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二章 望門投止思張儉

望門投止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

後世的譚嗣同所做的這首《獄中題壁》詩中所寫到的張儉就是這位黨人張儉,至於杜根,則是本朝安帝時名臣,其在安帝長大後,與同僚一起上書,力勸當時在和帝死後,臨朝稱制的“和熹”鄧太后鄧綏還政於已經長大的漢安帝劉祜。

不過,對於已經掌權多年的鄧氏外戚而言,放下到手的權利明顯不行,所以太后很生氣,逮捕了杜根等人,又下令將他們用白袋子裝着,在大殿上活活打死。當時執法行刑的人因爲敬重杜根的名氣,私下告訴行刑人打的時候不要太用力,打完就用車把杜根接出城,杜根得以甦醒過來。

後來鄧太后命令人來檢查,杜根就裝作假死,裝了三天,直到眼睛裡生了蛆,太后以爲他死了,這才得以逃跑,到宜城山裡做了一個酒保。如此隱性瞞名十五年,直到安帝利用宦官勢力徹底消滅鄧氏外戚後,這才歸家,當時有人問他爲什麼不在躲藏爲酒保時,向以往的親戚朋友求助,卻被杜根回答說害怕連累親友,所以沒做。

因此杜根這樣的行爲一直被人稱讚至今,纔有譚嗣同的“忍死須臾”,而張儉的“望門投止”,卻是因爲他當初亡命的時候,天下人都因爲他的名聲,即使不認識他,也要收留他,縱然會因此家破人亡。

Wωω▲ ttκǎ n▲ ¢ ○

這其中自然就有孔融,而孔融也因爲此事被各處黨人讚頌,名聲日顯,望着面前對孔融禮遇頗深的袁紹,伏泉心中也是不由搖頭,果然,這些黨人心裡一直都沒有國家,無怪乎桓帝掀起黨錮以後,根本不願解除,實在是黨人不僅太可怕了,還對漢室不忠。

想想看,張儉雖然得罪中常侍侯覽,但畢竟桓帝並沒有定罪,這位黨人的君子領袖就直接跑了,還一路逃亡,單槍匹馬逃到長城以外投奔鮮卑、桓帝知道後再不想辦法制服這些黨人,估計漢室就要被他們徹底提前玩完了,畢竟任何一個皇帝都不會相信,一個逃亡臣子,可以沒有任何人幫助就能獨自出逃,甚至逃到長城以外投靠敵國。

桓帝知道此事,當然生氣,畢竟張儉身爲黨人“江夏八俊”之一,犯罪逃脫不說,還投奔敵國,至於說張儉只是居住塞外,沒幫助鮮卑人出謀劃策,任何一個皇帝都不會信的,畢竟你一個人,在塞外人生地不熟,錢財食物都不夠,你自己還能獨立生活嗎?

明顯這是不可能的,張儉只有找到靠山才能生活,而且最重要一點,桓帝從張儉中明白能夠從容突破朝廷的捉拿,張儉背後的勢力一定很大,他如果不徹底拔出這些勢力,桓帝自然不能心安。終究任何一個皇帝,想到自己的臣民都瞞着他送他張儉出跑,桓帝能沒火纔怪,而那黨錮也就是一開始而已。

所以,一場針對黨人之間的政治清洗行動勢在必然,而這個行動就必須要一個更強有力的勢力去進行,如此種種這纔在張儉之後,黨人勢力被清洗嚴重,而宦官勢力日益增強。

對於黨錮一事,伏泉不可置否,終究黨人勢力太大也不好,而且他是外戚,自然也不會對黨人有太多好感。只是因爲聽到張儉之名,心中便有些不爽而已。

說到底無論今生後世,張儉的名字都很響亮,但是想到張儉此刻已經身在塞外,還有幾年生活才能會中原,沃特心中就一陣對張儉鄙夷。畢竟一來爲了救他,無數人因爲違反朝廷命令收留他,從而導致家破人亡,像孔融的孔氏一族,一門爭死還能無事的情況就非常少,大多數人則是徹底被恨透張儉的宦官,直接在獄中等死,可以說張儉如果能學習杜根不連累他人,也不會被官宦在各地消遣。

二來,虧得張儉還是“江夏八俊”之一,一點氣節都沒有,逃到塞外投奔鮮卑至今不歸家。想想他沒有任何的經濟生活來源,卻竟然還能在塞外嚴寒之地,一直過得下去,顯然除了長城內的親友出錢以外,也就是靠着跟鮮卑之間的聯繫,才能一直活下去。

因此,張儉的行爲其實也就是“漢奸”了,一向對於這類和草原胡人合作的就痛恨無比的伏泉,自然不會對張儉有什麼好感,自然也就不喜,極其鄙夷張儉了。

看着袁紹等黨人對孔融的親暱模樣,即使他們因爲環境只是讚美孔融,但是伏泉因爲張儉之事,也對這些黨人好感更差。或許在他們想來,草原胡人只要不破壞他們在大漢的基本利益,就根本無所謂的,反正草原胡人即使侵略也是漢民受苦,對他們這些世家豪族出身的黨人而言,威脅並不大。

這也難怪後來袁紹、曹操等人,都會引用胡兵,甚至曹操後來爲了彌補兵力不足,直接將南匈奴三萬帳內遷中原,當成漢民用。內心裡,估計他們永遠都沒有瞧得起這些異族,只是當成一種廉價的奴隸兵在用吧。

