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第六十一章 天子東歸[1]

州北有西部鮮卑,西有羌胡,雁門郡有雁門烏桓,西匈奴,皆不可小視。其中,南匈奴於中平五年分爲兩部,一部留在了故地,有十餘萬之衆;另一部隨着去卑、於夫羅遠走河東郡,也有數萬之多,後與白波賊勾結在一起,以劫掠爲生。西部鮮卑是彈汗山直屬,勢力不弱,人口多達數十萬衆。羌胡、烏桓二族人少些兒,也均在三五萬之間。大漢國勢衰微,薰卓率幷州軍南下,幷州諸郡大爲空虛,各族便均蠢蠢欲動了。

當初,伍子方平定幷州,實際上,只佔據了當時還在大漢國控制中的部分。在幷州九郡中,太原郡和上黨郡完全在控制中;而雁門郡也還算可以雁門烏桓在剿滅張燕時,受到了不小的打擊,暫時安分守己;西河郡時有南匈居住,經常往來於上郡和河東之間,情況也不太好;五原、雲中、定襄、朔方四郡卻大部不在控制之內了。

當然,幷州本來人口就不多,八又集中居住在太原、上黨和雁門三郡。定襄、五原、雲中、朔方等郡人煙稀少,稍多者僅僅兩三萬,少者甚至不足萬人,尚不如內地一普通縣城人口多。在這些地方,胡人遠遠多於漢人,故稍有動盪,諸地便不復爲我大漢所有。

這兩年來,伍子方立足一穩,便積極收復失地,先後收復了定襄、五原、雲中、朔方四郡。不過。收回地五原、雲中、朔方三郡27城,已經看不到漢民了。如今形勢不穩,伍子方也無法移民。當地之人皆是駐軍。

“……,幷州情況,就是這樣。

我軍佔據了幷州的精華地區,呂梁山脈護住了該地西翼,地勢易守難攻,我軍防守並不困難……”

伍子方端坐在那兒。言辭簡潔,腰桿挺的筆直,雙手自然下垂在膝上,很有一派軍人風範。一屢陽光透過琉璃窗照在他的身上,梳理的整整齊齊的頭上露出幾絲銀白,楞角分明的臉上也流露着幾許風霜。顯而易見。收復失地可不象伍子方說的那麼平淡。箇中地艱辛,張涵一清二楚。大河百害,唯利一套。河套乃水草豐美之地,不會有人甘心讓出來的。

“……,攘外必先安內,欲解決幷州事,必先解決雁門烏桓……”

幽州大局已定,張涵自然就把注意力轉移到了幷州。此次調回伍子方,卻是希望能借助伍子方的親身體會,確定幷州方略。

隨着伍子方的述說。張涵漸漸對幷州局勢有了一個清晰的瞭解。

伍子方部在幷州佔據七郡,他所言的“精華地區”。是指太原、上黨和雁門三郡,也就是後世地山西。其餘四郡沒有居民。都是駐軍,沒有油水,各族寧願去放牧,也不會去劫掠駐軍。所以,需要防守的,只有‘山西’。而山西西有呂梁,南有黃河,北面的缺口又又雁門關。可謂易守難攻。雁門關作爲九塞之首,是山西防禦的要地。

伍子方沒說如何解決雁門烏桓。這也不必多說。若是老老實實,那就如同上谷烏桓的待遇打散分開;普及義務教育,教導他們學習漢語漢字,學習耕種;抽調青壯年成軍,驅之爲前鋒,減少人口的自然增長,並預防有人異動;鼓勵異族通婚……諸如此類。不然的話,張澗還正缺少勞力呢!

“……然後,重設使匈奴中郎將和度遼將軍……”

按伍子方的意思,便是藉着這個名義,慢慢恢復對南匈奴的控制,並在適當的時候將其遷入內地,然後,西平羌胡,北定鮮卑,千秋萬載,一統天下。

“嗯,伯矩是胸有成竹呀!”

