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奉一震,這是,這是要學袁紹的檢密府?
孫權很滿意丁奉的反應,“承淵,汝可有心爲吾謀成此事?”
丁奉不敢大意忙拱手應諾:“臣願爲主公效死力!”
孫權遂使丁奉于軍中挑選精銳死士一千人,將獄中有本領的盜賊數十人放出來,教授一千死士如何潛入、如何隱藏,專攻陰私之事。
待一千死士學的差不多,孫權又下詔令,言說這些盜匪若能逃過一千死士的追捕,便放他們一條生路。
數十對一千,一千人又是搜捕,這數十人如何逃的了?
結果可想而知,這數十盜匪盡皆被死士圍殺,丁奉又教這些人近身格殺之術,月餘軍成,孫權名之爲“江東衛”。
孫權將這些人編作十隊,先使一隊撒入荊南,探聽劉備消息。
卻說曹昂以徐庶爲主簿,代辛評處理政務,如今已過數日,徐庶已然明瞭荊州局勢,遂往來拜見曹昂。
曹昂道:“如今元直已然熟悉荊州政務,當知如今吾何等渴求賢才,荊州上下何等缺乏賢才,事不宜遲,元直可速速爲吾遊說衆人。”
徐庶應下此事,攜禮物往各處去尋人。
與徐庶交好者,諸葛亮、孟建、崔州平三人,徐庶自思,孔明善大略,而且傲氣,不易請。
而且如今主公已然規劃畢,手下最缺的卻是精熟要務的人才,因此徐庶決定先來尋孟建。
時孟建於荊襄遊學,曹昂頒佈招賢令之後,孟建心動,卻不知曹昂是否明主,心中不敢斷定,因此想要往徐州去一趟看看究竟如何。
但是瑣事頗多,曹昂又公佈了曲轅犁,徐州距荊州不近,孟建獨身一人,唯恐路上遇見賊人送了性命,死不可怕,關鍵是一身才學埋沒於黃土中豈不悲哉?
因此孟建打消了往徐州去的念頭,打算再觀望一番,若是曹昂接下來的政策不符合他心中的預期,他打算往荊南去投劉備。
孟建探聽到劉備如今麾下謀士不多,雪中送碳的恩情多少也能得到重用。
然後,還沒等到曹昂頒佈的新政令,徐庶來了。
“公威,別來無恙?”
時孟建於家中讀書,故聽院中有人喊他,忙出來看,見是徐庶,大喜,忙迎上去,“元直,汝怎地來此?當日荊州一別,想煞吾也!”
徐庶大笑:“吾亦想汝,如今好事一樁,特來尋君。”
孟建忙拉着徐庶坐下,放下書本,從屋中拿出酒、肉乾,“來來來,吾二人許久未見,當暢談一番,酒食爲輔以助元直之興。”
二人同飲,徐庶道:“吾便知公威還未出仕,因此特來尋汝。”
孟建大笑:“元直勿言,吾已知汝投效何人,待吾二人痛飲畢,吾即隨汝去拜見主公。”
徐庶笑道:“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數月不見,莫非公威已然神機妙算有神鬼莫測之能?”
孟建大笑:“當年求學時,也只汝徐元直仗着一身劍術敢與吾這般調笑,也罷,既汝不信,吾試言之,若錯,吾自罰三碗,若對,元直飲三碗!”
“好,吾便陪公威暢飲。”
孟建飲了一碗,“元直離荊州,可是歸家去?”
“然也。”
孟建笑道:“時曹昂于徐州大刀闊斧,元直焉能不心癢前去察探?”
徐庶大笑,“那公威怎能斷定吾爲主公效力?”
孟建大笑:“爲臣者不稱主公名諱,汝徐元直還是這般守禮!”
徐庶笑罵:“心中無底面上篤定,汝孟公威依舊這般詭詐!”
二人大笑,共飲三碗。
徐庶正色道:“吾家主公,賢明仁德之主也!”
“元直速速道來,曹州牧放招賢納士令時吾已然心癢難耐,然吾未知其品性,不敢妄動,元直既爲之效力,想必知之甚詳,速速道來。”
徐庶大笑:“主公此人,爲臣者不可擅評,吾只挑幾件緊要事與汝說。”
“當初吾至徐州,主公正於高臺之上說話,那時徐州已然有了公學,汝知道主公想要做什麼?”
孟建很配合的問:“做甚?”
“他要在徐州每個縣建一所州學,學子不用花一文錢,書本、筆墨盡皆由州府提供,汝未見那一車車書卷運往徐州各地的情景,吾如今心中尚存震撼。”
“曲轅犁一事汝知也,書院之事想必汝有耳聞,徐州紙、徐州菜汝亦知曉,主公將徐州說得來的稅賦盡數投入到徐州建設中去,方纔有如今的徐州啊!”
孟建讚道:“徐州民生之景,他日吾定要去看一番。”
徐庶笑道:“公威何必待他日?”
孟建道:“元直何意?”
徐庶大笑:“徐州是主公治下民衆,荊州亦是,如今荊州凋敝,主公已然定好方略,只待尋一批賢才助其成事,公威何不與吾同繪這荊州圖卷?”
孟建大喜:“到時還望元直爲吾引薦。”
“公威之才,主公必有大用”
二人開懷暢飲,盡興方畢,言說來日再尋幾人,同歸襄陽。
翌日,待孟建收拾完畢,二人同縱馬去尋崔鈞。
崔鈞,字州平。
崔州平此人性情淡泊,經常外出閒遊,徐庶、孟建二人費了好大的力氣才尋到。
崔州平見昔日二友,亦是大喜,徐庶、孟建二人言說請其爲曹昂效力,崔州平卻把頭搖的像撥浪鼓一般。
徐庶問爲何,崔州平道:“曹昂,賢明仁德之主,吾知也,然吾無意於功名利祿,只愛閒遊,二君勿勸。”
二人只得告退,於半路商量,孟建道:“元直歸襄陽舉薦吾,吾歸襄陽舉薦誰?拜見主公,卻無賢才引薦,不好,不好。”
徐庶沉吟道:“州平是個平實淡然的性子,吾二人如何說都無用,即便綁了他也徒惹不快,不若吾二人去尋孔明?”
孟建搖頭:“孔明傲氣,吾二人去之無益,不若去尋龐士元。”
徐庶道:“主公與龐德公交好,龐德公至今未薦龐士元,想必別有謀劃,吾二人還是先歸襄陽。”
孟建只好應了,隨徐庶往襄陽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