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9章 熙寧十年

第999章 熙寧十年

熙寧九年歲末,最後一次內殿大起居。

數百御龍直手持金骨朵叉立文德殿外的臺階上。

隨着淨鞭一響。

頭戴直腳襆頭,身穿紫朱二色袍服百官手持笏板魚貫入殿。

百官中以王安石,王珪,元絳,馮京,章越等宰臣爲首而入。

章越立前排,官帽上的長翅微顫,腰間的金帶微沉,他與御階之上僅數步之遙,再無官員阻隔在面前,直面天顏。

官家坐步輦抵至御殿後落座,衆臣山呼。

升殿之後,章越手夾笏板,目光低垂,眼瞼只開一線,在天子面前眼觀鼻鼻觀心,彷彿於萬事萬物不動於心一般。

記得當年初入侍直,聽得一位宰執笑言過,這御階前的分寸之間,方是悟道的好地方。

之後章越看着對方公然在御前打瞌睡,亦明白了悟道之法。

笑言是笑言。

如今章越御前懷中抱玉,掐指而立。自己束髮登瀛,而立之年入玉堂,凌玉清,今終於紫霄宮中位列仙班。

御階前兩籠對立的檀香爐,紫煙氤氳騰繞於金殿之上,望去真好似神仙洞府。

昔吳越王錢俶之子的名臣錢惟演曾雲,吾平生不足者,惟不得於黃紙上押字爾。

滿頭白髮的錢惟演在年暮時嘆息,以終身不得入中書爲憾。

然也不乏朱門先達笑彈冠之輩。

蘇易簡三十六歲爲參知政事,王曾三十九歲爲參知政事,皆是一頭烏髮,今又添一人。

……

王安石立御階前向天子與百官述政,對一年來政績進行總結。

王安石一開始便在御前道自己入相九年來,始終以‘法先王之政’爲志,‘變風俗,立法度’來治理天下,‘因天下生力,以生天下之財’豐盈府庫,收復熙河路實爲太宗平南唐後最大武功。

變法九年實建樹頗多。

章越繼續合着眼臉,彷彿魂遊天外。

下面王安石談到變法情弊,比如一味從支持新法的官員中選拔人才,本意是不違新法,但怎料用人失察。

變法上的措施路線是絕對沒有錯,而變法所暴露的一切問題都歸於用人不當。

章越聽到這裡繼續養神,等王安石說完後,官家道:“朕嘉於先王之法,澤於當時而傳之後世,可謂盛也。”

“朕夙夜興嘆,十年爲茲,度時之宜,造爲法令,布之四方,皆稽合先王,參考羣策,斷以朕意……”

聽到這裡,章越睜開了眼睛,看了御座上的官家一眼。

官家對王安石這段話頗有深意。

首先是‘法先王之法’,官家,王安石都是純表面上‘法先王之法’。

先王之法就是面旗幟,誰覺得好用就拿來舞一舞,舞完了就丟在一旁。之所以這麼說,是要’理論正確’,贏得士大夫們的支持。

法先王之法是官家和王安石一致的地方。

可是官家這話要緊的是後面的,‘參考羣策,斷以朕意’就意味深長了。

熙寧二年至熙寧九年,是王安石主導的變法,但官家這一句‘羣策’就將原先突出王安石的變法地位,進入‘羣策’地位中。

變法的主張是衆人的意見,不是你王安石一個人的意見,最後成爲朕的主張。

朕纔是主導變法的人。

簡而言之,有沒有你王安石,朕都一樣變法。從過去到現在,從現在到以後都是這樣。

王安石對官家的言下之意,恍然不聞。

王安石繼續道:“如今朝廷之政歸於中書,中書之責在於陟降左右、措置機務、進退人才。這天下之事,無不在中書所轄。”

“臣有二事不知,從今以後中書宰輔之選,到底是異論相雜,還是遵從新法中而進?中書之事權又如何收束?”

“誠留待陛下聖斷!”

面對王安石這兩個問題,第一個從前面檢討自己用人之失,引出以後選拔中書宰執,如何從官員選拔?

