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73章 太宗篇20 元年爭儲

“你要請辭?”垂拱殿內,皇帝劉暘眉頭微皺,意外地看着拱手肅立於御前的魯王劉曖,低沉的聲音中的隱隱透着些不滿。

沒錯,就是魯王,就在今歲夏,皇帝劉暘又給他的兄弟們加賜恩典了,當然針對的只是部分人,其中劉曖以輔弼有功晉魯王,劉昭則以世祖嫡子之尊晉燕王,同時還有十五皇弟劉晅賜蜀公,十六皇弟劉曜賜韓公。

至此,世祖皇帝所出一十六子,悉有名爵。劉曜排名老末,年紀輕,封爵就是單純的恩典,相比之下,十五劉晅就要悲催得多了。

早就到了封爵的年紀,只是因爲當年忤逆世祖皇帝之意,做了不願分封救國的出頭鳥,被單拎出來敲打,殺雞儆猴,再加上後來惠妃的求爵言行觸怒先帝,以致於劉暘都登基了,劉晅還是沒名沒分的,處在一種萬分尷尬的境地,在京畿上層權貴中時刻擡不起頭來。

說來也是心酸,劉暘這道恩典落下,總算是解決了劉晅的尷尬,使二十四歲的劉晅,終於能夠“擡頭”做人。

對劉晅的遭遇,劉暘當然也有所同情,覺得先帝責之太厲,但示之以恩,目的顯然也不那麼單純。

收買人心自是其一,至少劉晅母子自此對劉暘是千恩萬謝,惠妃更是逢人就誇今上英明仁德,在京畿貴婦圈子裡,不斷替劉暘揚名。同時,惠妃畢竟姓符,是孝賢仁皇后的親妹妹,是劉暘的二姨,衝這份關係,徇點順水推舟的私誼也無傷大雅。

當然,作爲一個成熟的政治家,私情方面只佔劉暘決策因素很小一部分比重,在封賞諸弟的背後,還有一些更爲隱晦,卻更爲關鍵的原因:太子。

毋庸置疑,關於太子的選擇,是劉暘上位之後面對的諸多問題中最爲嚴重的一個,並且避也避不開,從他登基開始,角力便從明裡暗裡各方面地展開了。

早在世祖皇帝時期,東宮之中就已經不大安寧了,太子妃與趙妃之間,以及他們分別代表的慕容氏、趙氏兩股軍政力量,明爭暗鬥,是不亦樂乎。

不過那時候鬥爭的範圍與烈度都有侷限,畢竟上頭有世祖皇帝鎮壓着,真鬧得狠了,不只自身要挨板子,太子也得跟着吃掛落。

當然,慕容太子妃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未能產下皇子,以致於選擇收養蕭妃所生劉文濟,也就導致在相當一段時間內,東宮內的鬥爭都表現在女人間的“爭風吃醋”上。

發生根本性的變化,還要從太子妃誕下嫡子劉文澎開始,這是一個標誌性的轉折。從那時起,太子妃就和當年的符後一般,大義光環在身,無可動搖。

相比之下,原本趙妃最大的“依仗”,就不那麼可靠了,畢竟,在大漢的禮制體系中,嫡庶有別,始終在長幼有序之前。

而在繼承人的問題上,比起世祖皇帝的“不偏不倚”,劉暘則始終處在一種猶豫的狀態中,態度有些搖擺。

一方面本能地擁護嫡長制,一方面又對兩個耗費了他不少心血的年長皇子寄予厚望,後者倒也與世祖皇帝某一階段的心理和契合。

也正是在這種矛盾的心理中,在登基之前,沒有對立太子問題進行任何形式的討論;大典之上,也只確立慕容氏爲皇后,太子之事隻字未提。如此決定,就是想再等等,多看看,容後再議。

太子畢竟事關國本,冊立太子也不單單是確立名分的問題,給了名,還要給權的。想想他在冊立太子之初,東宮的配置吧,牽涉到朝局,引起帝國中樞權力體系與分配變化,那是一定的。

如果是那樣,在許多朝政大事上,尤其是人事問題上,劉暘就不得不多一層顧慮,所謂投鼠忌器,又何必將自己置於那種尷尬境地。

或許也是作爲一個帝王的本能,天然地排斥自身權柄的切分,何況,他這皇帝才幹多久,纔剛開始過癮,他也春秋鼎盛,何必急於一時.

