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5章 見聞

閒談間,又往前約三五里地,即便在這京畿平原上,也有種豁然開朗、耳目一新之感。數丈寬的道路兩側是密集的商家店鋪,連片的樓棟屋舍向兩側擴張,望不着邊,當然,最爲矚目的那座巨大的石牌坊。

四柱三門,沖天柱頭,目測至少三丈高,堂而皇之當道矗立,上書三個鎏金大字:陳橋鎮。下方中門甚寬,可供四車並行,天子鑾駕輕鬆通過是一點問題都沒有的。

道間車水馬龍,人流如織,雖不至於把道路堵塞,但那股繁榮興旺、生生不息的景象卻能感染直入人心。

劉文淵當先立馬,擡頭仰望着這座堪稱宏偉的牌樓,眼神中甚至流露出少許恍惚,嘴裡感嘆道:“從前往返京城,也有數次經過此地,卻從未如此耐心細緻地打量過此鎮。在安東,就是綏化城中,也無如此規模的牌坊吧”

聞言,白永琳立刻進入角色,對劉文淵介紹道:“大王,據臣所知,此樓最早興建於乾祐七年,當時由於陳橋官民旅客往來頻繁,已然成鎮,故而建樓,最初還是兩柱一門。後因年久,又於開寶十二年推倒重建,就是眼前牌樓。據說,這字還是李翰林路過之時受邀所題”

“李翰林?”見白永琳那一副讚歎的表情,劉文淵倒迷惑了,好奇問道:“這是何人?名氣很大?”

白永琳道:“回大王,這李翰林乃是集賢殿學士李建中,乃楊公(凝式)之後又一大家,楊公殿下當有所耳聞吧,早年還當過陛下的書法老師

李翰林書風秀雅豐腴,集採衆家之長,融會百妙,爲當代楷模,已有當世第一的名聲,京中學子爭相摹寫。

不瞞大王,臣也曾練習過李翰林筆體!”

白永琳對李建中滿口讚譽,劉文淵聽了,卻是嘴角一撇,道:“聽起來,也就是一字寫得漂亮些的書生,除此之外,也無甚奇異之處嘛!

等進京面聖,我向陛下討要此人,帶回安東去做文書、寫公文,就是不知陛下能否同意?”

見劉文淵竟生出這樣的念頭,白永琳明顯呆了下,眼睛都睜大了,心中暗暗嘀咕,這個年輕的安東王,果非常人。

堂堂李翰林,一代書法大家,竟然想着拿去做刀筆吏的工作。倘陛下如其請,那可真是暴殄天物了!白永琳腦子裡浮現這樣的念頭。

還不待其接話,劉文淵已然爽朗一笑,率先拍馬而去,嘴裡則吩咐着,聲音洪亮:“走,去瞧瞧這名滿天下的陳橋驛鎮!”

由於趕路的原因,根本沒有充足的時間去做遊逛,見識也只是走馬觀花般掃了幾眼,但即便如此,也是收穫頗多。

在陳橋驛丞的引導下,一行人進入官驛歇息,驛館這邊早已做好了充足的招待準備。得知安東王進京路過,上上下下都動員起來,甚至給驛館內食宿的那些官吏們都打好招呼,務必給安東大王留一個好印象。

陳橋由於特殊的經濟交通位置,陳橋驛則作爲鎮上唯一的官驛,接待過的達官貴人不在少數,公卿大臣、封疆大吏都屬尋常,可謂見識博大。

但這天家貴胄,卻實在不多,如今接待的,可是進京接受冊封的安東王,份量着實不輕。皇帝陛下對先秦王一家子的看重與信任,坊間早有傳聞,他們這些做引來送往工作的人精,“覺悟”自然是極高的,自覺得要好生伺候着,甭管能否入王駕之眼,至少不能怠慢了貴人。

陳橋驛館接待這幾十人是一點壓力都沒有的,隨行護衛們拼桌而坐,迅速地解決飲食休息,馬匹也得到細緻而耐心的照顧,草料都是最精細的

劉文淵則與白永琳在驛丞親自侍奉下進入雅間,熱騰騰的牛羊肉,香噴噴的酒菜,讓人看着便食慾大振。

劉文淵沒有急着動筷子,而是與白永琳碰了一杯後,又取過一隻碗親自倒滿,推至桌邊,衝那滿臉殷勤的驛丞示意道:“請!”

眼睜睜地注視着劉文淵的動作,驛丞明顯愣了下,方纔反應過來,一副受寵若驚的模樣,連忙道:“小的不敢!”

“一碗酒水罷了,有什麼敢不敢的,好男兒,痛快些!”劉文淵輕笑道:“不過,吃了這杯酒,得勞煩你回答我幾個問題!”

