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5章 吃人的河隴備災

錢若水、姚益恭、王濟三人,分任諸道,算不得什麼高官,職級最高的錢若水也纔是鎮州判官,還沒跨入“正州”級,姚、王二者還是縣級官員。

在最近一批對全國州縣官僚的政績、功能考察中,三者卻名列前茅,成爲一百多名地方官員中的佼佼者,作爲第一波提拔名單提交給政事堂審覈。

而這三者,能被太子劉暘特地點出,自然也是有些“內在”聯繫的。錢若水曾在大理寺任職,當時就以清幹著稱,到了地方,幹出些成績,被提拔是自然而然的。

至於姚益恭、王濟二人,則相對有點特殊,不是特殊在二人乃同科進士出身,而是二者都曾被太子選中,在東宮擔任郎官,後來被外放地方,可以說姚、王二人是被太子調教出來的。

朝中有人好做官,當那個“人”是監國太子,而本身具備一定才幹時,嘉獎升遷又怎會少了他們。甚至於,把錢若水與二者放在一起,都是爲了讓太子在此事上顯得不那偏私。

此時廣政殿中,除太子之外,還有四名大臣。輪執的的趙匡義,深沉依舊;發如白雪、滿臉斑駁,看起來昏昏欲睡的老相趙普;一如既往地端謹厚重的呂端;還有便是新履任不久的洛陽府尹宋準。

“錢若水清幹、姚益恭寬濟、王濟剛猛,三者風格各異,但理政治民也各具其法,更難能可貴者,是能正確地領會貫徹朝廷意志”劉暘的目光落在呂端身上,將三人誇獎了一頓。

聞絃歌而知雅意,呂端起身,平和而從容地說道:“回殿下,關於三人的下一任安排,吏部審覈已畢,錢若水知汾州,姚益恭遷涿州,王濟調同州!”

聞言,劉暘明顯猶豫了,沉吟少許,方擡指做出指示:“似這樣的幹吏,以尋常州職相托,固然是按部就班,也相信他們能不負所托。不過,陛下曾言,好鋼要用在刀刃上,如今地方道州,哪裡最缺人才?”

呂端何人,從太子話裡,已然聽出了些味道,稍作思考,便請示道:“請殿下示下!”

劉暘直接道:“河隴不是還有些空缺,讓吏部頗爲頭疼嗎?那就把這三人,悉數派去!西北,能磨人吶”

“是!”注意着劉暘的表情,呂端鄭重應道。

然而,太子最後那聲悠嘆卻讓呂端回味無窮,西北確實能磨人,但同樣能吃人,對於天下絕大多數官員來說,西北都不是個善地,甚至可以說是個惡地。

這麼些年,西北官場究竟倒下了多少能才幹吏,又埋葬了多少青年俊才,就是呂端這個吏部尚書,不查檔案,都難清楚。

開寶年來,若論官場變幻之無常,翻轉之劇烈,同時時刻爲朝廷關注的,數來數去,恐怕也只有西北諸道了。

西北確實是座大熔爐,正常人進去,不脫層皮,是很難闖出來的。而眼下河、隴的局勢,則更顯詭譎了,任務壓力也重。

西征弊政停罷後,緊接着需要休養生息,這是費神勞心的事,關鍵在於,要擺平那些“西征派”;

同時,稅改工作也得着手推進了,這也是舔食傷口的一種辦法,同時也是對既得利益集體的宣戰,一場改革派與保守派之間的角力是免不了的,而以西北官場的尿性,絕不可能平平穩穩地就過去了,當初潘佑在京畿道的改革,嚴格意義上來講,反對派還是很溫和的;

還有一條則是,對地方豪強、宗族勢力,需要進行一定的打壓,藉着幾次朝廷對西北官場的整頓,有些地方勢力確實在不斷擡頭,用他們最擅長、最習慣的辦法在陰影處與朝廷較着勁。

此番整飭,與以往有着很大的不同,那就是,所有空缺的官職,州縣以上,全部由外部調入,或從京畿外放,或從外州選調,就是沒有任何一個州縣官是從本土提拔。

朝廷的態度相當明確了,這就是在河隴搞了一場無差別攻擊,也正因如此,到如今,河隴的人事安排還沒有調整完畢。

在此前提下,河隴地方官的素質要求是很高的,一般人很難把握住。可以想見的是,西北在接下來幾年,依舊不會消停,一場外來派與地方派的激烈鬥爭,從朝廷此次人事調整開始,就已經醞釀着了

這樣的背景下,劉暘卻決定把錢、姚、王三人放到河隴去,這固然是一種認可與看重,但同樣也是一種考驗。

對三人而言,是福是禍,實難說清。三塊好鋼,未來究竟是鍛造成一把國之利器,還是被熔化消解,誰也說不準

殿外夏雨依舊,有如傾盆而下,嘩啦啦的雨聲給人一種轟鳴之感。劉暘可顧及到呂端那謹慎面孔下異樣的心思,揹着手緩緩踱到窗邊,伸手將窗櫺推得半開,密集的雨點藉着風勢撲面而來

望着室外的雨幕水霧,劉暘眉頭緊鎖,嘆道:“水火無情啊!每次如此雨勢,都讓人膽戰心驚的!”

