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 內外變動

開寶四年的下半年,大漢帝國的軍政並未如往常一般波瀾不興。自入秋以來,朝廷內外的人事進行了一次開寶年來最大的變動。

南方几個道政高官都換人了,包括兩江、閩浙、湖南以及兩廣。至於原來的長官,範質、昝居潤、邊歸讜,都不復其職。

當然,這並不是三人哪裡做得不好,或者劉皇帝有什麼想法。邊歸讜與莒國公李濤相繼卒於任上,二十四臣,又去一人。

範質則以年高染病,難以繼任,主動上表,於是劉承祐下令,將之調回東京休養。

至於昝居潤,也是相同的原因,身體出了問題,和汝國公李谷一樣,風痹之症,再加上吳越大叛亂時,他作爲閩浙的最高行政長官,透支身體精力太多,雖然朝廷沒有問他的責,而內不自安,也相機辭官,劉皇帝詔準。

情況已經很明顯了,隨着時間的流逝,早些年劉皇帝所倚仗的文武重臣幹吏,陸續凋零。慕容延釗故,邊歸讜卒,範、昝染病,對此,哪怕已然見慣了,劉皇帝也難免唏噓,只能對老臣老將們,多加優待了。

另外一方面,也是經過四年的安撫,兩江、閩浙以及兩廣這些地區,已經徹底融入大漢的統治秩序,軍政皆進入正規,也是時候按照朝廷正式的章制,委派軍政了。

一人主兩道,終究只是臨時性的辦法,對當下的大漢而言,不是長久之計。於是,東南四道,加上湖廣三道,一下子空出七個道的職位來,自然引得朝野內外聞風而動。

畢竟在大漢,不管在各地設有多少權力巨大的臨時差遣,地方三司纔是主流的牧守機構,也是正常情況下各地的最高權力機構。

有拼命地往京裡調動,高居廟堂的地方官吏,自然也不缺外放,爲一道高官封疆的京官。而七道之中,有五人最引人注目。

其中,王著調任江南布政使,同樣是從皇帝身邊走出的近臣,相比於王溥已然高居宰相,王著的仕途要“坎坷”些。從乾祐五年平淮之後,就被外放爲官,從一個知縣開始,近十五年下來,終於成爲一道主官。

即便如此,仍舊引得一片側目,因爲到如今,王著尚未年滿四十,同時因爲其性豁達而無城府,履歷雖深,但欠缺手段,對委他一道之任,朝中還是頗有微詞的。

比如吏部尚書竇儀,就直接進言,說王著還欠些火候,但是擰不過劉皇帝。因爲,不管王著有多少不足,對劉皇帝卻從來忠誠,十幾年的言行舉止,那種恭敬乃至崇拜,幾乎印到了骨子裡,對於這些劉皇帝也是有所耳聞的。

顯然,皇帝近臣的出身,對於王著而言,可謂受用終生,江南可以說是大漢最富庶的道府了,王著也由此一下子成爲大漢的政治明星。

呂胤則調任兩浙布政使,他就任兩浙,不管從哪方面來講,都沒有人提出異議,其履歷之深厚,能力之強幹,整個大漢都挑不出幾個比他更好的。

畢竟,他一步步從州縣小吏,成爲皇帝“秘書”,早在幾年前,就有資格主政一道了,只是被劉皇帝看上了,調到身邊用了幾年。

兩年前因爲其母丁憂,劉皇帝也只給他放了一年的假,後來起復,給了個東南觀察使者的差遣,如今,正好繼昝居潤。

同時,因爲當初的叛亂,兩浙地區,也需要呂胤這樣一個能臣幹吏去主政,劉皇帝也放心。而可以想見的是,等呂胤再度還朝之時,宰相的位置也將替他騰出來,待其入席。

太子太傅李昉,調任湖南,這點有些出人意料,不過也沒有什麼非議。畢竟這既是皇帝的故人,也是太子的老師,誰敢嘰嘰歪歪。

在經過兩任十多年的發展建設後,湖南的潛力已經初步體現,人口的增長,連續的大熟,也使得每年湖南的兩稅逐年增長,到開寶四年,已然可觀,讓朝廷都不敢忽視了。

七道之中,直接有三道長官,是由具備皇帝近臣資歷的官員擔任,可見劉皇帝用人,還是有唯親唯私的一面的,尤其對這種封疆大吏。

要說出人意料,還得屬廣南東道的任命,張懿,最主要的原因,他屬於降臣,卻又不像韓熙載等人名氣那麼大。當年,只是南唐軍中的一個微末低級軍官,戰敗投降。

靠着夠硬的心腸,靈活的頭腦,敏銳的嗅覺,不俗的手腕,贏得了兗國公王樸的賞識,一步一步向上爬。等到當年王樸還朝時,已主管一道之刑名,到如今,更升任一道主官。

當然,花了十五年的時間,也不能說容易了。另外,他也是探花張洎的叔父。談起張洎,這位小張探花,也官升至朔州知州了,還在宋琪的手下低眉順眼地熬着。不過,對於張洎而言,已經不低了,皇帝身邊出去的人,在仕途的升遷上,優勢太大。

