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四十三章 丁儀奏對(二)

丁儀聽了劉備之言後,深吸一口氣,道:“不然,臣以爲,就算匈奴遠遁,鮮卑勢弱。西域於我朝仍有大用。西域東接敦煌,西臨康居,南近貴霜,北連鮮卑。此地理之形勝,天下罕有。若能得西域,一則可開絲路,交通東西;二則可將西北局勢盡數掌控,若大漠有變,有西域在手,河西便安然無憂也。若西域落入敵手,以河西、涼州之力,如何抗衡?過了涼州,可就是關中!大王,數百年來,草原之上匈奴、鮮卑、烏桓先後崛起,孰知鮮卑、烏桓之後,再無胡乎?爲長遠計,爲後世子孫計,西域不能失!西域綠洲遍佈,胡商無數,若能在西域大力推行屯田、通商等諸事,西域所耗能有幾何?”

劉備靜靜的聽完之後,心中不禁暗贊,在信息嚴重滯後的這個時代,比起動不動就要放棄西域,甚至要放棄涼州的官員來,丁儀實在是有見識得多了,真是難得一見的人材。不錯,很多人以爲打敗了匈奴,打敗了鮮卑,大漢便可高枕無憂了。他們又豈能知道,大漠上的胡人,簡直就是斬不盡殺不絕的。沒了匈奴,鮮卑,還有羌人、氐人、柔然、突厥……沒了西域在手,如何保證河西四郡的安危,沒了河西四郡,如何保證涼州的安危。涼州不保,關中便再無屏障。看看後世史書上的記載就知道了,丟失了河西與涼州的中原王朝有多慘。

不過,除了戰略地位外,西域還將是劉備將來的一大財源。丁儀說的大力通商只是一例,青州已經漸漸開始全面推廣煤炭的使用了。得益於青州冶煉的高速發展,優質煤炭的需求便一直高居不下。煤的使用,從先秦時候就開始了,最早稱爲涅石,主要就是用來冶煉。現在,經過長期的使用之後,漸漸普及到了百姓們的日常生活之中。煤已經被用來供暖、做飯,青州的樵夫們大多數都已經轉行了。那麼,哪個地方煤炭資源最多?哪個地方的煤炭資源最易開採?除了幷州,自然是西域。更不用說西域的銅、鐵、金等礦產資源了。

另外,擾亂涼州多年,使得漢朝不斷流血的羌人,他們的大本營,可不是在涼州,而是在涼州下方,那漢軍不曾踏足的高原之上。得了西域,羌人若再想要胡爲,自己便可以從西域、涼州二處用兵,進入高原……

收回越飄越遠的思緒,劉備看着面前略顯緊張的丁儀,笑道:“卿所言甚壯,不知可願再往西域,建功於萬里之外乎?”

丁儀聽了,拜伏在地:“臣敢不效死!”他不怕在西域受苦,就怕做了再多,沒有人放在心上。既然劉備用他之策,那麼他自然是義不容辭。

接見過諸位使臣,好生安慰之後,劉備表丁儀爲西域都護,着其帶着冊封文書,與諸使臣等一道再返西域。與之同行的,還有商曹組織的大批商團,押運着無數中原的特產,去往西域開闢商路。

從丁儀到諸國使臣,再到各路胡商,皆大歡喜。

在博縣復得之後,太史慈再無顧慮之心,於是下令,大舉攻打尤來山的呂虔。依山立寨的呂虔,死守不出。只不過在太史慈不計傷亡的強攻下,呂虔終於抵擋不住了。漢軍的投石車也是曹軍崩潰的一個重要原因。在書院格物科的學子們與工曹諸多大匠一道齊心協力的改進下,此時青州方面的投石車的射程已經高達三百步。一百五十米以上的射程,是之前從未有過的戰爭利器。在投石車輪番不停的打擊,漢軍一往無前的衝殺之下,尤來山大營,被打破了。呂虔帶着殘部逃回了樑甫城。

夏侯惇得知呂虔兵敗,他便知道,不能再在這裡耗下去了。樑甫幾乎已成孤城,雖然糧食還充足,但就算是漢軍不來攻打,只是把樑甫一圍,圍個一年二年的,絕望的城中軍民除了投降,還有什麼別的路可走?突圍!儘快突圍!夏侯惇下定了決心。

夏侯惇給滿寵送了信,讓他提前來接應。不然在關羽和太史慈的追擊之下,自己的部隊很有可能難以保全。

這晚,夏侯惇召集了衆將,道:“樑甫難守,我意已決,今晚出城,往奔巨平,伯寧將於途中接應。爲勉關羽看出破綻,我欲使一人留守樑甫,爾等何人願爲斷後?”

話音一落,房中寂靜無聲。留下來,必死無疑,有條活路在前,誰願意留下來送死?夏侯惇看着這些將校們,心中情緒複雜得很,人心散了啊。就在此時,呂虔走了出來,向夏侯惇拱手道:“若將軍不見棄,呂虔願爲斷後!”

