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6章 以發展的眼光看待

劉皇帝召勳貴於功臣閣的事,並沒有多少隱瞞,如此大的動靜,想瞞也瞞不住,因此功臣閣外早已聚集了形形色色的人,來自各方面的眼線,試探打聽,意圖窺測大漢最核心的權貴們在會商些什麼,爲可能發生的朝局變動做準備。

很是自然而然的,劉皇帝的在功臣閣內的講話,零零總總,陸陸續續地傳揚開來,從勳貴到官僚,從宮廷到朝廷,自上而下。

當然,在傳播的過程中,少不了誇大其詞、添油加醋,甚至以訛傳訛的情況,於是,在短暫的時間內,形成了朝野轟動的效果。

而震動最大的,毫無疑問是諸勳貴之家,更具體得講,是那些非核心、嫡出的勳貴子弟。嫡系子孫,那是要用來傳家的,他們的未來在仕途、在軍政,拓邊墾殖可是苦活累活,是不可能讓嫡系子弟去做這些既危險又辛苦的事務上。

如若成行,那些長久以來依附在各勳貴家族的親戚、故舊子弟們,今後的日子可就很難好過了。對於朝廷過去諸多在對外墾殖上的宣傳,能騙得了底層的屁民,也能蠱惑一部分不得志的庶出者,但終究難以瞞過那些更習慣吸血敲髓的權貴子弟們。

比起國內,域外的情況確實要自由些,也有數之不盡的財富資源供其發掘,但是,國內國外的條件那是天差地別,對大部分人而言,就是在海外天天睡黃金牀,泡瑪瑙河,也不如國內。

好逸惡勞是人的天性,對於他們而言,舒適纔是第一位的。雖然這些年,有不少勳貴家族子弟,都參與到在海外拓殖中去,但這部分羣體時至如今仍是少數,而其中絕大多數,都只是從事基礎的貨物貿易,真正放得下身段,狠得下心,深入拓殖事業中的人,更是鳳毛麟角了。

真正爲之犧牲奉獻的,還得是海軍將士,以及那數以十萬計的窮苦百姓,那同樣是用命去填的。不排除特例,但這種苦,還真不是錦衣玉食的勳貴子弟們能夠吃得下的。

劉皇帝那番“苦心”,他們也是不能理解的,何況,說得冠冕堂皇,根本原因,還不是想讓他們這些勳貴子弟到海外給封國皇子們打天下......

當然,劉皇帝也不在乎能否理解,不在意他們的想法。把勳貴們趕出國,西進南下,到海外去發展,去禍害,這個想法,固然有些理想化,但是,劉皇帝也不奢望能夠一勞永逸地解決問題。

只不過,對外既然放開了口子,那對內自可再加限制,嚴加約束,今後但凡敢爲非作歹者,以國法嚴懲,也就不能怪他劉皇帝無情了。

就是逼,也要逼那些管不住手腳,按捺不住剝削殘虐之心的權貴們往外發展。另外一方面,大漢勳貴子弟成千上萬,出去闖蕩的人,哪怕能出百分之一的人傑,能有所成就,那也是在爲劉皇帝的開拓藍圖添磚加瓦。

若能發展壯大,最終形成一個新的食利階層,一股新的軍政力量,給國家帶來新的可能,纔是更爲重要的。

同時,闖出去,還要走回來,掊斂國外資源財富,以反哺國內,這纔是最終目的,如此方能形成循環。否則,還能真是爲了發展海外,傳播技術,帶領域外土着走向文明嗎?

勳貴們喜歡享受,這本身並沒錯,都能理解,大多數人都是凡夫俗子,劉皇帝也從不奢求他們能有多高的覺悟、多大的理想,他在乎的,永遠只是爲他們提供享樂的物質來源,至於享受方式,他並不在意,也很難干預。

卷戀故土,貪圖國內安逸,這很好,也是應該,完全可以在外邊賺足了錢,斂足了財,再回來嘛,若是那樣,沒人會反對,劉皇帝甚至會大加歡迎。

過去的十幾二十年,宣慰司那般賣力宣傳,還不是爲了在權貴官民之間培養這種意識與習慣,也是薄有成效,前前後後,足有幾十個“出海前一窮二白賤民、回國後腰纏萬貫富豪”的例子,衣錦還鄉,親眼目的,從來比任何天花爛墜的宣傳要更具說服力與鼓動性。

在這每個典型的背後,也意味着成百上千的犧牲,對外開拓從來不是溫情脈脈的,同樣是那些敢於出海闖蕩漢家百姓的血淚史,海外每一座據點、每一畝耕地、每一座礦山,都凝聚着大漢商民的辛酸汗水。當然,當地土着受到的苦難,則還要倍之,只不過這從來不是朝廷與大漢商民需要考慮,顧己尚且來不及,何來的閒心顧一干蠻夷。

