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啖耳將軍亦回京

當年,不管是蘇逢吉,還是楊邠,他們的遭貶,於彼時的大漢中央而言,都是一場地震,政治動盪,人心思動,議論紛紛。這二人,也是劉承祐開啓改革、強化皇權進程中的犧牲品,必須挪掉的絆腳石,當然,蘇逢吉算是罪有應得,一度不容於劉皇帝,差點沒能保住性命。

然而,時隔十多年,當二者再度歸來之時,卻幾乎沒有引起什麼波瀾,縱使有,對偌大的東京城而言,也只是微瀾,相比之下,那些馬則更有吸引力。

物已不是,人面已非,十多年的人事變遷,時勢發展,在東京或許只有少量的人還記得這兩個白髮蒼蒼、垂垂老矣的老人,依稀還能回憶起他二人當年是怎樣的風雲人物。

不過對於楊邠與蘇逢吉而言,品嚐過甘苦,經歷過磨難,能夠低調地回到開封,已經是莫大的幸運,又豈再希冀什麼風光?安安靜靜地歸來,或許是最適合的方式。

在楊、蘇回到開封城,感慨物是人非之時,漢宮之內,大漢天子劉皇帝,正自忙碌着。沒有閒多久的劉皇帝,近來再度被繁重的內外事務所包圍着,除了關注着開寶大典禮的籌備情況外,就是接見來自天下諸道州的將臣們。

這段日子,天南海北的大漢封疆大吏們,陸續進京,一月下旬,品階在四品以上的文武,就超過百人了。這些人中,有道州治臣,有戍邊大將,有天子故人,也有國家勳舊。

基本上,進京的臣子,尤其是那些掌管軍政實權的文武,都得到了劉承祐的親自接見,通過他們,瞭解地方的情況,瞭解國家的發展形勢,發現問題,並思考解決問題的辦法。

同時,關於東京近來的輿論、民情,劉皇帝也密切關注者,近來關於重定勳功的事情,是愈演愈烈,不只是那些利益攸關者,普通的百姓也參與其中,積極討論。不過,吃瓜羣衆關注的,卻是哪些文武能夠入選“乾祐二十四功臣”,那自然是仿照凌煙閣所行事,配享太廟,這引起了極大的議論,同時也轉移了一部分注意力。

當然,關於功勞的議定酬賞問題,有人喜,有人憂,有人淡定,有爲之奔走者,也有爲之焦慮者,衆生百態,不一而足。

在這個過程中,議論聲很大,大到不斷傳至劉皇帝的耳朵中,但實際上,卻並沒如何地羣情洶涌,一是皇帝與朝廷的權威在那裡,二則是最後的情況如何,還未揭曉。再加上,真正的軍政大佬,可都盯着那二十四張“席位”了,可以想見,那纔是今後大漢功臣權貴之中地位最高的一批人。

如党進,別看他一副莽夫形象,但實際上卻並沒有做什麼出格的事,說什麼出格的話,之所以有那些言行,不過是爲了加深一下別人對他的印象,告訴皇帝與評功的大臣們他黨巡檢的功績......

“驕兵悍將啊!”崇政殿內,劉皇帝聽完張德鈞的彙報,微微一笑,以一種輕鬆的語氣,說着讓人忍不住多想的話。

但觀其表情,又確實不像在意的樣子。只見劉皇帝輕笑道:“這個王彥升,這麼多年了,倒是聰明瞭許多!”

張德鈞彙報的,是戍邊回京的定邊軍使王彥升。自從當年因過遭貶,到西北鹽州戍邊,這一晃整整十年就過去了,對於這個戍邊大將,劉承祐也特地下詔,將他召回戍職。

不過,在回到開封后,聽聞議功定爵的風潮,王彥升直接對人說,他於漢興之時,投效劉氏,爲國家南征北戰,勘亂制暴,小有建樹,然自乾祐五年之後,便一直守禦西北,統一及北伐大業都未及參與,沒有赫赫戰功,朝廷如今議功冊封,他卻是無顏貪功求賞,以功臣自居......

話雖然是這般說,但言外之意,分明是在提醒劉皇帝與朝廷,不要忘記了他們這些爲國戍邊,默默付出的將領。

“二郎,你對此事怎麼看?”劉承祐瞧向恭立於御前的太子劉暘。

回京之後,劉暘每日都要被劉皇帝叫到身邊,考校問話,與之談論江南軍政,讓他參與或者傾聽劉皇帝對大漢下一階段的改革發展問題。

江南一行,對於劉暘的鍛鍊效果是肉眼可見的,這就是實踐的好處。此時,聞問,劉暘嘴角也不由跟着露出一抹笑意,說道:“兒也聽說過這位王彥升將軍,說他勇猛剽悍,豪放坦蕩,威震西陲,還有一個響亮的名號,叫‘啖耳將軍’,足可止啼,西北諸戎,不論党項、回鶻還是吐蕃,無不聞其名而膽寒.......”

“你倒也有些見聞!”劉承祐看着劉暘,突然玩味地道:“你不覺得,他生食人耳,過於殘忍、冷血了嗎?”