後一個則是針對朝野對中書權力過大的批評。

對於王安石拋出這兩個問題,官家自不知如何回答。官家雖然親政十年,但這等難事還是招架不住。

官家當即點了王珪來答。

王珪道:“臣以爲當然無論支持還是反對新法,宰執皆以蕭規曹隨之政爲美!”

元絳則道:“臣以爲中書之責不在於建明,而在於守成!當選善於守成之臣。”

官家看向了章越,百官亦齊然看向了對方。

章越道:“啓陛下,孔子曾言,殷(禮)因於夏禮,有所損益,周(禮)因於殷禮,有所損益。如此繼周(禮)者,雖百世,損益亦可知。”

“(周)禮之用,和爲貴,故而周禮‘和爲貴’,詩經‘思無邪’,樂則‘盡善盡美”,故云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

“故臣以爲爲政之道,在於因地制宜,隨時上下有所損益。”

章越言畢,百官們紛紛點頭,衆言稱是。官家面露大喜之色。

王安石亦有所動容。

這詩經可以理解爲文化,周禮可以理解爲制度。

我華夏文化的源遠流長,一脈相承,然而一朝又有一朝差別,甚至每個帝王,宰相都有不同行事風格,因文化制禮樂,其中自然有繼承,發展,廢除。

基於文化,立下制度,最後以樂相同。令每個生活在華夏的百姓,無論貴賤貧富都能其樂融融,而不是依靠暴力來維繫,這就是孔子的理想。

章越繼續道:“至於中書之權,大體在於平章參政,細務在於宰屬。”

“中書檢正,堂後官幾乎宰相之手足,不宜再兼任其他差遣,以爲收束。”

中書幾位檢正官如呂嘉問等都有兼其他差遣。

中書是決策機構,宰屬爲宰相之屬不宜再插手行政之事,這既是王安石省細務論大體之道,也是約束中書權力的辦法。

所以王安石爲了變法時操作方便,常讓幾個心腹宰屬去下面哪裡哪裡兼差,進行垂直管理,如此就侵吞了下面的事權。

堂中的呂嘉問聽了不由臉上一黑,見到不少官員已是紛紛讚許。

官家雖因章越上次改年之事沒有站出來支持而有所不滿意,但這一次殿上提出二策,着實令他又驚又喜。

王安石則一言不發,這如何約束中書權力是他自己提出來的。

再說身爲章越黨羽蔡京如今是中書檢正。

呂嘉問欲反駁,但又不好明言。

宋朝制度常常有皇帝讓心腹重臣兼數個差遣,比如翰林學士兼三司使,或兼羣牧使等等,但這確實不是中書宰屬的權力。

此刻呂嘉問見識了章越厲害,其他中書檢正亦有苦難言,眼睜睜地看着章越一席話贏得了官家和百官一致認同。

……

次日天子開天章閣大宴羣臣,以犒勞羣臣一年以來的辛勞。

章越身爲重臣,自列席在官家之側。章越不免遙遙地想起,嘉祐七年歲末時,仁宗皇帝也是在此閣之中大宴羣臣,並親自向韓琦祝酒的一幕。

當時也是君臣上下共聚一堂,仁宗皇帝舉杯道,天下久已無事,今日之樂,朕與衆卿共之……

當年在殿中許多的大臣都已不在了。

仁宗皇帝,韓琦,歐陽修等都已作古。

當時在殿中不得志的王安石,眼下已經二度宣麻拜相,當國近十年。司馬光身在洛陽。

當年殿中偷藏酥點,準備帶回給老婆的自己,也位列宰相。

那日宴飲之歡後再也沒有,因爲後面的五年,大宋連續沒了兩個皇帝。

官家親政後,又以儉樸爲尚,不嗜宴飲,加之新舊黨爭之故……對了王安石不喝酒,也是一件非常掃興的事,所以這等的宴飲已是很久沒有了。

皇子不知不覺馬上要三歲了。

官家應是因此歡喜,所以在殿中多飲了幾杯,並屢屢與宰執,大臣敬酒。

衆官員無不受寵若驚,宮娥不住添酒,閣中歌舞不停,好一個榮華富貴,太平盛世的景象。

此時此刻,官家捧着一杯御酒來至王安石面前。

天子親自給宰相捧酒,這恩禮之隆古往今來也是罕見。

王安石目睹官家捧酒這一幕,臉上的驚訝,感動之情,也是毫不掩飾地流露出,其中又有一等說不完道不盡的意思。

官家對王安石道:“熙寧十年之治,朕全仗卿家弼佐,纔有今日國泰民安,府庫充盈,收復熙河之盛,此酒容朕爲卿家把盞。”

王安石聞言矜持地道:“此由陛下聖斷,臣不敢居功!”

