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方面,江潮也讓慕容宮派了不少人來靠山村這邊學習。他讓東離採親自當這個老師。
江潮也給了東離採更大的施展空間。
整個寧洲府將是東離採的舞臺、以寧洲府一府之地的收穫,到時,就算是應對整個大趙未來幾年內的災荒都不成問題。
工業方面,江潮也在整個寧洲府各個地區開始了礦業的發展,以及紡織業。還有釀酒。甚至是蒸汽機也開始向外拓展業務了。
隨着發展的繁華,再加上經過葉清影一系列的宣傳,不僅是整個大趙境內的那些商人們都蜂擁至寧洲府。
就連那些西域商也來寧洲府交易了,除此之外,就連海外也有一些番邦到來。
一些番邦的商人,看中了許多東西,比如蒸汽機,比如,黑火藥。還有布匹等等。
寧洲府在這短時間,變成了整個大趙的商業中心。發展迅猛!江潮也從那些番邦處得到了許多想要的東西。
而江潮獲得最多的就是金銀。江潮此時的財富積累,也達到了極點。
整個寧洲府,經過幾個月的發展。已經富得流油了。
與此同時,第一代火槍也終於研究成功了,在火銃的基礎上,威力更大。射程更遠。但缺點也有許多。
比起成熟的步槍,換彈稍慢了一些,但比起火銃來,卻又快了許多。
雖然還不是黃銅彈殼配彈頭的子彈,只是鐵丸彈頭配成型的火藥底火。但是換彈上,比需要填充底火的火銃來,就簡單太多了。
只需要將成型的底火放入到槍管中,再配上彈丸放入,只需要擊發就可以了。
火槍研發雖然成功,可是,在量產上,卻沒有那麼快,一天能夠平均生產一杆就很不錯了。
不過,隨時技術的成熟,速度上會很快提上來。
無煙火藥上,技術也得到了突破,可以達到部分量產了。江潮也製造了一個可以子、彈的模具。
他爲自己製造了兩把左、輪,再配了一些子彈。是彈殼子彈。一百發子彈,是江潮花近一個多月的時間完成的。
有左輪在手,江潮哪怕是碰上化境級的高手,也有足夠的把握將對方擊殺了。
最近因爲太忙的原因,江潮的功夫懈怠了。到現在還沒有突破到化境。
但是,他的武力值也夠強了,整個大趙,怕也沒有幾人是他的對手吧。
等安排好一切,蘇小小生了。蘇小小爲江潮生了一個兒子。
江潮爲他取名江晨,寓意初升之日。過了幾天後,東離月也爲江潮生下了一女。
江潮爲女兒取名江曦,跟兒子江晨的名字相呼應。意思都和初升之日一樣。
江潮希望兒女的出生,讓整個華夏早日擺脫黑暗,初見晨曦!
在蘇小小生下江晨沒多久,皇帝的昭令再次發了過來,同時,皇帝向天下昭示了自己對江潮的重視。
直接封江潮的兒子江晨爲靖邊候,雖然,靖邊候的爵位本來是江潮自己的,但是,江潮要繼任安寧公。
因此,靖邊候則成了他兒子的爵位了。
皇帝這是在借天下百姓的勢逼江潮進京受爵了。如果,江潮此時再推辭不去的話。等於是坐實了他謀反的罪名了。
而且,皇帝不僅讓江潮進京受爵,更是連江潮新生的兒子也不準備放過,聖旨中提到讓江潮帶着兒子和老婆一起上京受封。
皇帝其實想得很簡單,如果江潮有後的話,哪怕江潮死了,子弟軍可能也不會散。他們甚至會奉江潮的兒子爲主,再以爲江潮報仇爲名,來奪他的皇位。
要是能夠讓江潮和他的兒子一起進京,只要將江潮的兒子弄死了。江潮無後之下,子弟軍只怕會直接散掉。
他想得倒是很美,只不過,江潮再次抗旨了。他自己進京,但兒子以還小,受不了旅途奔波爲由,直接拒絕了。
他的理由說得也沒有半點不對之處,皇帝就算是再不爽,但江潮並沒有再次抗旨,他也無可奈何。
而江潮則帶着三十名子弟軍護衛,還有幾車東西就往京城而去。
蘇小小、慕容芷晴、宋寧雪她們滿臉的擔心,大家都知道皇帝想幹嘛。她們本不想讓江潮入京的。
畢竟,江潮一旦入京,可能就只有是死路一條,皇帝絕對不會放過他。
可江潮如果不進京的話,對他的名聲會有極大的影響。江潮倒是並不在意這些影響,只是,他爺爺靖邊候江霖爲國爲民一生,卻落了個謀反的污名。
雖然,這個罪名被皇帝給平反了,可是,要是皇帝再在這上面做文章,這個污名還會被扣上。甚至扣得有理有據。
江潮並不想讓自己爺爺的名聲受損,雖然,這只是前身的爺爺,但江潮最敬重的就是民族英雄,前身的爺爺無愧民族英雄這個詞。
所以,無論如何,江潮都想要保下他的一份清名。
既然皇帝想玩,那他就陪皇帝玩玩,如果,皇帝真的將他逼急了,他不介意不顧一切了。
江潮此次進京,除了帶的三十名護衛,還有他製造出來的簡陋直升機,以及十個熱汽球。
有這些東西在,皇帝想要留住他,根本就不可能。皇帝如果想要耍花樣,那就怪不得江潮了。
隨同一起去的,還有宋小雅,小丫頭非要跟着去,宋寧雪也不放心江潮,硬是將宋小雅塞了過來。
說起來,宋小雅也陪同江潮經歷了數次生死。
江潮倒也並沒有拒絕,不僅如此,她還教會了宋小雅操控直升飛昇。到時有狀況的話,他就不用擔心直升機無人駕駛了。
剩下的則是江潮培訓出來的,可以操控熱汽球的。
就這樣,一行人往京城趕去,江潮一路上高調得狠,每經過一個城鎮或者是城市,都要讓百姓知道他來了。
甚至於,進京的路上,江潮一路施物施米。花錢跟流水一樣。
一路上的百姓對江潮是感恩戴德。而江潮則讓人悄悄的向各個城市和百姓中,去散佈一些關於靠山村和寧洲府的言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