迎着劉承祐的目光,劉暘稍微皺了皺眉頭,拱手應道:“兒以爲,世間沒有人願意捨棄美食珍饈而去茹毛飲血,而況於生食人耳。兒不知西北戍邊之前,王將軍是否就有食耳之事,此舉固然殘暴,卻有震懾戎狄之效,因此,少許言官的淺昧見識,不可當真,還當體諒,多加賞賜,以慰其心!”

聞其言,劉承祐淡淡一笑,繼續問:“那你覺得,似王彥升這樣的將領,他們的功勞如何計算?”

對此,劉暘顯得有些遲疑,沉吟幾許,說道:“縱無功勞,也有苦勞,十多年來,大漢南平諸國,北伐契丹,若無這些戍邊將士,保境安民,朝廷也無法專事一方。因此,朝廷若要議功,他們的功勞,不容抹殺,需要考慮!”

聽其想法,劉承祐這才露出滿意的笑容。

“這一去,就是十年啊!”收起笑容,劉皇帝輕嘆了一口氣,卻是忍不住感慨道:“十年戍守,卻戎寧邊,殊爲不易啊!”

而後看着劉暘,叮囑道:“戍卒之苦,小民之苦,這些事情,必須要關注、重視,不要覺得理所當然,當多體諒之!”

聞教,劉暘實則並不能真切地體會到劉皇帝的那種情緒,不過,還是老實地稱是。

事實上,對於王彥升這樣少戰功而多戍勞的將領,劉皇帝豈能忽視,又豈能忘記他們。在大漢軍隊之中,正常的晉升中,戍邊的履歷是考覈最重要的標準,也最容易得到好感。劉承祐已經在考慮,繼續提高戍邊將士的待遇並繼續完善更戍法,說是體諒戍卒之苦,更重要的原因,還在於擔心將士久戍邊陲,吃多了苦,容易產生怨憤,乃至生亂......

“官家,楊邠、蘇逢吉二罪臣於今日抵達東京,正在宮門待詔,不知是否接見?”這個時候,喦脫前來請示。

聞之,劉承祐稍微表露出了一絲感興趣的表情,擺擺手:“安排一下,派人去迎一迎,朕就在萬歲殿接見他們吧!”

“是!”

第162章 河東風雲(9)第217章 李國舅治政第56章 腹心之談第221章 成長的王彥升第1815章 波斯見聞第51章 郭氏父子第316章 不裝了第115章 冬月第178章 頭腦清醒的乾祐帝第172章 更像打仗來的第374章 推倒重來第496章 上進之時上進之人第24章 不戰而屈人之兵第181章 西巡路上怨言多仁宗篇4 範公秉政,苦苦支撐第9章 王峻歸來第322章 真正引以爲豪之處第2081章 太宗篇28 劍南“玩”脫了第426章 饒樂王來訪第323章 漢遼第二次和議第56章 南平王讓朕好等啊第147章 朝局變動的前兆第405章 楊呂覲見第59章 睡王上位第34章 崇元殿中世宗篇45 漢金衝突第228章 檀州大捷第361章 皇長子的氣度第375章 由創業走向守業第61章 南北之爭第318章 碩果僅存第19章 輕取江陵3第291章 和議達成第270章 城上城下第252章 面聖第35章 坐不住了仁宗篇8 罷相“疑雲”第2109章 康宗篇1 少主當國,得安半載第270章 騷擾,進攻第372章 劉皇帝的孝心第354章 扯後腿的在朝中第256章 打仗打的還是後勤第2077章 太宗篇24 反彈開始第357章 中秋御宴第147章 中下層的機會第268章 機遇第270章 城上城下第33章 豪強第51章 該當有所“表示”第162章 河東風雲(9)第148章 第三次西征第346章 天子的“憐憫”第167章 先震後蝗第113章 十年之爭也該結束了第226章 一潰百里第58章 七皇子,安南問題第213章 雨雪冰霖第64章 邊事不寧第344章 打個賭第488章 真實第293章 北伐的尾聲2第113章 軍改伊始第263章 高麗想伸手了第50章 打他一仗第427章 饒樂國的困境第312章 中宮虛懸,趙普索權第27章 謀算無用,危第25章 周世宗與楊令公第65章 制舉進展第2140章 世宗篇15 中亞風雲明城會戰第188章 邊將離京,再獲一子第506章 最後的旅途6第5章 王樸走了第421章 樑孝王第44章 千金市枯骨第262章 賢妃之賢,調整方向第60章 都安心了第132章 進宮第139章 衆臣拾柴第132章 進宮第55章 符氏姐妹第194章 減稅難第1715章 力所能及第88章 趙思綰有遠謀第2057章 太宗篇4 最後的告別第1685章 一穩到底第181章 瓊林苑內第31章 進軍令第124章 目標大理第153章 楊業戍代第214章 股肱之臣、肺腑之言仁宗篇5 徹底固化的統治階級第498章 六十年來第一遭第231章 全國大水第2144章 世宗篇19 英雄遲暮第387章 就國第168章 塞上風光第310章 政治新星第127章 不允第126章 問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