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二代勳貴

案件始末原由,趙二是當堂梳理了一遍的,這可讓在堂外的觀衆們吃了一個大瓜,其後便是大量的感慨,幾乎所有人都對張家的兩個兒子口誅筆伐。不管這光明世界的背後隱藏着多少駭人聽聞的罪惡,一旦被擺到檯面上來,都得指責、批判。

“張家也算大族了,張翁更是善人,沒曾想竟是這樣的結局,家門不幸,生出這等人面獸心的子孫,不得善終,可憐啊......”

“這兄弟倆也下得了手,一個害死老父,一個欲殺胞兄,好狠的心腸!”

“偌大的家產,換誰都會動心的!”

“所幸還有個季子,否則張家家業,怕也難以守住!”

“張家三子倒是幸運,兩個兄長掙來搶去,結果搞得殺頭流放,最後倒便宜了他這個庶子......”

議論紛紛,但多是站着說話不腰疼,也免不了幸災樂禍,仇富心理不管在什麼時代什麼社會都是一種普遍現象。你張家富是富,但子不孝,兄弟相殘,大喪門楣,有什麼值得羨慕的?

吃瓜羣衆的議論聲再大,也不會有什麼實質上的影響,張家還是富家大戶。堂間,已是一個塵埃落地的場面,兩兄弟再是求饒,也無用,被衙役帶下去,該入入獄的入獄,該打板子的打板子。

倒是得以待在“貴賓席”,在堂上就近聽叛的張家三子,淚流滿面,哭聲淒涼,似乎對家族的不幸十分傷心。還是被衙役們的堂威聲給震懾住了,方纔收聲,眼巴巴地望着趙匡義,這才拜謝。

趙匡義打量着張家三子,年紀輕,賣相普通。目光微凝,趙匡義平靜地對他道:“此案涉案人員,該處置的,本縣已然處置了,剩下的,就是你們張家內部的事情了。

還有,張家變故,皆源自你家田宅家產,爾等當引以爲戒,還需知孝義之重!本縣只有一句忠告,回去好生持家,孝敬長輩,教育子女,不要再釀成這等人倫慘劇!”

“是!小民多謝縣尊教誨,必然牢記,永不敢忘!”聞言,張家三子擦了擦淚,趕忙道。

又深深地看了其人一眼,趙匡義手中驚堂木一拍,沉聲道:“結案!退堂!”

以趙匡義的性格,怎能不對張家兄弟之間的問題進行更多的思考與聯想,兩個嫡兄爭得頭破血流,他雖然只是個庶子,前前後後倒顯得太無辜,太憨厚,也太幸運了。

是他,尾隨着救了長兄,家僕舉報長子害父的行爲也出現得突兀。趙匡義是什麼人,就衝這兩點,也足以引起他的懷疑。然而,不管如何調查,卻更難有其他更驚人的發現。

趙匡義確實懷疑,在這場爭奪家產的戲碼中,張家三子也扮演了一定的角色,但是,就其行爲而言,實在抓不到什麼痛腳。因此,如何判罰,趙匡義還是按照律法來,甚至把財產判給老三。

但是,張家老三,成功地引起了趙匡義的注意。他在中牟的任期,纔剛開始,還有的是時間......

宣判結束,還有吃瓜羣衆不欲走,明顯還想看看有沒有什麼後續,但衙役已然開始趕人。趙匡義呢,回到二堂,準備親自書寫給上司關於此案的公文。

主簿是個灰髮老者,穿着一件輕薄的緞子,儒裡儒氣的,步入堂間時,趙匡義已然放下的筆。看着趙匡義,不由開口感慨道:“張家之事,鬧得中牟沸沸揚揚,影響極壞,所幸明堂神斷,明察秋毫,方使真相大白。明堂之才,足可匡輔社稷啊!”

“劉翁過獎了!”趙匡義平淡地道,話裡雖是謙虛,但表情卻流露出一抹自信。

“圍觀的百姓們,也都在贊明堂英明,明察秋毫,爲民做主,判罰公正,大快人心啊!”主簿繼續道。

聽及此,趙匡義嘴角終於揚起了一點笑容,說:“爲官一任,造福一方,爲民請命的事,既是公義,也是責任,否則,豈不有負朝廷所託?”

見他說出這麼一番冠冕堂皇的話,主簿既然要捧着,出言恭維。

“好了!”趙匡義幹勁十足,也不容易爲這些溢美之詞所迷惑,直接吩咐着:“給開封府的行文我已寫好,發傳之事,就由劉翁安排吧,儘快!”

“是!”主簿又誇趙匡義高效,然後直接去安排了。

坐在二堂,品了一會兒茶,一名身着公服的青年匆匆入內。其人原本是趙家的家僕,跟着趙匡義,被安排在縣衙爲吏。此時臉上帶着一抹鄭重,稟道:“郎君,柴縣尉遣人通知,說英國公已然入境,準備去迎,說在西門等你!”

