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農書[上]

“快,快,別讓太叔公們久等了……”

張王氏牽着張涵的手,急步向大門趕去。

七太叔公張傑,今年已經七十二了,是騶縣張氏年紀最大、輩份最尊的長者。他偕同三位長老一同前來拜訪,張王氏可不敢怠慢。她一面趕赴前面去迎接,一面命人通知張昭。

在騶縣張氏裡,這幾位可是重量級人物了。突然間,前來拜訪,必然是有要事,這事還肯定不好處理。也就是說,張王氏很難應允。可若是她不答應的話,這幾位怎會罷休,勢必會找到張昭頭上。那就不如一開始就讓張昭處理。

再說了,幾位都是長輩,沒有一家之主避而不見,卻讓兒媳婦接待的道理。

“吆,一大早就聽見喜鵲叫,原來是七太叔公你們來了,這怎麼當得起呀?!您老招呼一聲,讓小輩們去您哪兒,不就行了……”

張王氏稱呼上,是隨着兒子來的,這是當時的慣例。她帶着張涵一一給幾位見了禮,才熱情地迎向裡面。

張傑人很瘦,稀疏的頭髮全白了,幾塊老人癍長在臉上,頗有點兒嚇人。但他表現的卻很和藹,親切的拉着張涵,與張王氏敘話。

“什麼當得起,當不起的,都是一家人嘛……”

“沒事,我們就是來看看,……”

一行人說着話,就到了正房,張昭剛好匆匆從後院趕來,見到衆人,連忙上前幾步,給衆人見了禮。

“七叔,您怎麼親自來了,應該是侄子去拜訪您,怎麼敢勞您大駕,……”

張昭雖是族長,但長幼有序,見了長輩,他也得行禮。其餘幾人都與張昭同輩,知道今日是借了七叔的光,卻有些侷促,都側身而立,不肯受實他的禮。

“元惠呀,聽說,這兩年家裡收成不錯……”

以此爲開頭,張傑拉開了話匣子。

“還湊乎,都是祖宗保佑,老天爺照應,風調雨順,大家的日子都好過。七叔,二哥,五哥,還有長順,都別坐着,嚐嚐這蛋糕……”

幾年下來,張家的美食,已小有名聲。這幾位滿腹的心事,志不在此,卻不過情面,才嚐了兩塊。一吃之下,都覺名不虛傳,忍不住就多吃了幾塊。張昭微笑着與幾人說着閒話,氣氛溫馨而不失熱情。一碟將近,張王氏命人又給每人送上一碟,張傑卻已差不多了,便打開了話匣子。

“……,元惠呀,你是個能耐人。當家後,不僅家業興旺,族人也跟着沾光不少,大家都很承你的情份……”

張傑人老了,有些兒囉唆,說着說着,竟從張昭當家後一樁樁往事述說起來,說來說去,還是二十年前的事。

“哪裡,哪裡,七叔你過獎了,這都是應該的,一家人嘛……”

“是啊,都是一家人,一家人不說兩家話,你二哥是個直性子,有些話兒要是說重了,老六,你也別往心裡去……”

張老二明顯是受不了張傑的囉唆了,接着張昭的話茬,就把話挑明瞭。

事情是這樣的。

從延熹七年開始,張家對天書上的耕作技術,進行了實驗。當發現確實有效的時候,便進行了推廣應用。不過,張昭叮囑要保密,張王氏便只在家中土地,使用奴隸的農莊,才推廣應用了農書上的技術和農具。

紙裡包不住火。都是鄉里鄉親的一家人,田畝相鄰,很多張氏族人還在張家幫忙做事。小規模實驗尚可保密,一推廣應用,事情就瞞不了人了。

張家的田地本來施行代田法,畜力和農具要求高些兒,產量與收成也要比佃出去的田地多出不少。而推廣天書上的農業技術以後,自種地裡的莊稼,又猛增一截,打的糧食也多出許多,往往倍於別人地裡的收成。

眼看着張家連續兩年豐收,張氏族人看着眼熱,就動了心思。

“……,老六啊,這日子不好過呀,……”

看的出來,張老二是準備過了。按他的說法,田裡的收成不好,簡直是寸草不生、顆粒無收;家裡的孩子能吃,幾乎一頓能吃一斗米;孩子衣服壞的是那麼快,個個都快光屁股了……

可不是,爲了表現這日子難過,來的這幾位衣服上全打上了補丁。

這話也不全是胡扯,張塢是有幾家日子困難的。但是,年初剛從災民身上,發了筆橫財,張塢人手頭正是寬鬆的時候。這麼做,就假了。而且,日子困難的人家裡,絕對不會包括張老二。

張昭不經意地看了張老二一眼,恰好正對上張老二窺視的眼神。

兩眼一對,張昭的眼神很是平靜,張老二卻心中一顫,不自覺避開了對方的眼睛,嘴裡就跑開了火車。

“這話本來也沒什麼道理,但大家都是一家人,一家人不說兩家話……”

話一出口,張老二便知道說錯了,又想方設法往回圓。

“……,都是五服之內的實在親戚,能不能指點一下大家……”

話裡話外的意思,就是一個能不能提前實現,普及你那新技術,讓大家都過上好日子。張老二竭力把話說的大義凜然,好似他全無私心,他家裡沒有那八百畝良田一樣。

張涵坐在張昭身後,聽衆人敘話至此,好懸沒氣樂了知道沒有道理,您就別說,感情這紅眼病,不患寡而患不均,是有着深厚歷史淵源的,不是改革開放以後纔有的……

‘張家對族人就夠好的了,您們都是長輩,應該清楚。全大漢國打聽打聽,誰租地不是五五的租子,就張家看是同族的份上,只收四成租……’

