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孟門之山

是勳確實不知道,煤在中國古代曾有過多種稱呼,烏金、石炭、焦石等最爲常見,但也曾被誤稱爲“石墨”。而且“煤”這個字,正是由“石墨”這一誤稱而來的,因漢魏之際,煤、墨音近也。

“此物從何而來?”

小吏趕緊稟報:“城外山中所出,可燃,最便熔鐵。”

啊呀,是勳心說我知道山西是著名的煤礦產地,但就不知道原來漢末便已有人採掘、使用了,更不知道除了大同以外,敢情河東一帶也有便於開挖的煤礦。趕緊追問:“何人所採,可喚來見我。”

就這樣,小吏很快便把那個曾二狗給領到了是勳面前。是勳詳細探問採煤、用煤的情況,花了將近半個下午,再結合自己前一世的知識,才終於明白了一個大概。

原來中國人很早便已知道煤炭,最早將其作爲墨玉的一個旁支,稱爲“烏金”或“涅石”,用來雕刻裝飾品。再後來發現了煤炭可以燃燒,起碼在西漢時期就開始了規模不大的採掘。煤炭開挖出來,主要用於冶金業,也有少量無煙煤碾碎以後,添加香料,做成煤餅,供權貴之家取暖——據說,涼州之煤曾正經貢入宮中,而河東之煤品質較次,便沒有這般殊榮了。

曾二狗是家傳的技藝,懂得探礦和挖煤,就靠着這門手藝,跟郡內鐵匠們合作,倒也勉強衣食無憂。他告訴是勳,自己手下有七八個人,每日採煤上百斤。大半供給鐵匠。少量給縣內富戶儲備越冬。是勳問他:“吾若增汝人手。日可採多少石墨?”曾二狗答道:“本縣山中礦藏有限,不便開採,即便再多人手,不過日採五百斤而已。若在小人的家鄉,人手充足,便一日二千斤亦可致也。”

“汝家鄉何在?”

“在北屈縣壺口山下。”

漢代的司隸校尉部河東郡,其轄區大致等同於兩千年後的山西省臨汾、運城二市,可以大致劃分爲三個區域:

最東面是山地。並且北有霍大山,南有王屋山,遙遙相望,這部分區域範圍最小,人口也最稀少。中部是河川穀地,包括南面以安邑爲中心的涑水谷地,也即兩千年後的運城盆地,以及北面汾河谷地的南段——臨汾盆地,這一地區是河東郡土地最肥沃,戶口最繁盛的地區。西北部爲高原山地。也就是日後所謂呂梁山脈的南段,地廣人稀。歸屬北屈、蒲子二縣管轄。

北屈縣也就是後來的吉縣,但縣治偏北,曾二狗所說的壺口山,即位於北屈縣內,瀕臨黃河。《禹貢》中說:“蓋河漩渦,如一壺然。”以此得名,意思是河水到此,洶涌激盪,漩渦密佈,如自壺中傾水——這就是千古勝景的“壺口瀑布”。

是勳此前巡遊郡內各縣,其實並沒有跑全,包括白波谷以北、爲南匈奴所佔據的平陽等四縣,還有正北方的北屈、蒲子二縣,均未涉足。

據曾二狗說,他的老家便在壺口山下,那附近山中煤礦很多,也便於採掘。只是數年前南匈奴曾經肆虐北屈,他家產都被擄盡,這才被迫流亡到了比較安全的臨汾縣來。

《山海經?北山經》有云:“孟門之山……其下多黃噩,多涅石。”這是公認中國最早有關煤炭的記載——其中的“孟門之山”就是壺口山,“涅石”就是煤,而不是後來指代的白礬。

是勳於是就跟曾二狗說啦,我給你添點兒人手,送你返回故鄉,開一座大大的礦場,開掘所得,全都官家收購,你肯不肯幹?曾二狗當即跪下磕頭道:“既是長官吩咐,小人豈敢不從?”

