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吏之不足

根據魏公國的新官制,中書、尚書二臺的主官名“令”,即中書令和尚書令,御史臺的主官爲御史大夫——這都是漢代舊稱,是勳不是王莽,也不是武則天,沒有亂起花裡胡哨名字的癖好,能夠沿用舊稱的,儘量沿用,方便爲時人所接受。

中書檯和尚書檯的副官均爲左右僕射,御史臺的副官爲左右中丞,其下各有左右丞爲佐官——此亦皆爲舊稱也。

曹操本來想讓是勳當尚書令的,但被是勳婉拒了——我靠那是國家最高行政機構,事務繁冗,就連荀彧做漢之尚書令都快累死了,遑論自己呢?沒兩年就必得吐血呀。是勳知道自己並沒有足夠的行政官僚才華,說白了:我就是一政客,別讓我當公務員。所以力薦荀攸擔此重任。

他自己則費盡心機,最終搞到了中書令的職務。按照新官制,三臺的長官與副官之一,一共六人,併爲宰相,平時各司其職,逢五日,或有重大事項,則必須開會共商——也就是類似於唐朝的政事堂制度。其中中書的主要職責是備君主顧問,及代擬政令、詔書,也就是說,協助君主掌握司法權。是勳正想拿這個新公國的新體制練手,塞一些私貨進去呢,這個重要性不在尚書之下,但事務沒有尚書繁劇的職務,對他再合適不過了。

因爲根據是勳的謀劃,尚書檯下轄不再是後世的六部了,而更細化爲十二部,事情實在太多。十二部包括:吏部主署用、勳封,選部主學校、選舉、考試。戶部主民戶、祠祀、農桑,禮部主禮儀、祭享,兵部主軍政、武備,刑部主刑罰、勾覆、關禁,辭部主辭訟、推劾。度部主財稅、倉廩、出納,虞部主貨幣、鹽鐵,工部主工程、水利,商部主工業、商賈、轉運,文部主圖書、典籍。

不用說,設置商部。並且把虞部從戶部和度部裡析分出來,就都是是勳的私貨啦。

各部主官皆稱尚書,副官爲侍郎,下分各司,以中郎主其事。是勳雖然不管尚書檯。但還是利用自己的影響力,塞了不少自己人進去,比方說以任嘏爲選部尚書,以董蒙爲商部尚書,以張既爲戶部侍郎,以是紆爲工部侍郎。

是家老三是寬不知道走了誰的門路,竟得吏部侍郎之任,多少讓是勳有點兒瞧不透。最大的可能性。他是被吏部尚書陳羣給相中了……

三臺的主官,除荀攸和是勳外,御史大夫一職給了毛玠——此人性情耿直。用來主掌監察權是再合適不過的了。宗正令曹操給了是勳的老丈人曹豹——反正那傢伙也沒啥領兵的才能,乾脆到安邑來管管宗室圖籍吧;秘書監是楊修,門下監是劉放。

曹操把全部相府班子,還有部分得用的朝官,全都給拉到魏國來了,許都幾乎放空。不過也無所謂,反正真正主掌天下大事的原本是相府。如今是魏國,朝廷插不上什麼手。當然啦。絕大多數魏官都還掛着一個漢朝的閒職,比方說是勳就當回他的侍中了,且有不少漢官也上趕着請求掛一個魏國的閒職。

不過一開始獨獨遺漏了夏侯惇,夏侯惇數次上疏,要求給他個魏國官號,曹操說了:“吾聞太上師臣,其次友臣。夫臣者,貴德之人也,區區之魏,而臣足以屈君乎?”我不是瞧不起你,而正是因爲太看重你了,覺得魏國池塘小,讓你也趴進來是委屈你啦。夏侯惇固請,曹操沒有辦法,乃拜其爲前將軍。

