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章 淮南情況

幽州那邊,確實有些變化,燕王趙匡贊那邊,想來也確是多了些想法,事物從來不是一成不變,而況於人。

原因也並不複雜,一者趙匡贊承襲父位,坐鎮幽州多年,大權在握,爲異姓王之最,也會考慮將來。二者,也是朝廷近兩年來的變化,讓其心生疑忌了,雖未明確喊出削藩的口號,但收權的舉動,卻實實在在地進行着。

由此引發的是,燕王府那邊,近年來不斷提升實力,加強控制,尤其是所屬燕軍的掌握。燕軍中,似悍將趙思綰者,越發得到趙匡贊信任與看重。

但是,侷限於幽、涿三州,邊境安穩又沒兩年,趙匡贊雖則努力,成果終究有限。背靠大漢,還是得依靠越發強盛的中樞朝廷。

而朝堂之上,李濤等臣僚的顧慮,劉承祐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他可以聽而不納,在劉承祐看來,眼下遠未至考慮幽州與燕王的時候。趙匡贊何以屢次上表,請這要那,一方面是真的需求,另一方面則是爲試探朝廷的態度。

重心不在北方的時候,劉承祐力求一個穩定,自然不欲搞事,破壞既有的平衡。觀其在西北邊事上的態度就可知,連延州事都能容忍,而況於幽州重地。

再者,不管暗地有多少齟齬、疑忌,這些年來,趙匡贊與燕軍,對大漢朝廷而言,還是頗有功勳的,這點不可否認。

於劉承祐而言,趙匡贊有些想法,有些猜疑,是很正常的,是可以調合的。他不想看到的是,因爲一些不合時宜的猜忌,讓燕軍與朝廷徹底離心背德。

要知道,北邊還有契丹。這兩年中,大漢在不斷髮展進步,文治武功,遠邁三代,但是契丹同樣在休養生息。

傳聞說契丹皇帝耶律璟荒於政事,畋獵飲酒無度,但是有耶律屋質、耶律撻烈等臣輔助,實力也在恢復壯大中。最重要的是,契丹皇室、貴族們勢力的加強,使得耶律阮當政期間所積壓的內部矛盾,得到了緩解。

交流好書,關注vx公衆號.【書友大本營】。現在關注,可領現金紅包!

這樣的情況下,若是逼得趙匡贊偏向契丹,那絕對得不償失了。早些年,以血債累累,劉承祐不作擔憂。但隨着時間的流逝,仇恨也將逐漸淡化,算不得什麼,尤其在近兩年來,漢遼兩方從上到下,保持克制,加強經濟往來的情況下。

是故,察覺到朝中有針對燕軍的非議不滿,劉承祐即以最果斷堅定的態度,做出處置。身爲大漢宰相,李濤算是合格的,縱使不能立刻猜透皇帝的顧慮與心思,劉承祐也相信他,能夠充分執行他的命令。

“淮南那邊那邊,什麼情況?”劉承祐輒而問道。

提及此,李濤老臉上凝容稍展,輕笑道:“進入九月以來,旱情已然大大緩解!竇貞固、王樸,皆是朝廷干城,治災撫民,處置有方,使得上下皆安,淮民歸心。

只是,此番旱情恰在初秋,淮南田畝,多顆粒無收,百姓給養艱難。自淮南大戰之後,地方破壞嚴重,休養不足兩年,如欲復當年之盛,又要押後一兩年了。”

“淮東富庶,水脈發達,交通便利,以兩載積累,朝廷稍作調配,可安度。淮西則不然,還需要朝廷這邊,再協調賑濟,不過淮西之災情,較於淮東,要輕一些......”

“這些情況,卿皆已明晰於心胸,可酌情處置!”劉承祐看起來很滿意,對李濤說。

略作考慮,劉承祐又道:“各地大水,淮南旱情雖解,對水患卻不能疏於防範!”

“陛下英明!”李濤稟道:“兩道官府,皆有作爲。王樸徵調民壯,於治內,疏通河道溝渠,修復湮廢渠塘,大辟曠土,以備屯田。另,王樸奏,欲於楚州境內,重修白水塘。”

“王樸不愧爲朝廷棟樑啊,他動作倒也不慢,這是欲藉機大幹一場啊!”劉承祐感慨道:“楚州,白水塘?”

見劉承祐有些疑惑,李濤向他解釋道:“白水塘北接山陽,西臨盱眙界,最早爲曹魏所築,隨大業年間枯涸,武周證聖年間修復,開置屯田。根據王樸所奏,是欲從盱眙北淮水之側的洪澤浦,行拓建工程。”

“洪澤湖?”劉承祐嘀咕了句,有所恍然。

“《元和郡縣誌》有載,洪澤本名破釜澗,煬帝幸江都,經此浦宿,時亢旱,至是降雨,流泛,因改破釜爲洪澤。若命名爲洪澤湖,卻也恰當!”

李濤見狀,接話道:“按照王樸所呈計劃,擴建後的洪澤,可縱百里,橫二十餘里,爲江北一大澤,用以蓄洪、灌溉、養殖、船運,臨淮州縣百姓,皆可從中惠利,而少水旱之憂!”

聽李濤這一番描述,劉承祐顯然是動心了,稍加考慮,即道:“答覆王樸,詔允之!告訴他,讓他放開手幹,此利國利民之舉,朝廷沒有不支持的道理。值此災情,民力有餘,正可危中求機,謀建千年之澤,百世之利!”

“陛下英明,高瞻遠睹!”李濤當即恭維一句。

“另外,如此大工,所費之民物力,量也難少,若有困難,朝廷或可支援!”劉承祐說。

“王樸奏上言,以淮東之力,足可成就。只是,向朝廷輸送稅賦,當有所蠲免!”