伍子方所說地,很合張涵心意,他便順勢誇獎了句。伍子方笑笑,沒有說話,張涵也就不再多說。

“幽州的局勢大局已定,劉成高(劉文標)還需要一點時間,但高子柔(高順)那裡地戰事已經告一段落。接下來,寧縣保留兩萬大軍足矣,我會把烏桓騎兵都調到南邊來,還有兩萬步兵,就調到幷州去好了。去年俘獲了不少牛馬,新組建了四軍騎兵,寧縣定了有一軍,柳縣也有一軍……”

朝鮮半島山地多,平地少,遍地丘陵,易守難攻。不想卻遇到了張涵的大軍,從蒙山裡訓練出來地將校們尤善山地作戰。而大小商隊深入半島與之貿易,又早預備好了詳細地圖。這樣一來,大軍所到之處,自是捶枯拉朽般,戰必勝,攻必克。

三韓七十八國,馬韓就佔了五十四國,勢力之盛,倍於辰韓和辰之和。而在馬韓之中,又以百濟國勢力最爲強大。自輕取百濟之後,諸韓便失去了抵抗的信心,朝鮮半島的戰事也就接近了尾聲。

事情也的確如是。過了沒多久,還不到三月,劉文標便已掃平了諸韓,佔據了朝鮮半島。張涵遂將辰韓和辰之地並在一起,將韓濊之地劃爲三郡併入幽州,即帶方郡、真番郡和辰郡。同時,張涵廢除了遼東屬國,將其地分別併入遼東、遼西二郡,幽州增加爲13郡。自然,那時侯的三郡,還在紙上,在漢民大量移居之前,那裡還是軍管的不毛之地。

幽州全境皆平,渤海成爲了內海(張涵看着地圖,遐想着把黃海變爲內海。但是,他此時也就是想想)。泉州(武清)、秦皇島、遼水口(營口)、沓氏、牟水口(仁川)等港口的建立,極大地改善了幽州(包括朝鮮半島)的交通狀況。從北地任一港口出發,短則三五天,長了也不出旬日,就可以抵達青州地港口。這就把幽州與青州緊密地聯繫在一起。海運的成本相對較低,又方便了兩州地人員和物資交流。可以說,幽州不再是個偏遠之地,而是毗鄰青州。

在對遼西鮮卑的戰鬥中,高順指揮大軍,連戰連捷。但是,軻比能以退爲進,將部族被遷徙到北方,來交戰者皆爲騎兵,來去匆如風,進退自如。而軻比能又小心謹慎,一沾即走,高順幾次設計,卻始終不能抓住有利時機,取得決定性勝利。待到寒冬將至,高順無奈之下只能撤軍班師。軻比能領兵緊隨其後,施加壓力,尋覓戰機。撤退是件艱難的事,一不小心,很容易從撤退變成潰退。於是,高順親自帶隊殿後。受此鼓舞,全軍雖退,然

墜,三軍井然有序。軻比能試探了兩次,反而吃了I再進攻,一路護送漢軍退回。戰事告一段落。

不過,高順雖未取勝,但遼西鮮卑的威脅其實不大。連營的建立,使鮮卑無法入侵劫掠。也就是說,漢軍隨時可以出塞攻擊,而遼西鮮卑則不能,即不再能對幽州造成實質威脅。既然還不到解決鮮卑的時機,張涵命令高順,每年夏秋之季出兵騷擾之,務必使鮮卑人不得安心放牧,便將此事暫且放下了。既然近期的作戰是以騷擾爲主,將大軍調回休整,便勢在必然了。而將烏桓騎兵調到南部作戰,徵漢軍入北方作戰,則是張涵的一點小手段。

幽州的地形有利於防守,進出塞內的通路不多,且多掌握在大漢的手中。到了這時候,又控制了柳營和寧縣這兩條進出幽州的要道,封鎖了鮮卑入侵的道路。而高句麗眼下還不成氣候,早被公孫度收的服服貼貼。如此種種,大大地改善了幽州的安全態勢,爲大規模移民創造了必要條件。