另一方面,不急於立太子,也是對繼承者的一種保護。太子,歷朝歷代都是不好做的,作爲一個當了近三十五年的太子,在這方面劉暘可太有發言權了,最終能夠闖出來,黃袍加身,修成正果,那都是大毅力、大智慧、大忍耐的結果。

一者屬意難定,二者爲自身權柄,三者避免黨爭,基於這三點原因,劉暘向朝廷釋放了明確信號,太子問題暫且擱置。

然而,這終究只是一廂情願,劉暘想往後延,但其他人卻不那麼想,也難如他意。過去的半年多,宮裡朝上,不停地有人在他耳邊唸叨提醒,不停地有人上書進言:早定國本,以安人心。

而從那些紛雜的人事與諫言中,難辨忠奸善惡,看得到的只有叵測人心、利益苟且。其中,除了那些什麼事都要插上一嘴以顯示存在感的清流學究之外,表現得最爲迫切的,卻是以趙匡義、趙德昭爲首的趙氏集團。

在這事上面,他們沒什麼好遮掩的,身處在那個位置,也遮掩不住,且不說趙匡義的政治野心有多強烈,就算他淡泊寧靜,身後也免不了有一堆人推他出來,帶領大夥去爭。

趙氏,代表着的早已不侷限於趙家,還有一大波勳貴、官僚的利益。世祖皇帝當初雖然對趙氏兄弟有所打壓,但終究沒有下死手,也就導致趙氏始終在大漢內部具備強大的影響力,掌握一部分話語權。

趙匡胤在軍,趙匡義在政,這倆兄弟幾十年積攢的實力與底蘊任誰都不敢小覷,尤其是趙匡胤,雖然他本人以及同時期的老貴們大多已經離世,但以他們爲核心形成的這股軍政勢力集團卻保存了下來,發展壯大,並且盤根錯節。

當然,這並不能夠算是一個十分穩固的軍政聯盟,內部也有分歧,凝聚力也沒那麼強大,否則以世祖皇帝的脾性,下殺手都是有很大可能的事。

只不過,在大多數時候,他們的利益需求一致,就比如太子問題,大夥的支持力度就要強些,也能儘量往一塊兒使。

畢竟,大漢帝國雖大,但最上層的權力與各種資源終究是有限的,蛋糕沒法進一步擴大的情況下,就得互相搶食了。

到如今,同一張餐桌上,皇室的餐盤自然最大,東西最美味,而剩下的每一家,盤子也基本固定了,想要有所突破,要麼繼續向外擴張,要麼就從同桌的盤子裡搶食。而相比之下,後者或許困難更大,風險更高,但收益也同樣更高。

對於以趙氏爲核心的那一批貴族、官僚來說,把趙家生的皇子扶上太子之位,日後再繼承大統,那回報必然是可觀的。

當然,對於權貴們而言,一條道走到黑是不可取的,一旦事難竟成,直接跳船下車也是理所應當。但至少在初期,會提供一些實實在在的支持,基於此點,趙匡義在朝中調動攻克“太子”這道難關的力量是十分強大的。