中牟不只有一個年輕的知縣,還有一個更年輕的縣尉。光看姓氏就知道是什麼身份了,柴宗誼,英國公柴榮的長子,如今也就剛二十歲出頭,卻已經是中牟這種大縣的縣尉,這種大部分凡人打拼一輩子都難以企及的位置。即便這樣,還有人覺得低了。

在很多人看來,縣尉這種芝麻小官,讓英國公的嫡長子擔任,也算是紆尊降貴了。柴榮對此,也持保守態度,但不是覺得官職低了,而是覺得柴宗誼年輕,怕他難以擔當的縣尉這種直接管理百姓的要職,尤其是中牟這種大縣。

很多品級低的職位,比那些高職,更加難做,卻也更鍛鍊人。柴宗誼的官,是劉皇帝關照的,用他的話說,該下面好好鍛鍊鍛鍊,也不是一點基礎都沒有,至少是從共同宿衛出去的。

事實上,劉皇帝真正重視的人才,都有特意被安排從低位鍛鍊起,積累經驗,提升能力。宰相必起於州縣,將帥必發於行伍,這是個硬道理。

同時,隨着大漢的勳貴二代們逐漸成長,在天下道州中,已然開始活躍着新一代的身影。科舉制仍舊是大漢最主要的選材方式,但是蔭官恩賜,也從未被放棄過,並且永遠存在,貫穿於歷史。

劉皇帝實則也是期待着,勳貴階層中能出一些人才,畢竟大家同屬統治階級,有共同利益,這些人會更積極地維護統治。但凡是有利就有弊,一怕尾大不掉,影響皇權,二怕養出一堆蛀蟲......

解決辦法,劉皇帝是想不出的,也不可能有那種只見好不見弊的辦法,他也只能管好屬於他的時代,樂見其利,警惕其弊,遇到問題,及時調整。更多的,真的做不了了。

柴宗誼到任,比趙匡義可要早些。不過,等趙匡義到任之後,兩個人倒也走得近,趙匡義在年輕的勳貴之中,名氣還是很大的,很多人也樂於與他交往,就包括柴宗誼。

此番,柴榮回京,做兒子的當然也收到了風,一直派人在驛道上盯着,隨時通報。趙匡義也知曉此事,還特意讓柴宗誼通知他。

於是,當得知英國公已然過境後,趙匡義也沒有絲毫猶豫,簡單地收拾了一下,即帶着那名吏人,前去西城門,與柴宗誼會同,前往拜迎。

趙匡義比較聰明,沒有大動干戈,把縣衙的官吏都帶上,只與柴宗誼二人,領着幾名家僕前往。也可以說,他不是以中牟知縣去迎拜柴榮,而是以子侄後輩的身份前往,表示一番禮節。

第362章 權宜之計第98章 溫柔鄉第53章 有詩云第324章 金山南麓第257章 上京叛亂第1736章 試炮第432章 今非昔比第1807章 無不可殺之人第1696章 藏兵於民第314章 壬戌科狀元第230章 主動出擊第79章 滏陽之捷第1808章 老來喪女第103章 郭王會第66章 商業互吹第196章 楊邠案(4)第30章 滿堂春宴第67章 來自河陽的消息第2198章 仁宗篇15 統治中堅第152章 壓抑的成都第63章 君宦婢,自得其樂第1783章 戴孝入碎葉第372章 正常說話!第82章 矛盾第1706章 拾遺補闕第55章 我趙匡胤何德何能?第365章 邊事結論第89章 威壓王帥第351章 南粵,危!第5章 堂議第265章 謀劃高麗第16章 諸般滋味在心頭第492章 事發第163章皇后染病,儲君人選第1796章 劉皇帝的支持第335章 改到自己頭上第142章 鐵索橫江第2119章 康宗篇10 老臣遲暮第16章 異見第1782章 數百年後的問候第347章 嶺南戰況第230章 壓力都不小第259章 自置死地第67章 又去一老第88章 天子金令第131章 鳴沙匪第374章 推倒重來第1727章 府尹正納妾第93章 噩耗連連第158章 善後第118章 面靜心動第320章 改革干將第438章 與太子的牽涉第180章 博弈第90章 安全脫身第193章 楊邠案(1)第495章 市場的形成第282章 善後之議第1725章 見微知著第14章 乾祐二十四功臣第294章 剎車,碎葉河畔戰鼓鳴第341章 實在是敵軍不中用第227章 席捲半島第30章 “寬刑簡政”第66章 朕要親征第11章 大敗蜀軍第303章 趙普北上第343章 宦官少府第63章 武德奏事第259章 兵臨樑泉第1708章 格局第182章 大漢最北端第1802章 屁股要坐穩,態度要端正第480章 “新對策”第65章 劉皇帝的猜忌第52章 聯姻第109章 再破陳軍第161章 二郎,我恐命不久矣!第2085章 太宗篇32 血肉澆築王權第192章 遼帝南狩第81章 暴躁的耶律德光第313章 遼國崩潰指日可待第141章 雌威第171章 東京火災第2129章 世宗篇4 帝國版圖,排隊辭世第252章 兩面攻勢,四路進兵第151章 廣政殿議第206章 難免異議第91章 王峻驕狂第90章 安全脫身第140章 惱火的趙匡胤第113章 必成大器第170章 全線動員第391章 大漢第一將帥第90章 安東國王?第1784章 結束與開始第68章 二次北巡第429章 遠遁的契丹第348章 潘帥喜迎敵援第80章 一意孤行,而蹈死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