“受災州府,都有減稅免賦之恩詔,詔允!”劉承祐直接回應道,想了想,又說:“東京這邊,可發些開建器械、工具,算是支持的一份心意!”

“是!”李濤應道,眼神中卻閃過一絲異樣,皇帝對王樸的信重,朝野內外,也算少見了。

察問完此事,劉承祐稍微活動了下筋骨,主要到政殿之中嚴肅緊張的氣氛,不由對李濤嘆道:“入秋以來,旱情、水患,接踵而至,急報紛至沓來。這卻是在考驗我大漢君臣啊!太平時日,難見朝廷之恩澤,大難來襲,正當上下管吏發揮才能之時。向使臣工,不加懈怠,盡力任事,用心爲民,民心自聚,國家自安啊!”

皇帝講出這番話,聽起來就蠻有道理的,李濤當即盛讚。作爲宰相,面對一個強勢的皇帝,還得放聰明些,尤其李濤自覺,自己的相位,還不算穩當......

“陛下,天災連連,爲何不出郊祭祀天地神祈,以求庇佑?欽天監那邊,已然選定日期,做好祭禮準備!”見皇帝心情有所緩解,李濤趁機進言道。

聞之,劉承祐下意識地瞥了眼李濤,見其一副認真的表情,劉承祐隨口說:“天若保佑大漢,何以降此危難?祭天若有用,何需朕與諸卿勞心於此,又何需官府傾力治理?”

劉承祐的反應,並沒有讓李濤感到意外。一直以來,大漢這位皇帝,都有些不遵天地,不敬鬼神,繼位以來,除了祭祀事宜,多有廢怠。皇帝自己無所覺,卻讓他們這幹臣子,心生憂慮。

此番水旱災害,早有臣子進言,讓劉承祐設祭天地,以祈度災。但是,被劉承祐忽略了,相比於祭祀祈禱,他更願意將時間與精力花在理事救災上面。

李濤說道:“古語云,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爲安臣僚之心,孚萬民之望,還請陛下慎之!”

反應過來,劉承祐玩味地看着李濤:“若郊祭之後,災情不加緩解,反而更加深重,那當如何?豈不是證明朕失德,見棄於天地?”

“這......”李濤不由訥言。

見其狀,劉承祐笑了,擺擺手,又道:“國家祭祀,自有其道理,朕豈會不知。傳詔吧,讓禮部、與欽天監準備一番,擇日出郊設祭,爲大漢子民祈福!”

“是!陛下英明!”聞言,李濤大鬆一口氣,趕忙應道。

要說劉承祐心裡沒有一絲敬畏之心,那倒也不盡然。不過更重要的是,官員、百姓信,深植於血液、骨髓裡的文化,他沒必要刻意去特立獨行。

再加上,根據各地的彙報,此番災情,最艱難的情況,已然度過,去祭祀一番,再加宣傳,效果當更好。

第458章 再臨東京第58章 正面互懟第7章 恩賞問題第364章 皇子戍邊第316章 皇后的寬慰第71章 北齊鎮第347章 割韭菜第351章 林邑國第245章 下一步戰略第15章 馬楚內亂第144章 兩月滅蜀?第26章 潘美守城第140章 崇政殿聽政2第260章 誘敵之計落空第107章 練將如礪劍第404章 冬夜第291章 漢遼山陽之戰第146章 近親通婚第8章 瓊林宴第76章 效郭威戰法第225章 遼國的應對第253章 皇帝的敬酒第279章 喜從天降第84章 劉承祐的決定第213章 紆尊降貴第325章 成長與成熟第55章 山上山下第141章 祭關公第100章 城戰第413章 分食第428章 用心第481章 行宮第1692章 香料之路 魏王奏章第253章 其他戰場第130章 御漢大計第343章 趙府君當權第31章 送行第46章 契丹異動,後顧之憂第116章 淮陽王太傅第2083章 太宗篇30 雍熙二年第375章 少林寺第89章 君恩之重,令人惶恐第249章 如此對手第70章 安東大開發1第342章 敏感的劉皇帝第354章 貴妃母子第300章 靈州換任第118章 商賈第134章 乾祐元年終第369章 功臣宿將第46章 契丹異動,後顧之憂第24章 不戰而屈人之兵第2146章 世宗篇21 康王絕唱第354章 扯後腿的在朝中第376章 拷問第159章 禮尚往來第107章 深思熟慮第13章 舉城同歡第66章 商業互吹第404章 清清白白李國舅第83章 佛陀入世,亦在治下第236章 母、妻、子第1802章 屁股要坐穩,態度要端正第249章 樞密院內第55章 乾脆的勝利第190章 榮寵無過於高氏第215章 確立太子第223章 南北海軍第118章 查抄第1728章 惠民新政第2070章 太宗篇17 妥協的,裝傻的,跑偏的第353章 聰明的張德鈞第160章 平定第179章 長教訓第299章 一個一個給朕說第232章 南口大戰1第112章 夏收屯田事第2048章 最後的旅途19第126章 冬至宴2第133章 捷報第163章 索然無味第227章 席捲半島第155章 漢帝的反思第515章 最後的旅途14第296章 缺人了第81章 暴躁的耶律德光第2124章 康宗篇15 潛龍在淵第246章 目標八寨第285章 家務事第229章 耶律琮的建議第108 狀元第91章 王峻驕狂第195章 遼帝第1772章 處置第459章 擺爛的李國舅第77章 渦口之戰(1)第2146章 世宗篇21 康王絕唱第1784章 結束與開始第82章 遼營之中的暗流第217章 李國舅治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