另一方面,作爲世祖皇帝遺留的歷史問題之一,大漢龐大的功臣勳貴集團,各種利益集體是很多的,形勢也很複雜,並不只他一個趙家

至少作爲太子之爭的另外一個主角,慕容氏,其份量可一點不比趙氏輕,實力與影響力甚至猶有過之。如果僅論勢力大小,那是沒個具體標準的,各有優勢,算是旗鼓相當。

但從始至終,慕容氏在事實上是壓趙氏一頭的,慕容延釗是元從老臣,是大漢早期的統帥,趙匡胤不管後來功勞有多大,都是後來者。 便是不提上一輩的功勳成就,只看二妃,一個是正室,一個是側妃,尊卑主從,名分早定,這就是慕容氏在此次鬥爭中最大的底氣,來自大漢禮制賦予正統性,比起趙妃,具備天然的優勢。

正因如此,趙匡義纔會顯得那般急迫,他可是一個修習道義禮法的傳統文臣,也太清楚那套深入人心幾十年的禮法有多頑固與強大,如非立場利益原因,他是絕不會想着去挑戰,畢竟屬於逆勢而爲。

同時,只有早早地爭取,他們成功的可能才更大,至少當下,劉文渙還佔個“長”字,“賢”的一方面,也在世祖晚年有所表現。劉文澎在不斷長大,倘若不奮起直爭,隨着時間的推移,劉文渙的競爭實力只會不斷衰減,優勢將逐漸被拉平,而對方將始終佔據嫡子的正統地位,這就是一個此消彼長的過程。

因此,在劉暘登基以前,趙匡義就在暗中謀劃了,等大典之後,更是活動頻繁,多方奔走,串連聯合,發起一場“立太子”的政治活動。

初春之時發生在大漢朝堂上的關於封國、諸侯王的爭鬥,趙匡義從頭到尾都沒有參與進去,表現得漠不關心,就因爲他把所有的注意力與精力都放在“立太子”這樁大事上了。這纔是大格局,這天下,還有比“爭國”更讓人心潮澎湃的投資嗎?

也是同理,慕容氏那邊整體上則要剋制得多,爲之做整體謀劃的,自然是吏部尚書慕容德豐了。

事實上,對於推動立太子一事上,慕容家與趙家態度是一致的,尤其是慕容皇后,也希望早早把名分定下,免得給趙氏母子機會,畢竟人心難測,遲則生變,早點把蛋糕放到自己盤子裡纔是正理。

因此,宮廷裡邊鬥爭太多,干預太多,也就使得在那段時間內皇后與趙貴妃都讓皇帝劉暘感到厭煩。

朝臣中,論對皇帝的瞭解,首當其推,乃是慕容德豐。在觀察一陣後,他是極力勸說皇后,不要過於逼迫劉暘。沒有任何一個皇帝,喜歡被人逼着做決定,慕容德豐更知道,皇帝劉暘雖然是一個寬厚仁慈之主,過去常被世祖皇帝批爲“迂腐”、“沒有魄力”,但實則是個主意很正的人。

在皇帝已經表露在立儲上的態度之後,對慕容皇后“拱火”的行爲,慕容德豐是幾度勸說,方纔安撫下來,他的說辭與趙匡義的想法倒是一致的。

時間是站在他們這一方的,拖得越久,對他們越有利,如果立一個五六歲的娃娃爲太子,能夠輕易被對手掀起爭議,但若過個十年,這種爭議性將直線下降。

因此,事不可爲,又何必去觸怒皇帝呢?皇后真正需要做的,是保護好小皇子,並悉心培養,只要不犯大錯,任趙氏如何動作,都難動搖他們的地位。

畢竟,多做多錯,若是過分了,且不說皇帝如何英明,他們慕容氏也不是吃素的。

在爭儲的問題上,慕容德豐算是畢竟理性的,但不是所有人都有他這個認識,而慕容氏那一大派系,也不是他一個人說了算的。宮裡的皇后,宮外的衛國公慕容德業,還有一些慕容氏的頭頭腦腦,總有不聽勸,或主動、或被動捲進其間者。