只是內遷南匈奴的曹操估計永遠也想不到,正是他這一招爲後來的五胡亂埋下的最初的根源,使得南匈奴不止自內附以來已經在邊塞壯大,更是因此徹底將自己的觸手,伸到中原了。

杜根字伯堅,潁川定陵人也。父安,字伯夷,少有志節,年十三入太學,號奇童……時和熹鄧後臨朝,權在外戚。根以安帝年長,宜親政事,乃與同時郎上書直諫。太后大怒,收執根等,令盛以縑囊,於殿上撲殺之。執法者以根知名,私語行事人使不加力,既而載出城外,根得蘇。太后使人檢視,根遂詐死,三日,目中生蛆,因得逃竄,爲宜城山中酒家保。宜城縣故城在今襄州率道縣南,其地出美酒。《廣雅》雲:“保,使也。”言爲人傭力保任而使也。積十五年,酒家知其賢,厚敬待之。

及鄧氏誅,左右皆言根等之忠。帝謂根已死,乃下詔佈告天下,錄其子孫。根方歸鄉里,徵詣公車,拜侍御史……或問根曰:“往者遇禍,天下同義,知故不少,何至自苦如此?”根曰:“周旋民閒,非絕跡之處,邂逅發露,禍及知親,故不爲也。”順帝時,稍遷濟陰太守。去官還家,年七十八卒。

時中常侍侯覽家在防東,殘暴百姓,所爲不軌。(張)儉舉劾覽及其母罪惡,請誅之。覽遏絕章表,並不得通,由是結仇……儉得亡命,困迫遁走,望門投止,莫不重其名行,破家相容……導儉以北海戲子然家遂入漁陽出塞。其所經歷,伏重誅者以十數,連引收考者布遍天下,宗親並皆殄滅,郡縣爲之殘破。

摘選自《後漢書》

第十五章 朝堂募捐第四百八十五章 蒿里路上同往第一百七十六章 彈劾蔡邕第六百六十章 入京外兵駐兵何意第一百九十四章 漢蠻激戰第一百零八章 素利頭落第三百八十二章 囊中之物周正太第五百三十三章 四姓小侯待救援第三百八十五章 滅賊前奏第十四章 考校第六百八十三章 西域第一戰第二百五十章 楊季休強問得選第二百一十八章 馬可識途 牛亦識羣第二百二十一章 米倉古道議古今第六百八十三章 西域第一戰第五百三十六章 酒徒狂生戲志才第三百八十四章 嘭嘭噹噹第六百零七章 西州之主 當爲韓將軍第二百一十八章 馬可識途 牛亦識羣第一百九十三章 漢末最被忽視的部隊第六百五十六章 先帝諡號爲果第五十七章 麋良買官第四百七十七章 王庭京觀胡兒懼第三百零九章 太守已至第六百一十九章 麴義要成名第五十五章 何氏美如鸞凰第六百四十一章 必須屯田經商第五百一十九章 黨錮解袁紹出第四百二十七章 做人不能這麼無恥第二百九十三章 如何應對世家豪族第一百二十二章 令支潛行第四百三十一章 受冠禮成第六百四十三章 驃騎將軍涼州牧第四百零八章 孔文舉批司徒府第五百三十一章 政略改之曹魏亡第一百零二章 武聖歸心第三百七十四章 登城賊子如蟻附第四十八章 人力不可及第四百二十六章 相遇救鹿第七十八章 袁何之謀第二百七十四章 冬至第五百零三章 良將不怯死以苟免第一百三十二章 大破鮮卑第九十八章 亡命第三百三十三章 植羞與同朝第一百二十四章 天怒第四百八十一章 殺機隱現漢寨後第三百三十三章 植羞與同朝第三百一十章 頓兵蘄春將何如第四百一十二章 望門投止思張儉第三百六十八章 終是屠城顯本心第二百三十三章 待人以誠 人必待己以忠第五百零五章 襲擾後方逼決戰第三百二十九章 禍水東移第六百五十八章 拉攏盟友和打擊政敵的妙招第四百六十六章 漢人英雄永垂不朽第四百五十一章 鮮卑俘虜做炮灰第三百三十八章 汝曹誤朕第八十一章 請兵擊鮮卑第一百九十三章 漢末最被忽視的部隊第六百一十五章 斷糧道者卻中伏第八十三章 斬袁赦 天下乃安第六十六章 三互法第一百二十七章 鑿破漢陣第十五章 朝堂募捐第五百七十八章 張讓委屈王允將罪第四百七十一章 困於彈汗雨急急第三百六十四章 簡單的障眼法第二百四十七章 曹操 你老婆我收了第六百二十八章 姑臧夜市第二百二十九章 反其道而爲之第二百八十九章 孤這就隨仙姑成仙得道第五百三十章 從祖以下皆得解釋第五百四十八章 關雲長可排第幾第六百零七章 西州之主 當爲韓將軍第三百九十二章 國之肱骨第一百九十五章 士氣血勇何人敵第四百零一章 何人可令段紀明爲輔第三百三十章 南陽兵第四百七十一章 困於彈汗雨急急第三百四十二章 大別山下突遇伏第六百六十四章 孤之名聲 爾不知乎第四十六章 提前謀劃第三百六十五章 樅陽小城第一百七十章 拼搏的屠戶第一百七十九章 錦上添花易 雪中送碳難第三百三十四章 竇武真的是君子楷模嗎第一百七十八章 欠了人情必要還第三十八章 王甫歹毒第五百三十五章 陽翟俊傑已不少第六百八十四章 鹿死誰手第五百七十章 五將用命 尚有憂患第一百一十六章 自古豈有上官死下官活之理第二百四十七章 曹操 你老婆我收了第三百八十一章 吳起之才第六百六十章 入京外兵駐兵何意第四百六十五章 立碑留名爲漢興第一百一十七章 上天所賜之李陵第二百七十九章 天下出聖人第一百三十一章 潰敗亡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