聞言,驛丞若有所思,但反應很快,拱手拜道:“大王但有所問,只要小的知曉,絕無隱瞞!”

說着,端起酒碗,一飲而盡,喝得急了,滲出不少,胸前的衣襟都溼潤了。

“痛快!”見其狀,劉文淵哈哈大笑,往嘴裡送了塊牛肉,咀嚼一二,不待嚥下,便隨口問道:“你在此地任職多久了?”

“回大王!”驛丞地回答得也很利落:“家父母是最早遷至鎮上的一批人,小的從小在此成長、就學、入吏,至於當驛丞,已有兩年,期限將至,即將卸任了”

“才兩年,便卸任?”劉文淵不免訝異。

驛丞道:“大王有所不知,在陳橋鎮,諸多職位,都是兩年一換,莫說這小小驛丞,就是鎮長,也是一般!”

“怎會如此頻繁?”劉文淵眉頭稍蹙。

驛丞:“這是本鎮幾十年發展下來,形成的規矩!”

“我倒是越發好奇了,可否說說看?”劉文淵看着他。

驛丞猶豫了下,隱隱有些驕傲道:“大王,陳橋自有其特殊,此鎮所處地利交通,也非天下絕大多數市鎮可比。莫說小人這驛丞,就是一捕吏、巡檢,衆人都是搶破了頭,此前,爲此發生過不少激勵衝突。後在開寶十年,經時任鎮長與衆屬吏約定,所有職位,以兩年爲期,輪番擔任,方纔平息了不少衝突,本鎮也得以保持安定”

聽其言,劉文淵玩味地看着此人,他可不是好欺瞞了,此人話裡,避重就輕,遮掩的地方很多。琢磨了下,衝一邊的白永琳道:“猶記得,去年安東大調整之前,治下多的是數年乃至十數年的縣長、鎮將!”

白永琳喝了口酒,輕笑道:“安東自不必陳橋,如其所言,這是東出開封第一大鎮。民聚而不成縣者置鎮,朝廷設鎮的主要目的,也在於加強對這些州縣之郊聚居地區的管理,鎮府除了巡檢、救火、捕盜之外,最重要的職責便是稅課。

陳橋這裡可不凡吶!作爲東京周邊最大的集市,人煙稠密,商賈聚集,貿易頻繁,其間的稅收可不是一筆小數目!

大王當知,東京城內有十幾萬戶人口,僅靠城內三市,是遠遠無法滿足東京士民日常生活所需。因此,集市貿易便大量向城外發展,逐漸形成了以三大驛鎮爲中心的集鎮。

陳橋鎮作爲開封東部最大的貿易集鎮,周遭縣鄉村莊所產,大量集中於此,再由商賈販往東京,多年下來,已然成爲輸送東京物產的重要中轉樞紐”

說着,白永琳瞥了那驛丞一眼,悠悠道:“這樣的情況下,陳橋鎮每年產生的稅收及各種好處有多巨大,是可想而知的,這裡的職位有多受歡迎,會引發多激烈爭鬥,都不值得奇怪!”

“說到底,還是‘利’之一字!”瞥了眼有些尷尬的驛丞,劉文淵問道:“這陳橋鎮一年能有多少稅收?”

“這恕小的無從得知,只有鎮長與稅官知曉!”驛丞道。

“陳橋鎮上如今有多少人?”

“就小的所知,戶兩千以上,全鎮當有上萬人,若加上暫住人口,則還要更多!”

“如此說來,這陳橋鎮長過得,恐怕比天下大多數知縣都要滋潤了”

“不只!”白永琳接話道:“兩千戶人口聚居,這已經趕到上許多州城人口了,這陳橋鎮長,也是從七品級,在縣鎮建置,級別很高了”

聽完,劉文淵沉默了好一會兒,方纔有些悵然地說道:“就這一個陳橋鎮,各方面都要勝過綏化了,這可是我安東首府啊!”

聞言,白永琳出言安慰道:“大王不必泄氣,如陳橋鎮者,全天下又有幾座呢?”

話是這般說,全天下,能有陳橋鎮這樣人口、經濟規模的市鎮,恐怕還不足二十座。但是,次一等、再次一等的,就有些數不清了。

作爲安東國首府的綏化城,放到全天下,還真只是一座普通、偏僻、苦寒的城鎮了。這既讓人感到挫敗,也難免產生一種不甘與委屈

迅速地調整心態,臉上浮現笑容,劉文淵對那驛丞道:“我要享用酒食了,你退下吧,這裡不需你伺候!”