當然,也實在是趙匡義搞出的陣仗太大了!就在那個春季,從功臣勳貴到朝廷大員,從京城職官到地方牧守,足有上百人陸陸續續給劉暘上表請立太子,其中有很多人份量都不輕,只要一擴展,都能追溯個功勳卓著,牽扯出盤根錯節的關係。

而這些人,雖然沒有一個字是提立劉文渙爲太子,但字裡行間,都是那個意思。

趙匡義的手段,他是一眼看破,這種不是逼宮勝似逼宮的行爲,深深地觸怒了他。而緊跟着下場的慕容氏,則分擔了一部分怒火

眼瞧着雙方爭執愈發激烈,甚至逐漸演變到互相攻訐挑刺,劉暘也忍耐不住了,直接找由頭下詔申斥趙匡義與慕容德豐。說來也有意思,兩三個月內,雍熙宰相們幾乎是輪番挨皇帝訓。

伴隨着的,是劉暘對兩方“主力成員”的敲打,罰俸的罰俸,奪權的奪權,降職的降職。如此一來,眼見皇帝是真的主意堅定,不欲立儲,雙方這才消停罷戰。

但是,“元年奪儲”這場風波的影響,卻在不斷擴散蔓延,幾乎貫穿整個雍熙朝,只不過,後續的鬥爭,不再像此次這般當面鑼,對面鼓。當然,明爭轉爲暗鬥,刀光劍影,冷槍暗箭,最是傷人,各種鬼蜮技倆,也層出不窮.

就當時而言,便已然影響到朝局。首先,宋白謫遷青州之後,繼任人選,初擬爲趙匡義舉薦的吏部侍郎賈黃中,最後被劉暘否了,改爲前開封府尹劉繼昌。

劉繼昌可算是因禍得福,因爲“延康街事件”引發的後續惡劣影響,他可被劉暘冷落了一段時,上,上不去,退,又退不回。平調洛陽府,也算是不幸中萬幸,至少還加了個內閣大學士的頭銜。

趙匡義沒能如願,慕容德豐同樣吃了個不小的癟,首先賈黃中這個“趙黨”沒能趕走,同時他提議的以符昭願繼任遼東布政使,最後也沒能通過,劉暘最終選擇了河南佈政副使鄭起,以其在河南稅改的突出成績。

顯然,不論什麼理由,趙氏、慕容氏兩家都沒能討得了好,都迎來皇帝的強力敲打。

不過,趙匡義卻沒有想象中的失落,事不成固然讓人失望,但同樣的,他從皇帝態度中更加清晰地捕捉到了那絲遲疑,而這份遲疑,便是劉文渙與趙氏的希望。

後續的事情,似乎也佐證了這一點,劉暘對三個皇子同時賜爵,晉劉文渙汝陽郡公,賜劉文濟臨淄郡公,賜劉文澎太原郡公。大概是覺得只封三個兒子不太好看,劉暘又順帶給幾個皇弟加了爵。

雖然太原郡公明顯重於其餘兩個皇子,那畢竟是大漢的龍興之地,但哪怕有所偏向,三皇子、三郡公也恰恰說明了皇帝劉暘的猶豫。

而綜整個過程,劉文濟都是個小透明,幾乎沒有人關注他、在意他,他與其母蕭莊妃也如常保持着低調,連看熱鬧的心思都沒有,最後,倒白撿了一個臨淄郡公的爵位。

“太子之爭”的折騰,同時也讓劉暘有些心累,從柩前繼位不到一年的時間,朝廷內部是幾番風波,還都不小,等當上皇帝,他才真正發覺,大漢帝國的這些權貴們,究竟有多少的“活力”,究竟能多折騰,折騰起來又究竟有多厲害

