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五章 樅陽小城

舒縣南方,大江北岸,大別山之東南麓,有一古老城池,西周時爲宗子國,西漢元封五年置縣,屬廬江郡,名曰“樅陽”。

《左傳·文公十二年》中曰:“楚子孔執舒子及宗子,遂圍巢。”其中,宗國爲羣舒之屬,即樅陽,是古代偃姓方國,前漢武帝時在舊邑設縣,以古國爲名。

樅陽之名,亦有緣由,因城池位於大別山之東南麓,而大別山內多樅木。《爾雅·釋木》有言“樅,松葉柏身”,因其城位於大別山南,故名“樅陽”。

至東漢光武中興以來,樅陽因新朝末年戰亂,人口銳減,所以被罷縣名,併入廬江郡郡治舒縣地界,成爲了舒縣治下在羣山裡一個逐漸被遺棄的偏僻小城。至今百餘年來,縣內人口才稍有增進,此刻的樅陽城也不過是一座戶不足萬,人口約近三萬的小城而已,一點也未恢復昔日廬江大縣的風光。

自判決糧草被焚後三日,伏泉所率漢軍一路南行,軍隊身後跟着一羣百姓,靠着地圖和當地嚮導,終於趕到了原本計劃的預定目的地,便是前方已經漸漸出現眼前的樅陽城。

望着前方越來越近的城池,伏泉心中不由舒了一口氣,暗中爲自己南行而慶幸,如果當時衝破山寨叛軍的阻擋後,直接北往,朝廬江郡治舒縣縣城行軍的話,定是危險不已,說不得要被叛軍包圍。

哪像他們南行走樅陽這條路,一路上皆未遇到叛軍,可謂是有驚無險的到了樅陽地界。而現在樅陽城頭懸掛着的“漢”字大旗,清清楚楚的說明,這座城池並未被叛軍攻陷,對於如今只有千餘殘軍急需休養生息的漢軍來說,真是一處寶地。

一路之上,遇到不少逃難百姓,越靠近樅陽,百姓越多,詢問之下才知他們都是叛軍攻來,攜家帶口避難的舒縣人。聽聞叛軍正與朝廷大軍對持在舒縣城下,他們因爲心中那份故土難離的心情,便都就近暫時避難在舒縣南方的樅陽地界,在險峻的大別山裡討生活。這裡大概是城池太小,人口太少,叛軍看不上,纔會發兵劫掠,而他們也正好不用逃難它郡,就在此等待朝廷大軍平亂成功,然後再回故土。

起初,伏泉這支剛剛浴血奮戰的漢軍,因爲滿身血跡,還有衣服都因爲扮作叛軍弄得破爛,一旦也不像漢軍的制式甲冑,甚至他們連一面“漢”字大旗都沒有,所以被那些百姓誤認爲是叛軍,還鬧出一些不愉快的笑話。

幸好,自己麾下幾名探路的兵卒被百姓當做叛軍擒拿,並未反抗,只是以理說明自己身份。待到那些百姓知道他們是隨“戾龍”巴郡太守伏流川前來平叛的漢軍,並且前夜剛剛夜襲叛軍屯糧營寨,從而南撤後,因爲那幾名探路兵卒從始至終都未反抗,爲了確認事實準確性,那些百姓派了幾個壯漢前來和自己驗證時,伏泉才知道鬧出了這烏龍。

當然,自己放出的斥候無法證明身份,可伏泉不同,畢竟他身上可是有大漢正統的調兵文書,以及官印等物,那幾個壯漢明顯是因爲見過世面纔敢來的,反覆查驗了伏泉文書、官印等物的真僞,這才帶他前去解救了被困兵卒。

後來,伏泉在聽說那些百姓還準備等舒縣之戰結束,朝廷平亂後再回故鄉,一番權衡,因擔心叛軍若是缺糧,四處搜刮,很可能攻打樅陽,便勸說衆人隨他去樅陽,這纔有大軍身後跟着一堆拖家帶口的百姓的緣故。

樅陽城畢竟以前是縣城,歷史又十分悠久,歷朝歷代都有建造維護,因此城池規模可一點不遜色中原一些大城。

城門前,因爲有着伏泉派去的前鋒斥候,帶着能證明自己身份的文書、官印爲先導,此刻城外早已集結了一大堆人,城裡的一衆官吏聞知巴郡太守到來,紛紛出城相迎。

伏泉見此自然不會裝大架子,遠遠的就小跑前來,然後對諸人行禮道:“孤遠來至此,當不得諸位如此相迎。”他現在身爲客軍,在這廬江郡內還是要低調的。雖然他貴爲大漢亭侯,又是一郡太守,然而畢竟所謂“強龍壓不過地頭蛇”,他若是架子擺得足了,惹怒了對方,說不得這些地方官吏在一些事情上刁難自己,讓他極爲被動,因此不如把架子擺低一點,大家和和氣氣好辦事。

“見過伏巴郡!”

