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5章 有此人,河西何愁不治

針對河西事務,君臣二人在這關樓內已經談了不少了,劉皇帝談話的興致明顯也沒剩多少了,盧多遜雖然察之,但還是忍不住開口喚道:“陛下!”

聞之,劉皇帝注意力也從那迸濺的火花中轉移開,再度投向盧多遜,見他小心翼翼的樣子,不由擺了擺手:“盧卿是言猶未盡啊!還有什麼話,直接說吧,朕聽着!”

“謝陛下!”盧多遜趕忙表示道。

長在地方,少有與皇帝面對面交流的機會,若不是此番劉皇帝西巡,大概也只有等到將來回朝述職之後了,因此,盧多遜還是很重視與劉皇帝的談話的。如今就君臣二人,自然要說個痛快。

稍微組織了下語言,盧多遜繼續道來:“臣此前放出豪言,要率領河西官民,再現往昔之繁榮,但臣實則也清楚,這並不容易,甚至不是短時間內就可以實現的。

河西內部的問題,臣當着手緩圖,逐步改善解決,但外部的掣肘,卻非河西一道所能左右了!”

聽其言,劉皇帝頓時提起了興致,問他:“你所言外部掣肘,指的是什麼?”

迎着劉皇帝審視的目光,盧多遜道:“陛下,千百年來河西之盛,除了本地的水土文化之外,更主要的,還在於其地利。走廊綿延千里,當東西交通聯繫之要衝,各國商旅縱橫,往來密切,交流頻繁,由此催生了河西的輝煌繁榮!

然而如今,河西復歸大漢治下,商路卻蕭條冷清,來自關內、中原的商旅,往往至涼州即折返,不欲深入。

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便在於西域淪落於遼國的附屬,任其盤剝。遼軍西征之際,西域痛遭兵燹,生靈塗炭,城鎮墮毀,戰爭使得絲路衰落,幾乎斷絕。

這幾年,西域局勢暫寧,商道雖然重開,但受限頗大,一則契丹阻道,商旅顧忌,二則西域始終不見覆蘇之態。

因此,臣以爲,遼國佔據西域,隔絕東西,已是河西恢復,走向繁榮最大的阻礙,也是整個西北地區發展的掣肘!”

盧多遜陳述完見解,劉皇帝突然呵呵呵地笑出了聲。見狀,盧多遜臉上閃過少許尷尬,疑問道:“陛下,臣所言,有何不妥,引您發笑?”

劉皇帝搖了搖頭,說道:“朕笑的是,似乎有找到了一條北伐契丹的理由啊!”

聞言,盧多遜神情一動,眼神卻顯得很平靜,拱手說道:“漢遼一南一北,同爲當世大國,雖則彌戰十載,但實則暗中敵視,相互戒備。大漢籍驅逐契丹、收復中原以立國,兩國積怨,已如東海之深,既不可測,更不可解。

時下,風平浪靜之下,必然潛流暗涌,兩國之間,必然還有大戰,這是不可避免的事情!因此,臣以爲河西之事,只是漢遼大局之下的一小部分,可隨朝廷大略進展......”

“要知道,今秋朕還同遼主會獵於塞北,相談甚歡吶!”劉皇帝這麼說。

盧多遜拱手說:“臣自然有所耳聞,但以爲那不過是兩相試探罷了!”

“能夠看出朕有北伐之意的文武不算少,但能結合河西發展,聯繫國家戰略,這樣的人可就不多了!盧卿,看來朕還是小看你的大局觀了!”劉皇帝淡淡一笑。

對此,盧多遜終於謙虛應道:“陛下繆贊!臣只是久在河西,平日裡多琢磨了些!”

“還是讓你琢磨出了點東西啊!”劉皇帝喃喃道,一雙眼睛變得深沉起來了,其間彷彿隱藏着刀光劍影。

“河西馬政情況如何?據說胭脂山那邊,每年都能出產不少軍馬?”沉吟幾許,劉皇帝突然提道。

盧多遜解釋道:“陛下,胭脂山地境,水草豐美,實宜牧養,甘肅收復之後,河西便根據朝廷馬政條令,圈地豢養馬匹。

雖然只數年,但如今胭脂山已成爲西北最大的馬場,除上貢中樞及滿足河西駐軍之外,還能向整個西北駐軍輸送軍馬!”

“好!”劉皇帝簡單一個字,擲地有聲。

“要北伐遼國,各種馬匹將是最重要的戰略物資!”劉皇帝說道:“胭脂山,朕定要去看看!”

聞之,盧多遜當即道:“陛下,聽聞那裡有一匹汗血馬,堪稱馬中之王,本待上計,便覲獻宮闕,如今陛下親至,可先行試騎了!”

劉皇帝笑了笑,對盧多遜這種逢迎並不感冒,而是說道:“寶馬良駒,若是養在宮廄,可就浪費了!”

說着,劉皇帝對喦脫吩咐着:“通知趙國公,讓他準備準備,明日隨朕胭脂山馬場。告訴他,要是能馴服那批汗血馬,朕就賜給他了!”

