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契丹高麗之事

西北的情況,複雜多變,隱患重重,或許不容樂觀,令人頭疼,但所幸,也就此一隅罷了。對於處在初生上升期,國力也遠未發展到巔峰的大漢帝國而言,也不可能處處都是問題,都是隱患。

大漢四境,數來數去,也就北方的契丹,最具威脅,或者說能夠對大漢產生威脅。不只是歷來農耕文明對遊牧文明的警惕與排斥,更因爲遼國的體制,那些漢制、漢禮、漢臣,是最爲大漢的貴族與士大夫階級所忌憚的,因爲那意味着契丹入主中原的野心與文化基礎,這十分遭有識之士嫉恨。

而事實就是,大漢的統治階級,寧願北方是一個愚昧、野性的遊牧部族,也不願意看到一個糅合了漢家文化制度的半遊牧、半封建的王朝長期存在。

如今的大漢帝國,與原史同期的宋王朝不可同日而語,對北方的強鄰的態度與應對措施自然也不同。大宋是沒辦法,打不過,就是打不過,大漢則是尋得機會,就要北上,尋求滅了“遼”。

在一統天下之後,作爲帝國周邊唯一的一個具備威脅的龐大勢力,大漢對契丹遼國的關注也持續上升。兩國的交流,也愈發頻繁了。

作爲東亞地區的老大與老二,相互接壤,國境線漫長,漢遼雙方,也不可能沒有交流,不管是友好的還是惡意的,雙方之間,往來堪稱密切。

尤其民間,山陽、燕山兩道,邊市貿易發展到開寶四年,已然十分繁榮。不要把契丹當作純粹的蠻夷,佔據着東北以及廣袤無垠的草原,其物產可一點都不貧瘠。來自草原的牛馬羊駝以東北的藥材毛皮,在中原可市場都是十分受歡迎的。

漢遼大戰血肉橫飛的場景,歷歷在目,雙方將士的屍骨,尚有露於野者,然而兩國之間,卻在複雜矛盾的政治背景下,保持着“友好”往來。

也可以想見,說友好,但不可能真正友好。有和諧安寧的一面,自然也有矛盾衝突之時,邊市上也不是沒發生過契丹搶掠的情況,漢軍北出關城“搜捕匪盜”,同樣也有“照顧”契丹部族之時。

只是,始終保持着一種整體的穩定,都剋制着。並且,在開寶三年,遼國往東京送來了一名宗室女,名叫耶律翎,十八歲的豆蔻年華,爲此,劉皇帝也回贈了一名“公主”。

自漢遼大戰以來,已經七年多了,通過這麼長時間,遼國國力軍力都有所恢復,休養生息可不只是中原的專利。

而在這七年中,除了消除叛亂,安定臣民,鞏固統治外,遼國對外主要辦成了兩件大事。

其一就是西征高昌,滅西州回鶻,其戰果前面已敘,此處不表,效果也很明顯,遼國回了一大口血。

不過,因爲這一年多來,與黑汗王朝對上了,鏖兵日久,使得戰爭紅利不復此前,反而空耗兵力,對於西域之事,遼國內部也出現分歧了。

一部分人覺得也撈夠了,希望放棄西域,減少無謂的損失,撤軍東返;一部分人則捨不得西域那快樂,堅持要守住西域,繼續創造財富,甚至提出,繼續增兵,把膽敢與大遼作對的黑汗王朝給滅了,全據西域,盡取其錢財牲畜。

對此,遼主耶律璟也尚在猶豫,不得不猶豫,若是黑汗像高昌回鶻那般好打也就算了,關鍵那時塊不好啃的硬骨頭,而南邊的大漢,又不得不備,因此,對於西域之事,契丹永遠不可能投入太雄厚的力量。

而對於西域這塊寶地,又着實捨不得,來自西域的財富,近幾年可讓耶律璟闊綽了一番,連賞賜臣子都大方不少。

與西征相比,另外一件事,就顯得不那麼轟轟烈烈了。在大漢開寶二年冬,朝廷忙着平定東南吳越叛亂之時,遼主耶律璟以東京留守高勳爲主帥,發兵滅了盤踞在其後花園的定安國。

這個由渤海遺族組建的彈丸小國,在遼國真正下定決心要殲滅它時,卻也沒有什麼反抗能力,結果也沒什麼意外,城破,國滅。

由於前一年,定安國的貴族們,曾希望能夠內附大漢,由於地理路程限制,朝廷拒絕了。但是,爲了安撫之,由大漢出面,邀高麗、定安共商其事。

畢竟,定安國背靠高麗國境,於是,其國雖滅,卻有不少貴族百姓,南逃至高麗境內,接受高麗國的庇護。只有少數人,浮海而來,投靠大漢,被安置在登萊一帶。

這少數人,算是幸運的,除了旅途艱難些,但到大漢之後,財產性命得到了保障,有一棲身之地,表現得好,還有入籍的機會。

而被高麗收容的那些人,日子可就悽慘了,據聞,很多人被敲詐勒索,只能爲奴,寄人籬下,飽受壓迫,發展到後面,很多人選擇逃回遼國,寧願做契丹人的順民。同樣是被奴役,至少契丹還強大些。