劉暘只想維持一個穩定的環境,把心思用在治國上,踏踏實實地匡正世祖皇帝留下的一些弊病,爲國家、爲百姓做些實事,但是,實在太難了。

劉暘終究不是世祖皇帝,一旦不愉,能夠隨時掀桌子,並且承受那種破壞規則的反噬,但劉暘顯然不行,便是有那個權力,也沒有那個魄力,骨子裡就不是做得出那種行爲的人

當然,在過去的半年時間裡,劉暘的皇位還是越坐越穩,權威也在時間的流轉下逐漸樹立,對中樞權力與人事也做了進一步的調整。

魯王劉曖被他拜爲中書令,主掌全國政令,必須得提一句,綜世祖皇帝一朝,都沒有人擔任過中書令一職,過去以中書侍郎同平章事,就已經是政事堂宰臣了,可見劉暘對劉曖的看重。

事實上,劉曖作爲皇室代表,居政事堂一席,就是對外廷的一種平衡措施,不管是當初的世祖皇帝,還是如今的雍熙皇帝,都樂於這樣的手段。

並不期盼劉曖能夠什麼突出的作爲、卓絕的政績,但只要他佔據着那個位置,就已經發揮着作用。

但是,今日劉曖卻突然來向皇帝請辭,劉暘哪裡能夠接受,並且第一時間就懷疑起箇中緣由。

第72章 駐足石壕鎮第226章 馮道請辭第28章 澧陽之戰第289章 趙普使蜀3第431章 花蕊夫人之殤第88章 童謠第364章 皇子戍邊世宗篇終 駕崩第141章 納降第319章 大將早逝第311章 舊識第190章 風起於青萍之末第350章 分封之始第487章 “驚喜”第1章 乾祐滅佛第255章 雍王犒軍第27章 西京風波第21章 捷音已先來第320章 見機進言,權歸中樞第89章 安南冬歸人第43章 事畢第459章 擺爛的李國舅第21章 黃袍加身第424章 開寶九年末的大調整第247章 留給遼陽的時間不多了第94章 汝公出山第2060章 太宗篇7 開寶老臣第93章 來自地方的聲音第57章 父子雙相位,一門兩國公第424章 年命不永第101章 這就是開寶盛世?第224章 摧枯拉朽第46章 駙馬的上下兩策第286章 你可不能死了第2050章 最後的旅途21第348章 文武並舉第114章 範質薨,帝不豫第2093章 太宗篇40 雍熙之治第2054章 太宗篇1 變天第379章 蕭思溫第2121章 康宗篇12 狩獵天子第4章 李昉夜訪東宮第121章 大朝第386章 以發展的眼光看待第376章 拷問第152章 二十五日前,進鄴都第134章 王師已克敵都第417章 慶典一般的刑場第416章 面試第126章 近臣之殤第290章 定要讓漢旗揚於上京第84章 示警第59章 元臣多鄙第1695章 袁家莊第153章 亂事終不可免第2090章 太宗篇37 新時代下的大漢(中)第36章 盡伏東北第204章 北伐已定第8章 摻沙子的效果第288章 敵酋首級獻上第148章 最後一仗第2146章 世宗篇21 康王絕唱第258章 漢軍的反應第1790章 憂勞第334章 下詔平南第439章 枉作小人第112章 回京前的安排第65章 選擇第1725章 見微知著第31章 進軍令第421章 樑孝王第344章 打個賭世宗篇32 建隆六年·制霸中亞第36章 李業告狀第248章 西撤!第148章 再去一臣,繼任人選第178章 頭腦清醒的乾祐帝第2198章 仁宗篇15 統治中堅第405章 楊呂覲見第1779章 四王畢第33章 有人想腐蝕孫將軍第140章 殺心大起第98章 灰溜溜地滾回去第468章 胡部隱患世宗篇35 安東事變第397章 指點第156章 立冬班師第58章 正面互懟第295章 難第2118章 康宗篇9 平康時代第192章 再得兩子第23章 室韋女真一番戰終,宗親無特權第1731章 一縷惆悵第362章 新齊與新楚第57章 七月大朝第21章 禍從口出第470章 最困難的時期已經度過了第112章 整風第318章 碩果僅存第108章 戛然而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