“是!小的告退,大王慢用!”雖有些捨不得,但還真不敢逗留多嘴。

待其離去,劉文淵又慢條斯理地品嚐了一番菜餚,方纔擡頭,饒有興趣地對白永琳道:“琳哥,我發現此前小瞧你了,竟然對這陳橋鎮如此瞭解,這份博學,同齡人中恐怕少有人及!”

“大王謬讚了!”白永琳謙虛地說道:“臣是開封長大的,家中也曾有貨殖經營,見識多了,也就瞭解了。也湊巧是陳橋鎮,換作其他,就非臣所知了”

仔細地打量了白永琳兩眼,埋頭狠狠地咬了口烤羊腿,劉文淵道:“抓緊進食,吃完,即刻動身,前往東京!”

聞言,白永琳不禁訝然:“殿下對這陳橋鎮如此感興趣,臣還以爲,大王今日將夜宿於此!”

“不需要了!”劉文淵這麼道。

像打仗一般,快速解決酒肉,待到八分飽時,停住碗筷,擦乾淨嘴便下樓去,召集隨從,準備起行。這副雷厲風行的模樣,讓驛館上下無所適從,連挽留的話都不敢張寇。而等鎮長聞訊中斷郊遊,匆匆返回時,只得到一個安東王已離開的消息,連背影都望不到,只得在驛館前捶胸頓足……

而在趕往開封的途中,劉文淵表情一直是嚴肅的,等到開封城垣遙遙在望時,突然開口,問白永琳道:“若是人口都集中到州縣以及市鎮了,若是人人都爲牟利而奔走貿易,那還剩下多少人能安分守己勞作產出,倘遇天災人禍,豈不容易爆發饑荒?”

對此,白永琳也不知如何回答了,想了想,方纔道:“在土地裡勞作刨食的人,應當遠比州縣城鎮人口更多,這貿易走商也不是一般人能做的。至於饑荒,這些年大漢大小災不斷,死難的人不少,卻也沒聽說出現過大饑荒……”

劉文淵再度陷入了沉思,他總覺得,這其中有些東西把握不住……

第131章 川間棧道敗兵急第31章 功成第159章 亂情第2064章 太宗篇11 太和樓裡諸王會第200章 天子的態度第42章 天上掉下來的禁帥之位第357章 宮廷與宗室第21章 捷音已先來第84章 做一回大魔導師第189章 燕王南來第335章 改到自己頭上第1815章 波斯見聞第111章 暫息伐蜀之心第256章 打仗打的還是後勤第2058章 太宗篇5 雍熙第137章 終於埋了第91章 這個都不好遷第368章 榮寵第57章 耶律阮:我在第五層第115章 困獸之鬥第257章 上京叛亂第184章 劉承贇也來了第11章 大典日第7章 不如意的二審結果第2053章 終章第2098章 太宗篇45 再起奪嫡第352章 十萬漢師圍金陵第145章 蜀中之弊第212章 開寶北伐第253章 皇帝的敬酒第161章 二郎,我恐命不久矣!第118章 查抄第181章 東河村之戰第38章 河西局勢由此轉變第141章 太子的提醒第61章 南北之爭第184章 劉承贇也來了第273 王晏鎮洛第214章 荊湖之策第203章 幸災樂禍第5章 堂議第142章 鐵索橫江第130章 喪國之約第223章 安撫人心第48章 不安寧的四、五月第132章 做媒第1697章 蠢蠢欲動第1703章 如釋重負第155章 南唐來使2第219章 八月戰爭第81章 嘉慶節與太子的煩惱第378章 父子交心第181章 父子夜談第2122章 康宗篇13 帝國病斑,皇帝無後第176章 宣戰行爲第62章 緊鑼密鼓第96章 第四次出巡第336章 這仗怎麼輸?第482章 李氏第354章 可以討論出降了第148章 最後一仗第218章 進兵第64章 回鶻汗之死第247章 兵臨、敵情、決策第50章 南漢來使,慶功宴第66章 這個冬季不尋常第16章 異見第133章 捷報第39章 歸義軍有歸心第367章 禮遇隆重第2046章 最後的旅途17第41章 西域戰況第290章 定要讓漢旗揚於上京第2112章 康宗篇4 安樂皇帝第1685章 一穩到底第321章 駕幸樞密院第237章 南口大戰6第1804章 怒斥太子第19章 武夫第134章 煎熬的宰相第296章 反響第419章 離宮、噩耗第163章 開封修不修第21章 禍從口出第5章 春闈第318章 披麻戴孝十萬家第28章 史弘肇赴邊第51章 該當有所“表示”第1800章 寇老西第一諫第1764章 禁轎第216章 下詔北伐第5章 春闈第1752章 放手第140章 封王第5章 春闈第57章 朝堂的風波第338章 棋手與棋子第23章 皇帝的底氣世宗篇終 駕崩第12章 大朝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