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1章 林邑國

就在隔日,劉皇帝的封國詔令下達了,一時間滿朝震驚,不過微瀾之後,又迅速平息,並沒有引起太劇烈的變動。

臣子們更多隻是意外,不是意外這道詔書本身,而是疑惑爲何是劉曙?

關於封國之事,並沒有反對,連異議都沒有。不只是因爲不敢,還因爲沒有反對的理由。占城故地,這是什麼蠻荒僻野,雖然如今占城稻早已遍佈大漢各地,成爲百姓們桌面上的主食之一,可謂名揚天下,但占城在大漢官民眼中,仍舊是一個野蠻的化外之地。

畢竟當初攻滅占城國,來得過於輕鬆,只是南征大軍在收復安南的過程中,爲追剿丁族餘孽順手爲之。得來容易,後來也沒有投入太多精力,自然難提重視,將這麼個窮荒之地封給皇子,實在不足大驚小怪。

另外一方面,這些年來,朝廷內部也始終有這麼一種聲音,認爲大漢疆域過於遼闊,二三十年囫圇吞棗,也佔據了太多荒僻之地,毫無收益不說,還持續虧本,耗損國力,因此他們建議朝廷當有捨棄的決心,有如去癬,止損減負。

持有類似觀點的人,實則並不少,只是這並非主流論調,被上層的權威死死地壓制着(尤指劉皇帝)。

如果說直接放棄,有負將士官民的犧牲付出,有傷大漢開拓進取的積極精神,那麼分封皇子,就顯得“兩全其美”了。另一方面,這也是可以朔源的,若無宗周分封天下,何來今日大漢之幅員萬里。

若說分封之弊,同樣有人有話說,但這一點在當下的大漢,就顯得不合時宜了。一些邊邊角角的蠻荒之地,難道寧肯因爲統治成本不支而放棄,也不願交給皇子,讓他們去經營?

當然,此事最本質的地方,還是在於劉皇帝!老皇帝決定的事,都已經頒佈公告了,豈有收回成命的可能。而一個最簡單粗暴的考量因素,全天下都是天子的,劉皇帝倘若腦袋發昏,把朝廷直轄的核心腹地分封了,衆人又能反對,並反對得了嗎?

相比於此,臣子們更關心的,顯然是,怎麼會是劉曙這麼一個荒唐皇子?

關於分封,這並不是沒來由的,過去劉皇帝也不止一次有過類似的表示,雖然很多時候都比較隱晦,但豈能瞞得過朝廷那幹人精。

在一些大臣眼中,即便有朝一日,劉皇帝當真下定決心分封了,那麼第一批,不是安東,就是安西,要知道,當初“安東國王”的流言,可是甚囂塵上。

何況,安東經過秦王劉煦十數年經營,早已自成一系,不論功勞、威望、實力乃至劉皇帝的私愛,都該是劉煦纔是。

即便仍在安西苦苦堅守,與大食聯軍鏖戰的魏王劉旻,都更具說服力,但偏偏是諸皇子中最荒唐、最不成器的九皇子劉曙,也不得不說劉皇帝的怪癖了。

當然,換個角度看,連劉曙都有封國了,那安東、安西還遠嗎?其他皇子還遠嗎?

甚至於,若拿周天子分封天下來做類比,受封的可不只是姬氏血脈,還有功臣,敢想一些,那是不是意味着,大漢的這些功臣勳貴們也有機會?

封國授王不奢望,直轄內地也不用去想,但能在域外有塊屬地,誰又能真的嫌棄呢?何況,隨着這十幾二十年的不懈探索,大漢權貴們的視野也早就打開了,也清楚,域外並非都是蠻荒之地,同樣有富庶繁榮之所。

雖然很多隨着大漢擴張,在域外進行拓殖(尤其是海外拓殖)的人,他們在當地本身就是土皇帝,除了名義之外,幾乎擁有所有權力,但私下裡的,和得到朝廷承認的、正式冊封的,兩者的差距完全是一道鴻溝,大義法理這個東西,在大漢子民的意識觀念裡還是根深蒂固的。

