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一十一章 開科舉

夤夜,涼風習習,雒陽皇城長秋宮寢殿之中,燭影重重,伏壽坐在案臺前,素手執筆,紙上字跡清秀,正是那首短歌行。

百字寫罷,伏壽看着最後那八個字發怔,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這時,她身側一個婢女過來,低聲道:“娘娘,該歇息了。”

伏壽擱下筆,隨口問道:“陛下歇息了?”

“是。”那婢女回了聲,眼裡閃過一絲不忿之色,猶豫了下,小心道:“娘娘,董貴人又將陛下帶到自己寢殿,娘娘是皇后,統御後宮,董貴人……”

伏壽看了她一眼:“休要多言,陛下醉酒,董貴人照顧,本是應該。”

婢女與伏壽關係很好,忍不住急道:“娘娘,陛下夜夜去董貴人那兒,若是她先得了皇子,還有董國舅在外,娘娘怕是……”

伏壽身子微微一顫,貝齒咬住了嘴脣,她爲後宮之主,何嘗不知道這一點。

如今後宮最得寵的是董貴人,劉協幾乎夜夜都在董貴人那裡,董貴人有父親董承爲援,董承又是以故董太后的侄子,而劉協正是董太后一手撫養大的,所以劉協對董貴人很親近,這一點董貴人佔據很大優勢。

不過伏壽也有優勢,首先她是名正言順的皇后,後宮之主,名分和地位遠遠不是董貴人能比的,其次她的父親伏完也是大臣,更不必說她有認的兄長張遼爲外援,只這一點,就能將董貴人的一切優勢碾壓。

這原本就是她的打算,但她發現自己當初似乎失算了,連她也沒想到,歷經長安逃亡那一次生死之變後,她發現自己竟無法與劉協親近,曾經的相濡以沫竟然是那麼不堪一擊,她怎麼也忘不了染病時劉協的退縮,忘不了自己與父兄皆被丟棄在破屋,險些遭受侮辱,那一道隔閡讓她的心都是冰冷的。

如果她是不擇手段虛與委蛇之人,那還好說,偏偏她不是。如果她沒有經歷那一次生死絕望,沒有見過那個人,或許還好說,偏偏事情也發生了。

她的性格中本帶着幾分倔強與剛強,如果她不是皇后這個身份,不是要顧及漢家顏面,所以一年多來,她幾乎沒有與劉協親近過,恰好董貴人爭寵,她便順水推舟,展現一個皇后的大度。

正因爲她的冷靜,如同一個旁觀者來觀察一切,所以對劉協的認識也越來越深刻,劉協無疑是聰慧的,有明君之姿,雖然有些優柔寡斷,但其聰慧足以彌補,最讓她心冷的就是劉協的寡恩,或者天家便是如此,自古以來天子與皇后情深義重的又有幾個,這一點伏壽早已意識到,即便如今劉協寵愛董貴人,但誰知道又能榮寵多久。

伏壽對自己目前的處境很清楚,她是皇后,加之有父兄和張遼爲外援,只要不犯錯地位就無可動搖,無須放下身段去與一個貴人爭寵,但她對劉協最大的一個心結就是張遼。

當初絕望之際被張遼救下,伏壽心中極爲感恩,但同時她也察覺自己對張遼生了不該有的感情,對於感情的滋生她無法控制,但心中是極爲驚悸的,因爲她是皇后,不是尋常女子,所以她死死的將這縷感情壓制在心底,不讓它發芽壯大,她只是強迫自己以一個兄長和恩人的感情來看待張遼,並暗中相助於他。

她初到河東時,本以爲張遼與劉協能君臣相得,中興漢室,事實上張遼也確實竭盡全力,傾心輔助,而且伏壽能察覺出來,張遼與其他臣子不同,不同於董卓和李傕的跋扈,不同於王允的嚴肅,不同於尋常大臣的禮敬,他尊奉天子,卻不拘於禮節,經常帶着劉協走訪郡縣,以一個臣子或者說是近乎朋友與兄長的角色引導劉協,這似乎不合儒家的君臣禮節,但伏壽喜歡這種如家人朋友般的風格。

按說劉協歷經董卓、李傕之亂,遇到張遼,應該君臣相得,感激張遼,但伏壽已然發現,劉協心底對張遼很是敬畏,而且是畏多於敬,疑多於恩,初時還好,凡是張遼所奏,無不同意,但隨着朝堂安定,尤其是到了雒陽後,加上朝臣的壯大和張遼一直以來的低調,劉協漸漸的變了,開始以董承一系來制衡張遼,而且時不時猜疑張遼,有時竟將張遼比作董卓與李傕來對待,伏壽不得不幾次出言相勸。

她壓抑感情,但對張遼的救命之恩一刻未曾忘懷,而且張遼同樣對劉協有救命之恩,所以伏壽對劉協的寡恩負義很是反感,甚至心中生厭。

事實上劉協這一點伏壽早已察覺到,回思初平以來,從董卓、到王允、到李傕到張遼,風雲變幻,董卓與李傕不必說,自有取死之道,但當初的王允卻是一心扶持社稷的,涼州人圍城時,劉協拋棄後宮,在王允的護送下逃到城樓,而後被困,王允被逼赴死。

