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宗篇7 官僚新貴,倒範集團

精緻而華麗的官駕自長街駛來,停在王家府門前,一干僮僕緊張而殷勤的侍奉下,一名體貌清癯卻極具威儀的老者下得車來,輕輕地撫過身上紫袍,開動穩健的步伐,回府而去。

老者正是當朝宰臣、吏部尚書王士廩,前武德使、江南布政使、宰臣、都察使、山陽巡撫使王玄真之孫。換在六十年前,只怕誰也不會相信,一個“鷹犬爪牙”出身的家族,在六十年後,竟能成爲帝國名正言順的豪門士族。

王氏之興,最早起於世祖開寶時期的武德使王寅武,但真正的奠基者,便是王玄真了。作爲一個罪臣之侄(王寅武因盧多遜案被世祖處死),先從“党項之亂”復起,又在武德使職位上挺過世祖晚年那酷烈的政治環境,最終還能爲太宗皇帝接納,成爲雍熙時代極具代表性的一員幹臣。

更可貴者,還能成爲太宗皇帝欽命輔臣之一,雖然很快被老貴清流們排擠出中樞,也沒能支撐到輝煌的建隆盛世到來,但王玄真爲王氏家族所打的基礎,已然足夠深厚。

在整個世宗時代,王氏都處於蟄伏養望的狀態,王玄真長子王學坤、次子王學培也都順利入仕,尤其是王學培,一度官至淮東布政使,雖然沒能達到先父的成就與地位,但卻穩穩地守住了權勢富貴。

至於這王士廩,則是王家是長房嫡孫,從小便表現出過人天分,八歲即能屬文,對時政也常有驚人見解,他快速成長的那段時期,也恰是帝國走向建隆至盛的階段,對世宗皇帝進行的多項整頓改革,也都有極深的認識與見解。

正因有諸多奇異之處,王士廩得到了父叔的全力支持,經過進士、觀政、縣州府一條龍履歷之後,於建隆後期被活動進東宮任職。

那時,世宗皇帝封禪未久,但老已顯,而太子劉繼禮則春秋正盛,雖有楊皇后與劉繼英之威脅,但對於王氏家族來說,還得是太子正統更值得投資。

只可惜,天有不測風雲,太子劉繼禮不幸早薨逝,這打斷了很多人的計劃與安排,包括王家。或許也正因如此,方使王士廩更加快速地脫穎而出。

自建隆二十年起,持續了三年的奪嫡之爭,在世宗皇帝的壓制下,固然保持着一些基本的“底線”,但其中伴隨着的刀光劍影、明槍暗箭,也足以讓人頭皮發麻。

也正是在一種看起來十分艱危的局面下,王士廩憑藉着幾次進言分析,逐漸成爲當時還是皇孫的劉維箴最重要的謀臣。

王士廩的策略,一在“孝”,二在“忍”,三在“等”,但其中分寸與火候,卻實則很難把握,如非王士廩時時提點設謀,以劉維箴之庸弱,未必就真能等到劉繼英“犯錯”的那日。

正因東宮時期的“同患難、共艱危”,等到劉維箴繼位,王士廩也順利熬出頭,對於這個心腹重臣,“講義氣”的劉維箴給了十分豐厚的回報。

先以其爲少府,接掌皇帝財庫,後升至殿中監,沒兩年便登堂入室,以都察使之職拜相,及范仲淹還朝任尚書令,王士廩也趁着朝局大變,在皇帝的支持下,晉位吏部尚書,成爲朝廷排名前列的宰相。

而自劉維箴繼位以來,在政事堂層面,由他親自下場博弈,只有兩個大臣,一是王士廩,二就是兵部尚書李開源。而李開源,可是世宗原配李皇后的侄子,是皇帝的表舅。

由此可見,王士廩在皇帝劉維箴心目中的地位如何。正統皇帝雖以“庸弱”示人,但皇帝這面大旗的價值與作用,卻被王士廩極大地利用起來了,既爲國,也爲己。

也正是通過王士廩這十來年的努力,王氏家族開始真正地蛻去凡皮,脫胎成爲帝國的士大夫家族,官僚新貴。

作爲站在帝國頂層的士大夫,王士廩對君王忠誠,對國家也有擔當,兩者之餘,也免不了對個人名望與家族利益有所扶持。

就如此時,回府過堂,已於堂間等候,面色凝沉,滿懷心事的一名中年,時任財政司度支部江淮左計使的王志民,這是王士廩的侄子。

見到王士廩回府,王志民立刻起身,急忙上前,主動接過王士廩的帽冠,態度異常謙卑:“恭迎二叔回府!”

