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八十六章 多爾袞在黃河邊止步不前

就象錢肅樂去杭州見吳爭時說的,這個羣體,他們忠的不是國家、民族,也不是君,而是他們自身和整個階層的利益。

就象後世建國偉人評價的,如果不是朱元璋及時調整思路,恐怕得不到天下。

陳子龍、錢肅樂甚至象張煌言等人,其實都屬於這個階層。

只是張煌言等人想掙扎出來,並付諸了行動。

錢肅樂醒悟到人的一生,只需要做成一件事,足矣。

而陳子龍卻依舊效忠於他的階層。

這個階層幾乎囊括了天下所有士子菁英和無數的巨賈顯貴。

就算有幾個有識之士,發覺不對,也無法從這樣一個龐大而富有粘着力的階層中脫身而出。

這樣的階層,幾乎佔據了天下財富和人才。

它有着不死之軀,朝代的更替,對它而言不過是換了一件新衣。

這就是他們可以掌握着海一般的實力,而明末朝廷卻無法支付抗擊韃子的大軍軍餉。

這就是大明亡,而他們依舊可以憑藉這個羣體而繼續高居廟堂。

這就是滿清坐擁三百年江山,到多來卻是爲他人作嫁衣裳的真正原因。

哪怕後世,這股力量依舊存在,只是被壓縮了許多,壓縮到幾乎不被世人所留意。

而壓縮它的力量,來自於覺醒的民衆。

可眼下,它卻是無敵的存在。

人擋,人死!

國擋,國亡!

好在,朱慈烺僅僅是初次得罪。

好在,它也懂得犧牲,它絕對不會爲了幾十個或者幾百個僞代言人去與一個真代言人對抗。

它還懂得,分寸。

……。

濟爾哈朗也犯了個錯誤。

他不該動用手中這最後一萬機動兵力。

要知道,此時的江北清軍號稱十萬,但真正能調動參戰的不超過六萬人。

突破王之仁水師江防,已經摺操作損了近一萬。

正在進攻神策、太平二門的兵力已經達到二萬人。

還有一萬被王之仁部署在鎮江府方向的水師牽制着。

譚泰那支進攻鍾阜、金川二門的偏師分走了八千人。

手中僅存的一萬機動兵力一旦調動,那麼就沒有了迴旋的餘地,非勝即敗。

濟爾哈朗難道不知道這是一個錯誤?

當然不會!

戎馬生涯數十載的鄭親王濟爾哈朗,怎麼可能不知道這是個錯誤?

可他還是毅然調動了這一萬人,增援神策、太平二門。

因爲濟爾哈朗沒有時間了,糧草、軍械補給跟不上,火炮無法短時間運過河。

而應天府城牆上的火炮卻正在向清軍猛烈地開火。

這些都不是最關鍵的,最關鍵的是,多爾袞率十五萬大軍南下了。

咦,這不是好事嗎?

難道濟爾哈朗會爲了與多爾袞的私怨,置國戰成敗而不顧?

當然不是!

那貫着愛新覺羅的姓氏,濟爾哈朗還分得清輕重。

讓他不得不動用機動兵力的真正原因不是多爾袞率十五萬大軍南下,而是多爾袞所率十五萬大軍至徐州以北(黃河入海口在明朝改道,明弘治八年,爲保京杭大運河漕運的暢通,築斷黃陵岡,以淮河受全河之水。所以,當時的黃河河道在徐州附近入海),還沒過黃河就停滯不前了。

爲啥?

難道是多爾袞想借明軍之手,徹底剷除濟爾哈朗?

當然不是!

連濟爾哈朗都分得清輕重,攝政王多爾袞又怎會讓數萬清軍爲濟爾哈朗陪葬?

真正的原因還是出在這十五萬大軍身上。

這十五萬大軍是新徵的,幾乎九成半是漢人。

雖說此時的漢人還不足以擁有後世百姓覺醒的民族大義,但至少還沒有鐵了心爲清廷拼死搏殺的勇氣。

剛徵的兵,加上是爲異族打仗,可想而知,這支軍隊的戰力能到何種程度。

多爾袞也是沒有辦法。

京城確實還有近三萬八旗兵,可敢動嗎?

