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敖萊小城

八月的敖萊城,秋意才真正開始顯露,城鎮內外,仍舊一片鬱鬱蔥蔥,綠植遍野。這個季節的敖萊,還是十分舒適的,但這份舒適,往往是短暫的,屬於過渡季節。不過,除了那座經過“漢式”改建的敖萊城之外,其餘地方,仍舊是一片荒涼的原始狀態。

要說發展,在過去的幾年中,敖萊城還是有一些,至少多了上千的漢人移民,也有漢商地足跡踏到此地。

但事實上,自當年漢軍進行大進軍以來,敖萊城始終只是作爲大漢在對鴨子河流域掌控輻射的一個據點,駐紮的軍隊也只有一營之數,除了拱衛城鎮治安防禦,還要兼顧周邊上百里的安全。

然敖萊這個地方位置十分重要,處在鴨子河與黑水交匯處,僅從水運交通的角度來看,這屬於咽喉要衝。

也就是這些年,安東的主要發展方向在綏化周邊地區,敖萊的進步不是很明顯,但即便如此,都督府的目光也開始投向更遠的地方了。

近一年以來,敖萊城熱鬧了許多,原因很簡單,有人在北面的黑水河撿到了一塊金砂,大膽到江底探尋,又在江砂中發現了黃金,於是地也不種了,漁也不打了,開始偷偷摸摸地幹起了淘金的活計。

但這種消息是瞞不住了,畢竟在這人煙稀少的地方,行爲與活動蹤跡異常,是很容易察覺到的事情。再加上一旦向官府兌換銀錢物資,那就更無從隱瞞了。

於是,消息傳開後,各色人等是紛至沓來,下河摸金,到目前爲止,安東乃至整個東北的淘金熱仍在持續,並且越發狂熱。比起種地、伐木、貿易,顯然淘金纔是最暴利的行當,摸到一塊金子,那就有賺頭。

當然,這也是最辛苦,也最擔風險的行當。沒點實力,平民百姓,哪怕是武裝移民,也是不敢貿然參與其中的。在安東地界,只要不在城鎮之內,那處處都是充滿兇險的,淘金客就更是如此,不只要應付可能的土著蠻夷的襲擊,還有可能來自同行的劫殺,城鎮中的漢法是難以推行到野外的,也沒那個條件。

而敖萊金砂的發掘,吃第一口螃蟹的那個漢民運氣是很好的,也有着小農的聰明勁兒。知道黑水河底有黃金的事情是瞞不住的,也沒妄想一人獨佔,在自己偷偷摸摸淘了一陣後,果斷向官府上報此事,結果不只得到了敖萊官府的賞賜,還安全地把自己淘得的五十多斤黃金換成了銀錢,雖然對於這種淘金客,官府兌換是有大幅折價的,即便如此,也換了近六百萬錢。

對於一個普通小民來說,六百萬錢什麼概念,那是大約六千貫錢,朝廷每年下撥給安東都督府的發展資金也才一百萬貫。

用一朝暴富來形容再合適不過了,完全實現財富自由,脫離土地,脫離勞作,過上人上人的生活,在敖萊城這種地方,甚至可以直接享受“貴族式”的生活。

“幸運兒”馬六的事蹟,成爲了一個傳說,也成爲了敖萊金砂一個絕佳的宣傳點,不只敖萊,就是整個安東都有所流傳。

不只敖萊這邊涌入了一批淘金客,其他地方那些專注於探礦挖礦的人,也開始轉變目標,開始往水裡去尋找,安東地區水系也算髮達,黑水河底有黃金,其他地方未必沒有。

而於祖上冒了青煙的馬六而言,名氣有了,錢也有了,但想要保住這一切,卻也是需要花些心思的。安東地區,可不像內地那麼安定秩序,沒有足夠的保障,財富越多,也就越危險。

事實證明,凡是能夠成功的人,總有其可取之處,馬六在這方面,就做到了充分發揮。一是不貪,及時上報,二是聰明地找到最堅實牢靠的保護傘。

在敖萊這種地方,最具權威,能提供最強大保護的,毫無疑問,一是官,二是軍。馬六就找上了這兩者,從他淘金所獲的六百萬錢中,直接拿出了兩百萬錢,一部分貢獻官府,用以支持城鎮建設,另外一部分則孝敬給鎮將劉永珍,以求保護。