四月初,張涵宣佈,凡是願意移居幽州的漢民,只要在該地耕種居住五年,皆可以千錢得地千畝。

法令一公佈,立刻引起了轟動。反正都是遷徙,只要居住地從冀州轉到幽州,花同樣的錢卻可以獲得十倍的土地,誰也不會不願意很多時候。兩地往往近在咫尺。於是,在有人嘗試過後,新地移民大潮開始了。考慮到交通的因素,即距離故鄉的遠近,及遷移成本,冀州人多選擇漁陽、上谷等郡,而青州人則多選擇帶方、真番和遼西、遼東等郡。趁着居民不多,張涵還在幽州建立了十數個軍馬場。專門從事軍馬飼養和馬種改良,爲騎兵大軍提供優良的戰馬。當然,這些都是後話。

“主公……”

伍子芳一聽說騎兵部隊,眼睛立刻一亮。幷州塞外四郡不是荒漠,就是草原,想與胡人爭鋒。非騎兵不可。他在幷州也訓練了六千騎兵,但這東東可是越多越好。

大漢軍制是二五制。張涵延續了其編制,卻在曲上稍加變動:即二伍一什,五什一屯(50人);二屯一隊,五隊一曲(500人);五曲一部,五部一軍。一軍12500,加上輜重營、救護營、匠作營等若干輔助部隊,一軍約在萬五左右。當然,騎兵部隊人數稍少,戰鬥部隊約一萬。加上輔助部隊,約在萬二左右。

“伯矩。想要騎兵嘛,想要你就說嘛。不過,騎兵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練出來的,眼下的騎兵,我看也就能當騎馬步兵來用……”

張涵提起了騎兵,自是要給伍子方的,但見伍子方急切,不由開了個玩笑。

“沒關係!主公,我不嫌棄!”

張涵說笑。伍子方便湊趣說笑。無論如何,騎兵總是不嫌多的。

“伯矩。我說地,可是真話!”

“主公,我也是!”

……

“對了,伯矩,行動時不要着急,慢慢來,先解決雁門烏桓再說……”

面對伍子方疑惑的眼神,張涵向西指了指:

“有人忍不住啦!”

……

的確,司隸的形勢一踏糊塗,有人實在是忍受不住了。

司隸坐擁陽、長安二都,人文薈萃,財富彙集,乃天下精華之所在。不過,陽被薰卓禍害一遍,早已人煙寥寥,幾成荒野了。但是,皇帝遷都長安,那京兆尹、左馮、右扶風這三輔卻未遭戰火,向是富饒之地,人口衆多,又從陽遷入了上百萬人。一時間,三輔人口猛增至兩百萬衆,幾有四十萬戶。

然而,李傕等人本是行伍出身,原本僅是區區一員偏將,久與胡虜交戰,連治理一縣一鄉的經驗都沒有。也是大漢氣數已盡,竟落入此等人手中。李傕等人不知治理,只顧籠絡軍心,每每縱兵劫掠。三輔之地倉促間聚集了這麼些人,本就人多地少不得安居,復又遇到這樣的統治者,生活便愈發困窘,無數人慾求溫飽而不能。

屋漏偏逢連陰雨,船破又遇頂頭風老天爺也是個嫌貧愛富地主。

去年從五月份起,三輔大旱,一連三個月,一滴雨也沒有下。在這個時代,莊稼就是一茬,過了這個村就沒這個店了。這就等於是一年的莊稼白種了,顆粒無收。糧食是戰略物資,且附近諸州也遭遇了旱蝗之災,想外運都沒有地方買張涵同樣也嚴禁糧食外銷。三輔米穀最貴時,一斛五十萬錢;豆麥一斛也要二十萬錢。說白了,吃人都比吃糧食便宜。實情也是如是!

獻帝的經歷坎坷,屢經磨難,爲人處事卻比其父兄強許多,對民生多少有些概念。然而,說了不算,算了不說。獻帝這人就是個傀儡,薰卓也好,李傕、郭也罷,根本就沒把他當回事。

舉個例子。

獻帝新遷入長安的時候,隨行官民多數都沒有換洗的衣服,獻帝就欲發少府所藏的布,來給他們。說白了,總不能讓他們衣冠不整,光着膀子在宮裡晃。但是,李傕卻不同意,他說:“官民有衣服穿就行了,爲何又要作?”