王士廩只是看了他一眼,沒有作話,在兩名女婢的伺候下,脫去顯貴卻厚重的繡華外袍,淨手潔面,落座,飲下一口熱茶之後,方纔問王志民道:“坐不住了?”

整個過程,王志民都老老實實候着,不敢有絲毫不矩,聞問,方纔語帶委屈地答道:“侄兒只是心中不甘,情況怎會突然變化,讓那王安石鳩佔鵲巢?”

“所以,你是上門找老夫要解釋、討說法來了?”王士廩淡淡然地道。

聞問,王志民臉色微變,趕忙道:“小侄豈敢,只是倍覺憋屈罷了!”

見其狀,王士廩冷冷一笑,道:“命官要職,國家重器,可不是我王傢俬產,你若是以爲,老夫身兼天官,答允你的事,就萬無一失,那你這個官,就合該當到頭了。

宦海沉浮,疾風驟雨,若經受不住吹打,若僅汲汲眼前小利,那你莫若辭官,還鄉治學種地,否則早晚自陷其中,敗壞我王氏家風聲望!”

王士廩這番話,可謂嚴重了,王志民聞之,則更覺冷水澆頭,雙腿一軟,便跪下道:“小侄利令智昏,失了方寸,有負二叔教導,還請二叔責罰!”

“你已是四品高官,朝廷幹吏,不是蒙學小童,還需老夫時時提點教育?”王士廩冷斥道。

王志民又叩首道:“小侄知錯!江海關之任,再不提及!”

“起來吧!”審視了王志民一會兒,王士廩方鬆口道。

“謝二叔!”

“一個小小的稅務副司,也值得你如此追逐?你是關心朝廷關稅歲入之重,還是和那些蠅營狗苟一般,衝着撈錢取利,奔着上海的銷金窟去?”

面對王士廩的誅心之問,王志民臉上恍過一抹慌張,但迅速穩定心神,嚴肅道:“小侄既受二叔教誨,怎可有此小人之心,奸人之志?唯求忠君報國,治政安民!”

對此,王士廩笑了笑,不置可否,然後語氣再度低沉下來:“你不是想知道緣由嗎?老夫便告訴你,範希文給那王安石批了張條子,你說,老夫能直接拒絕嗎?”

聞言,王志民先是一愣,緊跟着便面露憤忿,道:“國家公職,範相公怎能私相授受,任人唯親.”

“好了!宰相之尊,豈是你能非議的?”聽其言,王士廩的表情嚴肅了起來,厲聲喝止道。

“是!”

話雖如此,但此事在王士廩這邊,實則是很難輕易揭過去的。范仲淹秉政的這些年,作爲深受皇帝信任的吏部天官,同時也是個見識、能力、手段都不俗的政治家,王士廩在很多方面都很配合范仲淹。

范仲淹對朝廷對人才選拔與官吏培養等方面的諸多意見,王士廩也是儘量配合,雖然這其中有王士廩借范仲淹之手,建立自己權威,安插自己人手的背景,但在范仲淹對吏部事務的干涉上,王士廩還是相當忍耐的。

而范仲淹,對王士廩的評價,也相當高,兩者之間是有相當長一段時間敦睦情誼的。但隨着時間的推移,隨着王士廩權威的鞏固,這份“合作關係”也就越發脆弱了,作爲一部主官,也是政事堂一尊“活佛”,豈能喜歡旁人的橫加干涉,即便你是首相。

就拿江海關總稅務司副使一職來說,王士廩就不禁懷疑,是范仲淹提前得知消息後,前來設阻。因爲這兩年,范仲淹開始對朝廷的恩蔭制度動心思了,那些控制、壓制的舉措十分明顯,朝裡朝外已經有一大批才幹不足、德行有虧抑或治事有失的權貴子弟,被范仲淹施壓罷免了。

在這件事上,王士廩本能地感到排斥,畢竟他本人就是恩蔭制度的獲利者,但朝廷中充斥着不合格的權貴子弟,也的確不妥。

本着爲國家計的原則,王士廩在盡力周旋協調之餘,也幫支持范仲淹清理了一批庸才。但是,當這股風吹到自家人頭上時,王士廩實則也怒從心起。

面色沉凝地思忖幾許,王士廩忽然擡頭,又露出點輕鬆的笑容,道:“江海關你去不了,但東南一樣去,老夫已經擬好,淮南轉運使的差事,就落在你頭上。”

“這一次,不會再出差錯!”王士廩又言辭鑿鑿地補了一句。

聞言,王志民面色大喜,趕忙拜道:“多謝二叔提攜!”

