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9章 各執己見

崇政殿內,宰臣在座,將帥齊聚,這已是近期第二次由皇帝劉承祐親自主持的御前會議了。包括原本已打算動身去揚州籌備平南事宜的李谷,也因爲京中這場風潮,而緩下動身的步伐,駐留開封。

不過,在這場舉朝大議之中,李谷一直沒有發表自己的看法,一直緘默觀望。原因也很簡單,皇帝前者已把他的屁股擺在了南面事,從其個人利益而言,支持先平南,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作爲一個有大局觀的名臣,卻不能違心而完全忽視來自北面的威脅。

分執大漢權柄的公卿們,當然也分爲了兩派。

以範質、薛居正爲首的一批大臣,強烈建議北守南攻,盡力促成與遼國修復關係,並沿既定大略,待江南抵定之後,再行北顧。類似的思想與言論,當初還是出於劉承祐這個皇帝。

當然,目前的局勢下,皇帝的態度變得不偏不倚,無人能揣測其真正用心。而範質等大臣,何以堅決支持南進,卻是在他們看來,統一的重要性,遠在抵禦外侮上,所謂“攘外必先安內”的道理。只要南方統一,朝廷也可騰出手來,專事北患,屆時憑着中國強大的底蘊,足以制遼。

支持北伐,先解決契丹之患的,卻是以樞密使柴榮爲首的一批大臣與將帥。一個多月前,柴榮還在同皇帝討論平南的事務,併爲之而做廟算籌備,何以突然改弦更張,並直接下場,明確表明態度?

原因還在於此番遼軍的異動,柴榮是個危機感很強的人,此前漢遼之間相安無事,井水不犯河水,讓大漢可從容南略。今遼國既表露出敵意,更悍然動兵,其虎視眈眈,就使柴榮這些人對芒刺在背的感觸更加深刻了。

現實情況擺在那裡,勢力觸及塞南,而遼軍可以籍此大規模入關南寇,即便北面有強兵猛將鎮守,但偌大的幽冀平原,豈能面面俱到,所謂完善的防線,也是相對的。

遼國如果大舉南下,想要滅亡大漢,基本不可能。但兩國交兵於幽冀,則很可能將其打爛,給地方軍民造成嚴重破壞,早期的大漢,能夠抱着河北盡毀的決心與遼國相爭,現在還能承受那等損失嗎?

即便能夠,在國家實力足夠,能夠先發制人,爭取戰略優勢的情況下,何必被動防守。北邊的安寧,是要靠爭的。

類似的看法,柴榮是盡陳於劉承祐,並且提出了一個清醒而現實的目標,北伐非爲滅遼,僅在於奪取燕山之險,將遼軍勢力徹底趕出關外。在彌補了北面防線的巨大漏洞之後,不論是繼續對遼鏖兵,還是重啓統一戰爭,大漢也將更加從容,遊刃有餘。

柴榮提出的構想,沒有好高騖遠,也具備可行性,更觸動了許多具備良好軍事眼光的將帥的心絃,是以支持頗多。

當然,對於平南,軍中也不是沒有支持者,畢竟相較於強大的北遼,南面幾個割據小國要更好打些,滅國同樣是大功,且好取些,又有其膏腴富庶的誘惑。

佈置在南面的將校的意見,都不用多想,大部分人還是沒有高瞻遠睹,立足全局的眼光的,他們更多地會站在自己的角度上看事發表意見。

在京的高級將帥中,倒是趙匡胤,稍顯曖昧地表示支持南征,他的意見是在維持北面防禦,儘量修復關係的基礎上,進行平南。雖然有所保留,但他的傾向性也算明顯了。

還有很大一部分人,則是保持中立,眼睛耳朵注意在皇帝身上,皇帝最終如何決策,他們便俯首聽命。

而關於雙方國力的分析對比,在情報部司的支持下,遼國那邊可窺一半,而大漢是什麼情況,負責治理這個國家的大臣們,也有着清晰的認識。總而言之,大漢如今的實力,足可與遼國一戰,並有戰勝的信心與底氣。

崇政殿御案上的奏疏,又換了一茬,擺得整整齊齊,除了近期京中文武上表的南北事務奏議之外,便是不出意料的,北面將帥的請戰書。自陳留王安審琦以下及諸軍使,紛紛請戰。相較於東京、西南、南方諸軍在南征戰略下賺得腰滿囊鼓,北面的將士們可是一頭頭餓狼。哪怕北面的遼國是塊硬骨頭,也敢下嘴。

人齊至,無雜音,氣氛嚴肅如常,各人目不斜視之間,隱隱醞釀着又一場爭論。隨着內侍唱告,劉承祐大步流星地走了進來,衆臣起身行禮。

“都免禮吧!”落座,劉承祐環視一圈,利落地一擺手。

“謝陛下!”

