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5章 軍銜制度

劉澤的這一個全新的編組方案排出之後,衆人一番熱議,都認爲很好,每一個層次都確立了指揮的核心,軍隊的凝聚力可以大幅地提升,戰鬥力自然不可同日而語。

爲了提高軍人的榮譽感和使命感,劉澤此次的議案之中提出了使用軍銜制度。

在劉澤的預案之中,軍銜分爲兵、士、尉、校、將、帥六個等級,他剛一提出來,就遭到了賈詡陳登諸人的反對。反對的理應其實很簡單,就是這個士不可輕用。在漢代,士有着特別的意義,秦漢爵位二十等級的第一等就是公士,也就是說士是最低一級的貴族,是與普通百姓的分界線,士農工商四民定位,士就是有別於三個層次的存在。做爲一個階層,士庶有別,士族是居於統治地位的,劉澤把士兵混爲一類,似乎很不給士人面子。

對此劉澤的解釋是,自先秦以來,士有不同的含義,《墨子.雜守》篇把士分爲‘謀士‘、‘勇士‘、‘巧士‘、‘使士‘。《莊子.徐無鬼》把士分爲‘知士‘、‘辯士‘、‘察士‘、‘招世之士‘、‘中民之士‘、‘筋力之士‘、‘勇敢之士‘、‘兵革之士‘、‘枯槁之士‘、‘法律之士‘、‘禮教之士‘、‘仁義之士‘等等,現在的人們把士的定義狹隘化了。廣義上的士可分爲文士和武士,軍隊中的士自然是武士。漢代軍中,多有良家子和士人階層從軍的例子。軍隊中設士官一銜,正是爲他們量身打造的,難道一入伍他們也同普通百姓一樣從新兵做起嗎?這當然是不可能的,他們一入伍便是士官階層,也可以完全符合他們的身份。

普通的平民兵卒如果沒有很大的軍功,那是很難晉升爲士官的,而一旦跨過這首坎,他們也就可以進入武士的階層,退役之後也就可以享有武士的待遇。重文輕武,是漢以來的積弊之一。士官銜級的確立一方面保障了士族人當兵的地位。另一方面也讓普通平民百姓出身的兵卒看到了晉階爲士的希望,只要積攢到足夠的軍功,他們就擁有了改變自己境遇的機會,有夢想就有動力。這樣的激勵機制將更有助於軍隊戰鬥力地提升。

賈詡等人很快就被劉澤說服了。六等二十三級的軍銜制很快確立了下來。

第一級;士兵級。劉澤原擬分爲新兵、三等兵、二等兵、一等兵四等。新兵入伍初入訓練營,爲期半年,結束後便被授予三等兵軍銜正式加入軍隊。以後按軍功累升,士兵級最高可升至一等兵。新兵及三、二、一等兵分別享受月俸三、四、五、六斛。

第二級:士官級。設爲四等,下士、中士、上士、士長。下士的月俸等同於佐史,月俸八斛。不要小看這個佐史,它雖是漢代官吏制度中最低的一個層次,但再低它也是官吏,也就是說只要進入下士這個階層,就成爲了大漢天子駕下的一名小小官員了,所以士官這一階層有着特殊的意義,一等兵再高那也是兵,也是平民,下士再低,它也是士,也是吏。中士爲斗食,月俸十一斛,上士爲百石,月俸十六斛,士長爲比二百石,月俸爲二十七斛。按大漢官制,比二百石就開始有印綬——銅印黃綬,也算是正式地成爲有品秩的官職。

不過賈詡等人飽讀詩書,似乎感到以一二三、上中下來劃分等級似乎太過直白了,缺點文化內涵的東西。所以他們引經據典,重新地給士和兵取了雅稱。下士稱之爲“銳士”,佩劍是士人和良家子的特權,平民、賤民是沒有資格佩劍的,如此稱呼一來是爲了體現士家子弟的優越地位,二來則是體現了平民士兵進入下士這個階層就擁了佩劍的資格。誰也未曾想到,僅僅就是爲了一個“銳士”的名號,多少士兵在以後的戰場上披肝瀝膽浴血爭先,爲了改變自己的命運而殊死搏殺,一句名言“人生能有幾回搏,但爲銳士捨身顧”流傳久遠。