張王氏也滿心的不高興。照顧宗族是應該的,但話不能這麼講。她對這話非常的不順耳。然而,來者都是長輩,沒有她說話的地方。她也不急,張昭的手段他見的多了,若是七太叔公講話,張昭還會給留幾分情面,張老二這一亂了章法,就是自取其辱了。她心中冷笑,低頭不語,等着看張老二笑話。

按說,這是個爲難事。

不答應吧?幾位長老一起來,說明不是一個人兩個人動了心思,而是族中的許多人,不答應不好;可若是答應了,張昭也有爲難的地方。而且,有初一就有十五……

不過,張昭卻心中有數,對此他是早有準備的。這樣的情況,他在最初喜獲豐收的時候,便有所預料,心中已經有了決定。

此事一定是要答應的。

說的扯一點兒,張昭是族長,就得保護族人的利益,就應該帶着大家過好日子。他吃肉,也要給族人留下碗湯喝,吃獨食是行不通的。不然的話,人心散了,隊伍可就不好帶了。

而且,這是對雙方都有好處的事。

張家的土地很多。其中一半是由張家自己的奴僕耕種,用的是先進的代田法,小畝畝產一般在二三石;另一半則佃給了佃戶耕種,他們就什麼方法都有了,小畝畝產一般在一二石。

如此說來,使用奴隸自己種地,要合算的多。讓他有口飯吃就行了,剩下的全是張家的。而佃戶卻要保留一半地主就是這麼想的產量也要低不少。

換句話說,地主自己種地收穫更多。

但是,把土地收回來,都自己種,卻是不可能的。不說佃戶有不少張氏族人,普通的佃戶很多都是世代相傳的,與張家主佃都幾代了,哪能把人都趕走。

這時候與現代完全不同,農業是大產業,農民若是沒有了土地,多半無法再找到維持生計的工作。這就等於斷了人家一家人的活路,真要那樣的做話,誰也不會答應,不拼命纔怪了!

所以,推廣先進的技術,提高自家佃戶田地的畝產量,對張家也是有利的。

不過,事情要這麼辦,過程卻不能是如此。

PS:今日第三更,半夜還有一更

第六章 蔡邕[上]第三卷 第二十四章 戰定第一章 麻煩[下]第十三章 亂起第三卷 第六十四章 天子東歸[4]第四十章 社會主義[下]第三卷 第七十二章 匈奴北遷第三卷 第二十三章 會戰[下]第三卷 第十四章 遊說第二章 干謁[上]第三卷 第四十四章 孤兒寡母第五章 買官[上]第三卷 第三十七章 墾荒者(2)第十四章 同學[下]第三卷 第六十六章 天子東歸[6]第三卷 第二十五章 回家第三十四章 家事[下]第三卷 第二十七章 沒錢啦?第三卷 第五章 塵埃落定第三卷 第十二章 冀州戰的序幕第三卷 第十四章 遊說第三卷 第十章 從軍記第三卷 第二章 開始第三卷 第五章 塵埃落定第三十一章 僕婢[下]第二十七章 出征第三十二章 選拔[下]第二十章 冶煉作坊[上]第三卷 第五十三章 一波未平 一波又起第三卷 第四十三章 出事啦第四卷 第二章 恩科第十章 勢力[上]第三十八章 欺騙[下]第二十一章 族學[下]第三卷 第六十八章 江東[免費]第三卷 第二十三章 會戰[下]第三卷 第七十五章 火樹銀花不夜天第三卷 第十一章 討董戰的終結第三卷 第二十四章 戰定[下]第三卷 第八十一章 瑣事第十五章 餘波[下]第三卷 第三十九章 狡兔死……[下]第三卷 第十二章 冀州戰的序幕第三十二章 選拔[上]第十一章 構陷[上]第十二章 天書[上]第八章 回家[上]第三卷 第二十八章 鍊金宗師第三卷 第十九章 袁紹思鄉第三卷 第九章 無題第三卷 第二十一章 說英雄誰是英雄第三十八章 欺騙[上]第三卷 第三十九章 狡兔死……第三卷 第二十九章 大媒(1)第二十七章 出征[下]第四十章 社會主義[上]第三卷 第三十章 芥蒂第十二章 聚士[下]第三卷 第九十章 篡漢第三卷 第十九章 袁紹思鄉第三卷 第二十一章 說英雄誰是英雄第三卷 第二十五章 回家第三卷 第六十八章 江東[免費]第三卷 第七十章 廷議第二十四章 閒話[上]第四章 神童[下]第四卷 第四章 當頭棒喝第二十七章 出征第二章 干謁[下]第十一章 續拜師[下]第十五章 預備第三卷 第五十四章 蝗蟲過境[上]第三卷 第十三章 遇襲第三十八章 欺騙[下]第三卷 第四十一章 有錢沒錢又是一年第三卷 第三十二章 案件第十八章 堅城第二十四章 淫祀第二十五章 勸學[下]第三卷 第二十九章 大媒(2)第三十六章 鄭玄[上]第三卷 第二十八章 鍊金宗師第三卷 第三十九章 狡兔死……[下]第三卷 第五十章 運籌帷幄第三卷 第七十五章 火樹銀花不夜天第六十七章 天子東歸[7]第十二章 天書[上]第三十五章 女婿上門[上]第三卷 第三十一章 風波第二十二章 續族學[上]第三十一章 僕婢[下]第三卷 第十七章 質子第十五章 預備第三卷 第八十一章 瑣事第三卷 第二十六章 《聖典》第三卷 第四十二章 與民爭利乎?第十六章 流民[上]第十五章 餘波[上]第三卷 第二十六章 《聖典》第二十七章 李勝忠[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