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 和議達成

隨着劉承祐一封詔令,漢軍如約停止了對唐軍的攻伐,讓長江沿岸苦苦支撐戍防唐軍終於喘了一口氣,開春一個多月,江北烽火,頭一次告息。

而金陵這邊,李德明匆匆而帶歸和書,大抵也知此封和書的份量,李德明第一時間便進宮,面呈唐主。對於這喪國三條,李璟看起來,倒也沒有過於激動的樣子。

畢竟,江北十四州都可盡獻,其他的,也不算什麼了。只是,李璟這邊,心頭極不是滋味,有些感傷道:“皇考帝業肇基,難道就朕而終了嗎?”

“陛下!”李德明不禁寬慰道:“天無二日,如欲稱臣於漢,豈與並稱,降尊號也是不得已之事。此乃非常之舉,待兩國和議達成,漢軍北撤,外患消除,陛下仍可照用天子鸞儀。”

“如此,不是自欺欺人嗎?”李璟自嘲道。

李德明有那麼一絲尷尬,繼續忽悠着:“古有越王勾踐,忍辱負重二十載,得以復仇滅吳。臣觀漢帝,年少氣盛,實好大喜功之流,此番得勝,必然驕狂難抑,遲早自取其禍,自亂其國。陛下只需含羞吞恥,勵精圖治,異日必有還復河山之日!”

“只能如此了,冀望先帝,能夠原宥我這個不孝臣子!”李璟長嘆一聲。

又盯着和書內容審閱一遍,李璟又道:“歲貢之資,是否過多了,能否削減一些?”

聞言,李德明心頭暗道,若是少了,北漢那邊,如何交代得過去。不假思索,李德明小心地回道:“陛下,北漢貪慾之盛,遠超想象,這已是臣,據理力爭,方纔談下的數目!”

“哎......”李璟默然一嘆:“讓朕再想想!”

見狀,李德明只是小聲地提醒了一句:“陛下,初擬此議,漢軍已然暫止攻伐。若拖得太久,待漢軍休整完畢,再度動兵,只怕更加難擋。臣南歸之時,偶然聞之,漢帝已下令,讓淮水之北漢水師,盡數南調,欲入大江......”

聽李德明這麼說,李璟神情果然變了變。

告退出宮後,李德明馬不停蹄地,開始於金陵朝野串連起來,拜訪其親友、同僚、門生以及各路議和派,欲聯合起來,推動和議達成。

李德明也不傻,知道此議,必然再度引起南唐朝堂風波,僅靠他一個人,可謂勢單力薄,容易再受李徵古那等匹夫的羞辱。

而不出意料,當和約的具體內容傳開之後,又是一場激烈風波。金陵朝野,針對這份和議,基本分爲兩派,互相駁斥、謾罵、攻訐,使得南唐朝廷竟成一派烏煙瘴氣。

不過比起之前,此番有異議的,反而是和約的具體內容,大部分人,覺得北漢貪慾過甚。縱使淮南失陷,劃江而治,不可避免,稱臣也只是丟了面子,但歲貢之利,太過沉重了。

以南唐如今的情況,孫兵折將,失淮南半壁之後,再每年承擔如此大一筆歲貢,對於南唐而言,將是一筆極其沉重的財政負擔。

然而,就在這場波瀾之中,李璟反而徹底堅定了和議之心。只是就一些細節問題,再遣李德明渡江,面見漢帝,進行了一番補充。

對此,劉承祐這邊自無不可,好好磋商即是。

南唐提出,被俘的唐軍將士百姓,希望漢軍能夠放還。對此,劉承祐怎麼可能輕易同意,前前後後,淮南各州,被漢軍所俘之軍民,有近十萬,這可是十萬青壯。人口重要性,劉承祐豈能不知,尤其是能上得了戰場的青壯,那更是一筆寶貴的財富。

綜合考慮了一番,劉承祐同意把江南籍貫的俘虜放回,但俘虜之中,有數千唐軍將校投誠於大漢,已編在漢軍作戰序列,那些將士的父母妻小,得由南唐送到淮南。

李璟得悉,也沒有阻攔的必要,同意了。又向劉承祐提出,每歲請易淮鹽二十萬石,要知道,此前南唐的食鹽供應,基本都來自於淮南。對此,劉承祐也沒設置障礙的意思,只要拿得出等價的錢貨交易即可。