中士稱之爲“堅士”,漢時鐵製鎧甲並未普及,除了高級軍官和重裝部隊之外,大多的士兵都穿的是牛皮甲甚至是麻布軍衣,這個堅字就代表達到這一級的士官擁有裝備鎧甲的資格。

上士稱之爲“驍士”,能晉升到這一級的士官,必是驍勇善戰,戰功顯赫之士。

士長稱之爲“毅士”,這一級的士官已經不是普通的士兵了,而是擔負着統領一什士兵的責職,忠直毅重方可服衆。

這四級士官合起來便是披堅執銳,驍果毅重之意,劉澤不禁大嘆,文化人就是不一樣,後世簡單明瞭的上中下劃分法到他們這裡非要整出點名堂來。

咬文嚼字一番,賈詡陳登他們總算是把最關心的士官這一級的名稱給定了下來,意猶未盡,把新、一、二、三等兵也華華麗麗地重新給命名爲:練卒、健卒、勇卒、武卒。

還好賈詡他們對後面的等級沒有再提出什麼異議。士官以上就是真正的軍官了,校尉在漢時還是一個比較大的官職,朝庭不輕易授將軍之職,故而北軍五校尉,西園八校尉,先後都是朝庭重量級的掌兵人士,但願隨着亂世的進程,大量有軍功者被授予了名號將軍和雜號將軍,校尉反倒成爲無足輕重的較低官銜了。此次劉澤將校尉拆分開來,分別做爲中級和低級軍官的軍銜。

第三級;尉官級。設副尉、正尉、上尉三等,分別爲二百石(月俸三十斛)、比三百石(月俸三十七斛)、三百石(月俸四十斛),皆是銅印黃綬。排長的基準軍銜爲副尉,隊副的基準軍銜爲正尉,隊長的基準軍銜爲上尉。所有官職的軍銜可以在基準軍銜上下一等級之內浮動,比如隊副的軍銜可以爲副尉,也可以爲上尉。

第四級:校官級。設副校、正校、上校三等,分別爲比四百石(月俸四十五斛)、四百石(月俸五十斛)、比六百石(月俸六十斛),皆爲銅印黑綬。副軍侯的基準軍銜是副校,軍侯的基準軍銜是正校,司馬的基準軍銜是上校。

第五級:將官級。設准將、裨將、偏將、副將、正將、上將、大將七等,准將品秩爲六百石(月俸七十斛),銅印黑綬,是都尉的基準軍銜。裨將爲比千石(月俸八十斛),銀印青綬(這個比漢制比兩千石授銀印下調了兩個品秩),偏將爲千石(九十斛),副將爲比兩千石(一百斛),正將爲二千石(一百二十斛),上將爲真二千石(一百五十斛),大將爲中兩千石(一百八十斛)。副總兵的基準軍銜爲裨將,總兵的基準軍銜爲偏將,副都督的基準軍銜爲副將,都督的基準軍銜爲正將。正將以上,按功勳可擢升至上將、大將。

第六級:元帥級。設元帥、大元帥兩等。元帥的品秩位同三公,爲萬石(月俸三百五十斛),金印紫綬。大元帥的品秩爲超萬石,位同諸侯王。元帥一級,非蓋世之功不可輕授。

在東點軍校之中,還專門設立准尉一銜,所有進入軍校的學員,一律被授予准尉軍銜。准尉並沒有列入正式的軍銜制度之中,它是高於士、兵兩級的存在,准尉共分爲三等,所有軍校學員,初入軍校皆被授予三等准尉,在校其間根據學業優劣,再進行升級,畢業之時,三等准尉實授副尉軍銜,二等准尉實授正尉軍銜,一等准尉實授上尉軍銜。在東點軍校成績優異的學員,畢業之後,直接就可擔任隊長或相當於隊長的職務。

