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二章 兵屯界橋(四)

魏延正是心高氣傲的年紀,聞言哪裡肯走,提了刀奔上前來,朗笑道:“葉將軍少竭,且待魏某來會一會顏良!”

魏延讓過葉蛟,當面迎住顏良,也不多話,攔頭就是一刀剁下。顏良被魏延這一攔阻,知再追葉蛟已是無望,不由大怒,將一腔忿怒全部發泄到了魏延頭上。他提刀一迎,架住魏延兵刃往外一推,兩馬錯鞍之際,順勢又是一刀橫掃,刀刃閃着寒光,夾着一道惡風疾撲而來。

魏延躲閃不及,只好把身子一斜,整個人掉了下去,側掛在馬腹一邊,只餘一條腿勾住坐鞍。

顏良見自己勢大力沉的這一擊被魏延躲開,心中也是暗歎,青州之彥傑何其多也,眼前這人,雖然名聲不顯,卻也不簡單。

魏延緊要關頭躲過顏良一擊,背後也是嚇出一層細汗來,心知河北四將的名聲不是白給的,自己還是小覷了。於是打起精神,與顏良戰作一團。

二人大戰數十合不分勝負,正好張飛殺了張南,窺見顏良與魏延相爭,於是把馬一拍,挺矛而來。人未至,聲先到:“顏良匹夫吃我一矛!”

張飛這一嗓子,只如晴空響了一道霹靂,把顏良給唬了一跳。他磕開魏延長刀,把眼一掃,只見張飛躍馬而來,顏良好漢不吃眼前虧,知道自己戰這二人不過,於是把刀一拖,拍馬便走,臨走還不忘出聲相譏:“久聞張益德之大名,想不到卻也是以強凌弱、以多擊少之輩!真是令人笑話。”

張飛剛到,顏良便跑得遠了,遠遠聞得顏良之聲傳來,張飛氣得哇哇大叫,正欲追時,顏良已經隱入軍陣之中,卻是不好再追了。

魏延與顏良相鬥數十合,渾身大汗淋漓,雖然手足有些發軟,心中着實是暢快。武將想要藝業更加精進,少不了每日打熬苦練,但再苦練,又如何抵得過這戰陣之上生死之間的搏鬥?與顏良一戰,使他所獲頗多。此番戰後,只怕手上功夫就要更上一層樓了,一念至此,不由哈哈大笑起來。

張飛被顏良一句話堵住,氣得肺都要炸了,聽得魏延大笑,不由怒道:“還在這鬼叫作甚,還不速還本陣,截擊冀州賊兵!”

張飛比魏延大不了幾歲,但領兵已久,威嚴甚重,魏延聽了,不敢多言,自引兵追主將太史慈去了。

戰場一片混亂,太史慈哪裡還記得自己的副將,他率了大軍正與文丑大戰。一個是冀州大將,一個是膠東英雄。在兩邊軍陣衝鋒數次,誰也奈何不了誰後,二人不可避免的選擇了決鬥。主將捉對兒廝殺,麾下的將士們也揮舞着兵器砰砰亂打,殺作一團。

圍繞着這邊戰場,無數死屍堆疊,傷兵依偎着戰友的屍身,虛弱的呻吟着。失去了主人的戰馬,孤獨的停留在這戰場上,不停的用頭去拱着躺在地上已經失去了呼吸的主人。它輕輕的悲嘶着,希望他還能夠站起來,可惜的是,地上的人已經永遠無法迴應它了。

鮮血泅溼了地面,褐黃色的土地,變成了深黑色。伴隨着血水不停的滲透,地面開始變得溼滑泥濘起來。太史慈與文丑大戰一場,正漸漸佔據了上風的時候,忽然陣陣鼓聲傳了過來。聽到這富有節奏的鼓聲,太史慈猛然警醒,吾自有軍令在身,與這匹夫在這裡糾纏作甚,於是盪開文丑兵刃,把馬股一磕,跳出戰圈,指着文丑道:“且先將汝首級寄放在汝處,吾空時便來取之!”

說完之後,一看旗號,便率了大軍徑往令旗揮舞的方向去了。文丑聽了太史慈的話,氣得三尸神暴跳,七竅內生煙,卻又無可奈何。他心裡清楚得很,自己與太史慈還是有差距的,所以也只好看着太史慈的背影遠去。

騎兵本來是要利用速度和衝撞力度來突破步兵軍陣的,只是兩邊都有騎兵,沒辦法也只好用寶貴的騎兵先來對決了。

兩支騎兵如兩條長龍,翻滾着絞殺在一起,騎兵們還沒覺得如何呢,兩邊的主帥看着一個個跌落馬鞍的士兵們卻是心痛不已。便是家大業大如袁、劉,也不想在這看到騎兵有太大的損耗。

養騎兵,那可是個奢侈活。在往年,也只有大漢朝廷這個代表着國家的主體才能夠養得起。現在諸侯紛爭,在戰頻繁,騎兵雖然不得不養,但代價卻是嚇人。馬場,良駒,還有騎兵,每一樣都是耗資巨大。

漢人培養騎人,可不像是草原上的那些胡兒那麼簡單。胡人自幼便生長在草原,深知馬性,數歲便可騎馬。所以胡人成年之後,拿一張弓,跨一匹馬,這便成了騎兵了。幾乎零成本。漢人卻不同,漢人培養一名騎兵,除了騎術外,騎戰、指揮都是很重要的內容。所以胡人的騎兵,勝則還好,一敗便是一潰千里,無勇氣再戰。因爲他們打仗,全靠馬力,一擁而上,毫無陣形可言,贏了就贏了,贏不了就退。