其後,兩方又約定罷戰之後,沿江駐兵數量,這些都是可以談的。

如此這般,兩方之間,來回交往近五日,終於達成和約。

北漢乾祐五年二月十二,唐國主李璟,率後宮、宗室及公卿大臣,告罪於宗廟,泣淚而告“漢唐和約”。

其後,以宰臣馮延巳等人北渡,將最終和約面呈漢帝,隨着劉承祐的首肯,雙方之約,算是正式締結。當夜,劉承祐設御宴,招待馮延巳一干唐臣。

席間,對於馮延巳,劉承祐可謂另眼相看,態度和善。總得來說,馮延巳在北漢徵淮大略中,前後是起了不小的作用,屬“功臣”。

只是,在漢帝那怪異而玩味的目光下,馮延巳頗不自在,訕訕而應。吃佳釀如飲苦水,面色沉重,竟有悲態。

馮延巳在南唐朝廷,更似弄權奸臣,卻也不似李德明那般,存賣國之心。雖然也同意和議,但南唐當真簽下這麼一份禍國殃民、屈辱至極的媾和條約之時,仍舊不免心生哀慟。

而消息傳到金陵之後,朝野之間,哀鴻一片。不管之前是何等態度,但和議達成之時,心中或多或少,都有些悲痛與屈辱感。

至於唐主李璟,則直接病倒了,幾不能理事,再度以皇太弟李景遂監國,讓文武輔弼,同北漢進行和議後的善後交接事宜。

和州境內,當塗對岸,梁山軍寨,一片淒冷春風中,“唐”、“林”字旗飄揚。軍寨周邊,仍舊殘留不少攻防的戰火痕跡。

寨內,三千餘唐卒,收拾好糧食、軍甲,在一片肅重的氣氛中,登船,準備撤往南岸的當塗。

而在寨外,兩千餘漢軍入駐此寨,有序接收寨防。張永德親自來了,只因爲此寨,便是唐將林仁肇的駐敵。對於這個給自己履歷上,添了一筆敗績的南唐將領,張永德還是很有興趣的。

登上寨樓,臨高而望,望着駛向江南的唐軍,張永德不由感嘆道:“那林仁肇,也算一名將了,這梁山寨,被其打造得如此牢固,我軍連攻三日,竟不得下,足見其能。只可惜啊,有其才,不得其時,不遇其主,焉能不敗!”

關注公衆號:書友大本營,關注即送現金、點幣!

而在逐漸遠去的唐軍戰船之上,林仁肇站在後舷,同樣遠眺着梁山寨,其間人影幢幢,望着那高高豎起,迎風飄揚的漢旗,林仁肇哈哈大笑了幾聲。

笑聲中,帶着很明顯的嘲弄:“將士浴血而守,敵不能下,朝廷一紙詔令,便將江防拱手相讓......”

類似梁山寨的情況,在沿江地區上演了很多,長江北岸,數十座大小城邑、堡寨,唐軍悉數撤出,退往南岸,將江北徹底放棄,交給漢軍。然後,除了少部分城寨,大部分北御壁壘,全部被毀。

當然,大部分唐軍的態度,還是比較慶幸的。沿岸戍防唐軍之中,這段時間下來,基本也都被漢軍打怕了,這般“體面”地結束戰爭,退回江南,已算不錯的。

像林仁肇那般憤慨不平者,也不是沒有,只是在唐軍之中,終究是少數。可以說,不到半年的攻防之中,北漢大軍已將南唐軍隊的脊樑給打斷了。

第118章 考慮結束戰爭第2066章 太宗篇13 不那麼簡單第366章 遼軍西進第99章 又窮了第427章 饒樂國的困境第455章 鞠躬盡瘁趙相公第419章 劉皇帝請客第162章 薨逝第303章 兄弟之間第220章 啖耳將軍第147章 德勝渡世宗篇35 安東事變第81章 嘉慶節與太子的煩惱第9章 新官上任第20章 威臨荊南第129章 割地、稱臣、納貢第415章 血色將至第140章 崇政殿聽政2第103章 賊首狠決,官軍待發第12章 令人陶醉第200章 新的時代第45章 聰明的瑤蠻第474章 立場第179章 榆林楊重貴第53章 改國號,去帝位,稱臣修貢第146章 有人歡喜有人愁第150章 聽政第59章 不知死第10章 老將出馬第1769章 影響力第2章 祥瑞遍地,改革方向第140章 大獲全勝第377章 難知禍福的決議第233章 王使君在泗州第1742章 漠北來人第62章 難得遲疑第332章 黨巡檢當街怒斥權貴子第311章 舊識第173章 鍾謨當秦檜第141章 納降第83章 東京反應,王峻密奏第22章 荊南既定第385章 怨艾、抉擇第127章 皇城司第200章 誰能繼位?第307章 算盤打得很美,終究落空第2章 皇帝不好做第364章 過韓府第33章 真正目的第52章 巫宦之國第37章 回鶻使者第128章 治安問題第104章 駕臨歷城第68章 二次北巡第170章 全線動員第351章 滿朝之中,只此一人第432章 人事大權第102章 政爭這種事是很正常的第404章 清清白白李國舅第103章 缺少一個系統的李從益第176章 宣戰行爲談一談本書的一些問題第100章 關中蜀亂第273章 雲州遂破第296章 反響第272章 困獸猶鬥第108章 樞密院內第36章 李業告狀第14章 外戚第71章 平息的吳越大叛亂第105章 河北局勢世宗篇47 封禪第179章 榆林楊重貴半島史話·百年基調第341章 實在是敵軍不中用第1752章 放手第175章 在滑州第89章 安南冬歸人第153章 亂事終不可免第229章 耶律琮的建議第164章蜀臣第99章 全面對抗的兩司第61章 趙二爲官第336章 怪圈第251章 壽國公半島史話·安平公主第247章 留給遼陽的時間不多了第1740章 農民苦第128章 二使攜禮來第2080章 太宗篇27 忠臣賢紳,手段頻出第115章 瀛州第302章 朝局大變動第255章 “社會實踐”第88章 天子金令第468章 信教不留頭留頭不信教第69章 東出太行第70章 衛公辭世第38章 河西局勢由此轉變第143章 李崇矩復出第325章 成長與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