此次軍隊的重新編組,兩千多名軍校畢業生進入了軍隊的基層,給舊式的軍隊注入了新鮮的血液,將徹底改變了長久以來舊式軍隊中下層軍官人員素質低下的問題,經過長期地系統地培養,這些軍校畢業生無論戰鬥素質還是戰術素養,都明顯地比舊式軍隊中的下層軍官擁有更高的理論水平,唯一欠缺的或許就是他們的戰鬥經驗,但假以時日,他們必將成爲這支軍隊的中堅力量。

數萬乃至數十萬軍隊的大崩潰在歷史上屢見不鮮,糾其根本原因,並不是因爲缺乏卓越的領軍名將,而是缺乏大量的優秀的中下層軍官。在主將陣亡或不能指揮之時,整支軍隊不管是萬人規模的還是幾十萬人規模的,立即就出現了習慣性地崩盤,就是因爲龐大的軍隊只有一個核心,所有的將領所有的士兵,都是圍繞着這一個核心來運轉,一旦失去這個核心,軍隊立刻就喪失了凝聚力,全軍覆滅或全軍潰敗就已經是勢無可擋。

劉澤一直在考慮這個問題,東點軍校就是爲了解決這個問題應運而生,培養出大量高素質的低階軍官,便可以有效地解決軍隊喪失主將而全軍崩潰的問題。當然人才是基礎,真正想實現軍隊的凝聚力,還得從改變軍制入手。(未完待續。。)

第551章 疫病來襲第147章 朝庭封賞第678章 東渡黃河第455章 楊弘戰死第602章 姻緣天定第93章 轘轅舍粥第207章 再別洛陽第623章 蜀將張任第322章 用心良苦第171章 胖子董卓第564章 黃忠歸降第117章 關羽歸來第92章 山雨欲來第589章 郭嘉殞命第543章 論功行賞第11章 忠孝難全第159章 小喬被劫第435章 背水一戰第622章 北渡瀘水第424章 重組新軍第547章 敗訊傳來第227章 前往青州第147章 朝庭封賞第567章 棄城而逃第455章 楊弘戰死第306章 袁譚敗走第190章 張角授首第20章 秦嶺劫匪第27章 鳳凰山谷第46章 連鎖經營第399章 衆叛親離第354章 絞刑架下第202章 左豐登門第652章 到底降誰第101章 阮瑀元瑜第568章 韓玄之死第366章 開科取士(二)第415章 暗起殺心第450章 風露中宵第10章 遼西太守第542章 營救諸葛第16章 盧府求學第354章 絞刑架下第106章 才女昭姬第262章 最終測試第640章 山北小路第213章 平原國相第11章 忠孝難全第660章 退回漢中第701章 禍及江東第613章 蠻王孟獲第512章 探親江東第447章 倚老賣老第242章 刀斬華雄第331章 路遇刺客第367章 開科取士(三)第405章 重燃舊情第702章 死當同穴第635章 圍點打援第149章 南下廣宗第124章 離開洛陽第61章 貴山之戰第696章 美女使者第430章 劉備來了第615章 蠻心難收第210章 黃河氾濫第346章 任性糜蘭第17章 君子六藝第703章 香消玉殞第458章 江東來使第200章 廢刺置牧第151章 打殘右翼第46章 連鎖經營第540章 韓當戰死第455章 楊弘戰死第379章 不堪回首第51章 西出陽關第305章 火燒平原第506章 失之交臂第307章 單騎救主第658章 驚聞噩耗第203章 平原縣令第219章 平原王府第237章 林海交印第650章 進軍漢中第327章 枕蓆私語第61章 貴山之戰第499章 石從天降第650章 進軍漢中第329章 不讓鬚眉第543章 論功行賞第252章 書猶藥也第534章 據理力爭第545章 促膝而談第681章 棄守晉陽第452章 袁術絕望第182章 單騎闖營第226章 圖財害命第641章 擒獲張任第509章 蒯良蒯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