呂虔是新敗之將,被太史慈攻破尤來山大營,直接導致樑甫腹背受敵。他心中也不好受,見了諸同僚也無甚面目。索性自請留守,不與諸將一道。

夏侯惇見呂虔出列,心中一嘆,危難之際見誠忠吶。於是便讓呂虔留守。臨行,私謂呂虔道:“若事不濟,卿可自行決斷,降漢亦未嘗不可。”

夏侯惇確實是一番好意,難得看上個順眼的,也不願呂虔就此送了性命。只是在呂虔聽來,夏侯惇這是在懷疑他留下來的用意了。呂虔滿面通紅,卻是一言未發。目送夏侯惇等離去。

夏侯惇連夜而逃,出乎關羽等人的意料。關羽一直在等太史慈,約定兩家一道攻打樑甫。想不到夏侯惇竟然會棄城走。不過這麼大的動靜,想要瞞過關羽的耳目,那是絕無可能。待得知夏侯惇引兵出走之後,關羽火速派人通知太史慈,讓他攻打樑甫城,自己卻是引兵銜尾追擊夏侯惇去了。太史慈率軍到了樑甫,知樑甫已空,於是下令三軍齊進大舉攻城,遂破之。

呂虔在城頭,率部曲血戰至最後一人,乃橫劍道:“吾受曹公厚恩,今當報之。”於是提劍直衝軍陣,力戰而死。樑甫遂下。

第四百六十三章 冀州攻略(五)第三百八十八章 袁劉大戰(十八)第六百九十一章第十九章 青州之行第四百三十六章 兵圍馬邑第四百八十二章 冀州攻略(二十四)第五百四十四章 郭圖之謀(二)第一百五十六章 分取二城第二百三十五章 跨海東征(七)第三百零八章 孫策反袁第五百二十九章 瓜分荊州第四百九十七章 班師回朝第三百二十三章 公孫之敗(三)第四十章 蔡邕之難(二)第五百八十二章 交州之戰(二)第八百零七章 戰爭爆發(八)第四百四十四章 馬邑城破(二)第七百六十六章第七百六十七章第五百三十八章 準備出兵第三百三十一章 南征袁術(二)第三百零六章 徐州局勢第十七章 涿縣初見第三十二章 初拒徵辟第三百四十五章 書院見聞第二百五十五章 徐州之亂第二百九十章 攻取會稽第四百二十章 求同存異第七百二十章 安陸之戰(二)第六百五十四章 兗州決戰(三)第六百十三章 兗州戰事(三)第三百八十二章 袁劉大戰(十二)第五百一十七章 安陸失守第五百三十一章 各方動靜第一百二十四章 重返荊州第三百二十七章 用人制度第五百六十六章 關中攻略(十八)第二百八十七章 郭嘉出山第二百五十二章 和解關東第五百三十四章 烏桓政策第二百一十八章 涼州風雲(八)第十三章 平定廬江(一)第一百六十一章 滎陽之戰第二百五十三章 和解關東(二)第四百零二章 袁紹兵至第三百四十八章 荊揚水戰(二)第七百九十九章第五百七十五章 關中攻略第一百零四章 路遇盧植第三百六十八章 劉備所謀第二百九十六章 幽冀大戰第六百四十六章 伏兵齊出第五百三十九章 審榮獻城第三十五章 洛陽滅蝗(二)第四百七十二章 冀州攻略(十四)第六十章 鮮卑之事第五百九十七章 火燒高柳(完)第三百六十五章 賈詡所謀第五百二十三章 襄陽士族第六百二十九章 再下一城第三百一十章 據有二郡第七百八十五章 往攻新野第四百七十三章 冀州攻略(十五)第五十七章 墮落皇帝第四百二十二章 兵屯界橋(四)第五百六十四章 關中攻略(十六)第二百九十章 攻取會稽第八百二十五章第一百二十三章 鄭門立雪第三百二十六章 再立一軍第七百五十五章 和談第四百九十七章 班師回朝第一百三十七章 洛陽風雲(二)第三百六十四章 朝覲天子第一百三十六章 洛陽風雲第七百九十六章 夏侯之敗第七百七十五章 于禁伏擊第一百七十九章 再議廢立第二百六十六章 烏桓校尉第六百四十四章 馬超出動第二百四十七章 袁術攻兗第六百十六章 濟北王求助張飛第七百六十五章第三百一十五章 下邳之戰(三)第六章 簡家之約第五百零八章 江夏水戰(二)第五百四十七章 美人之計第九十五章 大戰江陵(四)第二十章 東萊故事第七百二十八章 曹子孝轅門斬將第三百五十八章 荊州之戰(六)第一百一十一章 黑山張燕第六百八十八章 漢壽之戰第五百一十七章 安陸失守第三百九十九章 兩軍匯合第二十六章 東萊故事(6日第二更)第三百七十三章 袁劉大戰(三)第三百一十四章 下邳之戰(二)第二百七十八章 跨海東征(五)第二百一十七章 涼州風雲(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