對於馬六的識趣,鎮將劉永珍自然是很滿意的,一高興之下,還擡舉他做了一名治安巡吏,一躍成爲敖萊城中的權威人物、剝削階級。

別看這小小的敖萊城,連縣都不是,甚至不如內地普通一城鎮,但鎮將的來頭卻不小,劉永珍乃是海寧侯劉廣義的侄子,也是在劉皇帝號召下奔赴安東的勳貴子弟之一。

相比於大漢,安東地區也確實有太多不同的地方,比如鎮將這種在過去極富“藩鎮”屬性色彩的職位,又重新設立了。

而劉永珍這個敖萊城鎮將,品秩卻不低,實授從七品,既領軍,也治民,在敖萊這個小地方,毫無疑問,就是土皇帝。

事實上,隨着勳貴子弟們的遠來開拓,不管他們是從政、從軍還是從商,都形成了自己勢力範圍,有自己掌握的地盤。

在開拓發展中,整個安東雖然在安東都督府治下,也在整個大漢的體系之中,但是悄然之間還是形成了一種近似分封的現狀。

這些人,在當地的經營活動中,也掌握了治權,影響力也逐漸變得牢固。當然,這樣的情況,並不侷限於安東,像漠南、山陽、西北、西南、安南這些地區,也有類似的情況發生。

對此,哪怕遠在東京的劉皇帝,都有所察覺,尤其安東這個他格外關注的地方。但是,對於這樣的情況,劉皇帝並沒有說什麼,採取了一種默認的態度。

大漢實在太大了,要牢牢地掌控這麼龐大疆域,治理那麼多的民族,處置那麼複雜的矛盾,全都靠朝廷來,太難了,也太不現實了,也需要有這些人替朝廷治理。

朝廷大包大攬的治政,早已證明,在這個時代是不可能的,在劉皇帝看來,那些勳貴子弟既然赴邊開拓,得到一些特權與便利,也屬正常,至少他們,屬於朝廷的既得利益者,能夠盡力去維護自己的利益同時,也維護大漢的統治。

在敖萊城,鎮將劉永珍顯然屬於一言九鼎的人物,但是,於安東都督府而言,又實在微不足道了,尤其是,當秦王劉煦東巡至此時,劉永珍又是緊張、又是期待,還陪着些小心。

這幾年下來,幾乎所有安東都督府下轄的軍政僚屬,都瞭解到一件事,秦王不是一個好伺候的人,與朝中那個溫潤如玉、謙和有加的殿下相比,身兼安東都督的秦王,強勢、認真,嚴格乃至嚴苛。

至少在安東這個地方,除了安國公高懷德,已經沒人不怕劉煦了,就是驕橫跋扈、好殺成性的田欽祚,在秦王面前也不得不低調做人。

。wap.

第155章 漢帝的反思第124章 定難軍事第34章 崇元殿中第53章 遁第1705章 君臣都發狠了第123章 遣使求和吧第397章 指點第45章 心情不佳劉皇帝第87章 欒城之戰(1)世宗篇33 天王的“加冕”,奠基者之死第2085章 太宗篇32 血肉澆築王權第1773章 質問完結感言第129章 勳貴與官僚第37章 國舅劾郭榮第1701章 浮出水面第56章 南平王讓朕好等啊第13章 相敬如賓第34章 史卿,朕還有重任相托第17章 輕取江陵1第65章 君臣相宜第209章 各執己見第195章 楊邠案(3)第1750章 《桃蘭賦》第200章 新的時代第383章 敞開談第1715章 力所能及第70章 大禮第169章 兩面三刀第375章 由創業走向守業第316章 不裝了第92章 萬歲殿宴第39章 歸義軍有歸心第70章 未來宰相的安排第11章 歸來謁天子第45章 聰明的瑤蠻第247章 兵臨、敵情、決策第22章 “鄭州站”第4章 坤明殿-崇政殿第158章 河東風雲(5)第402章 太子有後了第513章 最後的旅途12第156章 亡國之君第196章 橐駝兒第5章 王樸走了第94章 寬仁的處置第8章 摻沙子的效果第439章 枉作小人第170章 全線動員第284章 影響第134章 煎熬的宰相第282章 宋琪的治策第78章 火油彈第168章 金陵主臣第48章 瑤蠻的格局第1747章 出點意外很正常吧第509章 最後的旅途8第271章 將威脅消滅於萌芽第242章 何福進之死第151章 凋零第78章 渦口之戰(2)第32章 邠州,北遷隊伍第4章 君臣同心第112章 回京前的安排第2137章 世宗篇12 中亞風雲(上)第90章 安東國王?第488章 真實第39章 濮州案(2)第222章 鑾駕臨幽州第2047章 最後的旅途18第150章 聽政第1章 柩前繼位第145章 蜀中之弊第407章 一人連着一人,一案套着一案第456章 遺澤第195章 王、韓遭貶第333章 勳貴的態度第403章 抓起來!第53章 改國號,去帝位,稱臣修貢第182章 尚敢北顧?仁宗篇5 徹底固化的統治階級第184章 教訓第507章 一縷嘆息第344章 打個賭第1766章 噩耗連連,皇后病危第152章 壓抑的成都第159章 亂情第3章 不宜擴大第4章 見完這個見那個第424章 開寶九年末的大調整第353章 楚蠻歸化的標誌性人物第163章 第三次北巡第336章 怪圈第4章 君臣同心第180章 賞功第270章 城上城下第197章 決斷!第73章 道府之爭第45章 靖江軍第361章 “龍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