魏國的武官系統,真正握有實權的是中領軍、中護軍,以及各路都督,而前後左右將軍則爲榮譽頭銜,四徵、四鎮之類臨時設置,不再設大將軍、車騎將軍、驃騎將軍和衛將軍。

此外,魏國所有之五郡,地方官制也有所調整。郡以郡守主政,郡丞輔之,與中央相同分十二司(部)治事,方便上下銜接,另有督郵掌握監察權;縣以縣令長主政,縣丞輔之,十二部併爲吏選、戶商、禮文、祠刑、虞度、兵工六科,以廷掾主監察。這些職務皆由中央任命,不得再私相徵辟。仍以秩祿代官階,但多增加了好多級:比公、中二千石、二千石、比二千石、千石、比千石、八百石、比八百石、六百石、比六百石、四百石、比四百石、二百石、比二百石、百石、比百石,乃至斗食。這樣無形中提高了中層官員的待遇,並且給了他們逐級提升的動力。

可是如此一來,吏部尚書陳長文不幹了,直接找到是勳,質問他:“君設如此多職,其人何來?”我哪兒找那麼多蘿蔔來填這些個坑啊。是勳心說我怕的是度部尚書王邑來叫苦,說俸祿不夠發的,還真不怕你嚷嚷人才不足——要不要我把自家的門生、弟子全都推薦給你?

中央官職也就罷了,雖然尚書下分十二部,但衙門並沒有因此增多——原本的九卿都不設了呀,還有很多閒散的小部門也都合歸尚書直轄;然而郡下再分十二司、縣下設六科,都不再由地方官自己召師爺,而必須由朝廷任命,中下級官員數量瞬間多出數倍去,也難怪陳長文要頭大啦。

是勳所以要這樣安排,面對曹操和羣僚的解釋是:“收地方之權且使鎮撫得力也。”“收地方之權”是指各司、科的官員不僅僅向郡、縣長官負責,而且直接掛接尚書十二部,那麼郡守、縣令長在轄區內就再也無法一言堂啦,有利於中央加強對地方的掌控;“使鎮撫得力”,是指原本郡縣長官多從當地招募師爺,遂使豪門對地方政務具備相當大的影響力,如今屬吏皆由朝廷委派,則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這一弊端。

說白了,如此設置以後,一方面增強了地方官署對轄區的控制力,另方面也增強了中央對地方官署的掌控權,可謂一舉而兩得也。

這是明面上的理由,其實還有暗的一方面,乃不便宣之於口也。是勳是想趁着這個機會,擴大中下層官僚班子,方便無根基的庶族地主邁入官場。原本庶族缺乏晉身之階,雖可爲吏,卻大多屬於編制外的臨時工,缺乏按部就班逐漸遞升的可能性;如今世族固可仍然依靠名望、薦舉而佔據較高的起步點,但跟庶族進步的途徑卻無形中拉近了。

曹操用人只論實際才能,不看出身,不究名望,所謂“唯纔是舉”是也,這是因應亂世而必然出臺的政策,一旦亂世終結,曹操未必還會有魄力將此政策延續下去。故此是勳必須利用這一段時間,及時爲庶族開闢道路,等到天下太平了,十年二十年以後,自然會有大批庶族官僚攀上中高層職位,而且他們多從下吏起步,經驗豐富,那些只知清談的世家子弟就未必還能比得上啦。

所以陳羣提出疑議,是勳當即反駁:“吏之不足,當問選部,問吾何爲?”文教事業、舉薦選拔,那都是選部的職責啊,不能向你吏部輸送足夠多的備選官員,乃是選部失職,不是我設計的制度有問題。

陳羣苦笑道:“實任選部不敢詰君,亦不敷吾用,乃不得不倩吾諫之也。”我不是沒跟選部尚書任嘏核過賬啊,他也正苦惱着呢,問題他是你同門的師兄弟,素來敬仰你,不敢當面指出你制度設計上的缺陷,所以才只好請我過來幫忙打問啦。

任嘏任昭先,在鄭門之中比起郗慮來,還要更偏向是勳一些,他跟是勳的關係也很特殊——若按照入門先後論,其實是勳是鄭玄的關門弟子,任嘏算小師兄,但任昭先卻向來兄事是宏輔。這小傢伙絕頂的聰明,但這聰明大多用在治學上,爲政做官,水平多少差了一點兒——起碼比不上陳長文。所以是勳聽了陳羣的話,不禁暗自羞惱,心說小任你遇到麻煩可以找我給出主意啊,怎麼反倒把陳長文給頂在前面?表面上看起來,你不敢跟我頂牛,把陳羣當槍使,其實是陳羣以你爲槍來戳我呢,小任你怎麼就那麼糊塗呢?