看着羣臣,劉承祐拿出一則密報,開口道:“幽州傳來消息,燕王麾下第一大將趙思綰背反,私通遼國,遼軍秘集重兵,欲與之裡應外合,奪取幽州!”

其言落,在場衆臣,無不色變,十多年下來了,幽州對於大漢的重要性,都不需要再做強調了。柴榮身體緊繃,面露急色,稍顯失態地問道:“陛下,未知結果如何?”

迎着衆臣關切的目光,劉承祐的回答讓他們鬆了口氣:“賴燕王機警,提前察覺其陰謀,果斷採取措施,將趙思綰及其叛衆拘拿,平息內患,穩定軍心。現已積極備防,以御遼軍!”

“如此看來,雁門方向遼軍的異動,也就可以解釋了,此必乃其佯動之師,吸引朝廷及幽州的注意力,而欲發致命一擊於幽州。倘若讓其成功,則北面局勢,必然惡化,陛下十載佈局,將遭到重大挫折!所幸,天佑大漢,未使契丹陰謀得逞啊!”慕容延釗感慨道。

向訓因平蜀之功,回到東京後,被劉承祐任命爲侍衛親軍馬步軍都指揮使,負責侍衛司的日常管理事務,這還是有些出乎旁人意料的。畢竟,按照皇帝以往的尿性,擁滅國之功,縱使要繼續重要他,也要閒置一段時間。

前者慕容延釗平定荊湖歸來,仍掛殿帥之職,卻被劉承祐安排到河北巡邊尋了幾個月,而殿前司的日常事務,則是由韓通負責的。

從對向訓的委用來看,皇帝的器量似乎增大了,當然,也在於他更自信了。並且,如今的兩衙禁軍統帥,權威早不如國初之時了,下屬的各軍都將,都有直接上達天聽、奏報軍務的權力。

至於趙匡胤,也被調到侍衛司,爲副帥,兩個人繼續搭班子。此時,同樣列座的向訓發言道:“遼國所謀事敗,恐其怒而興師,直接發兵攻打幽州。大戰或起,不論如何,朝廷該徹底警醒起來,做好備戰!”

“不然!”這個時候,範質卻搖了搖頭:“如今正值仲夏,天氣炎熱難耐,非遼軍動兵時機!臣以爲,其既事敗,在燕王有備的情況下,未必敢強行動兵。前者已有消息,此番遼軍南寇,只是一偏師,其境並未大動,臣以爲,遼國也沒有做好與大漢全面開戰的準備!”

“所以,範相還對漢遼和平抱有幻想?”範質言罷,柴榮緊跟着起身,朝向劉承祐,語氣稍顯激烈:“大漢本無北伐之意,契丹卻有謀我之意。此次,從雁門之戰到幽州陰謀,可見其心。若非將士用命,燕王有警,挫敗其陰謀,大漢北疆局面,必然崩壞,使我朝對遼處於戰略劣勢。

事實證明,因大漢的強大,已使遼國深爲忌憚,坐立難安。有此北寇,心懷惡意,虎視在側,大漢豈能安心南下,陛下又豈能安穩入眠。

遼國既然主動掀起戰端,大漢只有直面之,迎難而上,採取積極進擊之策,纔是破局之法!”

“柴樞相之言,老夫不敢苟同!”柴榮有些不客氣,範質也是個脾氣硬的人,當即起身道:“此番遼軍明顯事起倉促,準備不足,對幽州的陰謀,更佐證此點。陛下,臣以爲,北遼或許忌憚大漢的強大,但有此次異動,想來還在於趙思綰,欲藉此叛將之手,謀奪幽州,是爲冒險賭博之舉。

今謀算已敗,焉敢再貿然大動兵馬?且雁門之敗,也足以讓其感到震懾,倘若此時,大漢大舉動兵北伐,遼國勢必侵國與戰,還望陛下三思!”

“漢遼之間,早晚必有決戰,今遼已露敵意,撕毀和議,大漢豈能含羞忍恥?”韓通忍不住說道。

範質則道:“既是決戰,事關國運,更當慎重,亦遲不宜早,宜緩不宜急!”

“大軍北伐勝負難料,如有差池,非但不能成功恢復關山雲朔故土,反而會影響大漢徹底削平南方,阻滯統一的進程!孰輕孰重,還請陛下慎思篤行!”範質鄭重地對劉承祐道:“臣建議,當遣使北上,同遼主交通,緩和關係,消除此次邊境衝突與誤會,爲大漢平南,繼續爭取時間!”

“如不解決北面的威脅,何以談削平江南?從遼國此次的行動來看,他們對大漢戒備已深,否則何以悍然動兵,他們又豈會坐視大漢成功收取江南,而面對一個更強大並無後顧之憂的強敵嗎?”