作爲大漢的上層統治階級,獲取信息的來源更多,對於海外拓殖的真相多少有些瞭解,也正因爲了解其中的辛苦,哪怕知道有暴利可圖,願意放下身段去踐行的,仍舊不多。憑藉着手中的資源,不勞而獲地吃點肉,喝點湯,就足夠了。他們畢竟不像那些底層的黔首,需要靠搏命,去拼出一條人生坦途,實現財富的獲得,階層的躍升。

事實上,那些海外拓殖過程中的“成功人士”,已經走在劉皇帝期望的道路上,海外的金銀、糧食、香料、木材、珍珠瑪瑙,乃至奴隸,都是通過他們反哺國內,爲大漢的繁榮做着貢獻。

至於今後,或許會發生些變化,畢竟,劉皇帝已經允諾分封,允許勳貴們在諸封國下擁有自己的領地與封邑,自己的地盤,總歸要多費些心思的。

但可以想見的是,絕大部分的資源,還是會向國內轉移,這也是由他們的地位決定的,畢竟,對勳貴而言,國內纔是根基,若無國內的支持,在海外佔領再大的地盤,也不過是無根浮萍。

或許在長時間的經營後,形勢會逐漸發生變化,勳貴們的發展重心會有所偏移,對海外領地的重視程度會提高,投入的資源會增多,甚至脫離中土大宗的掌控。

但是,在此之前,大漢已經攫取了足夠多財富與資源,這本就是劉皇帝所期待的,發揮其作爲大漢內部矛盾宣泄的蓄水池的作用,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即便較前漢、李唐國運延長一百年,那也是一種進步。而同宗同源的關係存在,海外領地想要完全擺脫中國的影響,幾乎是不可能。

哪怕以最悲觀眼光去看待,有朝一日,大漢亡國了,劉家子孫坐不穩江山了,那些海外的封國,也能承擔起延續他劉氏香火的責任,亡國也罷,不至滅種即可。

多分封幾個皇子,多建幾個海外邦國,即便不能全部守住,哪怕只存留下一個,劉皇帝這最基本的目標也就實現。而相比於讓中國的劉家天下千秋萬代,此事實現的可能性要大得多。

第216章 下詔北伐第309章 衡釀第208章 君臣密議第258章 漢軍的反應第422章 安東國的第一個冬季第426章 饒樂王來訪第76章 視察第478章 登封降禪第297章 新山陽第1765章 三郡公第172章 太子妃第365章 樞密軍政世宗篇47 封禪第124章 幽燕事了(續)第67章 來自河陽的消息第47章 高麗定安之事第2077章 太宗篇24 反彈開始第274章 厚葬之第300章 統歸地稅第86章 駕臨渦口第471章 勞民傷財第367章 下面的聲音第38章 河西局勢由此轉變第1744章 此路不通第452章 終罷西征第182章 尚敢北顧?第231章 主動調整第1767章 心頭髮慌第121章 登乾元第1715章 力所能及世宗篇24 老貴新貴,宗王大會第12章 皇子們的教育第25章 擬一份名單第94章 善後第242章 一將功成萬骨枯第69章 禍事了第128章 東路進展第72章 駐足石壕鎮第2074章 太宗篇21 其心難測第90章 欒城之戰(2)第338章 澄心堂內心惶惶第342章 勢如破竹第463章 當朝也有棄用的人才第214章 荊湖之策第153章 楊業戍代第15章 襄陽第188章 後續第221章 成長的王彥升第334章 下詔平南第361章 安東國第137章 東京軍政第120章 多子多福第387章 契丹終被打回原形第23章 慕容都帥用兵第94章 好不容易下定決心第245章 出兵伐蜀第68章 心寒不心寒?第297章 怪圈第367章 禮遇隆重第167章彈冠相慶第8章 巡視第379章 詔書下達第199章 出宮第8章 這就是真相?第105章 善後安排第152章 二十五日前,進鄴都第113章 西使歸來第443章 皇城使危矣第1章 自閉少年劉承祐第2194章 仁宗篇11 大上海第190章 治不好了第60章 家事、國事第40章 郭黨俊傑第476章 內外黨同第165章 夏獵、祥瑞以及進貢第293章 生於憂患第1746章 需要個說得過去的理由第80章 春夜第309章 江淮將帥第2073章 太宗篇20 元年爭儲第1章 自閉少年劉承祐第380章 開寶第235章 南口大戰4第106章 倒趙第78章 渦口之戰(2)第257章 黃花谷之戰第288章 趙普使蜀2第81章 廝殺漢第2136章 世宗篇11 政法大學堂第380章 饒樂國第2131章 世宗篇6 先下一臣第1744章 此路不通第274章 厚葬之第267章 國難之際談一談本書的一些問題第357章 中秋御宴第120章 多子多福第330章 黨侯並不傻第2057章 太宗篇4 最後的告別第179章 再見郭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