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不利曹氏

人是社會性的動物,處在大環境當中,誰都難免要受到旁人的影響甚至是束縛,是勳也不能外。他一直習慣晚睡晚起,當身在朔州、幽州的時候自然無所謂啦,一州之長哪怕天天遲到、早退,也沒人敢管,監察官員更不敢據此而上疏彈劾。可等返回許都,以及此遷安邑以後,又掛上了實際職務,就不好再這般放蕩無忌啦。官廳例於卯時開始辦公——點卯這個詞兒就是這麼來的——也就是早晨六到七點,是勳倒是想普及朝九晚五的工作制呢,問題就他一個有這種壞習慣,哪敢真提出來以犯衆怒?

別人家生物鐘也都定型了,天明即起,你讓他們先不上班,跟家裡閒着?豈有此理!

不過好在是勳終究是中書檯的主官,偶爾遲到幾回無傷大雅,而且曹操終究只是魏公而非天子,除非年節祭日,也沒有上早朝的規矩。只是宰相們五日一會,那是定然不能遲到的,先不說其他幾名宰相跟自己平級,不好讓他們乾等着,那曹操也是經常會參與討論,或者起碼跟旁邊兒傾聽議事的啊,是勳又豈敢輕慢?

照理說,宰相議事,君主無權參與,想知道商量的結果,跟宮裡等着上奏就好啦。問題制度初行,又該上一位勤政而好獨斷的君主,你就根本攔不住曹操也要摻上一腳。終究這還是一個人治社會,君臣分際明顯,再嚴格的制度,多了君主這個制度外的存在,都要被迫具備相當大的彈性。

這一日便又是宰相會商之日。曹操天還沒亮就起身了,洗漱完畢,正打算過去摻和——他得提出南征的動議,傾聽重臣們的意見啊——突然門上來報:“中書令是勳求見。”

曹操聽了就是一愣,擡頭瞧瞧天色。朦朦朧朧的剛抹上幾線曙光,室內只是因爲自己節儉的緣故,所以纔沒有點燭——我沒睡昏了頭啊?估計這連寅時還沒過完呢,是勳怎麼就起來了?今兒個太陽要打西邊兒出來?

是勳一改往日素行,天沒大亮就起身了,還急匆匆跑過來找自己。肯定有要務稟報啊,而且估計還打算在今天的會商中討論此事,所以要趕在開會前先跟自己通個聲氣。曹操想到這裡,趕緊把手一擺:“請。”

是勳在侍從的引領下躬身入室,二話不說。先從袖子裡掏出一張紙來遞給曹操:“此前日陳長文所作,與勳議者也。”

這正是陳羣相關九品官人法的計劃書。按道理來說,陳羣就應該將此計劃直接呈遞給曹操,或者交給自家長官、尚書令荀攸,再轉呈曹操,不該先給是勳瞧。問題魏國官制的主要設計人是是勳,陳羣當時參與規劃,沒有瞧出這個漏洞。等國家肇建了再突然插一槓子進來,有暗中謀算是勳的嫌疑,故此才必須先跟是勳打商量。

曹操雙手接過這份計劃書。展開在桌案之上。是勳斜眼注意着老曹的表情,就見對方先是眉頭一皺,繼而舒展開來,似乎頗爲認同,可是瞧到最後,雙眉不自禁地又擰在了一起——嗯。估計曹操也發現其中的弊端啦。

是勳這是高看曹操了,要說九品官人制本身。就當時的政治環境而言,其實不失爲一劑良方。至於這良藥吃多了也會有副作用,除非是勳這般後世穿來者,否則誰也不是預言家,瞧不到那麼遠。曹操只是覺得,這份計劃表面上看起來非常實用啊,然而是勳爲什麼不在會議上提出來,要先跑來找自己呢?莫非其中有何漏洞?

於是將疑問的目光轉向是勳。是勳問說您覺得陳羣這份計劃如何啊?曹操微微頷首:“似可除察舉之弊,應時事之難,爲良謀也。”

是勳淡淡地一笑:“此計大利天下……”故意頓了一頓,突然轉折:“然恐不利於曹氏也。”

曹操聞言,悚然而驚:“何謂也?”如今天下還是漢朝的,說利天下,那不是利劉家嗎?這計劃即便施行,暫時也只行及我魏國五郡,而你說竟然對曹家不利?!這問題可大發啦!