因此,劉皇帝要再一次進行大封賞的流言,也隨着劉曙封國的消息不斷傳開、擴散、發酵,影響巨大,甚至引得朝野沸騰。

關鍵是,這並非是流言,本身就是劉皇帝派人秘密散播的,他也確實有此想法,目的也很簡單,繼續轉移大漢權貴們的注意力,給大漢的黎民百姓們更多喘息的空間。

而談回劉曙封國,也不是沒有反對的人,縱然表面上不敢造次,但那種不滿卻能讓劉皇帝清晰地感受到。

這些人,自然就是太子黨的人,對於他們而言,一切對太子地位有威脅的人與事,都該得到控制,若不能控制,寧肯不發生。

他們倒不是對劉曙感到擔憂,畢竟劉曙還真沒那個資格,他們擔心的是,劉皇帝開了這個頭,必然有接續的動作,倘若將來大漢周邊,都是如劉曙這樣獨立的封國王,那對中樞朝廷就未必就全是好處了,對太子劉暘的地位,難免會有衝擊。說到底,還是忌憚秦王劉煦、魏王劉旻這樣有兵、有權還有錢的親王,尤其是佔個皇長子身份的秦王劉煦。

不過,這些人的擔憂,多少有些無用,別說劉皇帝不會在意他們的想法,就是太子劉暘,也未必會聽從,在劉暘心中,真把那些兄弟們尤其是有爲的兄弟分封在周邊,或許是最好的選擇了。

至於將來可能造成的麻煩,在劉暘眼裡,也遠不如讓這些兄弟在國內折騰造成的危害大。於是,在旁人不知道的情況,劉暘甚至在暗暗期待着劉皇帝的下一步動作,尤其想知道對晉王劉晞會如何安排。

就眼下看來,劉暘真正忌憚的已經不是老大劉煦的,而是這個以親王之尊,掌宰相之權,協理政事堂的晉王劉晞,這還是劉暘當太子以後真正感到有威脅。不過,這份忌憚,劉暘隱藏得很好,面對劉晞時,還是笑眯眯的,從來都是一副欣賞肯定這個三弟的模樣……

給劉曙的封號,自然不是“占城”抑或“佔婆”這種帶有土着文化內涵的字號,追尋史蹟,最終封爲林邑王,大漢也由此多了一個新藩屬國:林邑國。

第476章 趙匡義留臺喪龍鍾響第136章 郭氏父子第90章 安東國王?第229章 孟昶:七寶溺器,好用第190章 熱情相待第318章 皇子們漸漸大了第298章 事泄了第102章 事分南北第309章 江淮將帥第492章 事發第47章 高麗定安之事第2115章 康宗篇7 太后太妃第13章 市井之聲第1776章 東平王府內第1795章 父子夜談第2048章 最後的旅途19第40章 潞州三傑第65章 劉皇帝的猜忌第58章 回師第20章 屯務廢改第331章 泰來樓第313章 晉王第57章 父子雙相位,一門兩國公第173章 鍾謨當秦檜第124章 定難軍事第108章 先取許軍第314章 壬戌科狀元第171章 我能說,我看上的是符家二娘子嗎第180章 過鄴都第126章 近臣之殤第259章 自置死地第190章 風起於青萍之末第31章 議治湖湘第2084章 太宗篇31 報紙 成都之圍第1806章 燕燕,幫我參謀一二第202章 百草口之戰第367章 還是穩着來第70章 唐主忙亂急點兵第227章 席捲半島第384章 反響第394章 永遠在猜忌的路上第31章 送行第243章 不自知第263 史彥超的結局第390章 減丁政策,翻過那座山第112章 整風第73章 道府之爭第241章 錦州陷落第299章 一個一個給朕說第60章 “暴斃”半島史話·百年基調第322章 針鋒相對第253章 皇帝的敬酒第38章 濮州案(1)第117章 潑冷水第118章 面靜心動第499章 有些事從未改變第432章 今非昔比第389章 宮廷秘聞第351章 林邑國第315章 趙匡義有個大膽的念頭第141章 祭關公第132章 進宮第231章 遼軍的反擊第1752章 放手第304章 身入華夏,此生難返第31章 進軍令第148章 養殘的顧慮第184章 張德鈞的彙報第250章 秘密戰線上的作爲第437章 二十年難遇的大水第323章 黨侯的智慧第233章 王使君在泗州第2106章 太宗篇53 遲暮第141章 雌威第308章 吃好喝好第478章 登封降禪第189章 燕王南來第128章 杜重威其人第359章 難以揣摩的心理第299章 遼國的情況第345章 剝削者第190章 熱情相待第42章 西州局勢岌岌可危第63章 朝廷應對第25章 李史合謀第446章 皇后駕到第2063章 太宗篇10 二王第19章 武夫第379章 詔書下達第342章 勢如破竹第472章 一山豈能容三虎第272章 被放棄的耶律斜軫第378章 父子交心第391章 大漢第一將帥第300章 統歸地稅第504章 最後的旅途4第68章 湖南亂第292章 得意失意第69章 東出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