李傕不肯,獻帝是一點辦法也沒有。但是,衣服還得做。獻帝就把馬賣了百餘匹,又命大司農拿出雜布二萬匹,與賣廄馬所得,賜給文武百官及貧民不能自存者。按說,皇帝拿自己的錢給人,也算可以了。然而,李傕又不同意了此人見錢眼開,他說:“我家還不夠用呢!”,便全都拉回了自己的營中。

獻帝命人開太倉煮粥賑濟災民,然獲救的人終是九牛一毛從高昂到奢侈的糧價就可以判斷出,獻帝地努力基本沒起到什麼效果。他的本事就是這麼大,李郭等人不同意,他即便有心救濟,也是無濟於事。至興平二年(195)春天,三輔之民十去七八,連公卿大臣也多有食不裹腹者。

如此一來,別說是獻帝,就是大臣們,也沒有人願意再待在這裡等死了。說來也巧,獻帝與公卿們正想方設法從三輔這個大牢裡逃離時,有人不約而同也起了一樣地心思。

第三十四章 餘輝第十一章 續拜師[下]第四卷 第二章 恩科第三卷 第四十三章 出事啦第三十四章 家事[上]第三卷 第二十六章 《聖典》第二十八章 鋼鐵[下]第十八章 二事[下]第三卷 第四章 起兵第三卷 第一章 三公書第二十八章 鋼鐵[下]第十二章 聚士[下]第二十六章 學鄉[下]第八章 籌謀[上]第十七章 農書[下]第六章 路上[上]第三十九章 婚禮[下]第二十二章 活人令第九章 努力[上]第三章 張氏[上]第三卷 第二十九章 大媒(2)第三卷 第三十三章 刀下留人地三卷 第八六章第三十四章 家事[下]第三卷 第七十五章 火樹銀花不夜天第三十三章 岑晊[下]第三卷 第二十八章 鍊金宗師第三十三章 岑晊[上]第三卷 第五十一章 我有一個夢想第三卷 第五十一章 我有一個夢想第五章 買官[下]第十一章 構陷[上]第二十六章 學鄉第十章 拜師[上]第二章 干謁[上]第一章 麻煩[下]第三卷 第三十章 芥蒂第三卷 第三十四章 土地改革第七章 未來[下]第三十四章 餘輝第十三章 筆跡[上]第三卷 第二十三章 會戰第二十四章 閒話[下]第三卷 第七十五章 火樹銀花不夜天[下]第三卷 第七十五章 火樹銀花不夜天(3)第十一章 續拜師[下]序言第七章 未來[上]第三卷 第六十八章 江東[下-免費]第三十七章 爲難[下]第四章 神童[下]第三卷 第十七章 質子[下]第三十一章 八月十六第十二章 天書[上]第三卷 第七十五章 火樹銀花不夜天(3)第八章 籌謀[下]第九章 努力[下]第二十五章 勸學第三十二章 屠殺第三卷 第六十一章 天子東歸[1]第四卷 第五章 皇帝陛下的一天(1)第三卷 第四章 起兵第十一章 續拜師[上]第二十四章 閒話[上]第三卷 第六十四章 天子東歸[4]第十八章 二事[下]第十一章 續拜師[下]第六十三章 天子東歸[3]第三卷 第七十六章 《新漢律》第十章 勢力[上]第三卷 第十八章 北上?南下?第三卷 第二十三章 會戰第四章 支婁加讖[上]第三卷 第二十七章 沒錢啦?第三卷 第九章 無題第三卷 第三十四章 土地改革[下]第六章 蔡邕[上]第二十四章 淫祀第二十九章 卞南莊[下]第三卷 第二章 開始第三卷 第三十三章 刀下留人第四卷 第四章 當頭棒喝第十七章 農書[上]第四十章 社會主義[下]第二十七章 出征第四十二章 相聚[下]第三十八章 欺騙[下]第四十一章 財源[下]第三卷 第四章 起兵第十一章 構陷[下]第三卷 第七十五章 火樹銀花不夜天(2)第七章 未來[上]第七章 未來[上]第七章 青州[上]第一章 麻煩[下]第三卷 第七十五章 火樹銀花不夜天(2)第三卷 第十章 從軍記第三卷 第三十章 芥蒂第三卷 第二十四章 戰定[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