柴榮說道:“隋平南陳,亦是分裂突厥,控制北患之後,方纔南下。而況於今時之大漢,北方險隘又失,邊防不全?如不徹底鞏固塞防,我軍南下之際,必是遼南寇之時!”

範質說:“今時之江南,四分五裂,王師據荊湖,控淮南,制其七寸,伏之只需遣一偏師,豈能同隋陳相類!”

大概是見範質一個人顯得有些勢單力孤,三司使薛居正也開口了,情緒倒顯得平靜些,說:“大漢這些年,屢次作戰滅國,將士難免疲敝,且國庫消耗甚多,短時間內,怕難以支持北伐!”

聞之,柴榮當即道:“前後所動之師,不及大漢兵備半數,北面諸軍,東京禁軍,多年整訓待戰者,以十萬計,何談疲憊。至於倉廩支持,且不說大漢的收入,自川蜀北輸之財貨,舟運船隻,贏百上千,車載畜馱,幾載盈道,如此巨大的財力,難道都在這數月之間消耗一空了嗎?”

這話一出,薛居正訕訕一笑,當着皇帝的面,不好虛言搪塞。

範質接話道:“今北方局勢尚不明朗,遼國是何動向,亦不清晰,我朝若大動兵,實乃迫其與戰,也不給大漢選擇的餘地,不可不慎!”

“......”

聽公卿們一番激烈的爭論,劉承祐卻是微感頭疼,沉默許久,沒有作話,乾脆起身離案而去。皇帝離開了,殿中羣臣互視幾眼,都默契地沒有繼續做聲了,終究不是菜市場,沒有的聽主,他們這些言者也沒有必要繼續爭執。

未己,內侍孫延希前來傳劉承祐口諭,讓諸臣工暫歸本職,處理政務。顯然,皇帝仍沒有一個決定,自劉承祐登基以來,這種遲疑的時刻,可是少數,而每次,都是面臨重大決策。

事實上,自乾祐四年徵淮以來,南北戰略並沒有太多可爭議的地方。然而,此次劉承祐卻讓大漢武文臣工再議,從中也可窺他的想法確實有所變化。

第1714章 百姓苦第2章 王、鄭二公第54章 聘納郭女第141章 父子關係第348章 文武並舉第249章 冬季無戰事第169章 遼國政壇的暗流第43章 劉皇帝訓子第288章 殿議總結第2056章 太宗篇3 皇帝的遺產第91章 吉兆動兵,再臨壽春第284章 虛了第448章 還是太子立場堅定第10章 王峻也不容易第2082章 太宗篇29 蜀中起義第1692章 香料之路 魏王奏章第1803章 運動第129章 既進京,總有些變動第446章 流光園第36章 激戰三江口第176章 宣戰行爲第201章 擎天保駕之臣第50章 下定決心第1734章 首級=賞錢第59章 元臣多鄙第424章 開寶九年末的大調整第27章 西京風波第152章 失意政客第157章 天子狎色,皇后盛怒第87章 秋後算賬第224章 鄴都文武第1741章 壓力轉移第319章 稅制的考量,二治山陽第117章 帝幸瑤華殿第398章 換個思路第1686章 雍王回京第450章 殺一皇親第59章 皇帝與太子第389章 宮廷秘聞第268章 一城,一戰第251章 壽國公第386章 蕭卿,起來吧第117章 潑冷水第140章 殺心大起第28章 史弘肇赴邊第17章 鼓譟第2127章 世宗篇2 唯一結論第18章 輕取江陵2第296章 反響第158章 善後第425章 開寶十年第124章 定難軍事第63章 朝廷應對第1章 封禪的餘韻第124章 幽燕事了(續)第243章 向遼陽進軍第66章 這個冬季不尋常第368章 吳越結局註定第216章 初夏第294章 唐粵問題第415章 血色將至第2046章 最後的旅途17第29章 老九渾人一個第23章 老臣凋零第490章 御宴繼續,王欽若第312章 一舉蕩平第296章 三處餘音第104章 在真定第76章 視察第110章 坦白第88章 童謠第224章 鄴都文武第2140章 世宗篇15 中亞風雲明城會戰第1763章 二度卸任第143章 夔州大捷第215章 確立太子第107章 盧多遜:趙普也該倒了第5章 堂議第3章 取士不公第37章 國舅劾郭榮半島史話·話說林邑第125章 周家有女呼娥皇第41章 卷甲入城第154章 滅門第410章 剋制第12章 大朝會第264章 強硬的道理第193章 遼國上層的憂患意識第123章 遣使求和吧第4章 西南事務第412章 結局早已註定談一談本書的一些問題世宗篇37 翻篇收場第121章 父子異見第82章 殺俘第130章 西北剿匪第196章 戰略之議第218章 進兵第343章 逐漸窒息的局面第55章 乾脆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