乾脆擺馬虎眼:“待吾與昭先計之。”我去跟任嘏商量商量,想想辦法,你且一邊兒等着去吧。

然而陳羣還不肯退步,當即從袖子裡抽出一張紙來:“吾乃先爲昭先計也,有所籌劃,芹獻令君之前。”

是勳如今爲中書令,跟新任尚書令荀攸一樣,也被人尊稱爲“令君”啦,他初聽這一稱呼覺得很得意——是令君當不使荀令君專美於前也——聽多了卻也有點兒惶恐,總覺得“令君”二字只能指荀文若,連荀公達都冠不起,何況自己呢?

陳羣說他想出一套辦法來,可以解決人才選用的問題,即將計劃書呈遞給是勳。是勳心說這纔對嘛,你陳長文七竅玲瓏,不會僅僅跑我這兒來訴苦,必然是已經有了想法,才以訴苦爲由頭來遊說我啊。雙手接過,展開來一瞧,不禁倒吸一口涼氣:“長文果巧思也!”(未完待續)

第24章 三辭三留第36章 蜮蚓豈龍第27章 思慮操勞第19章 請徵句麗第22章 拓拔歸附第9章 天子所賜第7章 欲取先與第15章 宮中二宦第14章 文人落魄第11章 霸王之死第17章 州郡罷兵第3章 破此五賊第18章 二事不朽第4章 五經注我第11章 自由心證第26章 直取葭萌第14章 敗得甚好第25章 爲公宣揚第32章 使王蜀中第22章 養虎貽患第19章 覆蓋攻擊第4章 豆中有膏第21章 家國國家第27章 漫天箭雨第6章 樂浪故人第29章 屯田小吏第14章 再作馮婦第24章 續漢記事第10章 翻供之謎第16章 混世魔王第29章 難爲田橫第27章 一朝出門第13章 孟門之山第24章 日薄西山第5章 漢家道微第28章 懸危之計第32章 羌胡雜虜第22章 八字真言第7章 宛城宣詔第28章 後世來者第26章 五雷辟邪第10章 月黑殺人第18章 捷足先登第23章 涼州之戰第35章 江船上陸第31章 日暮途窮第2章 或爲智囊第20章 城守秘策第28章 便有如何第20章 城守秘策第7章 吾無此癖第18章 蓋章生效第25章 修仁之戰第18章 東海傲來第36章 封侯之賞第26章 羽扇綸巾第2章 是儀北上第15章 難兄難弟第23章 一身是膽第20章 叔孫制禮第25章 大盈若衝第8章 公達三策第33章 先登者誰第21章 意外重逢第11章 料事如神第34章 陣前車懸第32章 暗流涌動第3章 益州可入第29章 銅雀臺上第8章 謀爭爲上第4章 夢中殺人第15章 英雄時勢第17章 兔死狗烹第13章 河北棱堡第5章 小人挑唆第13章 木秀於林第29章 關中之戰第12章 悲摧人生第20章 作死節奏第23章 元龍之謀第12章 覆巢之下第32章 使王蜀中第23章 此新聲也第20章 作死節奏第15章 重修長城第19章 編定魏律第10章 變廢爲寶第29章 自天而降第18章 東海傲來第20章 郭氏假子第18章 巨型火炬第20章 的盧妨主第32章 暗流涌動第15章 新野之宴第19章 屈身蠻夷第30章 俊傑相對第8章 佛國之願第15章 黃鬚封侯第15章 君不宜擇第20章 注經化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