王安石謹慎矜持,但坐在一旁王珪,元絳,章越,以及立着的馮京,曾孝寬都是感動非常。不僅宰執們,官員們亦是如此。

不管他們與王安石關係如何,王安石此刻是宰相,領袖天下文臣。如今天子禮下宰相,他們身爲執政亦是與有榮焉,亦是禮重於士大夫,讀書人們。

一向不喝酒的王安石亦接過天子的御酒一飲而盡。

大臣們都是高興地看着這一幕,此乃天子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矣!

章越還記得當年仁宗皇帝是敬韓琦的酒,之後坐在御座上彼此聊天。

數月之後仁宗皇帝歸天,韓琦使皇位平穩交接,從容過渡。

制度代代有傳承。

章越頓時想到了許多許多。

敬酒之後,落座的王安石面上有些落寂,而王珪,元絳,馮京臉上神色亦暗暗變化,目光凝重,彷彿案上的美酒佳餚一下子都沒有了味道。

是歲,天下斷大辟七百五十八人。

西夏上疏求和,遼主北退上京。

天子任用王安石變法,經過十年勵精圖治,厲兵秣馬,一改治平時入不敷出之狀。

天下迎來了熙寧十年。

Ps:這一更想想結束在這裡最好,下一更多更些。

 

第263章 真相第894章 分化第688章 霜筠雪竹鐘山寺(兩更合一更)第156章 客人第47章 論文第220章 開掛第111章 江賊第143章 詩第488章 澤國第1050章 呂六的心事第1011章 天下將何去何從?第89章 看榜第600章 章直婚事第677章 火燒天都山第662章 出兵第338章 汴京買房記第166章 青花瓷第874章 抱負第782章 金牌之下勒令退兵第464章 一夜失勢第411章 落幕或開始第59章 潑天富貴第952章 有臣在河北第243章 心意第46章 周禮和儀禮第848章 問話第67章 媒婆(第二更)第661章 智緣大師第97章 翻山越嶺第8章 三字經第817章 市易所第937章 呂惠卿罷相第75章 他日見之不晚第29章 寓教於樂第761章 談判第1000章 滅夏之志(兩更合一更)第736章 章質夫第286章 東華門第421章 故交第380章 建儲之議第263章 真相第515章 聽宣第576章 加擔子第592章 明道先生第836章 信任危機第318章 打壓第541章 年輕的官家第768章 韓絳的人情第359章 試館職第906章 古渡題詩第180章 撞見第904章 王安石的推薦第586章 籌碼第533章 呂家提親第899章 呂惠卿的變通?第1022章 改元元豐(兩更合一更)第947章 決定人選第324章 誰爲三等?請假第600章 章直婚事第126章 萬萬沒想到第1014章 章三諫君第1043章 良知(兩更合一更)第64章 (第四更,求月票)第957章 整頓河北兵馬第1059章 懟一懟官家第645章 奪三職第944章 探病第320章 相交第960章 遼國來使第198章 上元夜第260章 孤臣(第一更)第10章 望族第246章 殘信第26章 火把和燈籠第416章 政事堂論政第640章 整治太學第942章 贈詞予卿第385章 說辭第355章 夫妻第381章 定策之功第140章 李氏的眼光第242章 玉簪第357章 回門第312章 良人第655章 箭在弦上(第二更)第1035章 初生牛犢不怕虎第267章 念頭第535章 韓琦罷相第906章 古渡題詩第942章 贈詞予卿第260章 孤臣(第一更)第232章 搏擊長空第730章 大丈夫當馬革裹屍第14章 餅子第1043章 良知(兩更合一更)第985章 遼國震動第339章 信第1007章 韓絳回京(兩更合一更)第656章 莫遇玉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