孔文舉便讓他去書院罷。”
想了想,劉備又問:“諸葛謹在你處如何?”諸葛玄來投時,諸葛亮尚小,便入了書院讀書,到如今還在裡面待着。諸葛瑾去年便被劉備丟到了荀彧麾下去鍛鍊了。暫時當個跑腿的。
荀彧乃道:“諸葛子瑜其性敦仁厚義有誠信,亦有才幹。歷練一番,必可大用。”
劉備哈哈一笑,道:“吾能慧眼識人,文若乃超羣之才,諸葛子瑜雖不及文若,亦是當世俊秀。”
荀彧爽朗一笑,道:“天下英傑何其多也,彧豈敢當主公超羣之贊。”君臣二人又閒話幾句,劉備又留荀彧用了餐,荀彧這才告退。
劉備一個人在書房中,想起孔融死乞白賴的要進書院,不禁搖頭而笑。也好,孔文舉性好賓客,喜抨議時政,這麼喜歡湊熱鬧,那便讓他去書院和諸儒們扎一堆吧。又想起歷史上的孔融因爲言辭激烈,譏笑曹操而被殺,便暗道,一個清談之士,我還是容得下的。文舉啊文舉,這世你就安心的在書院待着吧,隨便你折騰,只要你不謀反,我保你一世無憂。
孔融在北海一聽劉備許了他入書院,大喜。於府中大宴賓客,酒至半酣乃道:“是吾未入書院,得令諸儒顯聲名。吾至,諸儒方知道統在魯。”孔融是魯國人,孔子二十世孫,故稱道統在魯。
好吧,還沒動身呢,就開始大言不漸了。賓客們也見怪不怪,孔融就是這麼個性子。而且他也確實有才,家學淵源,博覽羣書就不說了,關鍵是他文章也寫得好啊。讓人不得不服氣。
孔融收拾了行李,和諸葛玄交接好後,便攜了家小一起往臨甾。到了書院之後,和諸儒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最後寡不敵衆的他,又找到一個同盟軍禰衡,禰衡歷史上原本就和孔融臭味相投。禰衡曾經說大兒孔文舉,小兒楊德祖,餘子碌碌,莫足數也。可見兩人是一樣的狂妄。這下好了,兩個人聯合起來威力大增,鬧得書院那是雞飛狗跳。兩個人書都讀得多,思想又是天馬行空,口才也好。大儒們專注於治學,反應哪裡有這兩個快。經常在辯難的時候被兩人堵得面紅耳赤。以至於在書院中見到這兩個人轉身就走。院長鄭玄煩不勝煩,告狀告到弟子劉備那裡,劉備也是無奈,便召孔融來見,勸他收斂收斂,不要在書院搞事,影響諸儒注經治學。
劉備發話,孔融自然不能不聽。不去書院,那就在自己府中折騰,他把禰衡等一干同道中人請來家中,每日飲酒論文,恣意縱情,好不快哉。孔融已經深深的愛上了這樣的日子,有一日於席中見高朋滿座,滿足的嘆息道:“坐上客恆滿,樽中酒不空,吾無憂也。”
有人對劉備說孔融呼朋喚友,家中賓客盈門,是不是要監管一下?劉備一笑而過。在劉備看來,孔融就是典型的一個文藝老青年,有才氣,愛起鬨,也喜歡劃圈子。看得順眼的,恨不得以性命相托;看不順眼的,則嫌惡之色外露於表。這樣的一個人,除了說話難聽點,還能有什麼害處?去管他幹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