“殿下憂國憂民,臣等敬佩!”開口恭維的,乃是新任的洛陽府尹宋準。

在呂蒙正貶官後,空出來的洛陽府,自然又經過一番明爭暗鬥,最終拿下這個關鍵位置的,乃是時鹽鐵使的宋準。

宋準年紀不小,能力也不是那種驚才絕豔,在朝中的資歷更屬小字輩,不過,狀元+太子的青睞,也足以讓他在諸多對手中勝出了。

雨大成災,此番宋準到政事堂來,恰恰也是彙報洛陽府在防備水災上做的準備,同時來謀求一些官儲、救急物資的調配,以及巡檢司下應急救災部隊的指揮配合。

作爲帝都,在這等事務上,官僚們還是比較重視的,畢竟不能讓京師給淹了,尤其是宋準,他才上任沒多久,更不敢有絲毫大意,洛水可是浩浩蕩蕩地穿城而過,不允許在此事上有任何重大疏漏。

對於宋準,劉暘顯然還是很信重的,直接說道:“京畿這邊,我倒是沒有過分擔心,有宋卿及諸公在,有京畿豐沛的人物力儲備,料想也能安穩度過!我憂心者,乃是大河下游,每年雨季,沿河州縣都難免受災,今年這雨勢,似乎又有些不尋常吶”

劉暘的擔憂也是有道理的,這些年,黃河沿岸,是小災不斷,官民損失雖然不少,但還沒有到那種傷筋動骨的程度。

距離上一次黃河特大型水災,還在開寶十年時期,距離今已經快二十年過去了,大河安分了這般久,講道理,突然發一次怒,也是很正常的事。

中國,從來都是一個多災多難的國度。同時,更讓劉暘不放心的是,這麼多年過去,沿岸的防洪泄洪設施,可還牢靠,可還足使用?對於這點,劉暘是一點信心都沒有。

感受到太子的憂慮,在場幾名大臣,面色都不禁沉凝。而一直在閉目養神的趙普,此時也慢慢地睜開眼睛,環視一圈,目光投向劉暘,拖着蒼老的聲音道:“殿下不必過分憂懷,政事堂已發制,曉令沿河諸州縣,嚴加防備!”

“僅靠提醒,遠遠不足!”聽趙普這麼說,劉暘當即回過頭來,嚴肅道:“立刻挑人,派遣巡河御史,就近督促,同時,讓周遭道州,做好最壞打算,一旦水勢不可控,即行救人救災!黃淮一體,大河不穩,淮水豈得安寧,兩淮地區,也要提醒到位!”

停頓了下,劉暘又轉向趙匡義,道:“東京,廣陽伯可親往東京坐鎮!”

第165章 舊邸世宗篇45 漢金衝突第365章 樞密軍政世宗篇26 北廷國相第321章 瑤女第296章 缺人了第217章 幽州行營第59章 不知死第434章 重任在肩第295章 難第123章 諮之以邊事第2090章 太宗篇37 新時代下的大漢(中)第163章 索然無味第462章 一地雞毛第3章 臺懷之事第306章 北面事務第2085章 太宗篇32 血肉澆築王權第2065章 太宗篇12 雍熙皇帝第2091章 太宗篇38 新時代下的大漢(下)第127章 皇城司第2章 父母兄弟第244章 皇子赴軍第442章 金玉滿倉,堆積如山第1740章 農民苦第1722章 血色榆林第113章 必成大器第441章 劉皇帝的財產第43章 接見第181章 瓊林苑內第397章 鹽事暫定第28章 劉承祐的想法第32章 太子的安排第169章 遼國政壇的暗流第1686章 雍王回京第8章 摻沙子的效果第67章 又去一老第209章 各執己見第1780章 侵入黑汗國第2053章 終章第141章 崇政殿聽政3第155章 河東風雲(2)第80章 一意孤行第2071章 太宗篇18 轉移陣地第152章 二十五日前,進鄴都第1773章 質問第511章 最後的旅途10第481章 行宮第235章 難以樂觀第101章 大整軍第293章 生於憂患第140章 崇政殿聽政2第108 狀元第5章 春闈第1802章 屁股要坐穩,態度要端正第2082章 太宗篇29 蜀中起義第97章 再臨井陘第357章 國滅第3章 臺懷之事第98章 灰溜溜地滾回去第30章 可以準備善後了第2092章 太宗篇39 勾吳國之始第2194章 仁宗篇11 大上海第197章 剛愎依舊第241章 至此戰罷第426章 仍在進步的太子第53章 改國號,去帝位,稱臣修貢第1793章 又一個四品大員沒了第324章 金山南麓第49章 安東都督府第321章 矛盾第47章 八十萬軍隊帶來的壓力第142章 公堂之上第101章 劉知遠在洛陽第12章 方略第48章 處處矛盾第91章 今日開寶第441章 登聞鼓又響了第288章 敵酋首級獻上半島史話·話說林邑第37章 覆滅在即第366章 遼軍西進第47章 應對第149章 降表第113章 十年之爭也該結束了第362章 分封?第131章 政事堂中的憂慮第149章 天子欲啓河工第198章 轉折點第439章 自請其罪第425章 開寶十年第147章 朝局變動的前兆第55章 符氏姐妹第77章 吏職變動第409章 兩千貫也能扯出天大的干係?第390章 減丁政策,翻過那座山第177章 小賢王第85章 少壯派第453章 注水的開寶功臣第78章 召還二郎?第83章 遼帝之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