而漢人則不同,衝鋒也好,後退也罷,一進一退,一舉一動,都有着陣型與旗號的指揮。所以縱然是暫時的失利,漢人也能夠迅速的恢復戰力。這便是兵法的作用。這也是胡漢相鬥數千年,到最後卻始終是漢人贏的原因之一。

袁紹與劉備見騎兵殺作一團,甫一交戰便死傷無數,心中差點滴血,於是忙忙傳令調動己方騎兵脫戰。再不罷戰,兩支精騎便要拼個兩敗俱傷了。這個結果,卻是誰也不想得到的。

騎兵脫戰之後,復又繞了一圈,仍遊弋於步卒大陣兩側,以保持威懾,避免對方騎兵突然發難。

這個時候,鼓聲動天、號角齊鳴的同時,兩邊黑壓壓的步兵大陣,也逐漸開始靠攏接觸了。兩邊的將士們把眼瞪得溜圓,手中刀槍緊握,隨着鼓聲踏着步伐,隨時準備着只要陣中一聲令下,便好把手中的兵刃捅往對方的胸膛。

憑君莫話封侯事,一將功成萬骨枯。同是大漢的好男兒,卻不得不爲了他們各自的主帥,而刀槍相見。這一戰,也不知道將有多少人會徹底埋骨此處,從此長與青山作伴,不得把家還。

而袁紹與劉備,卻是眼皮也未曾眨一下,不是他們沒有仁愛善良之心。而是他們深刻的知道,若不把對方徹底打趴下,未來的戰爭只會更多,死的人也會更多。

以殺才能止殺,大戰過後,方能和平。

第六百三十二章 兗州攻防第一百四十五章 廢立之事第四百六十七章 冀州攻略(九)第五百三十三章 農業改革第四百零九章 兵臨城下第二百零五章 青州教育(二)第四百一十四章 劉虞病逝第二百七十九章 跨海東征(六)第七百二十四章 黃公覆夜渡河津第六百四十五章 攻打陳留第一百六十章 張飛襲關第三百四十二章 說反長沙第六百十九章 聯盟已成第七百九十章 進逼襄陽第七十二章 蠻王之位(二)第五百一十二章 形勢危急第六十一章 廣陽除惡第二百一十四章 涼州風雲(四)第七百八十章第三百三十七章 袁術敗亡(三)第六百零九章 劉備用兵圖兗州第七百四十九章第二十六章 東萊故事(6日第二更)第八百零四章 戰爭爆發(五)第五百九十八章 野外戰場第三百七十章 曹操退兵第一百三十四章 皇位歸屬第六百二十章 揚州異動第六百六十九章 劉璋請降第二百五十一章第五百九十五章 火燒高柳第七百六十八章第一百九十三章 劉青州再得良將第六百六十七章 虎將許褚(二)第七十五章 塵埃落定第六百零五章 草原大戰(完)第三百五十五章 荊州之戰(三)第二百三十九章 生死無二志第三百二十章 水排研成第二百零二章 兩虎相爭第八百十三章 攻敗垂成第七百六十三章第一百六十六章 酸棗之變第五百二十五章 後路已定第一百一十八章 涼州之戰(三)第五百八十六章 涼州之戰(四)第一百八十九章 青州攻略(五)第三百三十四章 張飛搶親第八百一十章 戰爭爆發(十一)第七百二十二章 夏侯淵疾奔安陸第七百二十四章 黃公覆夜渡河津三十三章 茶肆論蝗第四百二十九章 楊奉作亂第四百七十九章 冀州攻略(二十一)第三百六十六章 揚州罷兵第七百五十七章第四十章 蔡邕之難(二)第六百九十五章第七百十四章 章山水戰(二)第六百章 此處無題第七百零四章 蕭縣陷落第一百九十四章 袁本初圖謀冀州第七百四十一章 襲破羅縣第三百七十九章 袁劉大戰(九)第五百五十四章 關中攻略(六)第七百零六章 沛縣易手第二百二十三章 兩軍對壘第三十九章 蔡邕之難第二十六章 東萊故事(6日第二更)第五百六十一章 關中攻略(十三)第六百六十四章第七百零一章 新的抉擇第七百六十一章第八百零一章 戰爭爆發(二)第九章 大道之基第七百六十九章第四百六十七章 冀州攻略(九)第五百三十八章 準備出兵第三百七十章 曹操退兵第三百六十三章 郭汜敗亡第七百五十七章第四十六章 陽球之死第五百三十八章 準備出兵第六百二十八章 侵掠如火第六百九十二章第四百一十八章 袁紹動作第八十三章 關羽遠奔第七百零六章 沛縣易手第三百三十章 南征袁術第五百一十章 四將攻宛第五百二十七章 撤離荊州(二)第三十九章 蔡邕之難第七百二十七章 曹仁還師歸南郡第一百七十一章 陽城之戰第一百五十九章 遼東公孫第三百五十九章 荊州之戰(七)第六百四十八章 陳留出降第四百三十八章 兵屯界橋第五百五十三章 關中攻略(五)第四百六十五章 冀州攻略(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