高麗對於定安國人的做法,實則讓朝廷很不滿,此事本是大漢牽頭的,結果高麗表現得如此貪婪不義,甚至是在打朝廷的臉面。

雖然沒有發作,但大漢與高麗之間的關係,開始出現裂痕了。尤其是,東北後面的局勢,沒有如大漢君臣所期待的那般發展。

在高麗收容定安國人後,果然觸怒了遼軍,高勳親自領軍叩邊,一副要打高麗的樣子,畢竟,滅定安國實在沒費什麼軍力。

對此,高麗國的應對倒顯淡定,一面增兵加強邊境戍守,一面又準備了大量的酒肉食物用以犒賞遼軍,姿態做得很足。

最後,兩國沒有打起來,高麗把一部分定安貴族的頭顱斬下,送給高勳,以示誠意。於是,遼軍耀武揚威一番後,果斷撤軍,打高麗,他們還沒有那個計劃。

東北的局勢詳情傳到大漢後,自劉皇帝以下,無不憤慨,高麗國表現太過,行事全然沒有考慮大漢朝廷的感情。

對定安之事,遣人問罪王昭,結果王昭表示邊境之事,都是地方的將領擅作主張,他不知情,當即徹查。然後,在漢使歸來之時,帶回一顆人頭,說已經爲定安之事做了處罰,這顆人頭就是給朝廷的交代。

如此做法,如此伎倆,豈能瞞得過大漢君臣的眼睛。真正讓劉皇帝感到氣憤的,是東北傳來消息,遼國與高麗之間,也開始交通往來了,這可大大觸及了劉皇帝的底線。

爲何與高麗交好,對王昭予以支持,還不是想在北伐之時,利用高麗的力量。結果呢,事還沒成,其已露反骨仔本性了。

高麗如此表現,也不是難以理解,只能說,大漢強大之後,帶給周邊國家的壓力太大了。如今,漢強遼弱的形勢明顯,高麗王王昭也不是傻子,當然願意看到遼國能頂住大漢的壓力,他就可安安穩穩做東亞地區的老三,甚至伺隙從中漁利。

當然,與遼國交好,可不代表徹底得罪大漢,與帝國翻臉,仍舊恭恭敬敬地侍奉着,每年使者貢物不斷,但大漢想要干涉其軍政,顯然也是不可能了。王昭希望的,還是能夠在漢遼之間,左右逢源。

然而對此,劉皇帝是真的惱火了,一度將高麗的貢物給摔到地上,大罵王昭,說他翅膀硬了。但是,憤怒之餘,卻真拿此時的高麗國沒什麼辦法。

或許有些懲治手段,但是使出來真沒有什麼太大的意義,反而會徹底把高麗推向遼國。劉皇帝,畢竟不是個感情用事的人,更不會爲憤怒影響思路,但是,心中已然暗暗把高麗記恨上了。

第142章 着郭威鞫問第204章 北伐已定第300章 統歸地稅第129章 勳貴與官僚第22章 史公鎮洛:民怨四起第87章 欒城之戰(1)第234章 南口大戰3第171章 我能說,我看上的是符家二娘子嗎第275章 當與衆樂第14章 武夫軍閥第212章 王樸卸任第173章 闊別多年的東京第13章 楊業述職第180章 賞功第337章 特權第93章 完了第292章 得意失意第254章 應州大軍第2124章 康宗篇15 潛龍在淵第1738章 逆賊授首,準備撤軍第58章 火神澱之亂第283章 雲中之圍第427章 晉王要做忠臣第144章 鄴都戰事(求首訂)第1712章 叛賊內情第272章 困獸猶鬥第170章 虎女焉能配犬子第72章 駐足石壕鎮第140章 大獲全勝第1676章 慘重第113章 西使歸來第71章 叛軍勢蹙第1733章 王侁要倒黴了第100章 無法避開的錢糧問題世宗篇23 官錢糧鹽第375章 由創業走向守業第74章 燥熱的遼帝第89章 安南冬歸人第446章 流光園第2114章 康宗篇6 倒呂風波第73章 紙上談兵第251章 蜀中流言第380章 饒樂國第60章 都安心了第140章 惱火的趙匡胤第213章 帶着歡呼啓程第166章 石熙載的施政理念第264章 孺魏王第185章 趙礪案第344章 劉規改革第176章 宣戰行爲第15章 襄陽第314章 門庭若市第376章 降臣紛來第513章 最後的旅途12第79章 滏陽之捷第2141章 世宗篇16 中亞風雲終第2083章 太宗篇30 雍熙二年第274章 老當益壯第284章 讓皇帝放心的少數人第96章 李少遊的新去向第258章 遼河戰役,高奏凱歌第46章 駙馬的上下兩策第373章 開寶九年已過半第212章 王樸卸任第369章 找上門來第428章 趙王的新任命第156章 亡國之君第184章 張德鈞的彙報第82章 不手軟第2060章 太宗篇7 開寶老臣第255章 “社會實踐”第177章 耶律妃第172章 潦倒的鐘謨第87章 對夏綏事宜第1703章 如釋重負第123章 諮之以邊事第2059章 太宗篇6 一朝天子一朝臣第75章 去吧,楊無敵!第477章 孝敬皇后第394章 還欠着外債第363章 安西緩封第196章 開寶八年第239章 進退第249章 武德司時況第37章 國舅劾郭榮第369章 找上門來第427章 晉王要做忠臣第201章 捐資第364章 皇子戍邊第1732章 劉皇帝的反應第125章 周家有女呼娥皇第1750章 《桃蘭賦》第135章 許州兵匪第148章 再去一臣,繼任人選第4章 李昉夜訪東宮第191章 財制變動第477章 孝敬皇后第334章 交待第299章 溫情脈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