是勳先不回答曹操的問題,而反問道:“若以之施於沛國,主公以爲,何人可爲沛之中正?”

曹操捻鬚而思,良久乃曰:“若非嵇氏,則桓氏耳。”嵇、桓兩姓都是沛國的顯族,雖說近年來沒出什麼高官,但根基深厚,人脈最廣,要想選一名中正官出來,品評國中人物,估計還只能從這兩家裡挑人。

話一出口,曹操也覺出不對來了——曹氏呢?夏侯氏呢?貌似沒誰有資格擔此重任啊。也就一個曹德勉強尚可,問題他還很年輕的時候就跟着老爹曹嵩避難遷去琅邪了,即便鄉里鄉親,他又能認識幾個人?

是勳淡淡一笑:“主公用人,唯纔是舉,不問門第、品行,吾等但有所遇,知其有能,即推薦之,如勳薦太史子義、魏文長、魯子敬等也。然子義青州下吏,文長章陵孺子,子敬下邳白身,即命中正,安能識之?且荀文若所薦皆名士也,較勳所薦倍之,苟爲名士,若中正無遠名,安肯爲薦?則必選州郡世家爲中正明矣。察舉之弊,即所薦皆爲豪門,互爲勾黨,若使豪門再兼中正,則舊弊何由除之?”

曹家和夏侯家,說起來很好聽,乃興漢功臣曹參和夏侯嬰的後人,問題好幾百年過去了,長江後浪摧前浪,新興的世族多爲經學之家,武夫功臣的後裔哪兒還冒得出頭來?曹家的再發跡,靠的是曹騰當了宦官頭子,然後蔭其養子曹嵩——可曹嵩的太尉也是花錢買來的,真要靠舉薦,先不提他能力如何,就光論家世,那也當不了九卿啊,遑論三公。

原本我們這些人,走哪兒瞧哪兒,見到有可用的人才,必然向您舉薦,曹家班偌大的勢力,就是這麼發展起來的。要是復歸察舉制,則我在推薦太史慈、魏延、魯肅等人的時候,壓根兒就沒有資格舉人爲官;那麼換了中正制呢?你讓有名望的人來當中正吧,他自有大把鄉黨可薦,不會在意那些寒門庶族,讓寒門子弟來當中正吧,名士們未必樂意受其薦舉。最後造成的結果,跟察舉制下世家獨掌薦舉之權,朝中充盈着各地顯族,那有什麼區別?

咱們原來是草臺班子,不按規矩來,如今正式建國,定下了章程,就不能再隨便破壞啦。那麼即以沛國而論,新任命的中正或爲嵇家人,或爲桓家人,還能正眼瞧諸曹夏侯不能?從此諸曹夏侯再有本事,晉身之階只有蒙蔭,想走薦舉之路是再走不通啦——你考慮過這個問題沒有?

“再以潁川論,必以荀氏爲中正也,則其所薦,皆荀氏門生故吏——他郡亦同。此強枝弱幹之策也,使新晉但知其薦主,而不知曹氏,不知魏公,可乎?主公在時,自可駕馭羣臣,使不黨也,設有不諱,後世如何制之?劉氏乃爲殷鑑也。”

漢朝就是這麼着被一些大家族——比方說袁氏——給控制住了,劉姓皇帝的權柄日益縮水。老曹你是本事大,當然不擔心啦,可是你得爲子孫後代考慮啊,不能再重蹈劉家的覆轍哪!