伏壽常思,如果那時候劉協挺身出言,或許王允父子不至於全部被殺,但劉協沉默退卻了。那時候伏壽還是貴人,她認爲劉協是天子,本該自保爲先,如今卻不這麼認爲了。

世事本就如此,當你與一個人親近時,就會覺得他的一切都是好的,做的一切都是有理的,但當你與這個人疏遠時,他的缺點就會無限放大,裂痕也會無限擴大。

……

曹府後院,一陣笑聲傳來。

“哈哈哈!老曹,我不敬汝其他,獨敬汝能生養,兒子個個聰慧,皆是人中龍鳳,曹家有後哪。”

後院亭中,張遼與曹操對飲,邊上陪着不少人,都是曹家老小,張遼誇讚的正是曹操的年方五歲的兒子曹植。

曹操聽到張遼誇讚,也頗是自得,呵呵笑道:“文遠何須自謙,汝二子聰慧知禮,更在犬子之上,便是那假子何晏,也是不凡。”

“我二人此是自誇乎?”張遼哈哈大笑。

曹操和劉備回朝後,張遼極爲重視,引爲臂助,以曹操爲河南尹,劉備爲光祿勳,又以二人兼領左右將軍,雖不領兵權,但位在九卿之上。

“老曹,汝以爲這科舉之制如何?”張遼笑罷,看向了曹操。

曹操放下手中書冊,肅然道:“真妙策也,吾等全力相助。”

張遼大笑:“好!好!”

此番張遼來見曹操,就是準備推行科舉制。

迎奉天子後,他休養生息了近兩年,關中、幷州、雒陽都得到了恢復,尤其是在人才培養方面,距離印刷書籍、興辦學堂已有五年,而今書籍推廣,大批寒門貧家子弟寒窗苦讀,積累學識,推行科舉之制的條件已經成熟,只待他雷霆一動了。

張遼可以想象,縱然自己已經穩定掌控朝堂,但科舉之音一處,必然會招致一些人反對,在推行中更會遭遇阻力,所以他找到了曹操,因爲曹操在這一點上與他的理念是一致的,同樣他還要找劉備。

這一次推行科舉,他爲主導,屬下親信自然是執行者,但爲了分散火力,他還需要兩個前鋒,無疑就是曹操與劉備了,這兩個人不但有能力,而且他們是後來歸附的諸侯,如果他們鼎力支持,那朝廷的反對聲音也要小一些了。

最近家裡事多,單位又新開項目,事務繁忙,常常加班到深夜,沒時間更新,請大家見諒。

第六百二十章 後院第六百四十章 雷聲第五百二十七章 屠殺第六百六十章 袁術大逃亡第六百一十八章 暗處第五百二十七章 屠殺第一百五十六章 喝下去第六百一十章 短歌行第五百四十四章 我爲青州牧第一百六十二章 一聲雷霆驚坐起第五百零八章 怒斥!第一百二十章 結果第二百二十二章 郭圖之謀第一百九十九章 酸棗第三百七十章 狠辣的算計第五百五十章 兗州之亂第三百六十二章 救治第四百四十四章 休屠各部第五百四十二章 抉擇第四百三十章 回河東第一百八十八章 東路諸侯第四百一十五章 長安亂(八)第三百四十九章 常山第二百三十一章 終見第二百六十五章 還我兒郎第一百四十三章 亂世用重典第三百七十九章 司隸校尉第二百五十九章 夜離第二百八十六章 得償第二百九十一章 休沐之日第三百九十一章 四箭第四百七十章 郭嘉的敏銳第七百三十八章 荊州亂第四百一十九章 長安亂(十二)第六百九十七章 終見第三百九十五章 直取董璜第五百九十三章 河東風物第二百五十章 劉表下荊州第三百三十七章 袁紹入主冀州第六百九十三章 瘋狂與屠殺第六百零四章 老於第六百三十六章 兩面受阻第五百七十六章 車駕難渡第六百三十章 袁術的快意第四百一十八章 長安亂(十一)第六百二十一章 病由第六百六十九章 曹操下黑手第五百四十五章 刺頭第二百六十七章 再見董卓第二百六十六章 抉擇第一百三十二章 接納第六百四十五章 李儒第二百一十五章 無心插柳第一章 西園之夜第三百二十二章 袁氏嫡子第一百一十三章 控制第三百一十六章 水落石出第五十一章 踩第九十八章 天子劍第二百六十八章 舌辯楊定第四百一十九章 長安亂(十二)第四百六十三章 追擊第七百零八章 衆女至第七百一十三章 楊漢詐高幹第四百二十四章 搶馬第三百四十二章 離間第五百九十八章 唯纔是舉第五百九十章 救駕第四百三十五章 用人第六百八十一章 衝鋒!第三百一十五章 不妥之處第五百六十九章 天子東歸第一百一十三章 控制第七十五章 拔除變數第二百二十四章 韓卻與陌刀第四百二十四章 搶馬第六百一十七章 按兵第一百一十四章 得手第一百六十四章 天意人爲第四百三十章 回河東第四百三十七章 門前第二百一十章 酸棗大戰(二)第六百二十章 後院第三百四十九章 常山第四百一十一章 長安亂(四)第三百七十二章 荀攸第三百六十章 再抱一個?第一百五十二章 強行招攬第四百五十一章 我爲幷州牧第五百九十九章 詔令下達第三百二十一章 天馬行空第七百三十一章 關東之亂第六百八十六章 陷陣衝鋒第一百章 再次出擊第四十六章 拉近第一百零六章 萬馬奔騰第五百六十二章 有人第二百章 關東諸侯第一百三十七章 慘象第二百一十三章 典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