衆人一聽伏泉自稱“孤”,自然知道他的身份,連忙行禮,同時也對這位遠來的太守好感頗多。他們之所以遠迎而來,當然是爲了支援剛剛血戰的漢家大軍了,同時也是有想見這位“戾龍”太守,畢竟人家前程遠大,背後朝中後臺又硬,自然存了不少結交的心思,否則,換一個名氣小、家世低的外地太守,他們就算在縣署裡接待,也沒有什麼不妥。

一番行禮客套,伏泉和城內諸吏互相認識一番,因這樅陽被罷縣名,自然不可能有縣令、縣尉這些官職。城內最大的官也只有前任郡署安排的一名南部督郵在此主持日常事務,其他的也就是郡署的其他吏員,畢竟樅陽已被歸入郡治舒縣治下,理論上已經歸郡署管轄,因此要治理也只有郡署派人過問了。

入得城中,城內的數千漢民百姓聽聞平定蠻亂的郡守到來,也是紛紛涌上街道爭相觀看“戾龍伏泉”,場面一時之間好不熱鬧。

一路上,得漢城的官吏們見城裡如此熱鬧,紛紛拍着伏泉這上官的馬屁,討好着這位上任以來第一次巡視郡內的太守,特別是那得漢令,簡直恨不得把自己能知道的好話全部說盡。

看着那似乎年近五十的得漢令,伏泉想想也知道這人爲何如此了,畢竟按照他這年齡,還在這民不過萬的小城徘徊,官途可想而知。如此討好自己,也是希望自己在上計時多給他一些功績,起碼等到告老時不用耗費在這山野古城了。

第二百七十二章 在嘴中徜徉第一百三十二章 大破鮮卑第二百五十九章 最危險的地方就是最安全的地方第一百八十四章 皇子劉崇莫名出第二百六十章 爲了黃巾而上位第二十四章 翻案機會第五百八十三章 誰謂我無憂 積念發狂癡第三百五十九章 提攜長刀爲君死第三百一十九章 苦也第二百五十章 楊季休強問得選第六章 瘟疫第一百七十六章 彈劾蔡邕第四百五十四章 鮮卑漢奸第六百七十九章 一合酒第二百六十六章 甘寧終現身第一百六十三章 辣劉堅牀榻溫柔第三百四十六章 更好的活着第三百零六章 一月滅賊第三百零三章 吾段公外孫也第三百三十六章 大宦官的倒打一耙第一百一十八章 放兵三日第二百八十七章 主動勾搭第二十七章 怨上加怨第三百三十五章 政治妥協第四十八章 人力不可及第三百八十一章 吳起之才第五百三十七章 非太平道乃在朝堂第四百零五章 此女日後必大貴之第六百八十八章 西域征服史第五百三十二章 單家子中出徐福第三百零三章 吾段公外孫也第三百四十七章 血染山崗鴉渡來第一百二十章 以命搏命第一百章 青青子衿第五百五十四章 古之惡來誓效死第五十五章 何氏美如鸞凰第六百零二章 韓遂疑竇變兵事第二百四十一章 募蠻兵劉堅至江州第一百七十七章 大漢四百年之期第五百二十八章 自此屯田人衆矣第六百五十一章 立史侯爲帝第二百八十七章 主動勾搭第三百零五章 江夏蠻亂第五百七十一章 儒教天命第二百零八章 當封侯也第九十九章 無錢募兵第六百章 伏泉小兒必敗也第一百零三章 不屈蘇氏第六十章 揭過第一百八十五章 援益州定平板楯第一百三十九章 古文左傳第四百零五章 此女日後必大貴之第三百六十八章 終是屠城顯本心第六十五章 天災不絕第四百四十五章 只需段公一人便可第三十章 外戚士人第二百一十二章 其釣維何第六十七章 孫文臺成名戰鮮卑五百一十二章 望陛下收回成命第六百五十二章 吾家若就此衰敗 亦乃天意第一百三十九章 古文左傳第五百八十一章 內舉不避子第五百二十八章 自此屯田人衆矣第一百一十三章 漢軍威武第三百三十二章 趙凱退兵第五百六十二章 勾心鬥角諸騎軍第五百二十九章 潁川黨人聚集地第二百二十章 錦衣賊盜少有膽色第四百一十七章 時不待本初第四百一十九章 北征前夕事茫茫第五百六十九章 吾天生有此能 何足道哉第四百三十五章 華陰桃林第六百五十六章 先帝諡號爲果第二百六十六章 甘寧終現身第六百七十二章 塞北豐收和大婚第六十一章 上巳節第二十五章 索賄第八章 獻策防治第四百九十四章 幽並軍爭誰人勝第四百五十三章 殺戮征服第四百一十七章 時不待本初第五百六十八章 猗猗惠君第三百九十七章 西邸問對第三百五十九章 提攜長刀爲君死第四百七十九章 前後夾擊可破漢第四百二十章 雒陽之兵尚弱也第六十八章 黨錮寒心第三百五十六章 一出李逵遇到李鬼的戲碼第一百八十四章 皇子劉崇莫名出第三百四十二章 大別山下突遇伏第五百二十五章 漢騎應從天上來第五百七十四章 涼州第四次漢羌大戰第三百四十二章 大別山下突遇伏第二百一十二章 其釣維何第四百八十一章 殺機隱現漢寨後第六百四十一章 必須屯田經商第四百四十六章 出塞先定北地羌第六百五十三章 天子威儀可真威風第六百七十三章 鹽鐵之利第二百七十二章 在嘴中徜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