曹操聞言,不禁輕嘆一聲:“長文誤我……宏輔所見甚遠。”

是勳說倒不是陳羣有意使壞,他終究是世家出身,某些事情覺得順理成章,所以想不到那麼遠而已。但我跟主公您不同,咱們家世都不甚高,即便十年百年之後,也不希望再有別的家族壓在曹家頭上啊!“故謂利於天下,而不利於曹氏也。”

其實是勳這套話完全可以明着跟陳羣說,或者在宰相會議上提出來,包括陳長文、荀公達在內,全都是政治大家,必然一點就透。但透歸透,終究屁股決定腦袋,他們未必肯於讓步。本來曹操這些年一直打壓世家,在同樣世家出身的陳、荀等人看起來,有其一定道理——某些世家確實太過龐大了,直接影響到了中央和地方政務的運作,而且曹操本人出身就不高,不可能全靠世家打天下啊。但眼瞧着中原初定,他們必然會想:時移事易,該到把政策向世家傾斜的時候啦,否則天下必難久安。

就連曹操都被迫糊弄他們,說出“治平尚德行,有事賞功能”的話來——平定亂世,大老粗是不能少的,等到太平時節,才該文士掌權呢。庶族寒門因資源所限,在儒家經義上的修爲普遍不如世家,這是社會現實,不因人的主觀好惡而改變,也不會因爲是勳推了庶族幾把,短短十來年間就可以徹底扭轉局勢的。那麼,等到天下底定了,世家不掌權,還讓誰掌權?

所以是勳要先來說服曹操,因爲曹操是會摻和宰相會議的,而且此人以武橫行,說出話來有一言九鼎之效。道理說不通的時候,還是必須祭出權力這個法寶來才成。

曹操果然被是勳給說服了,當即就想棄陳羣的計劃於不顧。是勳反倒勸他,說別啊,陳長文的計劃中也頗有可取之處,而且你直接就給廢了,他們必有無窮的諫言——別的不說,地方上推薦不上足夠的人才來,作爲吏部尚書,陳羣難爲無米之炊,就可能直接撂了挑子——“若加修正,亦可用也。”未完待續

第11章 料事如神第26章 罵死荀彧第11章 官場狡詭第24章 續漢記事第10章 離間江陵第13章 曹魏五京第32章 唯纔是舉第17章 亡羊補牢第33章 孝即是忠第1章 託孤之重第9章 察考諸子第6章 督郵行縣第16章 孰輕孰重第4章 西走而王第28章 零陵先賢第25章 萬人敵也第30章 養疾自重第24章 孱陵驚魂第11章 作育英才第32章 天下第一第3章 納頭便拜第13章 從情從禮第20章 叔孫制禮第23章 兩重要隘第11章 霸王之死第26章 五雷辟邪第7章 請殺孔融第30章 奉駕幸許第7章 善戰無功第13章 違天不祥第6章 嫌隙已生第9章 文和詭謀第5章 漢語拼音第9章 明察秋毫第32章 天下第一第10章 西行取經第7章 受人構陷第27章 白晝荒夢第2章 吏之不足第14章 客已滿矣第8章 曹氏之強第19章 白玉美人第20章 郭氏假子第5章 神鵰大俠第23章 鑄戈爲犁第20章 入漢摘桃第1章 下車立威第26章 軍國利器第25章 一國將相第22章 未盡善也第26章 軍國利器第23章 兩道併發第11章 魔鬼之聲第24章 勇救都昌第15章 宮中二宦第18章 捷足先登第5章 神鵰大俠第23章 鑄戈爲犁第34章 錦衣馬超第6章 有如神鬼第12章 坊中石墨第2章 不務正業第1章 南征袁術第25章 修仁之戰第21章 儒者之心第21章 暗夜驚魂第7章 寄身豪門第30章 合圍長安第2章 初晤諸葛第27章 東吳驍將第13章 人之大欲第33章 而魏其死第25章 後世之評第26章 文姬歸漢第13章 誤交損友第19章 擅出奇兵第3章 四方貴半第18章 姻戚之重第4章 豆中有膏第26章 是郎才盡第23章 元龍之謀第18章 公臺不懌第24章 取質三韓第21章 史上有名第26章 文姬歸漢第19章 難從死志第4章 例不可開第12章 壯當封侯第6章 督郵行縣第29章 前倨後恭第19章 戰爭迷霧第14章 敗得甚好第10章 明修棧道第13章 木秀於林第31章 逃出生天第28章 單騎闖陣第27章 東吳驍將第23章 軍國重器第25章 一國將相