可是他真料想不到,是勳走了幾天以後,竟然一下子就送來了上千人,當場嚇得他一個哆嗦:“小、小人卻從未僱過這麼多傭工……”是勳安慰他:“吾會派遣百名兵卒,隨同前往,助汝建蓋礦場,無憂也。”

是勳這些天一直在頭疼,郡庫之中糧秣不足,他就不敢敞開了招募士兵,這要是萬一袁軍殺過來了,可該怎麼辦啊?難道放棄安邑,逃去請求匈奴的庇護不成麼?原本打算去跟匈奴以貨易貨,搞點兒糧食來的,但問題自己手裡也沒有啥匈奴的必須品,而且平陽四縣如今也缺衣少糧——這真是“巧婦難爲無米之炊”啊。

然而是勳很清楚地知道,河東並不缺糧,各縣大戶莊中多年積攢的存糧,加起來恐怕比郡府所貯還要多好幾倍。倘若天下太平,他恨不能就豁出去了派兵去搶,但問題是大戰將至,這會兒可實在不好開罪那些豪門大戶,引發郡內動盪啊。至於請大戶們捐助,這類主意也不靠譜,正如同魯迅先生所說:“愈有錢便愈不肯放手,愈不肯放手便愈有錢。”世家豪門眼中只有家族利益,並且只有短期利益,誰來管你郡府如何,國家如何?有幾個人會理解“無國則無家”的道理?

再說了,就目前而言,曹操跟袁紹一樣,都是軍閥,誰還真能代表得了國家?

所以是勳只能按照張既的主張,平價去向大戶購糧,但問題郡府中的銅錢卻也不多啊。雖說鼓勵商業,但不是那麼快就能見成效的,有什麼生意可以快速來錢呢?是勳偶在臨汾得見煤炭,這纔不禁長長地舒了一口氣。

正如張既所說:“府庫之錢,一來自山林池澤所出,二便來自於貿易……”山西是座寶庫,地下礦藏無數,但除了銅、鐵等有限的幾種以外,這年月的人們並不怎麼知道開發利用,而是勳也只是一介文科男而已,雖有地理、化學的基礎知識,卻完全不懂得如何勘探、挖掘和利用礦藏。

天幸被他發現了煤炭,這東西可有用啊!原本郡府和各富戶鑄造鐵器,多用木炭,那玩意兒價貴不說,產量也不高。要是能夠換成煤炭,則既可省下燒炭的成本,又可外銷別郡,一來一去的,必然能夠賺得不少的收入。

於是是勳便派遣曾二狗返回壺口山採煤。他在返回安邑以後,也立刻下令,今後各縣官府打造鐵器,以及越冬取暖,全都換成燒煤,再以煤炭向各大戶和外郡交易糧食。倉曹掾戚喜回去擺了好幾天的算籌,得出結果,郡中以此收入募兵,可多得四千人也。

是勳心說加上郡內原本的機動兵力,那也纔不過六、七千之數啊……算了,聊勝於無吧。於是即日發榜招兵,定額六千,爲十二部,分左右二軍,以夏侯蘭和孫汶任左右督。

時光流逝,很快便迎來了建安三年的臘月,是勳來到河東已然三月有餘了,政務全都上了正軌,六千兵馬也皆募足,趁着農閒,與服役的土兵一起加緊訓練。年關將近,他分外思念呆在許都的妻兒,曹淼等都有信來,報說家中一切安好,但他心裡卻總是不踏實——袁紹應該不會趁着年節發起突然進攻吧?不知道自己有沒有機會回家過年呢?

只可惜,這一切全都是悲摧的妄想。

臘日前一日,是勳接到來自司空府的通報,朝廷已經正式下達了對公孫瓚的赦令,隨即袁紹遣使上奏,說既然冀州的戰事終結,他將親率大兵入許,以衛護天子。曹操當然答覆說你要來可以,帶大兵就不必啦——隨即寫信給是勳等外鎮將領,說瞧袁紹這意思,是要找藉口動兵了,卿等須得仔細。

是勳接到來信,不禁揹着手繞室徘徊,腦海中逐漸浮現出一段話來:

“師出歷年,百姓疲弊,倉庾無積,賦役方殷,此國之深憂也。宜先遣使獻捷天子,務農逸民;若不得通,乃表曹氏隔我王路,然後進屯黎陽,漸營河南,益作舟船,繕治器械,分遣精騎,鈔其邊鄙,令彼不得安,我取其逸。三年之中,事可坐定也。”