在入關時,多爾袞所率十二萬八旗軍,這四年來,已經摺損近半,特別是滅弘光朝之戰,八旗兵就減員近二萬人,這是多鐸做下揚州十日慘劇的真正起因。

史可法雖說在皇位繼承人之事上優柔寡斷、猶豫不決,且軍事能力確實堪憂,但他在抵抗清軍之事上,足以掩蓋他的任何缺失。

揚州一戰打痛了韃子,打得讓多鐸失去了理性,也打出了漢人的錚錚鐵骨。

八旗兵的迅速減員,導致了清廷在使用八旗兵上有了畏縮。

這沒辦法,滿人人口太少,死一個就得十幾年才能成人。

所以,在之後的戰鬥中,八旗兵主要用來駐囤,這是後人稱駐京八旗、協防八旗的由來。

譬如,在吳爭收復杭州府時,清軍之中,隸屬杭州將軍麾下的八旗兵僅四千人,其餘都是明軍降兵或者招安的盜賊。

再譬如,光復應天府時,江寧將軍麾下八旗兵不中七千人,其餘也是明軍降兵。

所以說,明朝,特別是南明,不是滅亡韃子手裡,而是亡人明人手裡,這話,絕對是沒錯的。

清軍入關僅一年,就招降了四十多萬各路明軍。

這些軍隊主要被投入西北、西南方向,圍剿大順、大西義軍殘部。

而弘光朝滅亡之後,清廷招降的明軍高達二十多萬。

這些軍隊被投入南下福建和廣州。

令人齒冷的是,這些投降的明軍,十有七八鐵了心追隨韃子,殺起自己同胞來,甚至比韃子還狠,嘉定三屠就是李成棟乾的。

吳爭原本有機會殺了李成棟,但出於讓隆武朝存在牽制多鐸的目的,沒有下手。

明末的明軍將領,已經有了軍閥的雛形。

他們大多數心中沒有了忠誠二字,只想着地盤和銀子。

而屁股決定立場,上面說的那個階層,纔是左右南明滅亡的最大根源。

試想,假如這個階層以財力供養南明大軍和江南各地義軍,那麼恐怕福臨和多爾袞會主動和談,劃江而治,這還是清廷最理想的情況了。

多爾袞所率十五萬大軍滯留黃河岸邊,不肯越雷池一步,實在是多爾袞也沒有把握,一旦渡河,這支大軍會不會一鬨而散。

這在原本清軍一路高歌猛進時還好,這些大都因爲被官府所迫或被生計所迫的漢人,或許還真就爲韃子上戰場了。

第一千三百十章 一門忠烈第一千二百四十六章 人心之變第一千二百十六章 流水真無情麼?第二百二十七章 天大的誘惑?第一千二百六十章 能贏的,其實不算賭第一千五百二十九章 傳言不虛第一百零一章 好苗子第八百三十二章 當受世人敬重第一千一百五十九章 出海掃尾第九百六十三章 騙局第一千二百七十三章 沒有辦法的辦法第六百三十六章 難以承受的代價第八百十四章 小偷居然偷到衙門裡來了?第九百五十七章 滾!第九百零六章 盡殺之,可惜了第一千六百零一章 殺雞儆猴第五百零五章 物以類聚第一千二百六十六章 祖大弼逃了第六百五十四章 北伐軍萬歲第一千一百三十九章 雙方有意識地相互試探第一千零五十章 其實本王也有女兒第一百六十章 大敗多鐸第一千四百五十三章 人多,力量大?第六百五十二章 想吃牢飯了不成?第一千二百九十六章 若無恥,則無敵第一千六百五十二章 小人物也能幹大事第一千一百九十章 究竟想做什麼第七百二十八章 不負理想,不負天下第七百三十七章 將計就計第六百二十九章 正經事?第一百八十三章 又是一出父教子,可憐的錢翹恭第二百七十二章 吳小妹竟是第一千六百九十九章 願者上鉤第一千二百五十六章 真小人趙史第二十二章 升百戶第四百三十八章 誤打誤撞,各有錯着第一千六百六十三章 英雄不問出處第四百九十三章 與虎謀皮第一百十九章 山寨居然有紅衣大炮第三百八十九章 圖窮匕現嗎第三百六十八章 如何割捨第一千五百三十八章 逼宮?第二百十二章 與錢肅典、夏完淳會師第一千六百九十八章 叔王也有野心第七百四十一章 宴請羣商第五百七十六章 常例,本身就是一種腐朽第六百十四章 自作孽,不可活第三百五十三章 奉一女子爲帝,豈能服天下人心?第五百七十七章 國策和國本第六十九章 你也要……保重!第一千六百二十章 此時的鄭森還年輕第四百九十一章 忠奸難辯第五百二十四章 躺着都中槍第三十九章 大廈傾,方見人心。第十九章 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第七十四章 地頭蛇第一千二百零五章 是真,是假?第二章 與韃子爭,其樂無窮第五百三十九章 溫文爾雅的君子嗎第一千四百八十一章 連橫合縱(二)第一千五百二十章 敵佔之地的人心第八百五十五章 竟要入股江南商會第一千四百五十一章 有備對有備第六百三十四章 你究竟想做什麼?第一千六百九十章 劉放的功業(二)第一千六百十六章 歷經磨難的東藩第一千二百六十章 能贏的,其實不算賭第一百十六章 劉老三的噩夢第一千六百四十八章 湊份子原來是這意思第六百六十四章 也太能折騰了第三百四十八章 我是吳小妹第九百七十八章 你算個屁?第一百四十八章 多鐸竟帶了紅衣大炮第一千三百八十三章 沛縣之戰(二)第八百九十四章 鄭家坊遭清軍屠戮第一千五百十五章 我叫魯進財第七百四十三章 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第一千三百十八章 世子第五十四章 驅虎吞狼?第一千六百七十章 以強擊強,最能摧毀敵人的意志第三十六章 密信遺失第一千四百三十三章 鄭森的抉擇第四百四十六章 陰謀變成陽謀第七百二十六章 朱慈烺究竟要幹啥第九百四十章 會晤朱媺娖第七百八十章 蛇鼠一窩第八十八章 讓人窩火的錢翹恭第三百四十七章 逼宮第一千零八十二章 吳伯昌的疑惑第一千零三十一章 請自重!第七百五十七章 欲善其事,先利其器第六百六十六章 善於把握機會的方國安第一千三百零一章 運籌第七百三十七章 將計就計第二百九十一章 脫困之策第一百六十二章 多鐸悍然反擊第八百七十五章 敗,就是殺人最好的理由第八百六十二章 話都被你說了第一千三百三十九章 舉世伐清第一千六百四十五章 吳爭很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