“以趙國公之英武,再是馬中之王,桀驁不馴,也當臣服了!”盧多遜道。

在姑藏城郭巡視了足足一個多時辰,縱然內侍不提醒,劉皇帝也得回去歇着了。爲示榮寵,劉皇帝還是讓盧多遜隨駕。

回到行在,盧多遜正欲請辭,宮人來報,甘肅將軍折逋思忠奉詔來見!折逋思忠,便是六穀吐蕃部族的大首領了,標準的親漢派,甘爲朝廷奴僕的一個人,人如其名,這麼多年了,始終兢兢業業,不曾有一絲一毫違逆,對朝廷更是毫無保留。

六穀吐蕃在他的率領下,也格外順服,在收治河西的過程中,也是出了大力,立下汗馬功勞。而作爲大首領的折逋思忠,也得到了朝廷的重視與信任,職居甘肅將軍,負責回鶻的軍務。

用一個吐蕃人去約束回鶻人,顯然其中有劉皇帝的意志。當然,如今的折逋思忠,可是時時以漢人自居,誰敢說他是吐蕃抑或溫末人,他就跟誰急。

對於這樣一位忠僕,劉皇帝長居深宮,都有所耳聞。因此,得知其回涼州覲見,表現得自然也足夠熱情,當即命令宣見。

“你的奏章中提到過,這六穀吐蕃佔據涼州深谷要隘,對境內影響很大啊!”召見之前,劉皇帝卻先和盧多遜談及六穀部的事情。

“不瞞陛下,確是如此!”盧多遜解釋道:“六穀吐蕃,結成聯盟,主政涼州長大百餘年,在涼州根深蒂固,難以動搖。

不提其他,如今涼州管轄部民,超過半數都是六穀吐蕃之民,他們都是先聽部族首領之令,再遵朝之制。

雖然在折逋嘉施、折逋思忠兩代大首領的領導下,對朝廷日漸恭順,勤懇納稅,但僅靠一兩代首領,並非長治久安之策。

因此,臣接下來,打算逐步拆分六穀吐蕃的這個聯盟,此前,在扶持折逋思忠上位之時,其內部爭鬥矛盾已現,有分裂趨勢,這可供行事。

最主要的,是要改變他們以谷爲聚,自成一體的生存狀態,需要在六穀吐蕃部民之中建立權威,減少貴族、首領的影響,編戶齊民,不能只落於形式......”

盧多遜又是一番侃侃而談,提到他準備向六穀吐蕃的動作,更是眉飛色舞的,這些可是他極其擅長的。當年,在針對夏州党項人的分化、收買時,他可是其中的主導。

對於盧多遜的幹練多謀,劉皇帝印象更深了,他只提到六穀部,他就能整出這麼多想法來......

而聽其見解,劉皇帝實在忍不住拍了拍他的肩膀,說道:“看來你在河西,有的是事情要忙了!朕期待着河西大治的那一日!”

第80章 京觀第1711章 趙王履職第51章 以鎰稱銖世宗篇43 南定西南第282章 新形勢,新階段第304章 楚州第104章 在真定第337章 京口水戰、攻心之策第275章 令人絕望的未來第126章 冬至宴2第21章 禍從口出第72章 求名而不惜身第1808章 老來喪女第84章 做一回大魔導師第143章 艱難度日第33章 西巡結束第512章 最後的旅途11第86章 活下來,就是名將第41章 西域戰況第368章 宰相們的異見第40章 濮州案(3)第311章 爲太子劉皇帝也是操碎了心第82章 遼營之中的暗流第2072章 太宗篇19 定風波第52章 巫宦之國第465章 遼奸第1781章 危險往往來自背後第2047章 最後的旅途18第106章 再臨大江第117章 帝幸瑤華殿第111章 “名將”之敗第4章 坤明殿-崇政殿第302章 有些事只能朕來做第56章 一戰定河西第2193章 仁宗篇10 帝國的政治生態第47章 八十萬軍隊帶來的壓力第2135章 世宗篇10 三年端拱第14章 乾祐二十四功臣第331章 泰來樓第22章 稱帝第10章 如此處置第304章 過去的三年第22章 稱帝第431章 吐蕃之亂 可安心乎第89章 威壓王帥第13章 相敬如賓第103章 送菜來了第107章 巡幸江南第125章 頌公亭第163章 索然無味第95章 真定府、壽國公第1805章 度日如年,駙馬張璟第10章 平淡的會面第369章 皇帝不好伺候第506章 最後的旅途6第2章 王、鄭二公第167章 先震後蝗第341章 向錢看第118章 面靜心動第2059章 太宗篇6 一朝天子一朝臣談一談本書的一些問題第316章 皇后的寬慰第149章 河東巡撫第67章 遺表第226章 令人窒息的攻城之法第476章 內外黨同第324章 金山南麓仁宗篇5 徹底固化的統治階級第350章 分封之始第479章 開寶二十九年2第376章 拷問第131章 川間棧道敗兵急第1741章 壓力轉移第465章 遼奸世宗篇32 建隆六年·制霸中亞第130章 蒼山洱海第448章 還是太子立場堅定第104章 平息第140章 惱火的趙匡胤第3章 姐夫的彙報第40章 濮州案(3)第2056章 太宗篇3 皇帝的遺產第317章 這山莊還是不建了第466章 亟需改變第8章 楊蘇還京第194章 楊邠案(2)第229章 耶律琮的建議第121章 登乾元第2059章 太宗篇6 一朝天子一朝臣第422章 安東國的第一個冬季第62章 形勢一片大好仁宗篇8 罷相“疑雲”第322章 針鋒相對第373章 被逼無奈第188章 後續第41章 高麗國王第452章 皇孫第256章 打仗打的還是後勤第208章 獄吏之貴第109章 大相國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