這是在原本的歷史上,官渡大戰之前,田豐、沮授給袁紹出的主意。後世分析起來,這一戰略謀劃是相當高明的,一方面大兵壓境,威脅曹操兗州腹心之地,同時“分遣精騎,鈔其邊鄙”,迫使曹軍疲於奔命,假以時日,雙方的勢力比將會拉得更開。

在這條時間線上,曹操的勢力已經隱隱趕上了袁紹,加上公孫瓚並沒有被徹底平滅,那麼審配、郭圖等人“以明公之神武,跨河朔之強衆,以伐曹氏,譬若覆手”的屁話,也就很難出臺啦。袁紹自稱將親率大軍前往許都,這是一個很明顯的藉口,就等着曹操拒絕哪,便可“表曹氏隔我王路”,正式翻臉開戰。

因而是勳寫信給曹操,說:“吾恐袁紹之謀,乃欲進屯黎陽,漸營河南,益作舟船,繕治器械,分遣精騎,鈔我邊鄙,令我不得安,彼取其逸……”就抄史書上的成句,請曹操一定要預加防範。

隨即擲筆長嘆:估計元旦前後便會開仗,我肯定是回不了家,見不到親人啦……

想到這裡,突然又沒來由地一個冷戰——“抄我邊鄙”?正如昔日荀氏叔侄和郭嘉所言,曹家兩大軟肋,一是琅邪,一是河東,袁紹想調動曹兵,使疲於奔命,好方便他在大後方冀州、幽州積攢實力,等待雷霆一擊的機會,很可能就會派兵攻打二郡。要命了,這兵纔剛開始練,倘若高幹揮師殺來,那可如何是好啊?

東線有匈奴給擋着,北線可還空虛哪,不行,我必須得跑一趟蒲子、北屈二縣,做一番實地勘察不可。

ps:??今晚爭取二更,請期待。順便快月底了,求票啊!

第31章 曾母投杼第7章 宛城宣詔第8章 奇峰突起第15章 人生易過第6章 嫌隙已生第30章 凌雲雕龍第24章 兗州叛將第6章 寧我負人第18章 背主求榮第4章 詩歌免談第9章 涼州用間第1章 先帝遺詔第13章 東海都尉第8章 謀策定亂第9章 先實關中第28章 單騎闖陣第5章 刺奸密奏第3章 微末小技第1章 遼東軼聞第20章 入漢摘桃第17章 莒縣奇案第27章 恐其有詐第11章 叔勉之心第14章 衣帶之詔第1章 行獵上林第2章 據蜀自立第25章 大地爲球第7章 圓周幾何第26章 我天子使第28章 誅心之論第1章 如有勳在第3章 四方貴半第16章 會稽顯姓第2章 工商興利第8章 頭風復發第3章 姻不如族第7章 何必日正第8章 曹氏之強第22章 禪何禮也第32章 羌胡雜虜第2章 初晤諸葛第4章 使徐三事第13章 河北棱堡第22章 拓拔歸附第11章 暗度陳倉第15章 酒池肉林第7章 何必日正第31章 大戰餘波第4章 法不可廢第6章 嚴其考法第11章 成都驚變第8章 酬功謝德第33章 長矛如林第1章 益州內患第25章 天地之力第2章 言不及義第21章 老馬戀棧第29章 城下大戰第20章 天象示警第13章 口舌之間第5章 雪中偶遇第13章 郊祀天地第23章 幼平奮威第18章 我能興鄭第34章 震主之威第3章 天命天姓第12章 防微杜漸第29章 國亂先兆第26章 取而代之第17章 外禦其侮第28章 便有如何第35章 定遠之功第16章 後史先見第18章 行獵遇賊第26章 熹平石經第27章 得韓徵倭第2章 不務正業第26章 是郎才盡第26章 城頭箭書第15章 烽煙四起第7章 不忠不孝第27章 敗絮其中第12章 坊中石墨第24章 河內司馬第25章 陸梁冀州第1章 禍起蕭牆第5章 霹靂高車第22章 生死度外第7章 逆天出師第9章 舜舞干鏚第20章 郭氏假子第21章 史上有名第20章 前程無限第11章 三道伐蜀第20章 前程無限第21章 衣錦榮歸第36章 誰人祖道第2章 夏侯仲父第8章 政治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