淮南轉運使,可是從三品的官職,是淮南轉運司的二號人物。朝廷的財稅轉運制度,已實行百年,幾大轉運司中,尤以東南轉運司最爲矚目,畢竟負責的是東南財稅重心,朝廷最重要的稅賦來源之一,尤其在海外拓殖貿易興起之後,就更一發不可收拾。

而東南轉運司,覆蓋的範圍很廣,包括兩淮、兩江、閩浙六道,其中淮南轉運司則負責兩淮財稅審查、收繳、入京事項,權力很大。

論油水,未必就江海關多,但權勢與影響,則又不可同日而語了,關鍵在於,這可是實權正職。可想而知,能夠把這樣的職位拿出來,交給自家侄子,以城府深厚如王士廩,其心中究竟積攢了怎樣的情緒。

將王志民打發掉後,王士廩正坐於堂,沉思良久,老臉一直陰晴不定的,他思考時,家人一向不敢打擾,直到他那聰明伶俐的小孫兒,活蹦亂跳地來找祖父用晚食,面上纔再度露出和藹的笑容。

只是,王士廩的心中,卻暗暗說道:“範希文,你這個尚書令,做得夠久了!你範某人做得,我王某人做不得?”

事實上,還真就做不得,至少下一任不可能,按照既有之規則,范仲淹之後,接替尚書令的,基本就是勳貴集團的代表。

王士廩能爭取的,顯然只有下下任,基於此,他自然感到巨大的緊迫感,畢竟,他也年逾五十了,同樣沒多少日子久等了。

於是,悄然也是必然,“倒範集團”又增加了一員主力大將.

第2072章 太宗篇19 定風波第228章 巡邊彙報第448章 還是太子立場堅定第90章 安全脫身第58章 正面互懟第117章 新洛陽城,邙山隱者第84章 劉承祐的決定第14章 武夫軍閥第47章 應對第436章 乾元之巔攬月臺第227章 席捲半島第46章 郭榮奏事第285章 胃口極大的反擊第390章 武舉選官定製第352章 皇城使和他的義子第1773章 質問第201章 正面交鋒第141章 太子的提醒第197章 決斷!第255章 雍王犒軍第2107章 太宗篇54 皇帝的認可第79章 “撫遠之戰”第205章 既往不咎第16章 態度迥異第395章 大商人第198章 遼國變故第37章 國舅劾郭榮第14章 腹黑之謀第304章 過去的三年第2107章 太宗篇54 皇帝的認可第70章 未來宰相的安排第124章 輕取揚州第342章 勢如破竹第253章 運籌千里王樞密第233章 漢騎出絕域第151章 廣政殿議第339章 走向“詞帝”之路第340章 定論第129章 各懷心思第1746章 需要個說得過去的理由第419章 劉皇帝請客第79章 大獲全勝第193章 楊邠案(1)第55章 燕王病故第2060章 太宗篇7 開寶老臣第116章 涼甘瓜沙第304章 過去的三年第117章 潑冷水第205章 南院大王的謀略淺談兩點第138章 破寨第167章 請辭第315章 趙匡義有個大膽的念頭第346章 底層第20章 武德司的收穫第180章 賞功第189章 趙大述職第2098章 太宗篇45 再起奪嫡第99章 又窮了第355章 韓熙載準備好了第469章 四大改造、營所改革第211章 太子掛帥第2082章 太宗篇29 蜀中起義第244章 皇子赴軍第33章 豪強第169章 武德司二三事第110章 郭榮之斷第306章 北面事務第1章 乾祐滅佛第2194章 仁宗篇11 大上海第126章 問罪第292章 北伐的尾聲1第294章 唐粵問題第439章 自請其罪第87章 欒城之戰(1)第184章 劉承贇也來了第48章 不安寧的四、五月第53章 遁第55章 乾脆的勝利第54章 臨陣指揮,盡委諸君第1683章 武德司的整頓第77章 渦口之戰(1)第32章 郭氏之慮第427章 晉王要做忠臣第95章 掘地求生仁宗篇8 罷相“疑雲”第119章 回京第148章 還京第165章 天子的態度第1738章 逆賊授首,準備撤軍第223章 滑州河防第190章 榮寵無過於高氏第114章 三月爲期第137章 迂迴之師第1805章 度日如年,駙馬張璟第94章 寬仁的處置第66章 請辭?不許!第55章 山上山下第353章 楊城大捷第182章 大漢最北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