另外,則是廣南西道的盧懷忠了,這是位軍轉政的官員,此前一直在軍中任職,從邊軍到禁軍。而他到廣南的主要任務,還是爲南征的潘美提供後勤支持。

與東南道司主官調換同時進行的,是對南方軍事主官的調整,石守信、趙延進、張永德、曹彬相繼調回東京,石守信任樞密副使,隨時準備轉正,趙延進與張永德、曹彬則分別爲三衙副帥。

同時,高懷德、向訓也挪了挪窩,到東南駐守。到此爲之,開寶初年朝廷用以坐鎮東南的高級將帥,基本被換了一遍,只剩下個劉光義,守在福建,同郭廷渭一道,準備出海收取流求。雖然那基本只是一次軍事旅行,但開疆拓土嘛,總歸要認真些。

而朝中諸部,也進行了一次調整,都察院換了竇儼,至此,竇家五兄弟的名聲越發大了,上至宰部,下及道州,人皆實授要職。

財政司調動最爲頻繁,原西南轉運使張美任鹽鐵使,原河北轉運使沈義倫任度支尚書,戶部則由王溥兼領。

劉皇帝素來欣賞的“橐駝兒”韓徽,遷任大理寺,從軍到政,從財到刑,韓通這個兒子顯然成了劉皇帝的重點培養對象。

另外就是,國舅李業,劉皇帝再給他加了個門下侍郎銜,或許用不了多久,李業就將成爲大漢第一個以外戚身份擔任宰臣的人了。

第192章 遼帝南狩第2058章 太宗篇5 雍熙第1696章 藏兵於民第216章 初夏第374章 太室山上第1721章 再沒有比飽暖更真實的了第357章 國滅第411章 政治危機第266章 斷雲嶺大捷第302章 朝局大變動第329章 遊市第131章 政事堂中的憂慮第468章 胡部隱患第305章 遼國三載第130章 喪國之約第109章 在長安第208章 君臣密議第166章 一座莊園第2125章 康宗篇終 在位八年,荒怠無功第70章 衛公辭世第243章 總結第320章 見機進言,權歸中樞第2章 登聞鼓響第248章 西撤!第68章 婚宴第26章 要堅持做大漢的忠臣第468章 胡部隱患第108章 井陘第473章 又當又立第356章 被忽視的皇子第209章 劉皇帝腦子還是清醒的第128章 東路進展第330章 最後一次東進第145章 糜爛的同化政策第30章 滿堂春宴第115章 瀛州第358章 手執硃筆第10章 契丹亂政第1773章 質問第327章 相對公平第460章 劉皇帝最大的問題談一談本書的一些問題第89章 安南冬歸人第78章 安東這地不簡單第1805章 度日如年,駙馬張璟第198章 解綁的武德司第8章 楊蘇還京第219章 不踏實的劉皇帝第14章 大論第42章 李郡公一怒第164章 侯府尹升堂第140章 封王仁宗篇7 官僚新貴,倒範集團第170章 艱難的乾祐二年第342章 勢如破竹第178章 頭腦清醒的乾祐帝第2081章 太宗篇28 劍南“玩”脫了第62章 禍福之間第96章 劉皇帝就是定海神針第134章 乾祐元年終第25章 李史合謀第1732章 劉皇帝的反應第183章 李相爲帥第2122章 康宗篇13 帝國病斑,皇帝無後第132章 盧南與袁恪第329章 西域風雲第77章 潘美請纓伐安南第324章 金山南麓第91章 欒城之戰(3)第508章 最後的旅途7第73章 道府之爭第142章 準備殺雞第1章 揚州的風波第165章 夏獵、祥瑞以及進貢第1章 封禪的餘韻第67章 又去一老第193章 盧多遜治河西第454章 安東新王第16章 先安排着第2069章 太宗篇16 聽哥一聲勸第46章 不滿與警惕第51章 耿淑妃薨第 283章 皇帝還朝第2099章 太宗篇46 軍售 樞密院變局第179章 再見郭榮第8章 瓊林宴第445章 老皇帝坐不住了第257章 上京叛亂第151章 廣政殿議第37章 覆滅在即第5章 春闈第26章 新政與人事第17章 武德司第178章 會獵第380章 饒樂國第69章 張彥威之死第133章 面聖第368章 吳越結局註定第30章 可以準備善後了第57章 耶律阮:我在第五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